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非之路:坦赞铁路沿线访谈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非之路:坦赞铁路沿线访谈录

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32.47 4.8折 68 全新

库存3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张勇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91043

出版时间2019-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27950956

上书时间2024-12-28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前言

  

    坦赞铁路之书
    姆贝尔瓦·凯鲁基
    坦赞铁路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援非的里程碑项目。当时,受到泛非主义思潮的启发,坦桑尼亚总统姆瓦利姆·朱利叶斯·尼雷尔(已故)和赞比亚总统肯尼斯‘卡翁达双方就建设连接两国的铁路项目达成共识,并向中国提出了援助请求。尽管当时中国正处于困难时期,但本着真诚友好的合作精神,中国政府愿意慷慨解囊,为该项目提供无息贷款。正是中国领导层的战略决策,使得该项目能够顺利实施。
    这条贯穿东非和南部非洲的交通大动脉,全长1860.5千米,在经济、政治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为南部非洲国家的社会发展和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对坦赞铁路建设的支持为中非关系奠定了深厚的友谊,坦赞铁路被非洲人民誉为“自由之路”和“友谊之路”,成为中非友好的见证。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疾病多发,施工队伍面临各种艰难挑战。铁路沿线几乎杳无人烟,荒郊野岭里毒蛇猛兽肆意横行。尽管困难重重,专家队伍们依然全身心投入到建设中,并完成了这项长达5年8个月的艰巨任务。在这项旷日持久的建设中,共有66名中国专家长眠在异国他乡。
    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坦赞铁路需要在管理和技术运营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和创新。“一带一路”倡议让中非合作再掀高潮,坦赞铁路将为两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张勇博士主编的这本书,采访了涉及坦赞铁路的各个方面的群体,包括坦桑尼亚建国后的首任总统尼雷尔的夫人玛丽亚女士、坦桑尼亚前总理萨利姆、坦赞铁路建设时期的交通部长等大量历史亲历者,以及沿线的居民、乘客、媒体从业者、铁路工作人员等,对于中非年轻一代了解坦赞铁路这一伟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中坦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坦赞铁路是一座象征着三国深厚友谊的桥梁,我们继续展望它美好的未来。

后记

  

    重走坦赞铁路
    我们这一代人对坦赞铁路的认知大多源自中小学历史课堂。成为一名老师后,我开始在课堂上询问来自不同专业的95后学生,让我震惊的是30多人的课堂通常只有五六人听说过坦赞铁路,我还被告知如今的中小学课本里已经没有了坦赞铁路相关内容。而友人的一句话同样令我震惊:存中国铁道博物馆里,坦赞铁路未被提及。
    因为从事非洲影视研究的缘故,我很早就看过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制作出品的《坦赞铁路在建设中》,这是有关坦赞铁路这一新中国大援外工程早的纪录片,而影片也不免带有浓重的时代烙印;宏大的主题叙事、高大全的影像呈现、激情澎湃的配音解说。这种影像的叙述尽管具有不可复制的文献价值,但在观赏性上显然跟我们这一代人的喜好有不小的距离。在北京电影学院读博期间,我曾有幸采访过原中国电影对外输出输入公司非洲业务小组负责人陆孝修先生,他曾用“坦赞铁路修到哪,中国电影放到哪”来概括中非电影交流的历史渊源,于是,我开始对±日赞铁路充满了好奇。2016年暑假我第    次去坦桑尼亚调研,时仟中国驻坦桑尼亚使馆公使衔参赞的苟皓东先生推荐了一部BBC(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坦赞铁路纪行》,影片和大多数西方影视作品一样,先入为主地抨击中非合作,一如既往地鼓吹“中国新殖民主义”,仿佛不是纪录片,而是意识形态政论片,令人感到无语又无奈。
    人生总是充满各种机缘巧合,或许我命中注定与坦赞铁路有缘。在坦桑尼亚调研期间,曾在坦赞铁路建设后期担任斯瓦希里语翻译的王晓明时隔多年后重返坦赞铁路,邀请我一路同行,我没有多想便答应了。在正式开始重走坦赞铁路之前,我们与驻坦桑尼亚使馆、孔子学院、中土公司、四达时代等驻非机构进行了交流,我惊讶地发现这些部门里的主力军大多为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年纪虽小,但个个都能独当一面,全面刷新了我对90后的认知。在与他们的一次次交流之后,我总是忍不住忆想起那句著名的口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我的脑海中总是一次次浮现一个个中国人间荡非洲开辟新天地的画面,他们显然跟西方媒体塑造的中国人在非洲的形象截然不同。
    行走的站是位于达累斯萨拉姆市的火车站,这里是坦赞铁路的起点,远远地看去会让人有些恍惚,因为这个火车站的外观与中国的很多老火车站几乎一模一样。置身其中,仿佛自己不是在遥远的非洲,而是在熟悉的中国。左右问路后,我们见到了中国铁路组的苗组长,了解到坦赞铁路中方人员由原来的几万人,减少到现如今只有12个人负责技术援助,其中9人在达市、3人远在姆贝亚。在交流过程中,苗组长得知我是影视专业出身之后,提及央视前几年来拍过坦赞铁路,“干你们这一行的是不是都扎着小辫子?上次他们来的几个男同志都扎着小辫子,我们也不好多问,想着可能是这一行业的特点”,“这一行可真不容易,凌晨就趴在铁路沿线,等着拍火车开过来,好家伙把我们几个也累得够呛”。显然,我接触下来的苗组长根本没有BBC《坦赞铁路纪行》塑造的那样不可接近,而他本人也对自己在BBC纪录片里的形象非常不满,“我只是跟他们说要采访我必须经过使馆经参处同意,这有什么错吗?”没错,采访要经对方同意才能拍摄,这是媒体人的基本职业素养。 随后,我们去了坦赞铁路大院所在地,原来修建时期用过的宿舍、医院、水房、库房一一在那。在一个库房里面,几十箱电影胶片和电话机、电报机、缝纫机、热水壶等静静地躺在角落里,布满灰尘,掀开铁皮箱,“珠江电影制片厂”“金光大道”“红灯记”等字样映入眼帘,陆老前辈说的“坦赞铁路修到哪,中国电影放到哪”终于由想象变为现实。随后,我们又在院子里“考古”到当年放映露天电影的场地,那块悬挂放映幕布的支架板历经风雨数十年,早已破烂不堪。可以想象,成千上万个筑路工人,远在异国他乡,白天修路,晚上看电影,在革命需要高于一切的年代里,电影再次承载着释放压力、满足情感需求的造梦功能。 随后的十几天,我们租了一辆车从达累斯萨拉姆开到了姆贝亚,沿途遇到一个车站我们就停下来,王老师一路讲解、一路回忆,我拿着一个小摄像机一路跟拍,青山相见、时光穿梭、回忆的画面布满眼前,每当王老师感慨之时,就是动人的瞬间,也是我爱捕捉的点。而一路上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沿线社会环境的变化、底层人民的生活变迁恰恰是我等坦赞铁路局外人不了解的内容,却都是BBC所不曾提及的。只谈负面问题,屏蔽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这种避重就轻的叙述意欲何为?作为纪录片人创作之本的客观、公正中哪里?我开始思考西方媒体的报道机制问题。更严重的问题在于,BBC这部纪录片如同坦赞铁路建设之前西方媒体散布的谣言“中国派出去的修路工人都劳改犯”一样,别有用心地以偏概全抹黑坦赞铁路的历史,将铁路工人和沿线居民描绘成“居住在地狱”“没有休息”等悲惨景象,混淆了世界人民的视听。 我们一行到达康格勒后,参观了坦赞铁路轨枕厂,它依旧在不停地生产着坦赞铁路需要的轨枕,不时更新铁路线破损的老枕木。康格勒与非洲的大城市不一样,地处偏远,“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真凄凉”,年轻人待不住,仅有3个年过六旬的老师傅坚守,他们相依为命,自己种菜,轮流做饭,没有充沛物资,没有娱乐活动。而当他们出现存当地村序里,每个当地人都跟他们打招呼,喊“Rafiki、Rafki(拉菲克,朋友的意思)”,种超级明星才能享受的待遇映入眼帘,我顿时为这种中非人民底层、真实的融合所触动,恨不能当场多个机位记录下那个感动的瞬间。离别前,我跟师傅们承诺我一定会回未记录下他们的动人故事。 2017年暑假,我重返±日桑尼亚,和桑给巴尔国际电影节联合举办了第二届中非影视合作论坛及《我从非洲来_全球首映式。活动结束后,我和同事陈明昆教授以及美术学院一行再度行走坦赞铁路,他们在铁路沿线现场作画,而我继续搜集人物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当地人物映入画卷,一句句“东方红、太阳升”记入相机,我开始对坦赞铁路纪录片的制作有了点把握,而在此之前,我一直感觉我们年轻人驾驭不了这重大历史题材,时代离得远,没有亲历过,我个人也更喜欢微观叙事,但是,沿线铁路工作人员和居民的故事何尝不是微观叙事呢7  1坦赞铁路纪录片何尝不是讲述普通人与铁路的故事呢? 经过长期筹备,在我所在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以及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旅游卫视《行者》栏目等大力支持下,2018年1月,讲述坦赞铁路人故事的想法成为现实。先后认识的朋友,第位深入非洲的人文摄影师梁子女士,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者尼尔斯,轲影像撮影师王逸海、王圣溥,研究生陈远等人认同重走并记录坦赞铁路的意义。我们形成了 个由跨越不同国籍的60后、70后、80后、90后四代人所组成的小团队,沿着坦赞铁路采访拍摄了38天,并形成了多个版本的纪录片。 本书的编撰思路是汇集摄制组从坦赞铁路起点到终点的口述采访资料,为坦赞铁路相关研究者,摄影、旅行爱好者提供原汁原味的一手材料。与其他相关书籍不同,本书侧重外方采访者,涵盖高层亲历者、铁路现职工、沿线居民、乘客、专家、媒体人等不同层次,力图通过多元的视角、鲜活的对话呈现出坦赞铁路的历史评判和当下价值,尤其是既定历史叙述中关注较少的民族解放、沿线影响、两方舆论等话题。 本书得以出版,要感谢浙江大学出版社张琛副总编、包灵灵编辑的大力支持,学生高秋婧、徐佳利、潘文敏、韩中悦、邵雨婷、徐丹琳、陆依瑶、余婷、李玮琪、沈思彤、玄国等人对原视频采访素材进行了基础的整理和翻译,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书中部分内容重复甚至出现自相矛盾的观点,源自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我们在编撰时遵循采访原意仍保留下来,我想这也是口述史的丰富性及文献价值之所在。由于本人掌握的铁路历史和技术知识有限,内容表述不到位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时至今日,海内外有关坦赞铁路历史和现实的噱头性文字仍在持续传播,我们应如何看待坦赞铁路的历史?如何来还坦赞铁路历史一个公道?如何从一个尽可能多元的视角来看坦赞铁路的现实?我觉得我们年轻一代学人、纪录片人应该尽自己的责任。 张勇 2018年12月12日



导语摘要

    本书纪念中国、坦桑尼亚、赞比亚三国签订坦赞铁路修建协定50周年,传承“坦赞铁路精神”,结合《重走坦赞铁路》纪录片,对相关人士进行访谈集结成书。全书共分六章,从原坦赞铁路修建亲历者,现坦赞铁路工作人员,坦赞铁路沿线地区民众、坦赞铁路列车乘客、坦赞铁路精神传承者、坦赞铁路研究者、媒体人等角度全方位、跨时空展现坦赞铁路发展全貌,传播中国形象、弘扬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效果。本书用真实客观的图片和文字语言,打破偏见,以异文化视角和人的感知去解读中非人民的交流,展现当下中国的发展和包容,引领更多的人读懂中国,读懂非洲,读懂世界。不仅具有专业的说服力,也展现了一种全新的中国文化传播策略。



作者简介





张勇,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副教授,非洲影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电影学院2015届电影学博士,主要从事非洲影视研究与创作工作,在《当代电影》《电影艺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导演创作的《我从非洲来》《重走坦赞铁路》等系列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四达时代、旅游卫视、北京纪实频道等平台播出,荣获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一等奖、浙江省对外传播“金鸽奖”一等奖、尼泊尔非洲电影节二等奖等荣誉。








目录





部分  坦赞铁路修建亲历者
    访坦桑尼亚首任总统尼雷尔的夫人玛丽亚女士
    访坦桑尼亚前总理萨利姆博士
    访坦桑尼亚前交通部长乔布卢新德
    访坦赞铁路首位女司机伊芙琳-姆万萨
    访坦桑尼亚首位汉语翻译约瑟夫卡赞贝
    访坦赞铁路乌有里站原站长老穆
第二部分  坦赞铁路工作人员
    访坦赞铁路列车司机丹尼斯·伽玛
    访坦赞铁路列车司机穆卡玛福温帕菲索
    访坦赞铁路信号旗手贾弗瑞-哈桑‘库德内瓦
    访阳波站站长森吉拉
    访马坎巴科车站通信工萨伊德
    访姆贝亚机车修理厂电气监督辛卡拉
    访纳孔德车站调度员蒙巴包提法
    访坦赞铁路中国专家组电气工程师田国华
    访坦赞铁路中国专家组机械工程师冯玉华
第三部分  坦赞铁路沿线地区民众
    访坦赞铁路货运者马男
    访米库米附近居民大卫姆乐瓦
    访塞卢斯野生动物保护区旅游指导尼科迪默斯
    访基萨基车站附近马赛人赛托蒂
    访姆贝亚车站香蕉女贩弗劳拉
    访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学生王晓乐
第四部分  坦赞铁路列车乘客
    访坦桑尼亚医学博士查格·达米安和伊曼纽尔·姆博亚
    访中国山西游客关晶晶
    访中国福建游客刘紫婷
    访韩国釜山游客姜珠炫
    访日本东京游客春菜
    访美国波特兰游客约翰·拉森
第五部分  坦赞铁路精神传承者
    访中国驻坦桑尼亚使馆公使衔参赞苟皓东
    访中国一坦桑尼亚友好协会秘书长约瑟夫·卡哈马
    访坦桑尼亚留华学生联谊会主席李个雷
    访孔子学院汉语志愿者胡馥筠
    访中土东非有限公司总经理姜义高
    访坦桑尼亚中国专家公墓讲解员赵叶
第六部分  坦赞铁路研究者、媒体人
    访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教授伊萨·什维吉
    访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者尼尔斯
    访矛与星出版社社长沃尔特·博戈亚
    访四达时代公司赞比亚公关经理姆万扎·昌达
    访四达时代公司赞比亚首席执行官廖兰芳
附录  纪录片《重走坦赞铁路》导演剪辑版文稿
    纪录片《重走坦赞铁路》主题曲歌词
    纪录片《重走坦赞铁路》拍摄批文
后记  重走坦赞铁路








内容摘要





    本书纪念中国、坦桑尼亚、赞比亚三国签订坦赞铁路修建协定50周年,传承“坦赞铁路精神”,结合《重走坦赞铁路》纪录片,对相关人士进行访谈集结成书。全书共分六章,从原坦赞铁路修建亲历者,现坦赞铁路工作人员,坦赞铁路沿线地区民众、坦赞铁路列车乘客、坦赞铁路精神传承者、坦赞铁路研究者、媒体人等角度全方位、跨时空展现坦赞铁路发展全貌,传播中国形象、弘扬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效果。本书用真实客观的图片和文字语言,打破偏见,以异文化视角和人的感知去解读中非人民的交流,展现当下中国的发展和包容,引领更多的人读懂中国,读懂非洲,读懂世界。不仅具有专业的说服力,也展现了一种全新的中国文化传播策略。








主编推荐

张勇,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副教授,非洲影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电影学院2015届电影学博士,主要从事非洲影视研究与创作工作,在《当代电影》《电影艺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导演创作的《我从非洲来》《重走坦赞铁路》等系列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四达时代、旅游卫视、北京纪实频道等平台播出,荣获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一等奖、浙江省对外传播“金鸽奖”一等奖、尼泊尔非洲电影节二等奖等荣誉。



精彩内容

访坦桑尼亚首任总统尼雷尔的夫人玛丽亚女士
    问:您好!
    答:你好!你怎么样?
    问:我很好!新年好!
    答:谢谢!也祝你新年好!
    问:非常感谢!见到您很高兴!
    答:谢谢!
    问:我听说您曾经去过中国。
    答:是的,我去过两次。第—次是官方的,第二次也是官方的,是友好访问。
    问:次是哪年去的?
    答:我们去的时候很早了,那个时候他们已经开始建设新中国了。那时候两个国家的互动关系很好,我们说向他们学习,而他们也说向我们学习。我们次去的时候,两个国家的差别没有那么大,但是我们现在离得太远了。
    问:您喜欢中国吗?
    答:我们是冬天去的,那时候很冷。我们去了北京、上海和其他一些地方。我打开窗户看到所有的树都成了白色的,全都是雪,我感到很惊讶。
    问:您是同尼雷尔总统一同去的吗?
    答:是的,次去中国的代表团很大,后来我们又去了一次,但只是经过了一下。次去中国的时候,我们学习到了很多,感觉中国很好,中国人都愿意建设他们的国家,之后我们和中国人民继续做好朋友,直到现在仍然在向他位学习。但是,我们次去的时候,还没有坦赞铁路,后来才有的坦赞铁路,好像过了8年左右才有的坦赞铁路。
    问:您坐过坦赞铁路吗?
    答:坦赞铁路?我还没有坐过,但是我经常去铁路的起始点,但是他们可能考虑到我的身体健康所以不让我坐,哈哈!我特别希望能坐一

  • 中非之路:坦赞铁路沿线访谈录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