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 35.71 6.2折 ¥ 58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日]田中彰 著; 张晶,马小兵 译;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38240
出版时间2020-05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28534745
上书时间2024-12-28
序言1
章何为"开国"?9
1.佩里为何来日?11
2.开国的意义21
第二章幕府为何垮台29
1.涌向变革的暗流31
2.变化的幕藩体制38
3.幕末政治运动的理论44
4."大君"制国家之梦53
第三章明治政府的成立67
1.在权力与民众的夹缝间69
2.国家统一77
3.幕末维新的庶民生活87
第四章岩仓使节团与世界99
1.所谓岩仓使节团101
2.使团是如何看世界的107
3.大久保政权114
第五章自由民权运动的目标
1.北海道与冲绳
2.自由民权运动路在何方
3.镇压、分裂与伏流化
第六章明治宪法体制
1.《大日本帝国宪法》
2.何为《教育敕语》
3.明治宪法体制的确立
结语
参考文献
年表
岩仓使节团与世界
1.所谓岩仓使节团
众所周知,山口篷春有一幅画作叫《岩仓大使派遣欧美图》,相信不少人在教科书上也见过。
它描绘的是一八七一年(明治四年)十一月十二日上午横滨港的景象。吐着黑烟的小蒸汽船朝着近海处的美国太平洋公司"美国号"明轮船①驶去。船上站着岩仓具视特命全权大使(右大臣,公家出身,四十七岁),两侧分别是副使木户孝允(参议,长州,三十九岁)、大久保利通〔大藏卿(长官),萨摩,四十二岁〕。码头上,众多或穿和服或穿洋服的来自海内外的达官显贵交错而立,目送着小蒸汽船离去,我们甚至能从其中看到衣着华贵的妇女的身影。
这一天晴空万里,寒气也似乎不像往日那般逼人。载着使节一行人的小蒸汽船驶离港口,十九发礼炮响彻天际。随后,为恭送暂时回国而与大使等人同行的美国公使德朗,十五发礼炮再次升空。正午,"美国号"收锚。
岩仓使节团出发了。这个使团里还有两位副使--伊藤博文(工部大辅,长州,三十一岁)和山口尚芳(外务少辅,肥前),以及书记官、各省派遣理事官和八名随行人员。出发时,使团一共四十六人。如果再加上大使、副使的十八名随行人员,津田梅(八岁,后改名梅子)等五名女生在内的四十三名留学生(其中还有去法国的中江兆民),就形成了一支多达一百零七人的庞大队伍。
岩仓使节团的特点是:,大使、副使均为明治政府内的实力派人士。尤其是大久保和木户,更属代表萨摩藩的实力派中的实力派。而理事官都是唯大使、副使马首是瞻之人,或是从各省选派的技术官僚。也就是说,使团领导是以岩仓为首、以萨长实力派为中心、藩阀色彩浓厚的成员队伍,在此基础上,技术官僚们又加入其中,组成了使团的整体阵容。
第二,书记官中旧幕臣居多。一等书记官到四等书记官共有十人,其中旧幕臣多达七人。此外,理事官的随行人员中旧幕臣也有六人。他们是幕末时期的留学生,是曾踏上外国土地的过来人,同时也是吸收了洋学、精通外语的人才。这些书记官承担着传播海外经验和知识的职能。
第三,风华正茂。四十六人中除两人年龄不详,其余成员的平均年龄只有三十二岁,使团二十岁到三十多岁居多。这种年轻化阵容是变革期的一大特征,也是面对欧美这一未知世界时,日本有可能从传统社会中脱离出来的灵活要素之一。
然而,这些因素也让使团内部产生微妙的摩擦。身为外国通的书记官们一旦离开日本,便仿佛到了属于自己的地盘,在渡美的船中开始一路愚弄对外国一头雾水的首脑、理事官和随行人员。理事官佐佐木高行(司法大辅,土佐,四十二岁)曾在日记中写道:"书记官中旧幕臣居多,他们趁机向使节、理事官们报维新时的一箭之仇。可笑可笑。"又道:"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一旦出国,怎样的英雄豪杰都只能望洋兴叹。"
到这里,让我们稍稍快进一下。一八七二年一月二十三日(明治四年十二月十四日),使团抵达旧金山一周后,晚上八点,在一行人下榻的五层建筑大饭店内,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以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市长、海陆军兵将为代表,加上行政官员和市民,参加这场宴会的共计三百人。会场中,窗户上花团锦簇,乐队吹竹调丝。极致精美的佳肴摆于桌上,起身致辞的官员多达十五人。
目睹此情此景,木户想起书记官们对理事官等人的愚弄之态,便写下一封书信,大意如下:"等日本开化之际,它是否会像如今我等在美国被款待、被指引一样,去款待、指引因仰慕之心而身赴日本的亚洲各国使节呢?恐怕答案是否定的吧。自不必说对普通民众的态度了。"初到美国便心生如此感想的木户可谓眼光敏锐。基于这种敏锐的感觉,木户指出"日本人和美国人本无二致,唯有必要展开真正意义上的育人教育",并强调"问题的关键在于学还是不学"。正因如此,他命令理事官田中不二麿对教育展开了详细的调查。
那么,岩仓使节团究竟为何带着如此庞大的队伍远赴欧美呢?
一八七二年七月一日,即明治五年五月二十六日,这一天是幕末以来日本和各国签订条约之后,开启条约修订谈判的期限。因此,使团此次的目的在于:,访问各条约缔结国,向元首捧呈天皇国书,以彰显新政府之礼节。第二,进行条约修订的预备谈判。第三,调查和研究外国科学、艺术、制度、法律等,以及探讨今后日本想要建立的近代国家制度。
有关此次访问,在之前的教科书里仅有一句记载:"使团为条约修订的谈判而去,以失败告终。"不过现行教科书中,一定会提及上文中第三个目的。鉴于条约修订的准备工作还未就绪,毋宁说使团此行的目的反而是第三条。也就是说,在幕藩体制下的"德川国家"倒台后,如何去建立近代统一国家(近代天皇制国家),以及为此日本应该从欧美先进国家寻求哪种制度范式,这一千钧重担压到了使团的身上。
此次访问一开始就与条约的修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要修订条约,就必须依照当时的国际公法(国际法)《万国公法》,而要依据《万国公法》,就得改变与之抵触的国内法。它会促进国内体制的调整,进而引发一场制度变革。此时一个可供参考的近代国家体制模型,就是制度变革的前提。
因此,使团一开始就打算把欧美发达国家的制度、机构、财政、经济、产业、军事、社会、教育、文化等全面吸收。关于这一点,看看使团的报告《美欧回览实记》〔久米邦武(使团的大使随行、权少外史,肥前,三十三岁,后成为历史学家)编修,共百卷,五编五册。一八七八年(明治十一年)出版。岩波文库本五册〕就可知晓。这本《美欧回览实记》以文言体书写,多彩的汉字与片假名交相点缀,是汉学者久米邦武以理事官报告等资料为参考,倾注全部心血的集大成之作。初读时可能略有吃力,但其立意高深、富有见地,随着阅读的深入,便会渐入佳境。在此向各位读者力荐。
岩仓使节团在制定访问欧美的具体计划时,一位外国顾问写的《简要草案》曾给予他们极大的启示。这位外国顾问是荷兰裔美国人,叫佛洛贝奇,他的计划书简洁而富于启发。
2.使团是如何看世界的
岩仓使节团首先沿着太平洋航线抵达美国。正如前文所言,在旧金山金碧辉煌的大饭店,一行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副使伊藤博文在这里做了英文演讲。他骄傲地介绍道:如今日本"未发一颗子弹,未流一滴鲜血",便从封建社会过渡为近代国家(指一八七一年七月的废藩置县),"试想世界上有哪个国家能不经历战争而打破封建制度呢?"随后,他提及太阳旗,解释道,"日章旗",是"冉冉升起的旭日"。在这之前,外国人一直认为那是白色的方形信封上用红蜡打了封口,视之为日本闭关锁国的象征而加以嘲笑。
当时,就连日本国内的人也对"日之丸"的含义摸不着头脑,在节庆日发出了"我们为何要挂一面宣传火球的旗子"的疑问。把"日之丸"比作冉冉上升的旭日,在国际舞台上将之宣扬为即将腾飞的日本的象征,与其说是伊藤个人的心气与自负,倒不如说是整个使团的国家使命感,抑或是建国时的爱国主义情怀所致。
然而,在站受到的热情欢迎,成为使团做出误判的一大因素,他们不禁开始幻想能通过谈判促成条约的修订。在华盛顿,国务卿菲什提出签订新条约,但使团并未携带签约所必需的全权委任书。无奈之下副使大久保、伊藤等人又折返日本,向政府提出申请。而对于是否予以发放,政府内部进行了耗时两个月的讨论。往返华盛顿又要两个月,等他们重返时已是四个月后。大久保、伊藤等人一大早就抵达华盛顿,马不停蹄地和岩仓、木户等人商讨。然而,下午修订谈判却被叫停。这是因为他们发现幕末所缔结的条约属于片面惠国条款,和不同国家分别签订只会损害日本自己的利益。由此亦可看出使团在国际知识方面的欠缺。在之后对各国的访问中,他们再也没有主动提起条约方面的事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