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辉煌作品自选集
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
30.2
6.3折
¥
4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洪辉煌 著
出版社海峡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5011279
出版时间2018-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25246200
上书时间2024-12-2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洪辉煌作品自选集》共分为三个部分。第1部分是文艺评论,主要是文学评论。该部分收录了作者自大学以来,所写的文学评论。这些评论虽然谈不上有什么理论创见,但能忠实地表达出作者阅读的审美感。第二部分是序和前言。收录了1995年至2016年期间,作者为他人所著书写的序或前言。第三部分是散文随笔。该部分选取了1985年至2016年期间所写的一些散文。这些作品有的写人写景,有的抒情记事,有的阅读思悟,向读者展示了作者情感世界、心路历程、所思所想、人生感悟。文笔清新,构思独特,感情真挚。
作者简介
洪辉煌,晋江英林镇人。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与历史结伴同行》《惊一心阅读》《两个人的城市》《他们在追寻什么》(与许谋清合作)。主编《海上丝路名城泉州》《作家笔下的泉州》《1949—1999泉州文学作品选》(小说、散文、诗歌三卷)。曾担任福建省第八届、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呆奖学科组评委。散文集《两个人的城市》获福建省第二十四届(2009年度)优秀文学作品奖。
目录
文艺评论
浅谈茅盾的现代作家论
艺术地反映改革开放中的新农村
——评《群众艺术》1984年第2期的一组小戏
把握历史重构历史
“泉州风骨”有新篇
泉州人应该知道
——推介《泉州历史文化丛书》
“警坛铁骑”的赞歌
——报告文学集《负债功勋》读后
小心翻船
——读《木船和一顶帽子》
好看耐读的《午夜日记》
21世纪与闽南文学
我的2005年泉州文化阅读
以荒诞写真实
一篇精致深邃的小说
一座巍巍的精神丰碑
——《郭文梯传》读后
许谋清散文的气象
双重的精神救赎
读晋江文学札记
刘志峰:一位值得进行苛刻批评的诗人
2014年“逢时杯”散文大赛述评
读高寒的中短篇小说
贴近生活清新朴实
——读李伟才《心清一盏茶》
“冰山”和“套盒”
——微电影评论
序·前言
德厚流光
——《彬声故园情》序
有感而发
——陈弘《纱窗女魂》序
浓墨重彩写十年
——《辉煌的十年》报告文学征文专号前言
《海上丝路名城——泉州》序
立足现实俯瞰古今
——《泉南文化》改刊词
《星月映辉》序
让名城与名家名篇交相辉映
——《作家笔下的泉州》序
《1949—1999泉州文学作品选》总序
写在《故乡屋檐下》前面
泉州散文创作的新收获
——《泉州散文新作选》序
与艺术前沿对话
——黄坚《艺术之沙》序
激越诗声和玉韵
——吴清标《休休吟草》序
蔡其矫诗歌研讨会开幕词
《蔡其矫研究资料专集》序
《中华传统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和影响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序言
《朱熹及其后学与泉南文化研讨论文集》编前语
《国学与素质教育研讨论文集》编前语
《李光地与儒学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序
《北美的天空》序
《围头情缘》序
《偶坛新声》序
《洪伟辟油画选》序
《朱熹与泉州文化》序
散文随笔
陆蠡在泉州
菲律宾散记
一个老共产党人的情怀
永春知州杜昌丁
惊心阅读
一道绚丽的思想彩虹
心香一瓣忆挚友
珠海的大气
泉州有本《海交史研究》
《两个人的城市》开篇的话
印象邵燕祥
歪打正着
被误读的许谋清
走出故乡的刘志峰
我珍存的一封信
在晋江看中国作家
有故事的照片
我们城市的精神认同
“家”在府文庙西
名家剪影
速写刘家科
一个智者和紫帽山的故事
走近作家王祥夫
玩出来的画展
诗意盎然围头湾
探了两个“源”
君子之风山高水长
——《论语》的现代意义
读一副名联
附录
答《晋江经济报》吴清华问
内容摘要
《洪辉煌作品自选集》共分为三个部分。第1部分是文艺评论,主要是文学评论。该部分收录了作者自大学以来,所写的文学评论。这些评论虽然谈不上有什么理论创见,但能忠实地表达出作者阅读的审美感。第二部分是序和前言。收录了1995年至2016年期间,作者为他人所著书写的序或前言。第三部分是散文随笔。该部分选取了1985年至2016年期间所写的一些散文。这些作品有的写人写景,有的抒情记事,有的阅读思悟,向读者展示了作者情感世界、心路历程、所思所想、人生感悟。文笔清新,构思独特,感情真挚。
主编推荐
洪辉煌,晋江英林镇人。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与历史结伴同行》《惊一心阅读》《两个人的城市》《他们在追寻什么》(与许谋清合作)。主编《海上丝路名城泉州》《作家笔下的泉州》《1949—1999泉州文学作品选》(小说、散文、诗歌三卷)。曾担任福建省第八届、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呆奖学科组评委。散文集《两个人的城市》获福建省第二十四届(2009年度)优秀文学作品奖。
精彩内容
《洪辉煌作品自选集》:
浅谈茅盾的现代作家论
“在‘五四’以来的前辈作家中,毕生辛勤从事文艺理论批评工作,并做出重要贡献的,茅盾是十分突出的一个。然而,历来人们对他在创作上的成就研究较多,而对于他在文论方面的贡献则注意不够”,尤其是他的早期文论,更少有人问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对有关基本研究资料缺乏搜集整理;另一方面则是长时间内“左”的错误倾向的干扰,使得研究者不敢理直气壮地肯定茅盾早期文艺批评的卓著贡献。粉碎“四人帮”以来,各地出版社陆续出版了好几部《中国现代文学史》,对“五四”以来的一批现代作家重新作了评价。值得注意的是,编者们在评述中都不同程度地引用了茅盾的一些重要意见,有的甚至被推为确论。可见,茅盾的评论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至今仍闪耀着真知灼见的光芒。因此,认真地加以总结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这位现代文学巨匠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侧面,而且对我们正确地评价作家作品也是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茅盾评论作家的文章中,写于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的《鲁迅论》《王鲁彦论》《徐志摩论》《庐隐论》《冰心论》《落花生论》《女作家丁玲》等,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它们集中体现了茅盾评论作家的立场、观点、方法。虽然从那以后,茅盾没有再写出过这种全面评价一个作家的文章,但是,它们的基本精神、风格特点仍贯穿于他的文学批评活动中。基于此,本文试图以这组专论为主,对茅盾的现代作家论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
历史上任何作家的出现,都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尽管有些作家回顾创作时一再表明自己走上文学道路是出于偶然的机遇,甚至说成是一种“误会”,实际上并不真是如此。文学是一定历史阶段的意识形态。作家是时代的产儿。要对他们做出科学的、合乎实际的评价,就必须把他们放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即列宁所说的“历史经济条件”中,结合作家的自身因素加以全面考察。对这一点,茅盾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从“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出发,要求创作必须有时代性,“所谓时代性……有两个要义,一是时代给予人们以怎样的影响,二是人们的集团的活力又怎样地将时代推进了新方向”。这个文学见解,体现了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思想,实际上可以看作茅盾作家论的出发点。
女作家庐隐,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她的处女作是在茅盾刚接编改组后的《小说月报》上发表的。由于茅盾对她的发现和关怀,她的艺术才华才有可能较早地得到发挥。她陆续写出一些作品,在“五四”时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她的创作题材,主要表现“对于人生问题的苦索,不过她是穿了恋爱的衣裳”,人物也多是在封建势力威压下要求个性解放、苦闷彷徨的青年。庐隐大量地描写他们空想的热情、不满的心理以至幻灭的悲哀。在当时“渐渐从青年学生的书房走到十字街头”的新文学来说,庐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如何评价她的创作的意义,不仅是对这位在厄运逼迫下过早地去世的女作家的盖棺论定,而且将涉及怎样评价“个十年”中的一批作家的问题。
在《庐隐论》中,茅盾始终把庐隐创作的起落作为“五四”到大革命前后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现象进行审察。茅盾分析,庐隐“是被‘五四’的怒潮从封建的氛围中掀起来的,觉醒了的一个女性”,她是在“五四”的全盛时代,“满身带着‘社会运动’的热气”向“‘文艺园地’跨进步”的。起步后,她“朝着客观的写实主义”方向,写出了一些具“革命性的社会题材”的作品。“五四运动”落潮后,庐隐也“改变了方向”,她在《或人的悲哀》《彷徨》等一系列作品中,借主人公以“现身说法”,更多地宣泄了“感情与理智冲突下的悲观苦闷”,走人了仄狭的胡同。大革命前夕,“由于时代的暴风雨的震荡”,她第二次“转向”,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有所拓展。同样以爱情为题材的几篇作品,已经“把婚姻问题和男女问题不当作单纯的恋爱问题而当作社会问题提出来”,表明了这时的庐隐“颇想脱落……幻想的花衫而企图重新估定人生的价值”。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陷人冷酷的血腥之中,虽然庐隐“主观上是挣扎着要向前‘追求”’,但毕竟无法冲决封建的藩篱,在“想望”和现实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中,终于发出“人生终究‘无意义”’的悲叹。理清了这一来龙去脉,于是茅盾得出结论:“庐隐,她是‘五四’的产儿”,“‘五四’发展到了某一阶段,便停滞了,向后退了。庐隐,她的‘发展’也是到了某一阶段就停滞。”“因为时代是向前,所以这‘停滞’客观上就成为‘后退’。”这就从一方面揭示了庐隐和她所处时代的“血统”关系:她是在时代的感召下叩响文学的大门的,她的创作不能不带有一定的时代印记,透露出“五四”时期的空气;她真实地、形象地写出“从狭的笼里初出来”的一部分人的人生观,她的作品也就有其不容否认的社会认识和艺术审美价值。从另一方面来说,庐隐的思想局限导致了她创作上的严重缺陷;她虽然不满现实,“可是她对于‘现在’的认识却很模糊”,不明白造成社会罪恶的根源;她有着主观上的“追求”,但是她所“想望”的光明带有浓厚的“空想”和“神秘”的色彩。因此,当现实否定她的“理想”,她就变得怯弱、悲观。时代发展,她却停滞,仍然过多地咀嚼着一己的孤独悲哀,没有勇气把艺术的触角伸向广阔、坚实的生活。所以她的作品就缺乏深刻的思想力量。这样,茅盾就在主客观因素的统一认识中,把这位进步的小资产阶级作家的思想发展轨迹和创作面貌鲜明地勾勒出来,给了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席之地。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