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结构经济学思与辩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新结构经济学思与辩

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20.63 4.6折 45 全新

库存6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勇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2953

出版时间2017-0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5元

货号25078638

上书时间2024-12-28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序一

林毅夫

我2012年从世界银行任期结束回国工作后,倡导的作为发展经济学第三波思潮的新结构经济学,受到了国内各界尤其是经济学界的高度关注,引发了诸多讨论,让我深受鼓舞。

发展经济学是因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为满足许多新摆脱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从现代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的一个子学科。**波思潮结构主义,主张发展中国家采用进口替代战略,以政府主导的方式直接配置资源,发展发达国家当时拥有的那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化大产业。遵循这种政策建议的国家在早期取得了一段时间的投资拉动的增长后,经济便普遍陷入了停滞状态,危机不断,和发达国家的差距继续拉大。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济学界便开始反思结构主义政策失败的原因,由此催生了发展经济学的第二波思潮——新自由主义,主张按“华盛顿共识”,以“休克疗法”推行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等激进的改革措施,建立像发达国家那样的市场经济体制。但其结果却是使众多发展中国家经济面临崩溃,经济增长速度较之前缓慢,危机发生较之前还更为频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四小龙”和日本是少数追赶上发达国家的成功经济体。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四小龙”开始推行出口导向战略,重点发展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并利用工资优势承接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外国资金和技术。当时的主流理论认为,实行这种发展战略的经济体将永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它们却实现了经济的快速腾飞,成为追赶上发达国家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

20世纪80年代,中国、越南、柬埔寨等社会主义国家启动改革,采取的是一种务实的渐进式的双轨制,即对原有违反比较优势的大型国有企业继续给予转型期的保护补贴,同时放开传统的、受抑制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业的准入,并设立经济特区和工业园,改善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因势利导促其发展。当时的主流理论认为,这种双轨制是*糟糕的转型方式,但是这些国家却在转型中取得了稳定和快速的发展。

迄今,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是根据主流理论制定的政策而实现成功发展的。少数取得稳定、快速发展的成功经济体,推行的政策以主流理论来看却是错误的。新结构经济学试图从发展中、转型中国家自身的成败经验来总结出一套新的经济发展和转型理论。

新结构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每个时点上的生产力和产业结构是由该时点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决定的,作为上层建筑的制度安排则需与之适应。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要素禀赋状况各异。在发展中国家,资本较为稀缺,劳动力与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在发达国家,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资源相对短缺。要素禀赋结构在每个时点是既定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要素禀赋及其结构将发生变化。新结构经济学的分析逻辑是,任何经济体在每一时点的要素禀赋结构是该经济体在此时点的总预算,而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着要素的相对价格,并由此决定在那个时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新结构经济学认为,结构主义的失败在于不了解产业结构是由要素禀赋结构内生决定的,误认为发展中国家市场中的资本密集型的现代化大产业发展不起来是市场失灵所致,因此主张由政府直接动员和配置资源来优先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化大产业。但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相对短缺,在这类产业上没有比较优势,此类产业的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缺乏自生能力,只有在政府的保护补贴下才能建立起来并继续生存。所以,结构主义强调的市场失灵,是对发展中国家资本密集型先进产业为何不能发展壮大的误判。新自由主义的失败则在于,对政府失灵的原因缺乏正确的认识。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市场扭曲,是政府为保护赶超战略下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而存在的。若取消保护补贴,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必将倒闭,进而引发失业和动荡,经济发展无从谈起。同时,一些资本密集型现代化大产业是国防产业的基础。为避免社会动荡和损害国防安全,转型中行了“华盛顿共识”的改革,取消保护补贴后,实施隐蔽的保护补贴,但其效率更低。新结构经济学为渐进式双轨制改革为何成功也提供了合理的解释:给予原来优先发展的产业部门中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以必要的保护,有助于维护经济和社会稳定;放开对原先受抑制的、符合比较优势部门的准入,有利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进而符合比较优势的部门的快速增长积累了资本,原先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逐渐获得了自生能力,当传统部门的企业具备自生能力时,再取消保护补贴,就可以实现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新结构经济学认为,一个经济体按要素禀赋结构的特性来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是经济取得稳定、快速、包容发展的**途径。企业会按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技术和产业的前提是要素价格必须能够充分反映各种要素的相对稀缺性,而这种价格体系只有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才能存在,而所有的有效市场是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的前提。随着技术的创新和产业的升级,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制度环境必须随着产业和技术水平提高的需要而不断完善,因此,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必须发挥积极有为的作用,以克服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必然存在的外部性以及改善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制度安排的协调等市场失灵问题。

发展中国家软、硬基础设施普遍不足,但是,政府的资源和执行能力有限,只能针对所要发展的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的需要来完善软、硬基础设施,也就是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针对特定产业的“产业政策”才能发挥“有为政府”所应该有的作用。从历史经验来看,许多产业政策是失败的,但是,尚没有不用产业政策而成功追赶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也没有不用产业政策而继续快速发展的发达国家。我们不能因为有些产业政策的失败而否定产业政策的必要性。

新结构经济学认为,绝大多数产业政策失败是因为政府所要支持的产业违反了比较优势,这些产业缺乏自生能力,需要政府长期的保护补贴,这就导致了资源错配,滋生了寻租和腐败行为。成功的产业政策应该通过因势利导使企业进入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这种产业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特性,要素生产成本在国际同行业中处于较低的水平。但在国际竞争中,由于电力、交通基础设施、金融、法制等软、硬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和总成本太高而缺乏竞争力。产业政策的目标就是,通过改善基础设施、金融、法制环境等以降低交易成本,并给予先行企业一定的激励以补偿其外部性,将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新结构经济学诞生不久,已得到经济理论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新结构经济学思与辩》是我国发展经济学界青年学者王勇经多年深入思考,在参与学界的各种讨论中形成的优秀学术成果。其主要贡献在于:**,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地阐述了新结构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分析框架、核心观点及政策内涵,有助于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和看待新结构经济学;第二,提出了对新结构经济学主张的产业政策的深刻见解,并指出经济学家们应果断抛弃“产业政策究竟应不应该要”的意识形态纠缠,着力研究如何帮助制定和执行正确有效的产业政策;第三,总结了各类有限政府的不同内涵,阐释了新结构经济学中的“有为政府”的界定,探讨了新结构经济学中“有为政府”的“动态变迁”与“改革”内涵,分析了“有为政府”与“有限政府”的主要区别,澄清了一些学者对“有为政府”的误解;第四,分享了作者对相关经济发展问题的独到思考,并结合有关经济专题,展示了新结构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我相信,展读此书对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关心中国经济学科发展以及中国未来发展前景的广大读者大有裨益。希望更多的经济理论工作者关注中国实践,注重理论创新,为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
?
序二

韦森

王勇教授出版**本文集,盛情约我作序,自欣然应允。多年来,王勇既是我一生教过的**秀的学生,也是我学术研究和个人生活中知根知底、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为他的新书作序,我们都觉得是义不容辞和当为的事情。

1998年,我从悉尼大学留学归国执教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所教的**门课程就是96级世界经济系的“比较经济学”,王勇即是我所教课程的**拨学生。从国外留学加盟复旦大学后,我*早在国内开始试讲“比较制度分析”(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而不是国内乃至国际上一些大学都开设多年的“比较经济体制”(comparative economic systems)。讲授的主要内容,是哈耶克的经济社会思想、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以及那时在国际上才刚刚开始出现的博弈论制度分析的前沿进展,因而课程的内容也比较富有思辨性且艰涩难懂。在我的课堂上,我尝试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手段,在每堂课后,总是鼓励同学们把自己的所学、所悟,写成短文交给我批改,下次上课时再带给他们,因此同学们在每次上我的课时,就比较活跃和兴奋。无论是课堂上的提问,还是所写的对制度经济学理论乃至对中国经济社会现实问题的讨论短文(期末并不计入*终考试分数),我发现王勇是提问题*多、*尖锐和深刻,且一学期写作论文短文*多的学生。那时我也发现,他英语、数学和中文功底都极好。我当时就感觉到,且多年来一直相信,这小伙子是个可造之才,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位出色的经济学家。

由于我那时才刚回国,还是单身,学校临时安排我住在杨浦区凉城一间只有29平方米的教师公寓中。课后,我常常邀请一些我所教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到我的蜗居陋室聊天,并经常给他们炒土豆丝和其他一些简单的小菜。大家一起吃饭,偶尔也喝几盅小酒(很少)。那一学期,王勇是来我家次数*多的同学之一,且我们师徒常常聊到深夜。和同学们海阔天空地聊经济学动态以及中国和世界经济体制及制度的演变的那段时光,也是我一生中*美好、*愉快的一段时光。我那一学期的讲课稿,随即也就变成了我的**本学术专著《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其中的许多观点和思想,尽管是我在国外多年思考的结果,但很多也是在与96级世界经济系的同学们以及我那学期所教的一个研究生班同学的交流和碰撞中形成并不断加深的。

学期结束后,王勇来到我家,征求我对他下学期选课的意见和建议,我几乎不假思索地就说:“你要在将来成为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就到数学系去选课吧!”并建议他,若有可能,再选修一些高级微观和高级宏观经济学的课程(那时我们经济学院还有点开不大出来),要学主流、主流再主流。又一个学期结束了,王勇又来我家问我,*后一个学年选什么课,记得我当时建议他在有可能的情况下还是去数学系听课。

一年半后,王勇以优异的成绩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毕业,便问我毕业后的打算和职业选择,我又几乎不假思索地告诉他,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读研究生,并为他向林毅夫教授和中心的老师写了强烈推荐的信。

2000年,王勇以优异的成绩直升进入CCER后,师从林毅夫教授、宋国青教授和当时中心诸多国内外著名的大牌经济学家(许多都是我一生的好友),这更进一步打下了他现代经济学的坚实基础。同时,他继续选修了不少北京大学数学系的高级课程,并在2003年以优异的成绩从CCER拿到了经济学硕士学位。自CCER硕士毕业后,林毅夫教授和我都同时建议他到美国名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并几乎一致强烈主张他去芝加哥大学这一当代经济学思想*前沿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多的经济学教育重镇读书(尽管美国另外的非常著名的大学给了他全额奖学金和更优厚的条件)。在充分征求了毅夫教授、CCER的其他老师和我的意见后,2003年王勇进入了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开始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更进一步地接受了当代经济学*严格、*艰苦无疑也是*前沿的理论训练。

到芝加哥大学求学后,王勇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资格考试价格理论**名(Martin and Margaret Lee奖),主攻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尤其是经济增长与政治经济学方向。曾担任Gary Becker教授与Lars Peter Hansen教授的助教。博士二年级论文研究的是中国经济增长与改革的倒逼机制,指导老师为Robert E. Lucas,并且担任了Nancy Stokey、Roger Myerson、Gary Becker、Kevin Murphy等教授高级宏观(收入理论)与高级微观(价格理论)课程的助教。在写作博士论文阶段,王勇师从Nancy L. Stokey、Roger B. Myerson、Gary Becker、Lars Peter Hansen、Robert E. Lucas五位当代经济学界的大师级经济学家。在博士生指导委员会中,又有四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和一位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的主编来做导师。更可赞的是,在2006年参加美国经济学会的年会期间,经王勇的安排和引见,我曾在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古色古香的办公大楼里分别拜访了这五位当代经济学的大师,他们几乎全都交口称赞王勇的学习努力、刻苦和研究的优异成绩,以及他进行经济学研究的禀赋。尤其是在与Myerson近两个小时的深入交谈中,他更是高度赞扬王勇在芝加哥大学数年艰苦的经济学训练和取得的优异成绩。

经过在芝加哥大学数年艰苦和严格的现代经济学训练,且在数位大师和数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导师的直接指导下于2009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后,王勇赴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任教,正式开始了他的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生涯(尽管在芝加哥大学读书期间王勇已经给本科生讲授过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课程)。之后王勇请假一年,到世界银行担任常驻研究员,与林毅夫教授进行密切的合作研究,并且在之后数年一直担任世界银行访问学者与咨询专家。在国内外几所名校多年严格的规范经济学训练,对国际上经济学理论的前沿进展与动态的把握和理解,以及纯正和流利的英语,使王勇在香港科技大学的课程备受欢迎,也使他获得了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Franklin杰出教学奖,并成为2013年度香港科技大学*受学生欢迎的十位教授之一。近几年来,王勇也开始在国际英文期刊上陆续发表文章,并在国内外中文财经平面和网络媒体上发表学术文章、经济学随笔和时评。

就在王勇在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的教学取得广泛的赞誉并且其经济学研究和发表开始崭露头角的时候,大约在2015年4月份,我突然收到他的一封邮件,说林毅夫教授从世界银行荣任副行长和首席经济学家归来后,为了进一步推进和传播他所创立的新结构经济学,准备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建制内成立一个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盛情并殷切地希望他能够回到北京大学帮助创建这个中心,并让其主要负责学术研究和联络工作。接着,在王勇来复旦大学做一场学术讲演之际,他来到我的办公室,我们促膝深聊了他的选择。无论是在邮件中,还是在来复旦时我们的深入面谈中,我都强烈支持他回北京大学执教并参与林毅夫教授所发起的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的建设和学术研究事务。这两三年来,王勇协助林毅夫教授亲自主持举办了数次新结构经济学夏令营和冬令营,并组织了多次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并到国内和国际的许多大学以及国际机构宣讲了自己的学术论文,尤其是对林毅夫教授所创立的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和推广做了大量工作。于是就有了收录这本书的多篇文章。

这本书的主旨和中心议题是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论辩及现实研究,其中的许多文章在发表前和发表后我都多次读过,当时也曾提出过一些修改意见和建议,因而我可以说对这部著作的主要理论观点、见解和论辩逻辑都非常熟悉了,对林毅夫教授和王勇以及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的许多青年经济学人的研究观点也大都赞同。尤其是对林毅夫教授和王勇对新结构经济学持之以恒、坚定不移的理论探索以及对经济学框架的理论建构和拓展由衷地感到钦佩并为之折服。

对于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和创新,林毅夫教授在他的《新结构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中,乃至王勇在他这本书**部分的“‘新结构经济学’的新见解”一文中,都做了全面的介绍,我这里就不赘言评论了。这里只想指出,就我个人的理解而言,新结构经济学的基本理念还是市场经济和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而核心问题是讨论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孕育一国的经济增长。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市场经济交易和经济如何运行的学问,本身就是以市场经济制度的存在为前提的。人类社会数千年的演变史也充分证明,只有市场经济才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能够*有效地增进人民社会福祉的资源配置制度。如果像空想社会主义所憧憬的那样,消灭了私有财产制度、消灭了企业,而完全实行计划经济,那实际上也就没有经济学存在的必要了。就此而论,林毅夫教授所提出和王勇等所论证的以比较优势、企业自生能力、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升级乃至有为政府为基本理论构架的新结构经济学,与这个经济学界乃是整个社会的共识并不矛盾。新结构经济学实际上还是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语言和理论框架下研究一个政府如何与市场协调,一国如何更好、更快速地实现经济增长。另外,通过这些年大范围地阅读世界历史和市场发展史,我们也可发现,到目前为止,那种少数**奥地利学者所设想的没有经济运行、没有政府,或主张政府只是作为市场的“守夜人”的状况,像经济学中的完全竞争一样,只是一种理论假设。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帝国、近现代欧洲、北美洲、中国的秦汉到晚清,乃至今天的中国,几乎找不出任何国王及政府不干预乃至不参与和控制经济的例子。且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乃至在现代经济和政治制度下有为政府的作为密切相关。只不过到了现代社会,在法治和有限政府的现代政治制度框架中,世界各国主要不再是完全依靠国王或政府领导人个人**的、专断的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来任意指挥、命令和干预社会经济过程,而是在一些预先制定的宪法规则、法律制度框架以及在权力制衡之中来有为地“管理”和“调节”社会经济过程。政府在一国经济发展中要“有为”,总是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汇率政策、环境政策乃至社会福利政策等来管理经济社会的运作,这是无可置否的现实,如何当为,这正是新结构经济学要研究的根本问题。因此,如果在市场经济基本制度以及现代法治、民主政治的框架下,从理论上来看林毅夫教授所创立的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包括林毅夫教授所提出的有为政府的政策建议,无疑都是对的和有现实指导意义的。

由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际上是世界各国经济增长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中心问题,而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主流的现代经济学乃至在国际经济学理论期刊上发表的绝大多数论文,实际上都是假设在一个法治化的政府体制和政府只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甚至缺少产业政策、环境政策、福利政策乃至汇率政策)来干预市场的理想框架下,一国的经济到底如何运行,企业和个人如何进行**选择,因而西方现代经济学理论的主体框架中实际上有一个“政府体制空缺”和“法律制度空缺”的问题。这些年来,以科斯和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经济学,以及哈耶克的经济学理论在这些方面有些拓展,他们的一些理论也被吸收到了主流经济学的教科书中去了。就此而论,林毅夫教授所创建、王勇教授等经济学同仁所倡导和论证的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若能在未来深入考虑并研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研究有一个什么样的政府体制才能制定出更好的产业政策、才能制定出一国合宜的经济发展战略,因此将更有利于一国的经济增长,一定会有更大的理论创新和现实意义。

以上浅见,权作为王勇教授这本新作的个人序言。
?

导语摘要
新结构经济学是林毅夫教授创建的一套发展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被称为“发展经济学3.0版”,在国内外学界、政界和实界引起高度关注。《新结构经济学思与辩》作者王勇教授是林毅夫教授的得意门生和重要合作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新结构经济学的学术与政策研究、教学和普及工作。新结构经济学不仅是一门理论,更是一种研究和实践方法,从北京大学到芝加哥大学再回到北京大学,作为这一理论和方法的见证者、发展者、实践者,作者以“局内人”的视角对新结构经济学这门新兴学科的理论观点、研究方法、政策实践等进行了深入、独到、通俗的讲解,并结合对产业政策、国有企业改革、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等近年来重要热点问题的探讨,给出了“新结构经济学版”的分析与政策建议,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启发性。

作者简介
王勇,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创始成员之一、学术副主任、经济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师从罗杰·迈尔森、加里· 贝克尔、拉尔斯·彼得·汉森、罗伯特·卢卡斯等四位诺贝尔奖得主。同时任教于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曾任世界银行常驻研究员、亚洲开发银行与美联储咨询专家。应邀在IMF、世界银行、美国国务院、美国财政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美联储、亚开行与韩国金融研究所等政策机构介绍自己的研究和政策建议,曾经承担中财办等机构委托的多项政策研究课题。曾获香港科大商学院Franklin教学奖。著有《新结构经济学新在何处》(与林毅夫、付才辉合著)。

目录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导论

新结构经济学的新立论:核心概念与观点

“新结构经济学”的新见解

论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政策

详论新结构经济学中“有为政府”的内涵

新结构经济学的方法论:  反思与感悟

以“常无”的心态研究新结构经济学:评林毅夫教授《本体与常无》

对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分析框架的反思

对“斯德哥尔摩陈述”的感评

再读《与林老师对话》有感

解读世界银行《经济增长与发展委员会报告》

从2008年金融危机中我们学到了什么

新结构经济学中的产业政策

新结构经济学中的“有为政府”

漫谈“产业政策”

我们需要继续研究产业政策吗?

产业政策大讨论:企业家、法治与产业政策

中国产业升级的主要成就与问题
  • 新结构经济学思与辩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