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承与创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继承与创新

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37 6.4折 58 全新

库存3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徐国民

出版社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850786

出版时间2017-06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25100537

上书时间2024-12-28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优化“课联网”系统努力构建思政课“全方位育人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办好社会主义大学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新举措,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我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经过多年来的积极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了一条以问题导入式专题化研究型教学为抓手、优化“课联网”系统、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全方位育人体系”的建设思路。首先,“课联网”系统的内涵及其内容。“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构建与优化,不仅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作用,而且还需要努力“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我们提出并实施了“课联网”系统,即一个“精彩系列”、三个“配套环节”、五个“延伸载体”。所谓一个“精彩系列”,就是“精彩教案、精彩课件、精彩案例、精彩一课”。我们根据“思政课”的教学要求,把教案分成“系统教案”和“专题教案”,把课件分成“系列课件”“专题课件”“案例课件”“视频课件”等,把案例分为“展示案例”“比较案例”“分析案例”“辩论案例”和“讨论案例”等,组织教师相互听课评课、分析教学录像、点评“精彩一课”。所谓三个“配套环节”,就是“实践教学、网络教学、活动教学”。我们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在“实践教学”中按照课程体系设计“课题指南”和“实施方案”,根据每年的特点确定实践教学主题,并与学生工作系统紧密合作;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辐射面”“渗透力”和“互动性”等优势,特别是根据每年的重大活动、节庆、事件、会议等,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主题活动,并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所谓五个“延伸载体”,就是“党课教学、论坛教学、时政教学、社团教学、专项教学”。通过五大“延伸载体”,培养一批优秀学生和理论学习骨干,对带动整体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①党课教学:思政课教师双周五下午参与讲授系列党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是培养优秀学生的重要措施,也提高了教师的党员意识和责任意识。②论坛教学:思政课教师单周五下午参与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专题讲座,这项教学内容“集群化”的措施,既发挥了教师的专长,又拓展了教学的内容。③时政教学: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工作系统一起,为学生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和讲座,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形势,理解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④社团教学: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工作系统合作,指导大学生理论学习社团,培养一批理论学习骨干,以此“带动、辐射、影响”更多的学生。⑤专项教学:思政课教师参与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培养工程”项目,指导“百名优秀学生干部培训班”,讲授党的创新理论。其次,“课联网”系统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主要功能。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应如何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二是,应如何“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可以说,我们提出的“课联网”系统,就是为了解决这两方面问题。其中,我们提出的一个“精彩系列”,旨在解决“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而三个“配套环节”、五个“延伸载体”,则更多地是为了“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从思政课“课堂教学主渠道”这个角度来看,我们通过问题导入式专题化研究型教学探索,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从“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来看,我们通过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活动教学、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及全校文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基地和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建设,挖掘和拓展“课程思政”的德育功能。后,我们狠抓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在实践中逐渐走出了一条学习型党支部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和创新团队建设“三位一体”的建设道路。可以说,“课联网”系统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创新性,它很好地把“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统一起来,成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一个很好抓手。第三,优化“课联网”系统,必须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为此,我们采用问题导入式专题化研究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并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立院之本和责任田,就在于要充分发挥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就目前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教材体系、教师研究和学生实际相脱节的现象。从教材体系来看,现有教材不仅理论性强、内容丰富,而且还受到语言和篇幅的限制,很难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接受能力。从教师研究来看,很多教师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很难全部覆盖教学中的所有内容,因而也就无法将每个问题讲深、讲透。从学生的实际来看,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平面信息接受途径多、见识广,但缺乏较为深刻、立体、系统的理论分析,很难将“问题”背后的“理论”看透、吃准。教材体系、教师研究和学生的实际相脱节,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问题导入式专题化研究型教学”新模式,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紧密联系和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科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精心设计好教学专题和实践专题,积极推广和运用问题导入式、研究型教学。我们的具体做法是:①通过“问题导入式教学”,将当代大学生的现实“问题”导入问题背后的“理论”思考,做到“浅入深出”,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并通过理论的深刻性来实现立场的坚定性;②通过“专题化教学”,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与学生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理论难点、社会热点、思想疑点问题结合起来,努力寻求问题之间的交集,发挥专题化教学的灵活性、深刻性特点,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③通过“研究型教学”,引导教师向“专题化”“研究型”方向发展,促使“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并充分发挥每位任课教师的研究专长,通过集体备课等形式加强专题培训,充分调动每位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加强和提升团队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和合作水平,实现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围绕新版教材,按照“问题导入式”“专题化教学”“研究型教学”这三个关键词来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并组织教学,这既打破了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又通过“专题化教学”的形式,将学生的“问题”与教师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还引导教师向“专题化”“研究型”方向发展,加强团队的合作、沟通与建设,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第四,优化“课联网”系统,必须强化“三个配套环节”和“五个精彩系列”建设,努力“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为此,我们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活动教学、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校文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基地和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建设,挖掘和拓展“课程思政”的德育功能。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围绕一年来国内外重大会议、重要活动等,确定实践教学主题。以教学班级为单位,将学生6人左右分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一篇约5000字的实践教学报告,并制作成PPT 在课堂上演讲(8分钟),使实践教学成果为小组所有成员共享。2008年,结合“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们的实践教学主题是:“我看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的思考与探索———关于××××的思考/探索”;2009年,联系“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我们的实践教学主题是:“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2010年,围绕“举办上海(世界博览会)”,我们的实践教学主题是:“1840—2010年:站在中国看世界,站在世界看中国;2011年,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我们的实践教学主题是:“信仰的力量:我眼中的中国共产党”;2012年,围绕“党的十七大”和“两会”,我们的实践教学主题是:“当代大学生眼中的“十七大”/“两会”;2013年,围绕“中国梦”,我们的实践教学主题是:“中国梦、成才梦、报国梦”;2014年,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我们的实践教学主题是:“90后大学生谈全面深化改革”;2015年,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的实践教学主题是:“中国:我为你点赞”;2016年,围绕“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我们的实践教学主题是:“昨天、今天和明天”。在活动教学方面,我们通过指导本科生读书会、指导大学生创新实践和USRP等一系列活动,加强与大学生沟通,引导大学生读经典,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在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为了发挥学院教师的学科背景优势,促进“立德树人”与“文化认同”的深度结合,自2001年以来,我们建立了以“中国文化导论”(公共必修课)为轴心、由15门公共选修课所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用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组织“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巡讲,为学生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媒体的关注,并得到社会好评。在“课程德育”方面,我们充分利用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徐国民工作室,以及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社科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基地平台,加强对全校新入职的人文社科类教师培训,强化人文社科类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责任,提升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德育功能”,促使其他各门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我们始终坚持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积极拓展思想理论教育渠道,创新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注重发挥其他课程的育人功能,强调其他教师的育人职责。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注重资源整合,探索建立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长效机制。第五,优化“课联网”系统,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为此,我们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一条学习型党支部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和创新团队建设“三位一体”的建设道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加强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严格教师管理,确保教师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不断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是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具体说来,就是将党支部建立在“课”上,促进党员教师信仰、事业与人生三者的有机统一;以学习型党支部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不断深化各项制度建设,将创新团队建设落到实处;积极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服务广大师生的思想政治理论需求,充分发挥每位党员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党支部建立在“课”上,对于党员教师而言,其信仰、事业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我们知道,只有教师自己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成果,也只有教师不断地了解学生、研究中国实际和教学内容,刻苦钻研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才能将课讲好、讲活、讲透,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终体现出来。同时,随着教师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成就感和人生价值也会在不断地得到社会认可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强和坚定党员教师的理想与信念。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我们坚持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以科研引领教学、以教学提升科研,发挥教学团队“三位一体”的功能;坚持“学科前沿”和“教学方法”研究并重。在创新团队建设方面,坚持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指导、以师德风范建设为载体、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中心、以创新团队建设为基础、以党员形象建设为保证,作为新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高起点拓展改革与创新成果、高质量落实新课程教学方案、高水平实施精品化发展战略、高层次推进教学与科研互动、高标准加强复合型队伍建设为发展目标;坚持以统筹团队建设目标与个人规划、统筹配套工程与常规教学、统筹教学研究与学科发展、统筹质量提升与工作拓展、统筹阶段任务与长期建设为措施。在党支部建设方面,要求党员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准确、深刻地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传播给广大师生。同时,党支部还组织了党员教师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撰写小结,并在自己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中认真贯彻、践行党的创新理论,争取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党支部精心组织的这些活动,不仅加强了党员教师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拓宽了党员教师的视野和思路,进一步增强了党员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提高了党员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也传播了党的理论知识,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为培养优秀的大学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可以说,这些活动,既促使了广大党员教师不断地学习、研究党的理论成果,也通过广大党员教师积极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既服务了广大师生思想政治理论的需求,也充分发挥了每位党员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通过“课联网”系统的优化和建设,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在全校本科生的“4门”必修课中,有3门为“上海市精品课程”,1门为“上海市重点课程”。学院教师在教学改革、教学成果奖和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在每学期承担的近130个本科生教学窗口中,学生测评90分以上的,占91.34%(116个),95分以上的,占40.16%(51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和满意度得到了明显提升。近五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个、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12个、*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1个、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等项目18个,科研到款经费1000余万元。学院先后有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受聘为*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入选上海市“东方讲坛”讲师5人。学院获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人物提名奖1人,上海市教学名师1人,上海市模范教师1人,上海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1人,上海市宝钢优秀教师2人,上海市“阳光学者”7人,上海市“登峰计划”1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工作室———徐国民工作室1个,可以说成绩不菲。总之,以问题导入式专题化研究型教学为抓手,优化“课联网”系统,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全方位育人体系”的建设思路,顺应了信息化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有着广阔的探索空间,值得广大同仁关注。

导语摘要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改进中加强”,提升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总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文化素质课的教学经验,围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在“继承与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深入开展教学创新研究。本书收录了一批思想性强、实践性强、推广性强的教学研究论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人员具有参考价值。

目录
基础理论篇
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意义
———对《马克思是个九零后》的解读………………… 秦美珠(3)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会通的问题与对策略议
…………………………………………………………… 陈迎年(14)
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构建的实践基础与逻辑路径……… 徐国民(23)
西方经济学“经济人”假设的理论谬误………………… 方以启(32)
从大力弘扬到理性分析
———“中国文化导论”课关于传统文化的态度转变
…………………………………………………………… 陈荣杰(42)
儒家传统与当代社会转型
———理工类高校传统文化课程教育路径思考……… 郜林涛(47)
如何理解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内在贯通性…… 邱卫东(55)
浅论经济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变化的特点…………… 高纪龙(68)
新文化运动与现代中国“孝道”的变迁与重建………… 丁业鹏(76)
从音乐文化的对比中探索文化传统之差异
———再论大学生素质教育…………………………… 唐 纯(82)
理念创新篇
试论大学课堂教学之创新…………………… 朱忆天 潘锦蕾(91)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自觉…………… 汪帮琼(10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学生创新素质培养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 杜仕菊(115)
从“无聊”到“有聊”:挖掘大学思政课的个体生活意义
———一项关于思政课的网络调查、校园街头采访引发的思考
………………………………………………………… 汪斌锋(121)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思考
………………………………………………………… 包双叶(130)
理工科研究生科技风险意识及其伦理认知的培养
&helli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