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思考:设计师的心智与灵魂
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
41.71
4.9折
¥
86
全新
库存10件
作者靳埭强,潘家健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307632
出版时间2019-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6元
货号28475363
上书时间2024-12-2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前言
自序
年过耳顺,难免多想。对余生有点在意,也多了点执着。
年轻时我心怀抱负,要为人生做抉择,为前途而奋斗,结果掉进了设计的怀抱。它养活了我半辈子,还可能是大半辈子。其实,我生来是个艺术人,自小接触艺术。出道前拿的都是美术奖,得过全香港美术比赛的**名,画作在联合国展览过。那个年代没有设计,只有实用美术,而我在那时就已认清它与艺术的分别。风云际遇让我走进了设计这门在当时刚刚出现的新专业。它一直陪伴我至今,还可能陪伴我度过余生……
设计来到香港,迟了近50 年,不是偶然而是理所当然。因为直至20 世纪60 年代后期,工商业才在香港快速发展。设计在香港快速成长也不是偶然,而是历史和地理条件使然。香港很特别,既承传中华文化,又喝“英国奶”长大。它位于亚洲,背靠中国内地,隔洋面对世界。这里华洋混杂,中西荟萃,是连接东西方的一道桥梁。香港不只是文化的交汇点,在70 年代后还是亚洲主要的工商业城市、国际金融中心和重要转口港,并且至今仍是一个国际都会。
设计在香港,除了自然关怀本土的文化和需求,更多关心的是欧美的文化和需求,关注世界的发展和经济走向。在香港,设计同时接触到东西方文化,因而能放眼世界,宏观和客观地看世界发展,这是少有的优势。我在香港拥抱着设计成长,半生历程不算长也不算短,而在其间,知识和经验充实了我。设计使我对社会多了认识,对世情世事也多了关心,视野和思维渐渐地由点向面扩散。我不再只为具体的设计工作而思考,也开始为设计本身而思考,不时反思,愈来愈关心大层面的事。在20 世纪80 年代后期,特别是在靳埭强先生跟我说了句“我对设计有使命感”之后,我更加专注于为设计的发展而思考,为设计教育煞费思量。到今天,我终于放下一些工作,全心为设计求改善。设计为我的人生增添了意义,我愿意回馈它。
2011 年,根据照靳埭强先生提出的概念,我为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规划了设计伦理课程,并做了**次讲授。之后,我把该课程的内容编成书稿,与靳先生合著了《关怀的设计》一书,以记下靳叔为设计教育做出的一份贡献。靳叔是同行和学生对靳先生的尊称,是雅号。
设计伦理是包豪斯(Bauhaus)遗忘的一个课程,可能是当时不须急切关顾吧。但它却应该是设计学科的*基本课程之一,各个专业都应开设。设计伦理讨论的内容是应该怎样做一个设计师,是设计与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是设计里的社会现实和设计如何与社会衔接的问题。这道出了设计的社会责任,设计的专业精神和态度,以及设计的准则。设计是专业课程而不是职业训练,愿其他院校也能跟进和开展,将来可做评估。跨出这一大步后,我还有精力和时间,所以又开始想下一步。
除了设计伦理,包豪斯也没有把设计思考作为独立课程来教授。我跟靳叔提过这个问题的重要性,靳叔抒以己见,给予我支持。这是个费心耗时的课题,既然已经反复想了十多年,就一诉我的认识和经验吧。有靳叔的支持、献议和补充,我希望将它推进成第二门独立课程,为设计学科建立更扎实的基础。
我认为设计伦理和设计思考是当今设计教育必须补充的两门独立课程。前者之重要已说明,后者则是设计的灵魂,必须多了解并着重培训。设计伦理的内容已在《关怀的设计》一书详述,这里不赘。思考和创意从来都需要训练,过去是融入学科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的练习之中,而现在则需要将创意思考的环节作为常规设计课程结构的一部分。如今,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思考的认识的深入,以及社会的变化,都使我们感到是时候把设计思考的内容进行整理,独立来谈了。
我从不以学术的角度来谈设计,因为设计着重实践,是一门应用科学,且我不是学者。我本着学以为用、以人为本、与时并进的精神来思考设计,以我的经验和认识来探索设计思考,并讨论它应该如何运用于工作之上,所求的是设计师能更灵活、更自信地动脑,更有效地发挥设计的功能。总而言之,这里谈的设计思考是设计师的思考,是设计师该怎样在工作中思考之我见。希望我的理解能引起大家对设计思考的关注,为设计思考而再思考,为改善设计而努力,为大众谋幸福。
? ? ?
2011 年,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开办了设计伦理课程,迈出了改善设计教育的新一步,其内容已收录于《关怀的设计》一书中。我曾跟靳叔谈论过,我们的设计教育还欠缺一个独立的课题,就是设计思考。对于设计思考,还未有人用心整理过,我跃跃欲试。靳叔给予了我支持,于是我整理了自己的经验和思绪,在这里一抒己见。
设计就要思考,没思考怎样设计? 自包豪斯开始,思考训练被隐藏在基本课程和工作坊的实习里,设计者基本上是在实践中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包豪斯被迫离开德国,转向世界其他地方发展,影响美国至深,甚至远及亚洲。就此,现代设计从萌芽进入开枝散叶的阶段。战后复苏,现代主义和包豪斯精神开始塑造新纪元,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之后,社会需求走向消费,传媒的地位日益重要,广告设计和平面设计同时开始了大跃进。与此同时,广告的思考方式也有了新的发展,广告人奥斯本(Alex Osborn)提出的头脑风暴思考法影响至今。
中国早年的大企业家郑观应先生曾说,搞政治就是搞经济,实在有先见之明。经济的地位日益重要,经济学开始深化和分流,金融、财经、工商管理,甚至证券管理、市场管理、生产管理和人事管理都逐渐自成一科,各自思考,为社会求变。思考变得愈来愈重要,脑力比劳力更具决定性。借鉴其他专业的研究,工商管理领域开始用思维导图(Mind-mapping)来辅助思考。设计行业也发现了其好处,便将思维导图做了一点变化,默默地收进头脑风暴的过程中,用到了设计思考上。
时至今日,科技快速发展,生产力大跃进,产能的增长比人口增长还快,生产力大国中常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随着工商业的竞争变得愈来愈炽烈,创意渐渐成了决定性因素。“创意”是今天*常见的词语之一,例如创意工业、创意产品和创意思考,没创意近乎等同了没大作为的意思。于是,今天格外需要创意思考和设计思考的培训。
创意思考的培训已广泛应用在设计教育上,也传授给其他专业人士。有趣的是,设计思考的培训常是为其他专业人士而设,教他们如何运用设计的思考方法来帮助工作,反而是设计暂时还没有独立的思考课程。那么,思考系统从何而来?有多少个设计师知道和说得明白?究竟设计师在怎样思考,又应该怎样思考?
我是设计人,曾为设计修业6 年,并累积了30 多年工作经验和知识,也曾在学院授课,看到学生如何学习。我感到,教设计概念时,东方不如西方,缺乏引导思考。谈设计历史和艺术史时也一样,东方学生多是你言我听。我们在教授色彩、造型和空间等设计概念时,常会提到实例,但往往局限于课题范围。谈社会发展、学科分类和行业的现况以及趋势时,老师没鼓励学生思考,也没多说,皆因认为这些是小论题。学工具和软件的运用时,只为操作和使用的方法而思考,学习设计技巧和表达方法时,也只为特性和运用而思考。思考往往点到即止,*关心的还是视觉表达的能力。创意课程则大多集中于横向思考训练,认为纵向思考不必再教,因为之前的基础教育已很足够。
细看便不难发现,设计学院的教学把思考分散在不同的学习环节中,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和概念,要靠老师的经验来引导、学生的努力来联结。但是,设计是一门有社会目标和功能的专业,主要是动脑筋的工作,设计思考是它的灵魂。设计师工作时,有必须关注和照顾的环节,只是还没有人通过设计思考把它们整理出来,令设计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思考要动脑,但动脑不一定等于思考。既然要动脑,我们*好稍稍了解大脑的运作原理,好利用它的优点、补足它的缺点。近30 年科技的发展使我们对大脑的认识比以前多了许多。加上对思考和创意的关注,现今坊间已出版和发表了很多相关的著作和研究报告。这些将会是下一代的常识,但设计师今天就有必要了解。大脑有具有不同功能的基本结构,不同层次的操作和不同的运用方式,其背后关乎感情和理性。在思考时需要掌控感情和理性,在设计时则要发挥这两者。有些思考方法和现象存在已久,就让我们在这里细看成因,思考一下它们对设计的意义。
设计的创新主要受艺术的创意思维影响,从包豪斯开始,加入了一些理性的想法和宏观思考。艺术从来是感情事,就算是构成主义和极简主义的艺术,都不过是以理性的造型、色彩和构图来表达感情,以追寻真善美。特别是在亚洲,设计到今天似乎仍被艺术牵着走。我们*好能思考一下艺术在哪些方面驱动着设计思考,要知道何时运用和如何运用它。
设计不只着重创意,无论在开始、过程,还是总结中,都要运用相当的理性思考。理性思考基于逻辑、分析和辨证。设计所运用的不外乎是观察、分析和辨事理,这些皆是常识,不需再多学习,以往的基础教育向我们灌输的就是这种思考方法,需要补充的只是社会经验和视野。设计用理性思考来引导创意,以求达到设计的目的,因此,设计师要常回顾设计的意义和根本目的。以上这些都在《关怀的设计》一书中讨论过,是理性思考的主轴、思考体系的一部分。
当思考运用在工作上,自有一定的流程和关注点。这里没有一个永恒的公式,只要设计师有想法,就可能产生变化,求的是更好和更有效。我想依据我的经验和认识,谈谈工作中的思考过程、关心的事项和运用的思考方法,即设计思考运用在工作上的概念。
有些思考方法,如头脑风暴和思维导图,已在设计行业中广泛应用,设计师入职**天便要应用这些方法。我在这里简单讨论,也一并提出利弊,希望引发大家思考。那些时有听闻的思考法也在这里略谈,看看哪些是设计用得着的,该怎样用。*后,我会再浅谈它们的利弊,愿大家能悟出运用的方法。因为不同的设计领域是同本同源的,这里没有分类来谈,想通了自然能用到各个门类上。
总而言之,设计思考还是思考,若能加以消化,运用在人生上,会无限受用;运用到社会里,个人和社会都会获益良多。而我写这本书*关心的是与时俱进,改善设计,服务社会。
潘家健
导语摘要
当今,许多思考方法和工具都欠缺系统,真正适合设计的思考方式更是付之阙如。《设计的思考 : 设计师的心智与灵魂》开头一部分希望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帮助读者认识大脑的运作模式和思考的工具,继而了解设计师的思考方法。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以作品为例,阐释了如何在设计工作中运用设计思考的方法,将理论付诸实践,带领读者一起体会设计师可贵,却触不到、看不见的用心。
作者简介
靳埭强,1967年开始从事设计工作,学术上获得了业界很高的评价。1979年获选香港十大杰出青年,1999年获香港特区颁授铜紫荆星章勋衔,2010年再获银紫荆星章勋衔。靳氏的设计及艺术作品获奖无数,并经常在世界各地展出,被中外多家艺术馆收藏。他热心艺术及设计的推广工作,曾任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创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清华大学客座教授。2005年获香港理工大学颁授荣誉设计学博士学位,并任荣誉教授。现为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会员、香港艺术馆荣誉顾问及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
潘家健,曾于香港理工学院修读平面设计和包装学,是靳埭强早期的学生之一。1970年开始从事设计工作,1972年合伙创办幻美设计,专注玩具包装设计。1978年至1988年间,曾参加香港设计师协会年展。1988年成为美国专业包装协会、英国专业包装协会和加拿大专业包装协会专业会员。1999年于加拿大全国公开征稿比赛中,从五万多名参赛者中胜出,为加拿大设计**千枚千禧币。2009年由加拿大回到香港,受靳埭强之邀为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撰写设计伦理课程,2011年在该学院担任设计伦理课程导师。
目录
目录
自序 / 001
**部分 设计的思维理论_潘家健
**章 设计的转变与从业条件 / 011
1.1 从设计的转变看设计思维 / 012
1.2 从业条件 / 016
第二章 设计的头脑 / 019
2.1 思维 / 020
2.2 大脑如何运作? / 022
2.3 影响大脑运作的因素 / 026
2.4 人脑较发达的原因 / 027
第三章 思考是怎么一回事? / 029
3.1 如何运用大脑? / 030
3.2 记忆和印象 / 032
3.3 横向思考 / 037
3.4 斜想 / 044
3.5 思考的工具 / 045
第四章 设计师的思考法 / 047
4.1 设计常用的思考方法 / 048
4.2 设计师怎样思考? / 049
4.3 语言、图像与思考 / 055
4.4 设计思维下的文化意识 / 057
4.5 影响设计思考的因素 / 058
第五章 设计思考与艺术创意 / 063
5.1 设计倚重的艺术情怀 / 064
5.2 影响设计的艺术思维 / 068
5.3 学习艺术的长处 / 070
第六章 科学态度和逻辑思考 / 079
6.1 科技对设计和社会的意义 / 080
6.2 科学态度之于设计 / 082
6.3 设计需要学习的技能与态度 / 084
6.4 设计中应用逻辑思考 / 088
第七章 发挥创意思考 / 093
7.1 承袭艺术的创意方式 / 094
7.2 创意思考的心态 / 095
7.3 创意思考的运用 / 097
7.4 创作的关注点 / 102
第八章 设计师工作思考案例 / 105
8.1 初步认识阶段/ 106
8.2 研究和分析阶段 / 112
8.3 启动创意思考 / 117
8.4 展开设计的执行工作 / 121
8.5 玩具包装设计的窍门 / 125
第九章 当代设计的思考方法 / 129
9.1 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 130
9.2 思维导图(Mind-mapping)/ 131
9.3 设计思考法(Design Thinking)/ 131
9.4 纵横思考法(Lateral Thinking)/ 132
9.5 设计的管理思维 / 135
9.6 设计思考之于社会、人生 / 136
第二部分 设计的思维实践_靳埭强
第十章 造型·文化·创意—中华文化的审美 / 141
10.1 造型 / 148
10.2 文化 / 179
10.3 创意 / 205
结语 / 236
内容摘要
当今,许多思考方法和工具都欠缺系统,真正适合设计的思考方式更是付之阙如。《设计的思考 : 设计师的心智与灵魂》开头一部分希望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帮助读者认识大脑的运作模式和思考的工具,继而了解设计师的思考方法。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以作品为例,阐释了如何在设计工作中运用设计思考的方法,将理论付诸实践,带领读者一起体会设计师可贵,却触不到、看不见的用心。
主编推荐
靳埭强,1967年开始从事设计工作,学术上获得了业界很高的评价。1979年获选香港十大杰出青年,1999年获香港特区颁授铜紫荆星章勋衔,2010年再获银紫荆星章勋衔。靳氏的设计及艺术作品获奖无数,并经常在世界各地展出,被中外多家艺术馆收藏。他热心艺术及设计的推广工作,曾任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创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清华大学客座教授。2005年获香港理工大学颁授荣誉设计学博士学位,并任荣誉教授。现为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会员、香港艺术馆荣誉顾问及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
潘家健,曾于香港理工学院修读平面设计和包装学,是靳埭强早期的学生之一。1970年开始从事设计工作,1972年合伙创办幻美设计,专注玩具包装设计。1978年至1988年间,曾参加香港设计师协会年展。1988年成为美国专业包装协会、英国专业包装协会和加拿大专业包装协会专业会员。1999年于加拿大全国公开征稿比赛中,从五万多名参赛者中胜出,为加拿大设计**千枚千禧币。2009年由加拿大回到香港,受靳埭强之邀为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撰写设计伦理课程,2011年在该学院担任设计伦理课程导师。
精彩内容
**章 设计的转变与从业条件
1.1 从设计的转变看设计思维
整套的设计伦理观念是设计思维的灵魂,是思考设计的基石和准则。谈到思维,我是指思考的能力。虽然其原则不变,但是因应时代的改变和社会的发展,思维还是必须做出调整。我们可以从设计的发展来思索,回看设计的走向,一窥与时俱进的设计思维。
1.1.1 包豪斯时期
我会从包豪斯开始谈。工业革命后,受工艺美术运动的冲击,人们开始反思现状。包豪斯以改善民生为使命,尝试通过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来改善民众的生活。那时主宰设计思考的,是普遍的需求和新生活。这就是当年的设计思维之本。包豪斯瓦解后,机械生产和程序式生产开始改变社会。这一时期,设计思考由关注基本需要转向社会的需求和希冀。同时,简朴的美依然存在,它成了现代感和一种新时尚。设计思维基本没改变,但方针开始改变。
经济繁荣、生活充裕时,人们开始着重物质生活。当生产力超越基本需要,自由经济开始普及,竞争便出现了。从此,工商贸易不再谈供求,而开始谈市场。产品和服务开始走向个性化和针对特定群体。设计思考自然因应这个趋势而转变,它调节了基本思维,以求跟上社会进步的节奏,但*终目的仍然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
1.1.2 传播媒体的出现
科技的不断进步为设计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科技在这一时期带来的**改变,是各种传播媒体的先后出现,以及企业竞相利用传媒做宣传。广告和平面设计突然变得重要,并成了主流。包装亦成了设计行业的一种主要工作,人们开始讲求包装产品和服务,也包装产品形象。设计开始关心与使用者的沟通,这成了新的关注点。曾几何时,Communication Art 几乎成了设计的代名词,它至今仍是美国一本权威设计杂志的名称。关注沟通其实是对设计更慎重了,对社会更关怀了,本质上并没有改变。
后来,广告宣传开始变质,利用欲望来鼓吹消费。欲望消费引来了人们对物质的过度追求,社会风气骤变,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平衡也随之出现了问题。这些开始动摇设计的基本理念和包豪斯精神,一些社会和设计人士在其间虽然做出了回应,但并没有整合出一套设计思维来迎接转变,这就是靳埭强先生构思设计伦理课程的原因。
1.1.3 设计的再分类
与此同时,设计因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再分门类。例如,时装设计分为时装和演艺服装,平面设计分为广告和包装,陈设和展览设计也自成一门。另一方面,动画、插图、摄影和影片制作开始专业化,并为设计提供服务。这一时期,市场变得愈来愈重要,市场学在经济学之下自成一科,市场研究和管理成了经济运作的一个新环节,设计则成了供应链中的一个环节,要与其他部门配合。发展至此,调整设计思维的需求已经很明显了,设计师不得不改变思考方法。
1.1.4 科技的发展
今天的电子科技发展,说是又一次工业革命也不为过。计算机不只是为工作而设,它早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设计也进入了计算机时代,每个工作环节基本都需要使用计算机。设计师要花时间认识计算机和电子科技,还要思考怎样在设计中运用它们。这个转变可不小:制作结构图从手绘转为用CAD/CAM或其他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Adobe 公司的 Illustrator、Indesign 和Photoshop等软件成为平面设计的常用工具。陈设、展览和室内设计要使用设计软件,产品设计也不例外。影片制作领域还发展出了立体影像技术,并广泛应用到了电子游戏、电影、电视制作和广告宣传里。摄影电子化曾使我无奈弃掉近20 万美元的器材和设备,还要开始学习运用图片修葺软件。科技不只影响*终的设计,还大大地影响设计的运作和思考,设计师像要重新入行似的。
互联网出现后,信息时代开始了,及至今天,人们的生活无不被信息包围着。设计师也逐渐以互联网为资源库,做研究分析只要上网搜索便行,不用再去图书馆,连书也看得少了,甚至向专业人士讨教也减少了。设计开始被科技主宰,思考设计的时间一再减少。然而我们是使用科技,不是被科技使用,所以,设计师必须摆脱科技的束缚。计算机是我们的工具,而且不是**的工具,即使将来我们对使用计算机的需求更殷切,计算机仍不能取代人。同样,设计思考需要心智和灵魂,这是计算机所不具备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