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岁时节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传统岁时节俗

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25.64 5.7折 45 全新

仅1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江玉祥 牛会娟 张茜 著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09485

出版时间2019-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5元

货号26435723

上书时间2024-12-28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且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中国传统岁时节俗,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包括春节在内的传统节日,是在岁时节令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岁时节令又是中国人在漫长的农、牧、渔、猎文明中逐渐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生产经验的结晶。中国旧历是一个阴阳并用历,不是纯粹的阴历,而是以阴历为主,又以阳历为辅的阴阳合历。因为旧历以阴历为主,所以从战国时代以来,我国的农历便有二十四个节气的设置,农民才能把握农时,才知道清明下种、谷雨栽秧等许多农事活动的安排也才有广大人民群众从幼儿时代朝夕所企望的,如春节、端午、中秋等那么多富有诗意的节日。两千多年来,中国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实践已经证明,二十四节气不是故弄玄虚的迷信,而是千真万确的科学。它已经成了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坐标和文化符号。

    “年”。《说文》:“年,谷孰也。”《榖梁传》桓公三年称:“五谷皆熟为有年。”年乃就一切谷类全年的成熟而言。春节,《后汉书·杨震传》记杨震上疏:“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燋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此处的“春节”,意为春季。古时以立春为春节。据传,中国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

“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

——而中国的农历不会消逝,包括春节在内的传统民俗就不会消逝。春节民俗不会消逝,但春节若干民俗事象会发生变异,甚至消逝。春节民俗事象大概包括三部分:信仰、饮食、娱乐。春节民俗信仰,如祭灶、祭祖、过年的禁忌等俗信,在城市里,甚至在经济发达的农村里,特别在青年人群中,可能算消逝了!像走喜神方之类,从信仰变成了商业炒作;像正月初一朝庙上香,从传统的虔诚信仰变成了部分人群的盲目狂热!年节饮食文化传统的东西保留较多,但像亲自动手做年糕、打米酥之类变异了,吃的人少,更不必自家做,想吃,到商场去买!东西可能更高级了,但缺乏参与性,年的气氛自然淡化!娱乐部分尴尬,传统的狮子、龙灯虽还有人耍,但规模远不如前;灯会虽然还年年办,但传统的手制彩灯、烟火架,已被以赚钱为目的之现代声、光、电摆设所代替,闪烁的霓虹灯影下,矫揉造作的流行音乐声浪中,似乎少了许多“民”的成分和“俗”的味道!再加之禁放多年,除夕夜,如不想看春节联欢晚会,乐趣便所剩无几!

“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然而这只是加速春节民俗急剧变异或消逝的外部原因。从内因来看,

 

2009

    “是中国人的生身文化,任何中国人都有她的亲子标记,都受过她的哺育和抚养,这种民族性是与生俱来的”(钟敬文语)。中国人如不保护自己的传统民俗文化,就丧失了自己的民族性,就有亡国灭种的危险。

第二,从舆论导向上划清封建迷信和民间信仰的界限,划清祭祖敬宗和鬼神崇拜的界限,划清良俗和陋俗的界限。这样,传统岁时节俗的信仰部分才会有合理存在的空间。

“除夕,爆竹通宵达旦,所以震发春阳,阳消邪厉。今人遂以为戏(娱乐),而倾费争雄,殊失本意。”

第四,文化部门,特别是基层文化馆,要大力创编体现传统文化风格的群众文娱节目,上山下乡,走上街头,深入学校表演。

第五,新闻媒体一定要走出商业的怪圈,宣传民族民间文化,鼓吹中国传统的年节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证明,只要在全社会造成气氛,上行下效,包括春节民俗在内的年节民俗一定会得到保护和传承。

为了增加广大群众对中国传统岁时节俗的了解,提高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我们选择了春节(包括除夕、元旦、元宵)、立春和迎春、清明(包括上巳、寒食)、端午、夏至、七夕、中元、中秋、重阳、十月朝和下元、冬至、腊日和腊八、祀灶等十多个传统节日,比较详细地介绍其历史源流,民俗事象及其对于中国人生产、生活的关系和意义,也许对保护传统岁时节俗有所裨益!



导语摘要
    为了增加民众对中国传统岁时节俗的了解,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本书选择了春节(包括除夕、元旦、元宵)、立春和迎春、清明(包括上巳、寒食)、端午、夏至、七夕、中元、中秋、重阳、十月朝和下元、冬至、腊日和腊八、祀灶等十多个传统节日,比较详细地介绍其历史源流、民俗事象及其对于中国人生产生活的关系和意义。

商品简介

为了增加民众对中国传统岁时节俗的了解,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本书选择了春节(包括除夕、元旦、元宵)、立春和迎春、清明(包括上巳、寒食)、端午、夏至、七夕、中元、中秋、重阳、十月朝和下元、冬至、腊日和腊八、祀灶等十多个传统节日,比较详细地介绍其历史源流、民俗事象及其对于中国人生产生活的关系和意义。

作者简介
江玉祥:四川大学教授,专长历史学、民俗学,出版专著:《中国影戏》《四川灯影戏》《中国影戏与民俗》等。牛会娟: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文化艺术学院讲师,出版专著《张永贵竹琴艺术研究》。张茜,重庆万州人。四川旅游学院副研究员。

目录
   


 


·总把新桃换旧符(除夕、元旦、元宵) 


·立春何用更相催(立春、迎春) 


·清明时节雨纷纷(上巳、寒食、清明节) 


·风俗如狂重此时(端午节) 


·夏至阴生景渐催(夏至、伏日) 


·七夕今宵看碧霄(七夕) 


·今朝道是中元节(中元、盂兰盆会) 


·中秋月色随处好(中秋节) 


·金菊寒花满院香(重阳节) 


·霜景晴来却胜春(十月朝、下元) 


·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数九) 


·腊月风和意已春(腊日、腊八) 


·此是人间祭灶时(祭灶、祭灶前后) 


·后 记 



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



内容摘要
    为了增加民众对中国传统岁时节俗的了解,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本书选择了春节(包括除夕、元旦、元宵)、立春和迎春、清明(包括上巳、寒食)、端午、夏至、七夕、中元、中秋、重阳、十月朝和下元、冬至、腊日和腊八、祀灶等十多个传统节日,比较详细地介绍其历史源流、民俗事象及其对于中国人生产生活的关系和意义。

主编推荐
江玉祥:四川大学教授,专长历史学、民俗学,出版专著:《中国影戏》《四川灯影戏》《中国影戏与民俗》等。牛会娟: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文化艺术学院讲师,出版专著《张永贵竹琴艺术研究》。张茜,重庆万州人。四川旅游学院副研究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