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阳明全书(新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王阳明全书(新版)

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10.59 1.6折 68 全新

库存148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奕铭 著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31229

出版时间2013-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27913312

上书时间2024-12-28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王阳明(1472?1529年),幼名云,后更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市)人。因晚年居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他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他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学,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宋代大学者张载提出的儒家道德理想,以此来形容王阳明的一生亦不为过。王阳明出生于明朝中期一个世代为官的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熟读圣贤书,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他兴趣广泛,不仅诗文出众,还热衷于骑射兵法。但在那个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颓败的时代,他却命途多舛,青年时科考屡试不中,及至二十七岁时才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在任兵部主事时,因反对刘瑾等宦官为政,被贬谪为龙场驿丞;后再次受朝廷重用,平乱屡建世功,荣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在学术思想方面,他钻研朱熹“格物致知”的儒家思想,对“存天理、去人欲”之说产生了疑惑,认为朱子学说不是真正的圣人之学,“心学”才能解释其中的困惑,从而转学陆九渊的学说,并将其发扬光大,终成为中国历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显著作为的大家。因而,王阳明和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中国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曾说:“王阳明是伟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复活者。”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甚至认为:王阳明是近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更有甚者说: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圣人,他们分别是孔子和王阳明。可见,王阳明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精神的传承和立新两方面的重要地位。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和致良知的修养学说,旨在呼唤人的本体意识,着重强调个体本身的价值和自我人性的修养。,心即是理的人生论。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是心学说的基本观点。王阳明认为人心是根本的问题,是产生善与恶的源头。任何外在的行动、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统一于心。第二,知行合一的认识论。针对当时社会言行不一的弊病,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纠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观。他认为知和行是不能够相分离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总之,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第三,致良知的修养学说。王阳明摸索致良知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让心回到“无善无恶”明洁的本真状态,是通过主体的意识达到自我道德的修养,规范自我的行为。因此,致良知被称为王阳明心学的核心部分。从良知出发,人人皆是平等的,凡人也可以成为圣人。只要维护心为本体,做到心外无物,追求透彻的本心,胸怀洒脱、超然入圣,便没有什么困难可言!这个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禁锢,为萎靡消沉的社会灌注了生机与活力,一时间心学占据了当时学术的主导地位。

数百年来,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一直为世人传承,响彻中外,在中国、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而对当今社会它更具有不容忽视的深刻意义。面对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代生活,疲惫不堪的人们精神生活逐渐荒芜,心灵也越发孤独。王阳明的心学高扬主体意识,强调内心的力量,追求透明本心、胸中洒脱,对改善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让疲惫脆弱的现代人重新获得强大的内心,在浮躁的社会中获得内心的宁静、充实与幸福,是现代人修养身心的指导思想;同时,王阳明的心学对现代人个性的发展、思想的自由解放、事业的开拓进取也都有着有益的启示。由此,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二十一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本书采众家之长,分三部分系统地介绍了王阳明传奇的一生及其卓越的思想。上篇“传奇王阳明”是王阳明的人生传记,讲述了王阳明是如何从一个叛逆少年成长为一代圣贤的传奇经历;中篇“王阳明的心学智慧”选取了一百多条王阳明箴言,并加以解析,从“立志由心,量力而行”“持纯粹心,做至诚人”“静察己过,不论他人是非”“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等十六个方面阐释了王阳明在立志、修心、仁爱、至诚等方面修身处世的人生智慧;下篇“《传习录》全解”是王阳明门人子弟所记录的王氏讲学言论及其答友人弟子的论学书信的汇编,它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体系及基本主张,是研习阳明心学的基本的著作。触摸王阳明的心学,就如同用双手轻轻抚摸心里深层的秘密,或许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便理解了它的深意,就像禅宗里拈花微笑般默契与随意,一个顿悟就洞悉了它的真谛。



商品简介

本书采众家之长,分三部分系统地介绍了王阳明传奇的一生及其卓越的思想。上篇“传奇王阳明”是王阳明的人生传记,讲述了王阳明是如何从一个叛逆少年成长为一代圣贤的传奇经历;中篇“王阳明的心学智慧”选取了一百多条王阳明箴言,并加以解析,从“立志由心,量力而行”“持纯粹心,做至诚人”“静察己过,不论他人是非”“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等十六个方面阐释了王阳明在立志、修心、仁爱、至诚等方面修身处世的人生智慧;下篇“《传习录》全解”是王阳明门人子弟所记录的王氏讲学言论及其答友人弟子的论学书信的汇编,它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体系及基本主张,是研习阳明心学的基本的著作。触摸王阳明的心学,就如同用双手轻轻抚摸心里深层的秘密,或许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便理解了它的深意,就像禅宗里拈花微笑般默契与随意,一个顿悟就洞悉了它的真谛。

目录

上篇 传奇王阳明


章 六世书香,神奇少年横空出世


有子生于彩云中


书香门第,承继香火


少年得志


锋芒乍现


何为人生等事


另类出走,试马居庸关


“竹”悟


第二章 潜心向学,屡败屡战三探科举路


新婚之夜不知去向


苦心追求心学的境界


落第的苦闷


组建龙泉山诗社


为圣路上两彷徨


第三章 初入仕,运筹帷幄小试牛刀


刑部里的名士


主持山东乡试


言事下狱


依赖心理化险为夷


贬为驿丞,北风送南雁


亡命天涯


第四章 遭贬谪,龙场悟道石破天惊


偶得“阳明小洞天”


何陋轩与君子亭


龙场悟道,吾性自足


贵州讲学,提倡知行合一


千古奇文《瘗旅文》


第五章 时来运转,仕途得意步步高升


西辞龙场东归去


安民于庐陵


刘瑾伏诛,仕途出现转机


传道于京师


打通朱陆


原来这才是《大学》


第六章 破山中贼,一代儒将谈笑间屡建奇功


在滁州的岁月


桨声灯影,布道金陵


任南赣汀漳御史巡抚


漳南战役


提督南赣军务


用兵横水、桶冈


智取三浰


设平和、崇义、和平三县


举乡约,办社学,衙门成了书院


第七章 平宁王乱,用兵如神力挽内乱狂澜


宁王挑起了反旗


与宁王交战


决战宁王朱宸濠


荒唐皇帝荒唐事


争夺宁王朱宸濠


让功给皇帝


不给待遇的“新建伯”


桃李满天下


第八章 破心中贼,证道传道成就千古圣学


京中争论大礼议


晚年喜得子


做人要有良心


天泉证道


立马横刀平乱


袭破断藤峡、八寨


后一程


此心光明,何复其言


千古毁誉,听其自然


中篇 王阳明的心学智慧


序 王阳明心学的影响


心学的流传


心学对中国的影响


心学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章 宽心: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欲修身,先养心


看破繁华,不动于气


不忙不乱,不焦不躁


身处泥泞,遥看满山花开


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空心,才能容万物


让生活回归简单


第二章 诚心:持纯粹心,做至诚人


真心着眼,敦本尚实


保持本色,出以真情


朴实的人生态度


泰然自处,真心生活任天然


清水芙蓉,纯然初心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至诚胜于至巧


不欺不诈,信守承诺


第三章 进取心:立志由心,量力而行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圣人和朋友都是自己


心之所想,力之所及


志当存高远,路从脚下行


不搞偶像崇拜,只是做好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


第四章 道德心:小赢靠智,大赢靠德


土地不如德行,财物不如仁义


以德为先,德才兼备


君子如玉亦如铁


顶天立地,刚正不阿


养一身浩然正气


好德如好色


得人心,得天下


第五章 孝敬心:以孝安家,以敬持家


孝顺在当下


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


孝是一种生存品质


能养只是一半的孝


时刻念父母生养之恩


为父母尽点儿心


有诚心,才能让父母宽心


第六章 素净心:减一分人欲,得一分轻快


身外物不奢恋


心安理得,知足常乐


“财”是静心的拦路虎


养心在于寡欲


荣辱毁誉皆泰然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安贫乐道也是信仰


徒有虚名不中用


在名利中寻回单纯


少一些机心,少一些痛苦


第七章 决心: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慎思之,笃行之


把学问用在实处


成功不在难易,在于身体力行去做


千里之行,始于当下


大胆尝试,实践出真知


不逆不臆,言行一致


第八章 忍耐心: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苦是乐的源头,乐是苦的归结


面对成败淡定处之


耐住等待,才能苦尽甘来


苦不入心,生命自有芳华


忍得一时方能成就伟业


人生需要经过反复磨炼


深陷逆境,其实“别有洞天”


寂寞是的考验


第九章 反省心: 静察己过,不论他人是非


静察己过,勿论人非


自省是涤荡心灵的清泉


终日不忘反省


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君子改过,人皆仰之


反观自身,不断自我提升


第十章 谨慎心:三思而后言


有糖衣的逆言易被接受


言辞不可太露骨


嘴巴闭关,舌头收箭


好话说过了不如不说


少妄言,多好话


言满天下无口过


第十一章 包容心:能容能恕,厚德载物


待人处世,忍让为先


退一步,得饶人处且饶人


宰相肚里能撑船


容人方能得人之心


不急人怒,忍让内敛


恕人之过,释人之嫌


忍小事成大事


心存厚道,宽容他人


第十二章 利他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自利则生,利他则久


爱出者爱进,福往者福来


与人为善,暖人暖己


爱人者人爱之


每一种善行都有回声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第十三章 平常心: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饥来吃饭倦来眠


有时聪明不如糊涂,糊涂不如装糊涂


生命任其流衍,心体安稳平裕


随时随地,随遇而安


平常心,心平常


抱朴守拙,藏行不露


浊者自浊,清者自清


点一盏光而不耀的心灯


第十四章 谦卑心:谦受益,满招损


不争才是的争


低头是一种智慧


在其位,善谋其政


上梁正,则下梁不歪


与贪婪断交,与清风做伴


位高不自居,功高不自傲


礼让功劳,不露锋芒得安身


在低潮时进去,在高潮时退出


方圆处世,左右逢源事事顺


第十五章 淡定心: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常在静处,谁能差遣我


不动心,不烦恼


顺境逆境都能从容


静坐静思,不被外物所扰


心清净,便悠然自得


按心兵不动,如止水从容


第十六章 彻悟心: 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


随性生活,顺其自然


从心所欲不逾矩


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业


同流世俗不合污,周旋尘境不流俗


三分能力,七分责任


生命不在拥有,而在有用


下篇 《传习录》全解


卷 上


徐爱录


徐爱跋


陆澄录


薛侃录


卷 中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答周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一)


答陆原静书(二)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一)


答聂文蔚(二)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卷 下


陈九川录


黄直录


黄修易录


黄省曾录


钱德洪录


钱德洪附记


黄以方录


辗转刊行钱德洪跋



精彩内容

第五章

时来运转,仕途得意步步高升

西辞龙场东归去

王阳明接到吏部的文书后,于正德四年(1509年)年底,结束了自己的被贬生涯,向当地的父老乡亲辞行,众人依依不舍地送走了这位学问精深、平易近人的饱学之士。

对于王阳明自己而言,他尚未完全做好前去庐陵任知县的准备,他对自己的仕途充满了疑惑,也无法预知前方等待他的是福是祸。他在前去的途中,思绪也常常在飘荡,来反思自己的人生。途中,恰逢正德四年的除夕夜,他感慨良多,写下了:

扁舟除夕尚穷途,荆楚还怜俗未殊。

处处送神悬楮马,家家迎岁换桃符。

江缪信薄聊相慰,世路多歧谩自吁。

白发频年伤远别,彩衣何日是庭趋。

远客天涯又岁除,孤航随处亦吾庐。

也知世上风波满,还恋山中木石居。

事业无心从齿发,亲交多难绝音书。

江湖未就新春计,夜半樵歌忽起子。(《舟中除夕二首》)

王阳明已经经历了仕途的起起落落,心态变得比较淡定、从容,不会再为一时的得失而心潮跌宕。他能够用豁达、圆融的心态来面对自己身边的事物。想想当初自己被贬之时,心情怅然,到了被贬之地后,反倒能够修身养性,孜孜不倦地做学问。历经两年的磨炼,自己已经变得从容、豁达,对今后的人生也变得坦然了。即使今后再有什么风吹浪打,也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从容应对。

王阳明乘坐的船只顺着江漂流而下,行驶顺畅,很快就过了黔阳、泊淑浦,即将到达辰州府的治所沅陵(今属湖南)。他打算在这里登岸,因为他惦记着挚友杨名父,想要和老友倾诉衷肠相会。而他在龙场时的几位当地学生冀元亨、蒋信、刘观时,从他人那里打听到自己的恩师要将在辰州上岸,都非常想要和恩师相见,倾听他的教诲,他们是王阳明在龙场时慕名前去投师的。

辰州是湘西非常值得一去的地方,也是当时从湖广进入贵州的必经之地。这天,王阳明乘坐的船只刚刚到岸,他还正在盘算着如何与老友、学生们相见,就有一仆人前来询问。王阳明一听,居然是自己的学生冀元亨等人派来的。这些学生们早早就来到了这里,以便守候着恩师登岸。见到恩师到达,众学生都非常兴奋,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恩师。

弟子一见王阳明的面就嘘寒问暖,把老师簇拥在中间,好不热闹。攀谈片刻后,弟子们非常清楚恩师的偏好,特意带着王阳明来到龙兴寺,这个寺庙位于虎溪山前。

王阳明虽然不再一味地沉溺于佛道,却仍然乐于与僧道论道,这已经成为王阳明人生一大乐事。每次论道,都能够让他有所觉悟。所以,他对学生们这次的安排非常满意,也明白这些学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和自己是心心相通了。

被贬两年之后,见到昔日的老友使王阳明十分高兴。大家在一起畅谈过去几年的生活,而王阳明的经历也带给了大家很多的惊奇。王阳明所住的龙兴寺有不可小视的历史渊源,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可谓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刹。其地理位置也相当优越,背靠虎溪山,面临沉江水,又与对面的笔架山隔江相望,引得无数的文人墨客前来拜访。

王阳明信步来到了山顶,远远望去,对面的山峦起伏,甚是壮观。他的心头不由一热,想到这里曾经是自己来过多次的地方,一草一木仍然是那么熟悉,而被贬两年时间里也带给自己很多凄苦和痛楚。

王阳明在等待杨名父的几天时间里,又细细端详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他期待着与老友重逢的喜悦,可是左等右等始终不见老友到来。王阳明再也待不住了,只好继续赶路。

王阳明离开辰州,又一路前行。所经之地都有自己曾经留下的足迹,这些足迹带给了他久违的感动。他的学生冀元亨想要跟随老师前去,以便有足够的时间向老师请教,探讨学问。王阳明看到学生如此勤奋好学,也欣然应允。

两人途经桃源县,陶渊明笔下的千古名篇《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就是在这里有感而发的。此地风景迤逦、民风朴实,王阳明本想停舟登岸,但是想到要赶赴就任,也就罢了。

师生二人经过常德后,见到了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想到爱国大夫屈原在这里慷慨激昂地表明自己的志向,王阳明心里在与屈大夫进行对话:古往今来,即使世事浑浊,也不是你屈大夫一个在孤独前行,即使世人皆醉,也不是你屈大夫一个人有清醒的头脑,我王阳明也立志成为一个品行高洁的饱读之士。当然,屈大夫早已离去,不可能听到王阳明的话,但是,此刻萦绕在他头脑之中的话却仍清晰如在耳边: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北宋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成为后世很多文人表明心志的不朽著作。而其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成为后世为官者的志向。的确,古人有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作为一个七尺大丈夫就应该坦坦荡荡,屹立于天地之间。岂能因为个人一时的得失、荣辱而斤斤计较呢?想到这里,王阳明顿感胸中热血沸腾,一瞬间,似乎又回到了那个英姿勃发、踌躇满志的少年时代。

王阳明来到醴陵时,想到自己在两年前奔赴贵州途中风餐露宿的情景,心中充满了酸楚,不仅感慨物是人非,这时他就萌生了前去看看的念头。王阳明弃舟登岸,见到曾经熟悉的寺庙、僧人和朋友。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江西。王阳明对这里非常熟悉和留恋,这里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使他倍感亲切,产生初回故里的感触。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