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伍拾光写生 屋语门言 胡同里的国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老伍拾光写生 屋语门言 胡同里的国学

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19.97 4.1折 49 全新

库存5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老伍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04672391

出版时间2017-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9元

货号24194435

上书时间2024-12-28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序一

  既然是美的,总会被有心人发现杨先让我们认识小弟(伍佩衔),是1954年居住在迺兹府如意胡同5号,将近四年的时间,他家住北房,我们住西厢。后来因调工作、搬家、退休、出国,再见面,我们老了,他也变成一个大老爷们了,可喜的是情谊尚存。

  令我们惊奇的是他用一只签字笔画了一批老北京即将消失的老房子、胡同里的老物件,有访谈有典故,充满了感情和执着耐心,日日月月、风风雨雨不间断,乐此不疲地坚持,默默无闻地奔波……

  且不谈他那朴素的写实技能、独特的处理画面的技巧,关键是他找到了做这事的意义,从而产生了乐趣,那一画到底的精神,谁看了都会感到佩服与赞赏。

  当今追利盗名者层出不穷,小弟能沉下心来,找到自己渴慕的一片天地去表现、去记录,是一种满足与幸福,也是一种美好的情结。

  既然是美的,总会被有心人发现,而今他的作品要出版,这是归宿,也是社会肯定。为此,我们高兴,祝贺,写下以上短短的几句话送小弟(佩衔)存念。

 

  八十八岁杨先让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丙申谷雨后于京城回龙观

 

序二

  生命中真诚的岁月

  张平良

  50年代初期,我刚刚结婚不久,在北京灯市口西边、距离工作单位人民美术出版社很近的如意胡同 5 号的四合院,租了两间西屋小平房,那里凝集了我生命中真诚的岁月。前院住了男高音歌唱家楼乾贵夫妇,后院西屋是杨先让及我,前院男高音的练唱声、后院西屋我们夫妇俩开着屋门绘画和拍照的兴奋劲儿……北屋的一位小少年——小学生伍佩衔都耳闻目睹,印在他幼小的心灵中。随着时间和岁月的积淀,使他对艺术产生了一种爱好、向往及寻求。

  由于我的工作是编辑,负责少年儿童读物,需要经常与小读者接近,对小朋友都主动友善交谈,“用真善美的心,绘真善美的画”这句鼓励人的语句给伍佩衔小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7年之后,我们平静的生活有了很多改变,彼此都来不及说声“再见”就各奔东西了。伍小弟在哪里?他后来学什么行业?有什么专长?都不知道了,大家失散了几十年。当我们又见面的时候,我同先让已经是退休老人了。而佩衔小弟在社会变迁中,心中始终存着那句话,保持一颗纯洁的童心,在人生的大道上向正前方前进。他在杂乱的人群中寻找故友,从古老北京的各个角落中寻找“真、善、美”。真是“响鼓不用重锤敲”,他在完成自己的工作之余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美术、绘画、造型艺术的实践研究,在他特有的条件下创出自己的绘画风格。他的作品记录和收集了一般艺术家所忽略的精华,从他的画中可看到他对中华民族传统的珍爱。

  他为人“真”诚,作风踏实,心地良“善”,品格高尚,厚德为“美”,深得挚友信任,今将成功之作奉献给读者。是为序。

  张平良

  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社  编审

  2016年5月1日

  于北京



导语摘要
本书以老北京风物写生画为主体,图文结合展现北京之美。本书的调性定位于“怀旧”,充满感情色彩,所绘场景有近一半已然变化甚至消逝,更引人思考。所以本书的文字内容以“写生志”概念,为每一幅作品建一个索引,详细写明每一写生场景的位置,过往历史要点,变迁情况,汇集起来,犹如一本民间风物志,具纪录意义。配手绘地图标明位置。

作者简介
老伍(伍佩衔),1942年生于北京皇城根,爱北京、画北京的人。60岁退休前是:重型机床装配钳工、广告专业摄影师、企业形象设计师。1954年接受画家张平良、杨先让两位教授,做人作画理念:“用真善美的心,绘真善美的画”。自2005年起,重拾画笔,历经十余年,游走于京城街巷、皇家园林,用 普通的签字笔,坚持实地实景写生作画。

目录

Ⅰ  序一  既然是美的,总会被有心人发现


Ⅲ  序二  生命中 真诚的岁月


001  屋|语


002  西打磨厂 222 号 | 老门


004  长巷头条 58 号 |“经营昭世界”老门


009  长巷头条 70 号 |“河内家声远”老门


013  銮庆胡同 14 号 |“清华词作云霞彩”老门


015  銮庆胡同 19 号 |“厚德家声振”老门


016  好景胡同 18 号 | 老北京的“猫洞儿”


019  青云胡同 25 号旁小院 | 五蝠捧寿木门


021  洪福胡同 14 号 |“凤藻驰丹陛”老门


024  洪福胡同 16 号 |“世远家声旧”老门


027  同乐胡同 21 号 |“安且吉兮”老门


030  中芦草园胡同 23 号 |“国恩家庆”老门


033  南芦草园胡同 12 号 |“忠厚培元气”老门 


034  草场二条 26 号 |“宗高惟泰岱”老门


037  草场七条 9 号 |“登仁寿域”老门


038  草场八条 7 号 | 门钹


042  草场八条 9 号 | 老门


044  草场八条 12 号 | 三合一的老门


047  九湾胡同 14 号 |“顺时货殖·道法圣贤”老门


048  清华街 37 号 | 抢出来的“为善 乐”


054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 |复原清代砖雕门楼


056  南锣鼓巷 | 福祥寺明代斗拱


059  砖 |华


060  长巷二条 12 号 | 影壁砖花


062  长巷二条 13 号 | 为老北京留住蝎子尾


066  长巷二条 20 号 | 砖刻


068  北芦草园 41 号院 |影壁砖刻 


070  黄米胡同 7 号 | 砖刻“存仁”


073  黑芝麻胡同 13 号 | 影壁砖花


075  黑芝麻胡同 13 号 | 狮子戗檐砖雕


077  府学胡同 36 号 | 上马石


081  门 |墩


083  西四北三条 27 号院 | 抱鼓石墩


085  西单教育街 1 号 | 三百六十余岁的庄府


086  德丰东巷 21 号 | 门墩


088  好景胡同 22 号 | 抱鼓石墩


092  草场八条 9 号 | 门墩之一


096  草场八条 9 号 | 门墩之二


097  草场横胡同 33 号 | 门墩


101  金鱼胡同 2 号 | 那家花园抱鼓石墩


102  黑芝麻胡同 13 号 | 门墩 


105  松堂斋博物馆 |馆藏门墩


107  门 |言


109  首都博物馆 |钟鼎勋庸大


110  万松老人塔 |忠厚传家久


113  万松老人塔 |礼乐家声远


114  万松老人塔 |无事可静坐


117  中毛家湾 53 号 |松柏有本性


121  钱市胡同 6 号 |万福无疆逢泰运


122  钱市胡同 10 号 |聚宝多流川不息


125  西打磨厂 50 号 |锦绣多财原善贾


128  銮庆胡同 11 号 |守身如执玉


130  青云胡同 7 号 |忠厚留有余地步


132  洪福胡同 19 号 |长安乐宜子孙 


136  草场四条 36 号 | 天临华盖星辰近


139  草场八条 25 号 | 古国文明盛


140  薛家湾 48 号 | 栽培心上地


143  磁器口清华街 1 号 | 柏酒椒盘开寿寓


144  福祥胡同 1 号 | 洪谟彰议论


147  后记一 | 放下怀旧又如何


152  后记二 | 跟朋友们聊天



内容摘要
本书以老北京风物写生画为主体,图文结合展现北京之美。本书的调性定位于“怀旧”,充满感情色彩,所绘场景有近一半已然变化甚至消逝,更引人思考。所以本书的文字内容以“写生志”概念,为每一幅作品建一个索引,详细写明每一写生场景的位置,过往历史要点,变迁情况,汇集起来,犹如一本民间风物志,具纪录意义。配手绘地图标明位置。

主编推荐
老伍(伍佩衔),1942年生于北京皇城根,爱北京、画北京的人。60岁退休前是:重型机床装配钳工、广告专业摄影师、企业形象设计师。1954年接受画家张平良、杨先让两位教授,做人作画理念:“用真善美的心,绘真善美的画”。自2005年起,重拾画笔,历经十余年,游走于京城街巷、皇家园林,用 普通的签字笔,坚持实地实景写生作画。

精彩内容

后记一

放下怀旧又如何

忘掉种过的花

重新地出发放弃理想吧

别再看尘封的喜帖你正在要搬家

……

 

有一次,和香港朋友聊起消逝的北京胡同、老伍的写生,她说这让她想起一首香港老歌,名叫《喜帖街》。

香港岛中心湾仔附近的利东街,集中了好多印刷店,从1970年代开始印刷喜帖,是香港人筹办婚礼的必到之地,所以俗称“喜帖街”。2003年,受商业项目影响,这条象征着喜气和幸福的老街面临拆除和重建,商户和市民纷纷反对。音乐人为此创作了这首歌曲,在港人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也引起了人们对城市的反思。

我和老伍编辑这套“拾光写生”丛书过程中,也常常反思各种城市问题。对于旧城的保护,我发现无论巴黎、威尼斯、开罗还是香港,都曾面临“喜帖街”那样的遗憾,出版于1961年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也曾呼吁:“把房子补好,把人留下。”

很多时候,老房子、老街还是不幸被牺牲,成为经济激增、城市演进、消费汹涌的代价,无可挽回。

老伍的写生已经画了12年,12年里,画中的胡同消逝大半,多快啊,即便亲历,仍不敢相信,也不堪回首。

起初我跟随老伍写生,完全是出于好奇,一方面我这个绘画的外行,想看看现场写生是怎么回事,另一方面也是想了解北京人的胡同生活。我作为“新北京人”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十几年,从来没住过胡同。

但走过了,看完了,听说了,觉得许多人和事不记下来实在可惜,所以才渐渐形成了几篇侧记式文字。那些在胡同里认识的街坊,有的人还成了朋友,常常走动。

2016年春天,大家开始为老伍写生的出版而忙碌起来。书稿编辑的过程非常艰苦,一遍又一遍地调整、修改、校对……似乎有始无终。在反反复复端详那些写生的时候,常常感叹、唏嘘,直到忽然有一天,我从“城”想到了“人”,总算有些释怀——胡同没了,老房子、老街没了,但是还有人在呢,我想。

筑得起人应该接受 都有日倒下

其实没有一种安稳快乐永远也不差

就似这一区曾经称得上美满甲天下

但霎眼全街的单位快要住满乌鸦

……

与其沉浸在对城市的惋惜和疼痛之中,不如放下怀旧,去发现那些老街、老房子背后难以磨灭的东西。

这样想着再读老伍的画和话,就发现里面不仅有风物,更有人情,  普通的老百姓之间的情意。

林语堂先生当年说,北平大的动人之处是平民。

记得小时候,我们家一直住的是平房,只不过不是北京那种四合院。那个大院里一共4排房子,房子外墙下边半米多高是大块的石头,上面是红砖墙。整个院20多户,少说也住了七八十人,印象深的是全院只有一根公共水管,接出来4个水龙头,还是露天的。管道不完善经常停水,但我从来不记得有谁和谁为了抢水龙头红过脸。邻居家做点稀罕吃食,隔着墙头递过来,谁有什么事在后窗户下边喊一声就行了。我妈说有时候算得好好的,这月的钱够花到月底发工资,可就差那么几天我偏偏发烧,半夜去敲邻居家的门借几块钱,邻居总是会往手里多塞一点儿。

所有那些久别的亲近和温暖,历久弥新,现在回忆起来仍能让人热泪盈眶,心潮起伏。每当老伍讲起他小时候的如意胡同 5 号,我也会想起我的邻居们。

另一位“新北京人”迈克尔.麦尔(Michael Meyer),从1997年起在北京前门胡同中住了10年,写下《再会,老北京》一书,我在书中发现了同样的情愫。这位美国人说:我并非惯于怀旧之人,但只要我一离开胡同,就会想念北京,这样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我并非想念那些摇摇欲坠的建筑,而是想念贯穿于胡同之中、鲜活而又濒临消亡的生活方式。我想念那些“当时只道是寻常”、还没来得及好好欣赏的事物,比如……

盼望有一天,当我向后辈讲起北京的时候,他们也能如我听老伍故事一样感同身受;老糜、小姚、姚妈妈、程先生,他们的善良、本真和拳拳之心如果能象那些屋语门言一样传承下去,不也是北京之幸吗?

谢谢老伍用他的写生为我们留下的感动。

                                                                                   五月

2016 年 3 月 20 日 春分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