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嘉诚传:通达与从容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李嘉诚传:通达与从容

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21.11 4.4折 48 全新

库存7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阳 著

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1135986

出版时间2017-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25207568

上书时间2024-12-28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是《李嘉诚传》的第二部。事业初成的李嘉诚已经拥有了享受安逸生活的资本,但他不满足于现状,而是为自己的事业设立新的目标。“长江不择细流”,他收购和记黄埔、香港电灯,在全球扩张货运码头,投资内地房地产,构建零售帝国,进军通讯行业……李嘉诚用非凡的领袖智慧从容地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挑战,用自己的管理哲学经营庞大的商业王国。



作者简介
李阳,出身书香世家,少年时颇具经济头脑,十四岁时赚取人生桶金,求学时致力于经济学研究。曾担任多家公司的金融顾问,对企业重组、个人理财、项目融资等业务多有研究。他将自己的心得和观点著述成书,广受好评。已出版《李嘉诚谈商录》。



目录
目录

「章」 收购和记黄埔,开启新篇章……001
对李嘉诚来说,1979年是难忘的。这一年,李嘉诚从汇丰手中接过了和记黄埔百分之二十多的股权,李嘉诚的事业因此有了质的突破,为他日后成为华人首富,建立李氏商业王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 华商崛起,执掌“港灯”……039
20世纪80年代华商崛起,之前一直由英国人控制的九龙仓公司、和记黄埔集团、会德丰集团,以及香港电灯公司,先后落入华商之手。英资企业老牌洋行怡和虽然躲过一劫,却走向没落,无论是影响力还是发展前景都大不如前。著名的“港灯易主”事件就是长江实业和置地财团实力逆转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第三章」 谣言止于智者:投资内地地产……063
李嘉诚参与内地的地产开发,始于1992年签署的份合资合同。此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黄集团在内地开发及储备了多达几百万平方米的土地,开发项目涵盖一、二、三线城市。期间出现了水土不服、房屋质量受质疑等风波,近些年又传出撤资传言。李嘉诚如何回应?
「第四章」 顺应时势,抢占码头……085
香港有四大支柱产业,分别是金融业、贸易与物流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其中,贸易与物流业的航运项目,是李嘉诚的投资重点之一。李嘉诚抓住香港回归的时机,竞拍码头所有权,成为香港码头货运界的霸主。
「第五章」 立足全球,拓展海外业务……101
在香港港口业务发展潜力饱和的情况下,李嘉诚积极拓展和黄的海外港口业务,虽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遭遇了阻力,但他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依旧使得和黄的海外港口业务顺利发展。
「第六章」 新的蓝海:内地港口业务……111
1988年,李嘉诚旗下的国际集装箱码头集团,成为香港排名的集装箱码头集团。然而,随着香港集装箱市场的饱和,和黄的发展空间受限。在20世纪90年代初,李嘉诚将目光对准了广阔的内地。
「第七章」 打造零售帝国:屈臣氏……131
1981年,李嘉诚收购和记黄埔,凭借着和记黄埔雄厚的经济实力,开始对屈臣氏展开了一系列整改。李嘉诚重点调整了屈臣氏的众多品牌,使其整合为一个极具涵盖力的零售品牌。从此,屈臣氏的发展突飞猛进,分店遍布全世界,成为世界性品牌。
「第八章」 全球资本运作,成为通信巨头……161
由和黄集团与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合资,于1985年8月成立的和记电话有限公司,是李嘉诚的通信帝国的起点。此后,李嘉诚准确预判了第三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时机,在全球电讯资本市场呼风唤雨,“千亿卖橙”,对世界通信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九章」 多元化之路,追求长远发展……193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势不可当。李嘉诚所经营的行业已经遍及塑胶制品、房地产、股票、酒店、货运码头、电力、通信以及电视传媒等诸多领域。但他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还想要拓展出更大的基业。李嘉诚为自己的公司制订了一套新的发展战略——多元化、全球化发展。
「第十章」 用人之道,也是领袖之道……235
李嘉诚认为,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投资环境瞬息万变,一个企业想要生存下去,光靠老板一个人是不行的。于是,他广纳人才,打破了家族式的管理模式,组建了一支拥有一流专业水准和超前意识的现代化经营管理团队,来协助他管理李氏商业帝国。

内容摘要
本书是《李嘉诚传》的第二部。事业初成的李嘉诚已经拥有了享受安逸生活的资本,但他不满足于现状,而是为自己的事业设立新的目标。“长江不择细流”,他收购和记黄埔、香港电灯,在全球扩张货运码头,投资内地房地产,构建零售帝国,进军通讯行业……李嘉诚用非凡的领袖智慧从容地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挑战,用自己的管理哲学经营庞大的商业王国。



主编推荐
李阳,出身书香世家,少年时颇具经济头脑,十四岁时赚取人生桶金,求学时致力于经济学研究。曾担任多家公司的金融顾问,对企业重组、个人理财、项目融资等业务多有研究。他将自己的心得和观点著述成书,广受好评。已出版《李嘉诚谈商录》。



精彩内容
节 患病的和记黄埔对李嘉诚来说,1979年是难忘的。这一年,中国内地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潮。这一年,李嘉诚应荣毅仁之邀前往北京,出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专门负责联系外商到中国投资事宜。这一年,李嘉诚从汇丰手中接过了和记黄埔20%的股权,李嘉诚的事业也因此有了质的突破。和记黄埔是香港第二大英资洋行,总资产高达60多亿港元,远远高过总价值不到7亿港元的长江实业。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嘉诚将资产高出自己十倍的和记黄埔从汇丰银行手中,稳稳地接了过来,成为该集团的股东。和记黄埔分为两大部分:和记洋行和黄埔船坞。1863年7月1日,怡和洋行、大英轮船公司、德忌利士火轮公司等几家公司共同创办了香港黄埔船坞有限公司。该公司董事会主席一职,由铁航轮船公司驻港监事托马斯·苏石兰出任。1865年,黄埔船坞有限公司并购石排湾船厂和贺普船坞,通过整合,大大提升了自身实力。之后,还吞并了大角咀的四海船坞等公司,成为香港修船和造船行业的佼佼者。20世纪初,黄埔船坞的规模已经十分可观,整个船坞总雇工数高达4510人。它拥有非常先进的设备,除了可以建造出各式各样的船舶,还能为香港商船和远东海面的船只提供各种维修养护服务。它和太古船坞、海军船坞并称为香港的三大船坞,名声红极一时。香港的船商没有不知道黄埔船坞的。在众船商眼中,无论是建船,还是修船,黄埔船坞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该船坞一直号称具有修理、建造万吨级轮船的能力。除了修船造船外,黄埔船坞还经营码头仓储业务,是多元化企业。和黄埔船坞的成功历史相比,和记洋行则要逊色很多。它创办于1863年,早主要从事印度棉花、英产棉毛织品、中国茶叶等进出口贸易和香港本地的零售业。开始那几年,和记洋行的发展情况并不十分乐观,也没有什么名气,根本无法和当时的怡和洋行、太古银行同日而语。1873年,英国商人夏志逊,从创始人吴克手中接过了和记洋行,成为它的第二任主人。20世纪初,和记洋行进入中国内地,先后在上海、广州等地设立分行。“二战”之后,祈德尊家族成了和记洋行的新主人。祈德尊并不是一个低调稳健的人,他贪大求全、好大喜功,从接手和记洋行开始,便展开了一连串的扩张吞并计划。早已在“二战”中经历过无数拆组的和记洋行经营状况十分不佳,但祈德尊不 管不顾,只知道一味地吞并收购,将黄埔船坞、屈臣氏、均益仓等大公司和许多还没有上市的小公司都收归旗下。多的时候,他手中一共控制了360家公司,光海外公司就有84家,一时风头无两。香港人多地少,祈德尊算准地产业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成为兴旺的产业之一。他将自己在九龙半岛东侧的码头船坞关掉,将修船的业务和太古船坞合并,一同迁往青衣岛。其他货仓码头也被他转移到了葵涌发展。如此大费周章,就是为了腾出土地以便进行房地产开发。祈德尊的做法使他成了众人口中“食欲过盛,消化不良”的代表人物。很多企业在被他吞并后经营状况并不好,这些公司的存在对原本效益不佳的和记洋行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大家都说他是长了钢牙铁嘴的年迈老人,笑话他有福吞下这么多产业,却无福享用。在祈德尊的错误领导下,和记洋行的效益越来越差,所欠的债款越来越多。然而祈德尊对自己的错误丝毫没有反省的意思,依旧我行我素,导致和记洋行的经营运作愈发艰难。好在祈德尊运气不差,正好碰上全球股市大涨。20世纪60年代后期,股市大牛冲天之时,祈德尊凭着自己在股市上的经验,利用此次股市大涨的机会大展拳脚,广泛进行股票投机,所得资金全部用来弥补和记洋行的财政黑洞。1967年,香港政局动荡,投资商们害怕亏损过多,纷纷将自己手中的股票、物业抛出,而此时的和记洋行非但没有效仿众人,将自己手中的股份和物业抛出,反而还从其他股民手中收购了很多股份。1969年,和记国际为了收购黄埔船坞的股权,以向外发行优先股的方法,通过市场集资7200万港元。该计划圆满完成之后,和记国际成功收购了黄埔船坞30%的股份,为和记国际和黄埔船坞日后携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记国际收购黄埔船坞后,马上重组公司的业务,意图推动公司向多元化发展。完成重组后,黄埔船坞立即紧锣密鼓地在红磡兴建了一座货柜码头,开始全力发展自己的货柜运输业务。之后,它又和华资地产公司共同成立了都城地产有限公司,该公司的主要对象就是黄埔船坞内的剩余土地。一年后,和记国际通过黄埔船坞收购了港岛的大型货仓集团——均益有限公司。这样,和记国际旗下便拥有了黄埔船坞和均益仓两家大型公司。这两家公司在香港均拥有大量的土地,美中不足的是这些土地多在郊区,属于廉价的地皮。但和记国际还是凭借这些土地,成了香港拥有土地多的地王。这和李嘉诚的长江实业的发展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拥有大量的廉价地皮。因此,和记国际的成功引起了李嘉诚的注意。1973年,香港股市开始回落,股市热潮开始渐渐冷却。3月份,恒生指数从1774点股市高位落下。尽管如此,和记国际依然大量借贷巨款用于投资,尤其是借入风险极大的瑞士法郎,这直接为和记国际日后深陷危机埋下了伏笔。股市回落没多久,便爆发了世界性的石油危机。香港股市在多重刺激下大幅度下跌,一直跌到1974年年底,此时和记国际的股价已经从1973年3月的每股44元港元跌到了每股1.18港元,整个公司的市值也跌到了3.4亿港元,仅仅是公司鼎盛时期的4.7%。1974年到1975年间,和记国际财政年度一共亏损了1.29亿港元。对和记国际来说,1973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整个公司在这一年遭受了一连串的打击,在这些接踵而来的灾难的打击下,原本就有财政危机的和记国际自然不可能凭借自身力量渡过这次难关。市场上不断传出该公司破产倒闭的消息,闹得股民们人心惶惶。为了将公司从严重的财政危机中解救出来,祈德尊立刻召集股东大会,要求股东供股1.75亿港元。这一提议被汇丰银行拒绝了。和记国际的债权人没有放弃对和记国际欠款的追讨,他们纷纷来到当地的法院,希望和记国际可以清盘还债。当时,作为和记国际股东的汇丰银行向其董事局提出收购建议。汇丰大班准备以1.5亿港元收购和记国际33.65%的控股权。如果收购成功,汇丰银行将代替祈德尊家族,成为和记国际的股东。其实汇丰银行早就有将和记国际纳入旗下的想法,也曾间接婉转地向祈德尊提过此事,只是被祈德尊拒绝了。如今,和记国际深陷危机之中,早就没了往日的风光。汇丰银行若是此时正式提出收购建议,处于被动的和记国际除了接受别无他法。事实也正如汇丰所料,和记国际在万般不愿之下,不得不接受了汇丰银行的收购建议。1975年8月,汇丰银行注资1.5亿港元,助和记国际渡过了财政难关。和记国际如约召开记者会,宣布将和记国际33.65%的股份转让给汇丰银行,自此,汇丰银行成为和记国际的股东。据说,祈德尊家族和汇丰银行签订转让合同的当天,汇丰银行的代表公开表示,汇丰会在和记国际经营情况转好后,在合适的时机,将手中的股份抛出。这是祈德尊同意转让和记国际的要求,汇丰为了表示对曾经合作伙伴的尊重,特意在公众面前向他保证自己必定会遵守承诺。李嘉诚知道这件事后,非常兴奋,可是以他当时的实力,根本不可能从汇丰银行手中买下和记国际。好在当时和记国际负债累累、经营萧条,即使换作汇丰经营,想要恢复盈利也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这就为他提供了机会。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