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著中国史5:近代中国的成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姚著中国史5:近代中国的成立

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59.39 6.7折 88 全新

库存7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姚大中 著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89522

出版时间2017-0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24169824

上书时间2024-12-28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前言

历史,今日已系人文科学诸分野的共同基础。

我终觉得,传统中国历史的叙述方法与解明方式,对上项需要,尚存有其可待补充处——

其一,中国今日的人与地,须包含东北、蒙古、新疆、西藏,则其记录,应该突破传统“东部十八省”的汉族中国范畴。深一层说,中国在世界非为孤立,应该从叙述空间适度再扩大。传统的历史现象说明,于时间上是悬空的,应该拉下到今日人的立场!传统历史偏向于政治史的叙述,但人类活动非限于政治层面,则同时也应该注视当时人的社会、经济生活。还有,今日发达的考古学,应该可以加以利用,以改变传统专凭文献资料的习惯。同样,社会学、地理学等诸学问,又何妨与历史学结合,对历史解明,应该只有帮助,而不致拒斥。

其二,研究中国历史,今日已非限中国人自身。本国人笔下的本国史,容易主观而作身在其“内”的环顾,观察自有所局限。外国人置身事外,自上鸟瞰的客观性系其长处,但究竟非中国人,透视深度不够或只见屋顶未及屋内,又或存在先入为主偏见时,便非只遗憾而已。于适切今日时代的历史观点之下,调和中外双方的治学方法与态度,又非不可能办到。

基于如上两项构想,乃有这套中国史的撰写。每册分则各自独立,合则成套。

走一个新的方向,自不能必其成功与正确。然而,我的动机,原正不过“只开风气”。

 

后语

常言道,历史是一面镜子。然而,如果镜面模糊或破碎,反映的已是不明显或不周全的我;如果任令厚积尘埃不加拭抹,便任何面貌都不能反映;再如果镜面乃是变形的哈哈镜,则尤系歪曲历史。

于此,如下立场须得站稳:

,历史的立脚点是今日,须以今日立场说明历史(什么?)与解释历史(为什么?)换言之,今日为枢纽而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否则历史悬空的,不切实际的——有现实的我,才反映镜中的我。

第二,相对方面,不能以今日基准批判历史,或以今日教条规范历史,否则将全无是处。时代永远在进步,过去毕竟非由今日复制,今日也必不能比拟未来——现实的我,究与镜中的我有别。

人不能十全十美为众所周知,事也兼具其正面、负面因子,历史事件与措置必有需要才存立。只是,任何主义不随时代修正,定必僵化;任何良法美意不能适应时潮,抑且阻挡时潮,定必被淘汰或倒转形成反动。人类历史之初,如无阶级成立,由胼手胝足的劳力者饲养坐享其成的劳心者,文明决无由提升。科举以钻八股死胡同终幕,揭幕时却是敞开平民参与政治大门的高姿态,象征开明与前进。帮会是近代史一大社会力量,不能以今日已代表罪恶与黑暗而抹杀其历史贡献,反过来说,也不能因之曲予原宥而任凭存在,倒退回旧日道路。同一事件的“是”与“非”,必须分别辨明与衡量,混淆与偏颇都是不公平的,犹如镜面的被污损或扭曲,不论有意或无意。

中国历史是伟大的,但没落的世家子而尽缅怀昔日荣华,表示的惟是懦弱。知耻庶近乎勇。忘怀历史的民族注定灭亡,顾影自怜或自怨自艾,又或只会自打嘴巴,同样为没出息。这又是后语的赘言。



导语摘要
《近代中国的成立》展示了宋以后中华民族诸成员全部登上舞台的场景,及中国的重新整合。

十世纪中国,是个历史的大转捩时代。因此,横的方面,汉族朝代与征服朝代并行或交替存立;纵的方面,近代社会以宋朝建立为标志而设定。

欧洲曾经历漫长的中世时代,但短短约三个世纪的近代欧洲,十八世纪后半以来便以产业革命成功,快速转换现代社会。中国领先欧洲快速通过中世时代,近代中国的历史分期,时间却停滞十个世纪,清朝之末,才在痛苦的、被迫的形势下勉强向现代化举步。本书便以如上诸课题为中心,说明“什么”以及探讨其“为什么”。



作者简介
姚大中,台湾东吴大学教授,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法商学院政经系,后在日本大东文化大学政治经济所专职研究中国古代史。

目录
【中华民族大舞台全成员登场】


亚洲内陆世界霸权推移


北亚细亚突厥巨潮


苍狼的子孙——文字的后期游牧国家


突厥时代后荣光


回纥与游牧社会文明化


中亚细亚突厥化


大西南地区民族运动


吐谷浑三百五十年


吐蕃兴衰


西藏佛教与喇嘛法王支配


云南五个世纪独立时代——南诏、大理


模写汉族中国两范本


“海东盛国”渤海


西夏“君子”


征服朝代成立


契丹·辽朝——二元支配体制的创始


女真·金朝——中原化快速变容者


世界史的征服


从蒙古帝国到大元帝国


元朝身份制社会与蒙古至上主义


东西交通·文化交流盛期


北元以来草原封建制的成熟


十七世纪后的清朝蒙古


【汉族中国的近代化】


主义的时代


宋朝历史的近代要素


外侮剧的汉族朝代


文治主义与君主专制化


科举·学校·士大夫


汉族光辉的明暗


南方优位下的社会·经济


诸产业的分化开发


财政与社会结构再调整


商品·货币经济时代的都市


新文化的展开


士人·庶民文化结合


理学——儒家思想再出发


宗教思想·学问的进展与停滞


高峰科学·技术的终页


主要参考书


后语



内容摘要
《近代中国的成立》展示了宋以后中华民族诸成员全部登上舞台的场景,及中国的重新整合。


十世纪中国,是个历史的大转捩时代。因此,横的方面,汉族朝代与征服朝代并行或交替存立;纵的方面,近代社会以宋朝建立为标志而设定。


欧洲曾经历漫长的中世时代,但短短约三个世纪的近代欧洲,十八世纪后半以来便以产业革命成功,快速转换现代社会。中国领先欧洲快速通过中世时代,近代中国的历史分期,时间却停滞十个世纪,清朝之末,才在痛苦的、被迫的形势下勉强向现代化举步。本书便以如上诸课题为中心,说明“什么”以及探讨其“为什么”。






主编推荐
姚大中,台湾东吴大学教授,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法商学院政经系,后在日本大东文化大学政治经济所专职研究中国古代史。

精彩内容
宋朝历史的近代要素

宋太祖结束五代离乱统一天下, 系纪元九六〇年( 建隆元年) , 其后两年的九六二年, 欧洲神圣罗马帝国创立, 西洋史进入中世封建社会的发展时代,中国则以宋朝的天下再统一而也步上新时代之途,意义却已是近代社会。

中国史的时代区分, 迄于唐朝乃中古、 中世抑或古代? 宋以后乃近代、 近世抑或中世, 甚或近古? 由于历史观与立场而意见不一。 但经过唐末五代时代转换的过渡期,唐与宋之间, 时代式样已相迥异, 则历史界意见为一致。

    唐宋间的时代变貌, 非似汉朝向唐朝转换以系社会、经济总崩坏又重建,而其历程延长至四个世纪。 五代离乱仅约五十年,推前至黄巢之乱仍只约一个世纪过渡期, 乃以社会、经济基盘未受摧毁, 相反, 新时代、 新社会种子且早自唐朝中期以来便已萌芽,经过五代所代表武人军阀势力抬头的政治力冲击猛烈期, 隋唐已加剥夺政治、经济、 军事诸方面特权, 惟留后与形成根本的世族社会底子也被根拔, 而一个全新的时代乃于宋朝宣告完成。对照唐朝中期以前, 两个时代完全明朗化了的差异,所表现是:

——世族残余历史影子消灭, 庶民法律的私权、 公权范围扩大, 法理上且均已平等与天子直结, 相对,天子至尊的意识也从而彻底确立。 学德才能者脱颖为官吏的机会也相均等。因之, 于社会方面, 一类职业化了的读书人, 以经国济世为己任, 所谓士大夫或士人的社会层面新形成; 政治方面,读书人学而优则仕, 天子左右手便都是如此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才俊之士,也已规制化,文治主义的君主专制政治由是成立。 中国历史上,主义的君主专制制度也便自宋朝起始, 以后的朝代只是其扩大强大过程。却是, 尚文的相对定必偃武, 汉族重文轻武观念由是铸定。

——役使部曲经营庄园已系历史陈迹, 地方上独立的自耕农之外, 新兴地主层依凭系其乡党声望,也以此资望而愈拥有广大庄园, 从事耕作者则一概都已是佃户。农村支配者→地主·实际生产者→佃户的新的生产关系结合下, 生产跃进,商工业发达, 纯系货币经济的时代展现, 非只铜钱, 银的使用与纸币利用习惯, 也已在民间普及。 唐朝发生简单的商业组织, 陪伴社会生活进化而向复杂化进步, 类似今日银行性质的钱庄也已自都市出现。海外贸易非限广东, 各个国际港口益益向东南沿海伸展,商税与海关税岁入, 发展为国家大税源之一。

——商工业活跃的结果, 都市繁荣, 市镇兴起, 都市住民游兴、 娱乐的消费生活向上, 以汴京为背景, 有名的 《 清明上河图》 是现实写照。 便以社会经济发展基础的变异,特别是江南开发奋进, 国际性的唐朝文化一变而为国粹的。也自唐朝已兴起的白话文学、 通俗文学基盘, 文学革命意味, 庶民的代表都市文明的新的文化展开。

——社会政治指导原则的儒学, 自枯燥无味的经书训诂研究, 倾向于注重思索功夫的、 哲学的、 心理学的宋学或理学、 道学, 乃宋朝学问方面一大转变。 而同时所加味, 其一是对应辽、 金征服朝代兴起, 汉族已各别生活于自身宋朝与征服朝代两个环境的形势,乃有朝代正统论的开始被提出。 其二则呼应主义的君主政治,忠君思想发扬。 宋朝以前的中国政治道德所重视,毋宁在 “ 义” , 后汉气节之风系其表现。 从未提倡 “ 忠” , “ 忠” 被鼓吹便始自宋朝读书人。 其三, 忠臣与烈妇同称, 所谓忠臣不事二主, 烈妇不嫁二夫,男、 女的社会主从地位肯定, 程颢 “ 失节事大, 饿死事小” 之语也可亘于君臣与男女关系双方面解释。社会意识的重男轻女, 因之与重文轻武配当成立。

——宋朝成立, 汉族中国正值外族入侵而历史上征服朝代早出现。中国前此朝代均属国际性格, 历史主役的汉族又自初形成便具开放性,无歧视的欢迎外族同化加入, 汉族范畴乃得不断扩大, 血统成分不断更新, 民族生命力也因而始终保持旺盛,文明创造力续续升高。 宋朝以来, 汉族朝代与征服朝代两相对立, 抑且是汉族屈辱,汉族严重被压迫的刺激下, 正面作用是激发汉族的民族意识,鲜明划清汉族与异民族侵略者的界线。 负面意义,则自此关闭了心胸的开放之门, 汉族不再是历史的民族大熔炉,停止再成长后的民族性格也渐渐倾向于保守。

    由是经过北方民族发展潮, 蒙古人蒙古至上主义元朝征服朝代约百年的汉族中国统治,十四世纪后半明朝回复汉族主权。 而明朝鼓吹民族主义,重建汉族中国传统, 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强化,庄园佃户制下佃户身份确认与一般农民受同等法律保护, 以及社会、思想文化诸形态, 莫非都以宋朝传统为基盘而再发展。明朝的后续朝代清朝又是个征服朝代, 对诸民族各别的支配方式,于汉族便是蹈袭明朝原型。 所以, 清朝覆亡以前中国政治、 社会、 经济、 文化各方面所有面影, 上溯至七、 八个世纪前的宋朝, 都已存立。 须待西洋势力强力介入, 历史的旧中国基盘全面动摇而现代中国成立, 其间并无根柢变化的改革。依此了解, 则十世纪后半至十三世纪后半的宋朝,应得认定中国近代化诸要素均已具备。 简言之,宋朝已系近代中国的起端, 特别是届抵后半期南宋时代,近代社会组织已形固定。

    枢轴大转变的原动力, 乃是追随宋朝成立便由开国名相,以 “ 半部论语治天下” 著誉的赵普献策, 戏剧性上演杯酒释兵权的一幕, 《宋史》 记其事:“ 建隆二年, ( 石守信) 移镇郓州, 兼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 乾德初, 帝因晚朝与守信等饮酒。 酒酣, 帝曰: 吾非尔曹不及此, 然吾为天子, 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 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 守信等顿首曰: 今天命已定, 谁复敢有异心, 陛下何为出此言耶? 帝曰: 人孰不欲富贵, 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 虽欲不为, 其可得乎? 守信等谢曰: 臣愚不及此, 惟陛下哀矜之。 帝曰: 人生驹过隙尔, 不如多积金, 市田宅, 以遗子孙, 歌儿舞女, 以终天年。 君臣之间, 无所猜嫌, 不亦善乎? 守信谢曰: 陛下念及此, 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明日, 皆称病, 乞解兵权。 帝从之, 皆以散官就第, 赏赉甚厚” 。 太祖自身践祚之阶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检点, 系以掌握近卫军大兵力, 所谓天子 “ 禁军” 的统帅,

而陈桥之变得轻易转移后周朝代, 所以后继者宿望重臣兵权首在如上措手不及, 却是极度优礼的亲善气氛中被解除,替代以资浅人物。 继之, 又是 《 宋史》 职官志七所特笔大书: “ 宋初革五季之患, 召诸镇节度会于京师, 赐第以留之, 分命朝臣出守列郡, 号权知军州事。 军谓兵, 州谓民政焉。 诸府置知府事一人, 州、 军、 监亦如之” ; ( 府州军监条) “ 宋初惩五代藩镇之弊, 乾德初( 纪元 963 年, 建隆四年改元乾德元年) 下湖南, 始置诸州通判。 建隆四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 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 。 ( 通判条) 节度使的行政权被限制只在治所之州一州, 余外之州( 支郡) 一概直接收归中央管辖, 派遣文人知事, 以及加置通判, 增固朝廷控制力。 武人节度使出缺, 也由朝廷选派文臣继任。 藩镇以握刑法权而枉法杀人之弊, 也以“ 自今诸州决大辟, 录案闻奏, 付刑部覆视, 著为令” ( 《 宋史》 太祖纪三) 而革除。 又于州之上以“ 路” 为大行政区划而置转运使, 专有财政权, 原由节度使侵占的征税权限又被解除。 以上一系列处置,自太祖时代断行, 次代太祖之弟太宗时代完成,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畸形体制终于粉碎, 中央集权制回复成功。过程中, 非只民政、 司法、 征税等方面, 节度使权力根源的军事力方面, 其势力触角与藩镇体制强力要素镇将,且系早 ( 建隆三年, 纪元 962 年) 被罢省所拥警察、 治安等一切权限均移归为县的事务,由朝廷派出文人县尉替代镇将。 镇惟择人口众多而商业繁盛的重要所在,改以经济上理由部分存置, 设监镇官。 节度使隶下军队, 随驻在地各地而切离, 改隶国家为州兵, 而藩镇军事力基盘瓦解, 军阀傲慢跋扈气焰被彻底压制。

    太宗继位, 另一方向的建设性努力, 乃科举制度增大营运, 而为中国历史继往开来新的政治架构奠基。科举用人法自隋朝创始, 至唐已盛, 但唐朝每年一次开科, 每次录取 ( 所谓及第) 通常不过一二十人, 多亦仅五十人左右。五代更少,宋太祖时虽已出现开宝六年录取一百多人 (包括进士、 五经、 开元礼、 三礼、 三傅、 三史、 学究 < 专研一经 > 、 明法等诸科目通计, 主流仍如唐朝为进士科) 的记录, 但系礼部被检举考试 “ 用情取舍” 而天子亲加复试增额的异例,仍非为常。 太宗以来的录取人数, 却提升至国初数倍、 十数倍的比例, 自是科举之门大开。 马端临 《 文献通考》 选举三太宗太平兴国二年条引石林叶氏的评论: “国初取进士, 循唐故事, 每岁多不过三十人。 太宗初即位, 天下已定, 有意于修文。 ……是岁御试题, 以训兵练将为赋, 主圣臣贤为诗, 盖示以参用之意, 特取一百九人, 自唐以来, 未之有也。 遂得吕文穆公为状头, 李参政至第二人, 张仆射齐贤、 王参政化基等数人, 皆在其间。 自是连放五榜, 通取八百一人, 一时名臣, 悉自兹出矣” 。 ( 同书选举五宋登科记总目, “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 进士一百九人, 省元, 状元吕蒙正, 诸科二百七人, 十五举以上一百八十四, 凡五百余人” ) 所述含有重要意义处:

    , 吕文穆公即吕蒙正, 宋朝以及中国历史上位博得读书人光彩, 也惟读书人享有,令人艳羡的 “ 状元” ( 礼部试名称 “ 会元” , 吕蒙正系连中两元, 太祖时尚无此名, 仅称 “ 榜首” ) , 通过科举考试后第十一年便登位宰相。名臣辈出, 又堪指示科举 ( 尤其进士科) 已是人才储备吸收之源的早成立。

    第二,科举所谓殿前试士的殿试或天子亲试, 虽自唐朝则天武后创始,但如 《 文献通考》 选举三所说明: “ 唐制以考功员外郎任取士之责,后不过下行其事, 以取士誉, 非于考功已试之后再试之也” ( 太祖开宝八年条按语) 。 也须宋太祖开宝六年御出试题, 在宫中殿上亲加复试,次届开宝八年又御试, 再次届太宗太平兴国二年 ( 太平兴国元年即开宝九年, 太宗嗣位当年改元) 又是天子亲临殿试 ( 便是录取额早大幅突破, 包括吕蒙正等成进士的一次) ,预备试验合格者意味的诸道举人或诸道贡士会集京师,礼部考试后, 续由殿试决定录取等第, 自此固定为科举永制。 唐朝科举习惯, 录取者对主考官以感知遇之恩而均连结师生关系, 宋朝开创天子亲自决定科举成绩之例,录取士人因之感情上都已是天子门生, 愈增添了知识分子,抑且是读书人全体的荣耀。

    如此形式的结合决非勉强— — —

在于天子方面, 诚如 《 文献通考》 选举三太宗太平兴国二年条的记录:“ 上初即位,思振淹滞, 顾谓侍臣曰: 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中, 非敢望拔十得五, 止得一二, 亦可为致治之具矣” 。在于士人方面, 公开考试的公平竞争与机会均等,已是鼓励, 应试及格立竿见影的荣华富贵,更是鼓励。 太平兴国二年科举应试者 ( 诸道举人) 五千二百余人, 十多年后仍系太宗时代的淳化三年已是一万七千余人参加。神宗废诸科独存进士科以来, 录取额每届约四五百人之时为多,上下浮动颇大 ( 参阅 《 文献通考》 选举五宋登科记总目) 。

结束武人专横局面, 回复汉族中国统一与重建中央集权制时,所替代便是如上以各等文官考试意味的科举为通道, 庶民直结天子关系的新形态。于社会间, 读书登仕受鼓励, 知识分子士人发达为专业化的, 也被尊重的一层面;于政治上,文人主轴形成而文治主义走向铸定。 抑且,通过殿试登用的文臣,意义都系沐恩受知遇的天子亲密关系者, 具有公的( 臣僚) 、 私的 ( 门生) 双重忠诚义务, 所以统一国家与集权政治再现,中国已是君主的主义时代。

——宋朝此一新面貌塑造以来, 迄于西方资本主义冲击下已入二十世纪的清朝末年不变,为堪正视。

 

 

 

 

 

汉族光辉的明暗

    宋朝乃是中国历史上 “ 中国人” 与 “ 汉族” 截然区别的起点, 前此的时代, 入于中国则中国之, 尽管 “ 中国” 所指仍是汉族中国, 汉族却具有豁达的容含外来民族胸襟。惟其如此, 汉族历史两大期的汉唐,汉族血统并非全行一致, 也因而与其狭窄的谓为汉族,不如称之中国人为恰切。 以外侮剧期的宋朝为划期,汉族于元朝征服统治与种族差别支配为顶点的痛苦压迫下,被动的、 也是自动的停止历史性外族同化机能, “汉族” 意识才被固定化, 自此的历史才真正堪谓汉族历史。 明朝推翻元朝,便是汉族强化民族意识后, 名实相符的汉族民族革命。

    明朝革命成功, 激发的已是新的 &ld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