• 崛起与毁灭:纳粹德国海军元帅雷德尔回忆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崛起与毁灭:纳粹德国海军元帅雷德尔回忆录

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30.95 4.6折 68 全新

仅1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德]埃里希·雷德尔 著 吕贤臣 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58269

出版时间2019-07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27927247

上书时间2025-01-09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世人谈及德国海军,总会先想到二战中令人生畏的德国潜艇部队和发明“狼群”战术的德国潜艇部队司令邓尼茨,可以说“德国潜艇”和“邓尼茨”不折不扣地成为了德国海军的代号和“形象代言人”。但纵观整个德国海军百余年的历史,对德国海军影响深远的不止邓尼茨一人,如对海军建设情有独钟的德皇威廉二世、素有“德国近代海军之父”之称的蒂尔皮茨,还有就是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

雷德尔是一位对德国海军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从1928年10月担任德国海军部长开始,到1943年2月因与希特勒发生分歧主动辞去海军总司令一职为止,雷德尔实际领导德国海军长达15年之久。正是在雷德尔的领导下,弱小的德国海军摆脱了《凡尔赛条约》的束缚,秘密扩军备战,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德国手中一支不容小觑的侵略扩张力量。雷德尔的这部个人回忆录对于研究德国海军史是一份价值颇高、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回忆录中,雷德尔对自己戎马生涯的详细描述和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及军事行动的全程记录,使我们能够全面了解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海军的兴衰历程。书中披露了大量关于一战后德国海军重建和二战中德国入侵挪威、英国、苏联以及大西洋海战等一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情况,对后人全面客观地开展分析研究非常有帮助。

研究海军史的积极意义不仅在于它能为我们拨除历史迷雾,看清“山的那一边”发生的一切,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我们探寻海上战争的基本规律,汲取各国海军建设的经验教训,指导我们今天的海军现代化建设。单就德国海军的兴衰成败而言,我认为,至少可以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濒海强国在崛起过程中应避免与海洋强国过早摊牌。一般来说,濒海强国既有陆地强邻,又被海洋国家视为潜在对手,安全威胁常常来自陆地和海洋两个方向,因此必须坚持陆海兼顾。在来自陆地威胁较小的情况下集中力量向海洋发展,在来自海洋威胁较小的情况下则集中力量消除陆地的隐患。然而,德国由于没有处理好陆海并重中的侧重与节制的关系,常常使自身陷入英、法、俄等陆海强国的双重包围之中。同时,要看到海洋强国的地缘环境相对有利,又能够利用濒海强国与其陆上强邻之间的矛盾渔利,因此处于崛起过程中的濒海强国应避免与海洋强国过早发生直接冲突。

二是必须按照海军建设发展的内在规律建设海军。国家必须将海军建设放在一个长远的历史时期加以规划,使之循序渐进,逐步增强,而不能操之过急。以德国海军的教训而言,如果当初希特勒能按照雷德尔提出的“Z”计划稳步推进海军建设,不提早发动侵略战争的话,德国肯定会建成一支能与英国相抗衡的海上力量。同时,从海军建设的角度来讲,雷德尔关于建立均衡发展的海军和发展海军航空兵的设想也都是正确的。此外,德国海军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诸如官兵的教育训练、纪律和士气,以及发展装备等很多问题,我们可能感到似曾相识,这说明只要我们对别国海军建设的经验教训加以分析研究,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三是要以正确的海军战略指导海军作战。实行什么样的海军战略,要综合考虑军事、政治、经济和地理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关键是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切中要害,量力而行,而不能好高骛远,超越自身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实施力所不及的作战行动。二战爆发后,雷德尔根据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和英国高度依赖海上贸易的特点,决定集中力量打击英国的海上交通线,而不是以弱小的德国舰队与强大的英国舰队正面交锋,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希特勒对此却缺乏深刻认识,他没有听从雷德尔的忠告,将海军的作战重点放在打击英国的海上交通线上,而是一意孤行,先是企图直接登陆入侵英国,碰壁后又不顾雷德尔的强烈反对进攻苏联。希特勒也没有及时采纳雷德尔占领马耳他等英国在地中海的重要基地的建议,对于雷德尔强烈要求的加快U型潜艇建造的建议,希特勒也没有给予高度重视,这些都是德国海军走向失败的重要因素。就雷德尔自身而言,在没有有效制空权的情况下,还贸然派“俾斯麦”编队到大西洋出战,导致“俾斯麦”号被击沉,也是他指挥决策上的重大失误。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雷德尔起初并不赞同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他本人对纳粹党也素无好感,并强烈主张军队同政治应该彻底分离,但不管怎样,雷德尔苦心经营的海军以及他本人实际参与了希特勒发动的侵略战争,沦为纳粹德国侵略扩张的工具,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对于雷德尔关于战时行为的辩护,读者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予以鉴别。

相信本书对志于海军史研究的朋友和关心海军发展建设的各界人士会有所帮助。

自序

在《山的那一边》一书的导言里,英国军事理论家李德·哈特记录了陆军元帅威灵顿公爵生活中的一段趣事:在一次旅行中,威灵顿公爵和一位熟人为了打发时间,两个人一起猜每座山的另一边会是什么样的地形,当这位熟人对威灵顿准确的预言表示万分惊奇时,威灵顿回答:“我一生都在努力地去尝试发现山那边隐藏着的东西。”

由于视线受到山的阻挡,对于普通人来说,要准确地描述山的那一边隐藏着什么东西是非常困难的。然而,要透过把现在和未来分隔开的那座不可逾越的山峰,看清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更是难上加难。我们的存在和行动都是为了未来而进行的,并为此努力地去勾画出一幅关于未来的图像。然而我们对未来的预见却总是模糊不清,尽管我们知道某些事物确实存在,却无法仅仅凭借希望和愿望来勾勒出它的轮廓,描述出它的颜色。任何人都不会知道自己将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因而,我们基于对未来的认识而采取的任何决心和行动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

当我们到达了“山的那一边”以后,再回过头来看待发生的一切,情形就必然会大不相同。一度被迷雾笼罩的事物变得清晰了,一度棘手的问题找到了解决的方案,一度确定无疑的事物变得虚无缥缈,一度无关紧要的东西现在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审视过去,现实情况与原先对未来的认识截然不同。

现在我们终于站到了“山的那一边”。我们终于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历史事件按照正确的轨道进行了重新的排列组合。然而,如果我们想正确描绘过去、认识未来,就必须弄清环境和人为因素对历史事件的影响,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行大量的研究。

写作这本书的动力来源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过去的愿望和责任。一些作家往往引用逐渐为国内外读者所共同了解的资料来写作上半个世纪德国的历史长卷,本书不想步他们的后尘。我的愿望只是想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一些我个人的认识。

在这方面,我能作的贡献是微不足道的。一个按照传统和个人思想行事的军官,总是把自己视为军队和国家的公仆,因而要脱离自身经历这一狭窄的领域,是无法叙述历史事件的。而且,我只是一个水手和军人,而不是政治家。

当站在“山的那一边”以后,我意识到了原先所看到的景象同现在的景象截然不同。我写下的大量笔记使我能够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来记录当时的历史事件和思想历程——其中一些我们现在看来是错误的。有幸的是,在施潘道监狱的10年监禁,使我的记忆能够脱离外部世界的干扰。

作为海军司令,对于我本人以及整个海军来说,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再也没有什么政治外交事件比1935年的《英德海军协定》影响更为深远的了。它的签订,结束了《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束缚。本书的部分记述了我到那时为止的海军生涯,以及我对这些经历的思考;本书的第二部分记录了1935年以来事件的发展和演变。前后两部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自1935年以后,海军的规模日益扩大,承担的任务日益繁重,要详尽地叙述海军的扩张和发展,尤其是战争期间的发展,是不可能的。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等到全部资料都公开以后,并且要由比我有生之年所剩时间更多的人来完成这一任务。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许多老战友和老朋友给了我不可缺少的帮助,因此我向他们所有人表示诚挚、深厚的谢意。我尤其要感谢艾里克·福斯特上将,他是我多年来的老朋友和合作伙伴,他为本书的后编辑付出了大量时间和辛勤劳动。本书的内容和叙述纯属个人观点,我对此负全部责任。

命运使我选择了海军作为职业,同他人相比,我为海军事业付出了更多的精力,因而我的生活与海军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个人取得的所有成就只不过是海军发展历程中的一部分。本书所涉及的人物数量不多,还有许多人没有提到,值得指出的是他们的业绩也同样值得怀念。

我的一生,既有辉煌也有坎坷,既有飞黄腾达也有贫困潦倒,尽管生活充满了劳累和艰辛,然而回首过去,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我都十分感激能够在这样一个非常优秀的群体中工作并成为其中的一员,这样的感激之情可以追溯到青年时代。如果通过本书的回忆能够使他们及其对海军事业的无私奉献不被人们忘记,哪怕是对此有一点点贡献,那么我也会因为自己晚年尽到了一名海军军官和普通人的职责而感到高兴和满足。

埃里希·雷德尔1957年,基尔



导语摘要

 


作者简介

埃里希·雷德尔(1876-1960),纳粹德国海军元帅,邓尼茨的引路人,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海军建设的亲历者和领导者,被称为“北海枭雄”。



目录


英文版前言 001


自序 001


章 初进海军 001


第二章 和平时期的训练 029


第三章 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045


第四章 斯卡格拉克海峡 066


第五章 从无限制潜艇战到革命 082


第六章 战后海军的发展 111


第七章 领导海军 141


第八章 30年代初期 160


第九章 《凡尔赛条约》的枷锁 187


第十章 海军的扩充 204


第十一章 西班牙内战时期的德国海军 225


第十二章 海军航空兵之争 234


第十三章 海军,希特勒和纳粹党 243


第十四章 海军和宗教问题 259


第十五章 危急存亡的岁月——1938—1939年 270


第十六章 “威悉河演习”——占领挪威 304


第十七章 “海狮行动”——入侵英国计划 324


第十八章 “巴巴罗萨行动”——对苏作战 337


第十九章 海上之战——1941—1942年 349


第二十章 与希特勒的后决裂 374


第二十一章 国家与个人 388


第二十二章 施潘道——和回家 403



内容摘要



 


主编推荐

埃里希·雷德尔(1876-1960),纳粹德国海军元帅,邓尼茨的引路人,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海军建设的亲历者和领导者,被称为“北海枭雄”。



精彩内容
 第一章初进海军童年生活加入海军——或者说到海上去——是我儿时的梦想。
我1876年4月24日出生于汉堡附近的万茨贝克(Wandsbek),我父亲汉斯·雷德尔(HansRaeder)是当地马提亚·克劳德高级中学的法语和英语教师。我祖父是一所私立学校的业主,在此之前也是一名教师。我的母亲格特拉德·哈特曼(GertraudHartmann)是德国宫廷乐师阿尔伯特·哈特曼(Al—bettHartmann)的女儿。
一名年轻中学教师的收入并不太多,因此家庭开支必须省吃俭用以保证我和两个弟弟上学。然而,勤俭节约的经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中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我们很小就学会了过紧日子,懂得了怎样一分一分地省钱。
我的家庭气氛严格自律而又爱意融融。对上帝的敬畏,对正直的热爱,里里外外的清洁卫生,这些习惯都从儿时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至今还记得,在第一次允许我随父母参加万茨贝克教堂礼拜之前,父亲是多么耐心细致地向我解释参加礼拜的重要性,以及宗教仪式本身的意义。
上学以后,我们兄弟几个很少让父母担心,因为我们都懂事很早。父亲指导我们进行体育训练,如游泳和滑冰;而多才多艺的钢琴师母亲则教我们学习音乐。
我们不仅去城市旅行,还经常去林区和水边,大量的旅行减轻了我们的学习负担。我们逐渐熟悉了汉堡和它的海港,还有撒克逊森林,俾斯麦的城堡就坐落在那里。
1888年和1889年我们去了梯蒙多夫海岸,当时那里只有6所房子,还去过波罗的海边的特拉维蒙迪。在吕贝克湾,我有生第一次见到了军舰,那是正在进行训练的双桅船“蚊子”号(Musquito),这也是我参加海军以前见到的唯一
一艘军舰。我们曾登舰参观,但当时的情景现在已经完全没有印象了。
1889年,当我13岁的时候,我父亲突然被任命为位于西里西亚(Silesia)戈林堡(Grumberg)的弗里德里希·威
尔海姆高级中学校长。这次升迁是对他学术成就提高的回报,这些学术成就中的一部分是他长期在英国和法国求学所得的。然而对我来说,从万茨贝克的文科中学转到戈林堡的半文科中学却带来很大困难,因为我对法文和拉丁文已经相当熟练,而英文和数学却落后了一年半时间。然而,父亲利用夏季四个月的时间在海边对我进行了集中辅导
,使我的英语成绩名列前茅。在戈林堡中学数学教师的指导下,我的几何成绩突飞猛进。
环境的改变比课程的改变更为显著。除了风俗文化的差异,方言的变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给我带来较大的麻烦。即使是这样,这些困难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消失了。我们逐渐熟悉了新家,并慢慢发现沿着巨人山脉旅行同沿着波罗的海港口和海岸旅行一样有趣。
在戈林堡,对我学业帮助特别大的是教地理和历史的年轻教授林德尔(Leeder)博士。他的历史课生动有趣,不仅涉及拿破仑时代和1870年的各个战役,还涉及宪政历史以及现代政治。我十分珍视他对我的教育和我们之问的友

媒体评论

                                            ——威灵顿公爵

 



  • 崛起与毁灭:纳粹德国海军元帅雷德尔回忆录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