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 28.14 5.7折 ¥ 49 全新
库存34件
作者孙绍振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76793
出版时间2017-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9元
货号25069853
上书时间2024-12-28
丛书简介
本书是孙绍振文学作品解读系列之一。该系列是孙绍振教授——孙绍振课堂讲演录》《《红楼》《三国》《雷雨》》
内容简介
“另眼看曹操”,“青眼看宋江,法眼看武松”,“复眼看鲁迅”,“冷眼看钱锺书”,“正眼看余秋雨”,“凤眼看古典诗歌欣赏:绝句内部的潜在变幻”,“笑眼看中国古典小说:美女难逃英雄关”等。作者演讲幽默风趣、妙语如珠,智性的深邃与幽默的谐趣水乳交融,现场师生互动的氛围洋溢,
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留校工作一年后,派至华侨大学中文系工作1970年该校解散并下放农村。1973年调到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福建师范大学海峡两岸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1990年曾至西德特里尔大学进修,1992年应邀至美国南俄勒冈大学英语系讲授中国现代文学,1995年在香港岭南大学作访问研究。曾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作家协会副主席。孙绍振在朦胧诗大论点中以《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而崛起于文坛。其理论著作有《文学创作论》《论变异》《美的结构》《演说经典之美》十余部。已经出版的散文集有《面对陌生人》《灵魂的喜剧》《满脸苍蝇》《美女危险论》《愧对书斋》《榕荫问月》《孙绍振演讲体散文》。上世纪末,介入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著有《名作细读》《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月迷津渡》《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经典小说解读》等。
在解读了六百余篇经典作品的基础上,针对西方前卫的读者中心论提出了文本中心论,出版《文本中心的突围和建构》,在昭示西方前卫文学理论对文本解读无能的同时建构了中国式的文本解读学,出版《文学文本解读学》。
“
“
“
——
“
“
“
“
“
“
丛书简介
本书是孙绍振文学作品解读系列之一。该系列是孙绍振教授——孙绍振课堂讲演录》《《红楼》《三国》《雷雨》》
内容简介
“另眼看曹操”,“青眼看宋江,法眼看武松”,“复眼看鲁迅”,“冷眼看钱锺书”,“正眼看余秋雨”,“凤眼看古典诗歌欣赏:绝句内部的潜在变幻”,“笑眼看中国古典小说:美女难逃英雄关”等。作者演讲幽默风趣、妙语如珠,智性的深邃与幽默的谐趣水乳交融,现场师生互动的氛围洋溢,
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留校工作一年后,派至华侨大学中文系工作1970年该校解散并下放农村。1973年调到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福建师范大学海峡两岸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1990年曾至西德特里尔大学进修,1992年应邀至美国南俄勒冈大学英语系讲授中国现代文学,1995年在香港岭南大学作访问研究。曾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作家协会副主席。孙绍振在朦胧诗大论点中以《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而崛起于文坛。其理论著作有《文学创作论》《论变异》《美的结构》《演说经典之美》十余部。已经出版的散文集有《面对陌生人》《灵魂的喜剧》《满脸苍蝇》《美女危险论》《愧对书斋》《榕荫问月》《孙绍振演讲体散文》。上世纪末,介入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著有《名作细读》《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月迷津渡》《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经典小说解读》等。
在解读了六百余篇经典作品的基础上,针对西方前卫的读者中心论提出了文本中心论,出版《文本中心的突围和建构》,在昭示西方前卫文学理论对文本解读无能的同时建构了中国式的文本解读学,出版《文学文本解读学》。
节选
结合着话语的颠覆和建构,余秋雨在文化智性的思考,文化人格的批判
和建构上,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为当代散文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很可
惜的是,他的艺术贡献,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评估,对他的围攻却使严肃的学
术研究一度夭折。
在这种情况下,我不得不出来,给余秋雨说一点公道话。我的《余秋
“断桥”》在
该刊的年度大奖。又被推荐到鲁迅文学奖,到后一轮,没有成功,据说,
不是文章,而是余秋雨这个人有争论。但是,余秋雨的散文艺术的影响却遍
及神州大地。余氏散文无疑带来了一股冲击力,有一种鬼使神差的力量,
一种无声的命令,推动着作家们在山山水水面前改变了眼光,超越自然景观
的诗化,进入了人文景观的透视。
批评家们骂出一万篇文章来也不顶作家模仿余氏散文的一窝蜂景观。只
有为散文带来历史的突破的,才有这样的殊荣。
?
但是遇到一个困难,三峡的自然风物已经给前辈大师写穷了,余秋雨自己就
“在三峡是寻觅不得诗句的”,找不到更好的诗句,余秋雨就另谋出路了,他不再单纯写三峡风景了。他抓住两个人文性质的故事和自然山水的一个特点让它们猝然媾合。个故事是,李白流放到这里,中道遇赦,写了一首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第二个,是刘备白帝托孤的故事。余秋雨听见了在播放的京戏《白帝城托孤》。第三个,就是自然景观了,他并不全面去描写,而是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三峡的涛声。然后把这两种文化景观和一种自然景观组合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意象。
“声音”,他抓住了“声音”这一个特点,同化了李白、刘备的典故,让李白刘备的典故也集中到“声音”上来,构成一个三位一体的艺术的有机体。
我想,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脚下,是为这两个主题日夜争辩着的滔滔江流。
为了把这两种历史人文紧密地,而不是松懈地结合起来,余秋雨让本来
“声音”
(
可以说,没有余秋雨的启示,他就不可能得鲁迅文学奖。相当一批作家,就在余秋雨挨批的时候,偷偷地学余秋雨。越来越体悟到文化散文这个路子,这个办法很好,自然景观都写穷了,弄一点文化故实抒写一番,可以立竿见影啊。
于是产生了另外一个,满足于讲文化典籍的赞叹。现在年青的批评
家谢友顺,说过去我们是滥情,现在矫枉过正,产生一种专门讲文化故实,
“知识崇拜”“知识炫耀”。用我的话说,滥情末流还没有彻底消灭,
”的潮流又油然而生。
“两张皮”现象。例如梁衡先生,先写周恩来,老一辈革命家,然后写科学家,包括伽利略,再写辛弃疾、李清照。但是,并无灵魂的交媾,艺术散文蜕化为科普知识。正是因为并没有真正的研究,免不了出现“硬伤”。今天有不少学物理的同学在场,我来班门弄斧,举一个例子。梁衡在散文中,赞叹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实验。这是一个外行的常识错误。从自然科学史上来说,这是一个历史的传说,并非真正的事实。霍金在《时间简史》上就说没这回事。但是,在我们国家,以讹传讹,已经弄到众口铄金的程度。梁衡先生错得一塌糊涂,因为,他没有研究过手材料。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他。起初是伽利略晚年的学生维维安尼弄错了,他在《伽利略传》中提到,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过落体实验,证实了所有物体均同时下落。但史家考证,没有任何理由表明伽利略做过这一实验,因为伽利略本人从未提起过。但是,此前类似的实验已经有人做过。
?
这本不是太专业的问题,而梁衡却大而化之。可能是由于记者出身,又
是政府官员,对于历史文献并无兴趣涉猎又完全忘记了余秋雨的文化人格批
“两张皮”。
文化景观与历史故实是一回事,他自己的人格是另外一回事。梁衡并不理解
伽利略,伽利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看来梁衡连布莱希特的《伽利略传》
都没有念过。伽利略是一个向现实非常妥协的人,他不是布鲁诺,不会像布
鲁诺那样献身鲜花广场的火焰。梁衡不是没努力用自己的灵魂去重新塑造伽
利略,而是梁衡的灵魂,没有同化的强势,缺乏用想象来统一几个不相干的
东西的才华。其次,梁衡的想象和语言也跟不上趟。这就产生了只是以记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
”在他那里都是忧国忧民。忧国忧民有这么个凄惨法的
这个弱女人的个人的忧愁硬扯到忧国忧民上去,这就说明,作者灵魂太狭隘
(
我之所以要提起这些煞风景的事情,实在是痛感于世道太不公平了,模
仿余秋雨的,跟着余秋雨转,才力不济,学不像的,貌合神离的,纷纷得奖,
余秋雨却给人骂得狗血淋头。弄得不管写出什么新作,都有人来骂一通。
“封笔”,弄得一下子鸦雀无声,一些人士并未感到失去对手的
?
?(
真正有欣赏力的读者从余秋雨的散文中,看到了审智的沉思,就为这种
突破,热烈地欢呼。一切自然和人文景观,经过他余秋雨式的语言,以余秋
雨式的想象、余秋雨式的诗情和余秋雨式的智慧,余秋雨式的话语在余氏文
体中相互阐释,就焕发了新的生机,产生了破天荒的新的面貌。在中国文学
史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从来都不是这样的,以西湖的景观为例,不管是
“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还是苏东坡的“水光潋
”,还是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还是陆游的“举手邀素月,移舟采青苹”,还有钱谦益那样的“孤山
”都没有脱出诗化自然环境的美学想象境界。
到了乾隆皇帝那些西湖诗中就变成不断重蹈匠气的窠臼。就是到了现代和当
代的诗化散文中,还没有一个人能把大地山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水乳交融
地统一在一个意象中进行深度的智性阐释。像余秋雨这样,让西湖水波融进
了千百年的宗教学术文化和历史人格。没一个人这样得心应手过。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