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读知味
  • 走读知味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走读知味

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22.18 4.6折 48 全新

库存5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少杰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99223

出版时间2020-01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28514044

上书时间2024-12-28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喜欢走,与生俱来的喜欢。
记得小学二三年级开始,班主任就带着全班同学,从兰溪县城徒步十余里,一路兴奋地去茆竹园、六洞山、黄大尖一带搞“军事活动”。读中学时,班主任又率领大家自备炊具,翻山越岭,末一段还要负重——手提肩背一两块、两三块砖石,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地一直走到金华双龙洞,然后体验“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的无比妙趣。
这在今天的中小学生,包括老师和家长们看来,有点不敢想象。但在20世纪70年代,却很平常。这样的活动,不仅磨炼人的意志,也让许多同学加深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于我而言,似乎还不止于此。
因为之后的数十年时间里,我几乎走遍了中国境内的名山大川、名城名胜,甚至对一些当时鲜为人知的去处,也兴致盎然地作了寻访、探究。千万不要问我“为什么”,因为有时,连我自己也没有明确的为什么。
往小处、往常理上说,这是个人兴趣爱好,自然会有缘由,这里无须多言。
往大处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千百年来备受士人官宦推崇的一条人生正道。
现在,很多人把这句话理解成要努力读书,让自己才识过人,然后将自己在书上所学,在生活中体现,同时进一步增长见识,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甚至还有人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找到了这八个字的出处。
错不错?没有错。但是不够。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学与仕往往合为一体。读书,读万卷书,是入仕的必要条件、基本路径。而一旦入仕,所谓修身齐家、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等,也都跟着会有。虽然官职、功业有大有小,但在他人眼里和社会评价中,功成名就的感觉至少有了。那为什么还要行万里路呢?我想,除了进一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学问,更好地为朝廷效力、为百姓办事之外,恐怕还有一层重要因素:个人内心的向往、追求。
读书多的人,对外面的世界知道的也多,内心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亲临其境的欲望,对古往今来重要的人和事,自然而然会有一颗凭吊追怀之心。因此,宦游——专程、顺路、取道等,是历代文人学士“行万里路”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在仕途得意或失意时,更会不由自主地寄情山水、感时怀古,并且留下了数不胜数的诗文佳作。这是古人与今人的不同之处。
今天的人们,信息、知识来源渠道众多,交通发达,游览方便。但再怎么方便,那种“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的美妙,那种“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胸襟,那种天人合一、物我冥通的圆融境界,不是自己双脚走到大自然中去,亲眼看见、亲手触抚、亲身感受那些风景名胜古迹,书上的、电视上的、互联网终端上的,终究无法让人真切体验。这又是今人与古人的相同之处。
因而归根结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自己走过、读过,思想才会有所领悟,心灵才会有所濯澡,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才会提升。换句话说,旅行的味道,读书的味道,只有自己走了、读了,才能真正知道个中滋味。
杭州西湖边,有家著名的中华老字号:知味观。“知味停车,闻香下马。欲知我味,观料便知。”一百多年来,这个绝妙“店招”,一直为世人津津乐道。
是的,美景、美食,美人、美乐,再加上书中丰富多彩的“料”,人间之美,人生之乐,尚有甚乎?



导语摘要

本书为散文随笔集。既有游记和关于读书的随笔,也有记述一些难忘的人和事的文章,并收录了作者过去出版的几本书的序文。通过读书与旅行,作者将自己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特别是对读书与旅行本身的意义,包括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见解。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充满趣味,但是否每个人都知道趣味缘何而来?作者半个多世纪的生命历程,或许能够从中窥见一点来源以及参考意见。

 



作者简介

王少杰,笔名哨杰,号白露山樵。杂家。曾长期供职于浙江省新闻出版系统。


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结集出版有《初春的口哨》《鸟瞰神州》《行楷唐宋八大家游记二十篇》《云顶诗文书法集》《新枝旧叶集》等,主编《金华图书概览》《读书•藏书•用书》。


 



目录


超山赏梅 001
飞机上想“死” 006
风雨黄鹤楼 010
猴乞·猴圣·猴赖
——峨眉山游感 012
匡庐印象 016
铁岭关怀古 019
土谷祠 022
日出黄山 025
登姜女庙望夫石 029
周口店,一段罕为人知的故事 033
三清山半日 037
鸟瞰神州 041
外圩洲一夜 044
侍王府、古柏和钱镠其人 052
雷峰塔寻迹 057
满城汉墓 061
飞过雪域 065
叩访“红都” 070
从冉庄到白洋淀 077
东陵雪霁 081
多依树 087
我的红军长征情结 091
让地图飞 101
闲情偶记 105
读书 105
旅行·旅游 108
文学,心灵之笛 112
书法:中式休闲 115
“废画三千” 118
胶卷时代的摄影 120
古泉收藏 122
音乐,思维着的声音 125
戏曲的味道 127
吃茶 130
打沙袋 133
打鸟 135
国际关系与投资基金 139
江湖·家国·情怀 144
永远的大堰河 151
远去的兰江 157
老屋 162
陌上花开 168
祖母与外祖父 172
父亲的相册 180
牵手 183
郦红玉老师二三事 186
看小人书的日子 190
“雅号”趣谈 193
再谈读书 196
三谈读书 200
“名人名言”的力量 204
一篇感言的补记 208
旅行与修行 211
文化和旅游 217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刍议 222
闲话世界遗产 239
《初春的口哨》自序 242
《鸟瞰神州》序 244
《金华图书概览》前言 247
《读书·藏书·用书》前言 250
悠乐书法
——《行楷唐宋八大家游记二十篇》代序 253
《云顶诗文书法集》序 256
《我行故我思》序 258
后记 262



内容摘要

本书为散文随笔集。既有游记和关于读书的随笔,也有记述一些难忘的人和事的文章,并收录了作者过去出版的几本书的序文。通过读书与旅行,作者将自己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特别是对读书与旅行本身的意义,包括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见解。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充满趣味,但是否每个人都知道趣味缘何而来?作者半个多世纪的生命历程,或许能够从中窥见一点来源以及参考意见。


 



主编推荐

王少杰,笔名哨杰,号白露山樵。杂家。曾长期供职于浙江省新闻出版系统。

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结集出版有《初春的口哨》《鸟瞰神州》《行楷唐宋八大家游记二十篇》《云顶诗文书法集》《新枝旧叶集》等,主编《金华图书概览》《读书•藏书•用书》。

 



精彩内容

超山赏梅
听说超山的每一瓣梅花,都有十个画家在画,二十个诗人在写。这令人神往的夸张,竟使我踏上自行车,足足冒了五十余里的严寒。
然而我似乎有点失望了——被誉为江南三大观梅胜地之一的“十里梅花香雪海”,既无想象中那种绚丽斑斓的景色,也不见自己梦里描绘的浩阔无垠的境界;没有看到一个背着画夹的画家,偶尔间交臂而过的几个男女,非但无些许诗人的模样,反倒觉得像虔诚的香客。
同行的Y君与Z君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说:“古人讲‘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而超山的梅花却是‘山底梅树方成蓓,峰前万朵已盛开’呀!”我半信半疑:“真的?”Y君却煞有介事地问:“我可是第三次上超山了,你不知道?”我于是兴致骤然大添,沿着整洁幽静的石级,弯转着向山顶捷步登去。
远远地,透过竹林高低参差的叶子,我隐隐约约看到了峰前兀立的几块巨石,还有一个搭着脚手架的未完工的新亭子,还有光光的青石栏杆、高高的飞檐黑瓦……唯独不见有什么盛开的梅花。我顿时感到自己被骗了。回头一看,他俩果真朝我哈哈哧哧地大笑着哩。
十二月的天气竟也变得如此之快。山顶的风,像是从云缝里直钻下来的,格外寒冷,要不是刚才一阵长跑,我想这风一定会长出冰刺来。抬头望望灰暗的天空,我懊悔自己来得太早了些。
“喂,小伙子,是来赏梅的吧?”一个和蔼的声音飘进耳朵。我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手里攥着一把精巧的小尖锤,面带笑意地站在亭子边瞧着我。
“是的,”我转身走过去,“不过,我们来得太早了点,梅花都还没开呢。”
“是早了点,是早了点,你瞧,我这亭子还没完工哩!”老人朝我笑笑,那模样半是惋惜,半是庆幸。
“老师傅,您这么大岁数了,还不在家休息休息,好好享受一下晚年?”
“休息?——噢,小伙子,你不知道啊,半个世纪前,我读书的时候,自己就曾立下了一个誓言:不到七十不休息!”
“您读过书?半个世纪前?”我有点儿不相信,便有意识地提高了嗓门。
“是啊,我读过书,而且是建筑专业。五十年前,我大学肄业后,便一头钻进古建筑的设计、建造中来了。我总认为,我们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中了不起的东西之一,就是传统的建筑艺术。她的地位和价值,是世界上其他民族无法替代的,而且影响十分广泛、深远。因此,我从大学时候起,就打算为这干一辈子啦!……”
望着眼前这位健谈又颇有学识的长者,我心中不由升起一股敬意:“那,您这么多年来一定有了不少杰作吧?”
“杰作?哪谈得上!不过,说起来到今天为止,大大小小的亭台楼榭也确实建了不下百十处了。”他似有感慨地停了停。
“如今想起来,自己几十年奔波大江南北的心血,能够同好山好水连在一起,特别是看到那些来自异国他乡、五湖四海的游人,能愉快地置身于自己亲手设计建造的楼台亭榭中——尽管他们从不会问是谁设计的、是谁建造的——可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好的享受喽!”说完,老人竟哈哈哈哈地朗笑起来。
我也不由跟着笑了几声:“老师傅,看您身子骨挺结实,着实还能干上几年的。”
“结实?不行喽。再过二十多天,我就到古稀之年了,像树叶一样,到该凋谢的时光啦!不过——”老师傅扬了扬苍老却微微显得红润的两颊,用小尖锤指了指头顶脚手架上的几个年轻人,“我这几个徒弟,有文化,又肯钻研,水平技术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我计划过了元旦,就真的结束自己干了五十年的建筑生涯,像你说的‘休息’去了,怎么样!”
我不禁重重地点了点头,心想:是啊,人老了,难道就一定意味着“黄泉在望”吗?假如……
“小伙子,”他打断了我的思绪,“你是头一回上超山吧?我说啊,你观赏不到梅花不必扫兴,从超山上看大运河,也挺不错的!”说着,他用手向西面指了指。
顺着老师傅手指的方向,我远远地向西望去。朦胧间,一条薄薄的素练,宛如天上的仙女嬉戏时不慎失落的绸绢,向西北角轻轻缓缓地飘去、飘去……而近处的,却又像一面溜亮的大铜镜,上边画了些原始拙朴的符号,仿佛告诉你:这,就是“鱼米之乡”四个字的古老的写法。
我这般望着、想着,慢慢地转过头来,忽然,我的眼睛,不,应该说我的心,倏地一下像被一团团滚烫的东西紧紧地攫住了——那是什么?!那山腰间火一样通红通红的,那一大片把四周的寒气烧得无影无踪的,那一簇簇、一团团把我整个胸腑从这寒冬里拥出来去沐浴秋阳、去放号夏天、去高唱春歌的,是红枫树吗?不是红枫树,又是什么会长出这样的叶子点亮我爱的心窗呢?我上来时还是从它怀中穿过的,却在此刻才真正看见!
我忍不住一口气奔过去摘了一枚枫叶,红红的别在胸口,然后依依走下山来。
Y君与Z君,却在后面一、二、三、四……从山顶到山脚,居然把石级数了整整一千三百七十下!一千三百七十,是啊,这级级石阶,不知为人们减去了几多艰辛与汗水,但它们毕竟是数得清的,并且还常常得到游人的称赏;可那枫叶呢,那谁也数不清的、往往因游人对梅花的赞叹而被遗忘的红枫叶呢,难道不正是它们默默地用自己的生命之火烧盛了“十里梅海”,然后默默凋谢于腊月之飞雪中吗?哦,多可敬的红枫叶……
我再不觉得自己来得早了些。
况且,山脚吴昌硕先生墓旁的梅树已撑起了嫩蕾;
山底的唐梅、宋梅也从枯枝上挺出新苞了……
归途上,风很大,窸窸窣窣的雪霰打在脸上、身上、脖子上,冰冷冰冷的;我伸手摸了摸胸前的红枫叶,却不禁感到滚烫,滚烫!

1986年2月      
飞机上想“死”
公元1985年12月31日,是中国民航史上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天。
因为这一天,是所有中国境内的中国公民,必须凭县(团)级以上单位专用介绍信,并经所在单位负责人签字盖章后,才能购票乘坐中国民航班机的后一天。经学校教育长签章同意,我等四个平生头一回踩上飞机舷梯的学生,“有幸”赶上了这“后一趟”从杭州飞往上海的MD-80客机。记得票价总共是25元人民币。
世上的事,大凡都有“头一回”。头一回吃饭,大概是不可能记得了;头一回独自走路,大概也记不得了;头一回看电影电视,或者坐汽车火车什么的,好像不容易忘记,但内容或时间地点,大都记不很清楚了,因为这在今天看来,实在是再平常不过,如同吃饭穿衣一般。
但有些“头一回”,却让你终生难忘。比如头一回挨老师的骂,头一回考试不及格(假如有过的话),头一回领到自己劳动所得的薪水,头一回与女友或男友约会,头一回被小偷掏走钱包,里面夹着七票八证甚至还有恋人羞答答赠你的相片……如此等等的“头一回”,烙在记忆深处,或以为教训,或以为常常捡拾起来左右玩味的美好往事,或以为老友间叙旧闲聊的谈资,说到底,都不打紧。唯独有样东西,万万不可也不可能有“头一回”,因为有了“头一回”,便再不会有第二回、第三回了。这样东西,确切地说是这个字眼,大抵头一回坐飞机的人,没有一个不曾想到过,却偏偏又是心照不宣,面面相觑之中忌讳说出口来的一个字:死。
找到座位坐下来,与同伴说几句无关紧要的话,便闭上了眼睛。虽然我知道,中国民航乃世界上安全系数的民航之一,但不知怎么搞的,一闭上双眼,那个字还是前遮后挡拦不住冒将出来——
哦,死,死是什么?死对一个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佛经上说,信佛之人死不叫“死”,而称“圆寂”,或者“涅槃”“入灭”。佛教徒经过修习,能够达到具备一切功德、熄灭一切烦恼的境界,即“涅槃”。佛教认为,人们处于“生死”,原因在于有烦恼和各种思想行为,特别是有种种世俗的欲望和是非观。“涅槃”即对“生死”诸苦及其根源“烦恼”的彻底的断灭。在那里,“死”不是一般的死亡,而是一种灵魂境界。
到了道教徒那里,“死”则是“羽化”“仙化”,死成了飞升成仙的代名词。
《圣经》上则说,上帝用泥土造出人形,然后吹气于其鼻孔,使之成为“有灵的活人”,人的一切行为皆发自灵魂。人“死”后,灵魂继续活着,得到基督救赎者可升入天堂永享福乐,未得救赎者则下地狱永受惩罚……
局内人那样笃信不疑,局外人那般不可思议。同样关于死,关于死亡,关于血肉之躯的溘然离去……
而我却想,死,总归是有些可怕的,不然战场上哪来那么多“开小差”的?为什么还要有督战队?明代的嘉靖皇帝,已是九五之尊,至高无上,却要四处求神访仙,炼丹吃药,弄得朝政废弛,奸佞当道,不就梦想图个长生不死吗?还有那个甲午海战中的济远号管带方伯谦,驻守平壤的叶志超,紧要关头却扯起白旗仓惶逃窜,不都是因为贪生怕死吗?
当然也有真不怕死,视死如归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慨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因变法而流血者……有之请从嗣同始”,面对白刃神态自若、气宇轩昂,高叹“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谭嗣同。还有那个开足马力要撞沉敌旗舰“吉野”的邓世昌,那个张自忠将军,那些陈纳德将军麾下的“飞虎队”的勇士,那个赵尚志、江竹筠、邱少云、黄继光……他们的不怕死,或出于舍生取义,或出于民族气节,或出于忠贞不渝的信仰,或出于彼时彼刻氛围下的情感冲动……
然而,细细地、静静地再想一想,从古至今,真正不怕死的毕竟只是少数,极少数。因为这里,还有一个比“怕不怕死”更重要的问题或者说前提,那就是“为何而死”,这个“死”是不是比“生”更值得?
“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却永远活着。”前面的“死”,自然是比喻。后面的“死”,则是一种崇高的境界了。写《史记》的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太史公说了两头,实际上,对世上芸芸众生来讲,绝大部分都是在泰山与鸿毛之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个“用”,不一定让人去死,尤其那些无谓的死。鲁滨孙为了活下去,不是在荒岛上度过了艰难漫长的28年吗?生命求生的伟力,实在同样值得讴歌……
<E:\朱文清\浙江大学出版社\杨茜\走读知味(定稿)\Image\飞机上想死 副本_1.tif>
“旅客们请注意,飞机马上就要起飞了,请大家系好安全带……”空中小姐甜美悦耳的音符,打断了我的思绪。我的那些个莫名其妙、横七竖八倏忽间又竖七横八的奇思怪想,随着一阵急剧的轰鸣声,呼啦一下散个精光。
紧接着,仿佛身后有一万双无形的巨手,把我越推越快,越推越快,后一下子腾空而起。赶忙从窗口往下看,宽阔平坦的杭嘉湖平原,宛如一幅斑斓绚丽的苏绣地图。
一切变得越来越小,又好像越来越大……

1986年3月      
风雨黄鹤楼
平生遨游之兴,广及海天。而登黄鹤楼者,乃其中荦荦大者。
芳春佳日,我等一行乘船顺流而下。未及武昌,忽闻船舷上有人高叫:“快,看那黄鹤楼!”我从困倦中蓦地弹起,三步两步挤上了甲板。沿着众人的目光,远远望去,但见一座巨大的塔式楼阁,岿然屹立于浩渺烟波之上,葱茏蛇山之巅。塔楼两旁危檐凌空,势欲飞动,雄奇多姿,壮美非凡。而霏霏烟雨,此刻仿佛有意把天空压暗,好将那塔楼的通体琉璃金光,衬映得叫你心醉神迷!
黄鹤楼素有“千古名楼”之称,始建于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1700多年来,屡毁屡建,其造型也因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需要、科技水平、审美观念不同而几度变化。今天的黄鹤楼,则是在已圮百年之久的清代黄鹤楼的基础上,集历代塔楼精华之大成者,可谓艺术的再创造。
黄鹤楼共五层,总高达51.4米。楼体硕大,重檐翼舒,四望如一。楼顶下东西南北,分别悬挂着四块巨匾,其中正对长江的“黄鹤楼”三字,苍劲古朴,笔力浑厚,乃当代书法大师舒同手迹。我们兴致勃勃地穿过楼前平台、门廊,步入底层大厅,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一对长达七米、气势磅礴的名联: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厅的前方,是题为“白云黄鹤”的巨幅陶瓷壁画。江水白云,仙人黄鹤,使人顿时联想起黄鹤楼美丽的神话传说。
第二层大厅正中,一篇由大理石镌立的《黄鹤楼记》,生动地向游人述讲着黄鹤楼千百年来的风风雨雨、沧桑巨变。碑墙两侧,各是一幅孙权筑城、周瑜设宴的壁画,艺术地再现了当年孙仲谋筑城黄鹄矶头和周公瑾设宴款待刘备、暗布伏兵的历史情境。
第三层大厅的壁画,描绘了上自崔颢、李白,下至岳飞、陆游等12位唐宋名人飘逸、潇洒、忧愤、威武的形象,把黄鹤楼人文荟萃、千古风流的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
第四层“笔锋一转&rdqu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