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 18.27 6.1折 ¥ 30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张丽 王雷
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ISBN9787504377586
出版时间2016-1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0元
货号24068572
上书时间2024-12-28
代序
学会走路,才能健步如飞奔跑
高长力
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兴师动众地到美国去学动画创作?我们已经有了《大圣归来》这样票房近10亿的动画电影,是不是就没必要再到西方“取经”了。到洛杉矶学习,当然主要就是学习 “好莱坞模式”了。可是,“好莱坞模式”到底是什么,值不值得学习,是很有争议的。很多人把“好莱坞模式”看作是美国商业电影的剧作公式,认为虽然可以吸引眼球赚大钱,但是往往雷同模仿、缺乏新意,没有多大价值。甚至,就在我们培训结束进行总结的当天,微信圈里在盛传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院长伊丽莎白•戴利女士在访问中国时说的一句话,“遵循好莱坞‘公式’永远不会成功”。在我们看重甚至膜拜“好莱坞模式”的时候,好莱坞权威的电影专家却在告诫中国人,不要遵循好莱坞“公式”。这讽刺吗?是不是培训班回去的机票都不应该给报销了?我们是不是应该蔑视“好莱坞模式”才能体现出我们的文化自信呢?
恰好我们在培训期间还上了一堂跨文化传播课程,老师讲了很多因文化差异导致的理解误会。我没有找到戴利女士访谈的英文原文,她讲的“公式”是哪个词,我们讲的“模式”是哪个词,含义区别在哪里,不得而知。但是我看了上下文可以断定,她的这番话不是全面否定“好莱坞模式”。她的原话是,“遵循好莱坞用过的‘公式’,那是永远不会成功的,因为你不是美国人;就像我们没法做出中国电影一样,因为我们不是中国人。”这里她强调的是文化差异,并不是否定电影创作的基本规律。“公式”也好,“模式”也好,无论其含义差别是大是小,是一个东西还是两个东西,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从哲学的角度讲,机械地照搬照抄就不行,而借鉴扬弃总是有益的。她这里说的“公式”是指“像可口可乐配方那样的东西”,那在创作上是不存在的;但同时她承认电影创作有秘诀,就是“出色地讲了一个好故事”。
艺术创作如何讲好故事,这恰恰是我们急切要学习的。讲故事是有技巧的,讲好故事是有规律可循的。学了三周,我的体会是,“好莱坞模式”包含两个东西,一个是剧作结构,另一个是创作流程,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首先说剧作结构。很多人一看电影就能脱口而出,“这是好莱坞电影”,就是因为很多美国电影都有着惊人相似的剧作结构。好莱坞的编剧、导演们基于古希腊神话讲述技巧和美国百年电影创作经验,总结出一套取悦观众的讲故事的方法,甚至把它画成一个叫做“金门大桥”的图表,俨然一个公式,而这些到现在看来屡试不爽。这套剧作结构被总结在一系列编剧书中,包括《作家之旅》《救猫咪》《故事》等等,至少经典剧作书有20本以上,甚至连著名的18分钟演讲模式TED都同好莱坞剧作结构有惊人相似之处。这套剧作模式包括了一系列术语,如“三幕剧结构”、“15个段落”、“三要素”、“10种故事类型”,等等。如果你能说上来“反派”、“冒险世界”、“见导师”、“灵魂暗夜”、“金羊毛故事”、“A情节B情节”、“韵脚成三”之类的词语,说明你知道了“好莱坞模式”的一些皮毛;如果你知道剧本写到第42页或是片子拍到第42分钟时该放上什么样的情节或故事该发生怎样的转折,说明你已经谙熟“好莱坞模式”的剧作结构了。听上去你可能会觉得可笑,美国大学编剧专业学生经常会问老师“我在第42页应当写什么”之类的问题,老师在用“拉片”方式讲解编剧技巧时也是常讲“请看到多少分钟发生了什么”之类的。然而,从老师到学生并不是照此公式去写每一部作品的,他们只是要熟练地掌握剧作结构原理而已。事实上,从好莱坞电影发展历史看,作品是变化多端、越来越精彩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符合好莱坞剧作结构的电影《绿野仙踪》今天看来却相当乏味。但是,反过来看,千变万化的电影故事背后,你又始终能找到遵循了基本故事叙事结构和技巧的痕迹,连《泰坦尼克号》也不例外。不能说这些剧作结构原理是灵丹妙药,但是你拿来具体衡量一下你的作品,就会发现问题出在哪里。我们在课堂上就把现在正在创作的项目拿给老师分析,老师当场简单地利用人物、障碍、目标这三要素一衡量,很快就找到戏剧性不强的原因,要么是目标不够重要,要么是障碍不够强大,更多的是人物不能得到观众认同。我们很多作品中,主人公往往是高大全的人物,从一出场观众就不会担心他会有什么失败或挫折,因为他完美无缺、战无不胜,而好莱坞的戏剧创作理论认为主人公应该是个弱者或有缺陷的人,这样能够博得观众的同情,到剧情后他会发生180度的转折,这样才有戏剧性和悬念。其实我们中国文学和戏剧创作中讲究的起承转合、悬念、伏笔、铺垫等,与“好莱坞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我们东方人喜欢意会,没有把它开发成一个“公式”。
再来说说创作流程。课堂上曾伟京同学问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学会了剧作结构,可是怎样才能研发出一个好剧本呢?”老师的回答似乎很简单:“反复磨”。“反复磨”就是好莱坞创作流程的本质和关键。就拿好莱坞动画电影来讲,一般创作周期都是四五年,《疯狂动物城》仅到非洲采风调研动物就用了一年半;《冰雪奇缘》更是经历了九年多,在第四年时中途下马推倒重来。每一部作品创作过程中,至少要经历8次头脑风暴会,要进行无数次观众测试,效果不理想就改变思路。想想我们的动画作品,一些知名品牌一年一部动画电影,急功近利,越做票房越少,直到终把IP的价值榨干。皮克斯公司介绍他们的一个传统,动画师们经常把自己创作的一些动画短片拿出来交流切磋,就包括像《月神》这样的。我们中国人不理解,创作这些短片一不挣钱,二不评奖,三不宣传公司,为何要花费心思去做。迪士尼创意总监约翰·拉塞特的一句话也许能解释这一现象,他说“动画人一定要对动画真的热爱,不能把创作当作职业或是赚钱的工具,那样是不会产生好的作品的。”去功利心,才是艺术创作的真谛。中国有很多谚语,如“慢工出细活”、“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以退为进”、“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等等,在创作上我们能不能践行好这些东方哲学思想,发扬工匠精神,恐怕也是我们作品能否攀登高峰的一个关键。
伊丽莎白·戴利女士在访谈中说的另一句话被媒体做成了标题,就是“没有好观众就没有好电影人”。这句话从学理上讲的是受者与传者的辩证关系,深刻揭示了当今电影创作被市场牵着鼻子走的无奈局面。但是,我认为还是要理性地看待市场的作用,不能简单地地持一种悲观被动态度。市场需求的确反映了观众的好恶,创作者即便想迎合观众这些好恶,也可以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强化暴力色情等去迎合低级趣味,一个是提高讲故事能力激发观众兴趣。前者不可取,后者有空间。“好莱坞模式”的形成其实是基于人类从古希腊神话开始传播故事的经验,就是研究分析了哪些故事让听众爱听并终流传下来,这也是听众观众导向的结果,形象点说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大数据、公约数,给我们提炼出了讲故事的一般规律。我们今天说,要重视市场,重视票房和收视率,但又不要唯市场唯票房唯收视率,要把社会效益放在位,不能为了经济效益而牺牲思想性、艺术性,更不能为了吸引眼球就流于低俗。创作者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要处理好引导与迎合的关系。连约翰·拉塞特都说“艺术家对观众要尽到引导的责任”。当我们说“这届观众不行”的时候,创作者应当首先自己反思一下,我们有没有认真地去学习去研究创作规律,有没有提高自己讲故事的能力,有没有尽到引导提高观众欣赏水平和审美趣味的责任,不要不懂艺术规律就怪罪观众不行,没有艺术才华就怪罪题材不行,更不应该拍不出好的作品就怪罪政府管得太严。
这次培训结束后,中国电影市场发生了一个大事件,就是迪士尼动画工作室的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在中国热映,票房达15.3亿,成为中国电影市场排名进入前十的一部动画影片。本来我们觉得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动画创作已经逐步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可是《疯狂动物城》使我们警醒,我们看到这个差距不会如我们所愿地持续缩短,稍不留神还会突然加大。追赶别人的经验是,你必须强过对手,并且拼命努力,才有可能超越。差距的拉大,使我们更有一种只争朝夕、奋起直追的强烈责任感。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在我们准备隆重纪念这个重要历史时刻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到,就是在红军长征胜利后的第二年即1937年,美国迪士尼公司生产出了人类历史上的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开启了动画电影的历史。相比之下,我国动画创作还在幼儿期,时间差距很大,水平差距更大,必须奋起直追。
“好莱坞模式”并不是艺术创作的灵丹妙药,它不过是帮助你赢得市场和观众的捷径,但不能保证产生伟大的艺术作品。欧洲的艺术电影、中国的传统戏剧艺术理论,都有一些超越“好莱坞模式”的独到之处。不说别的,就说中国文学艺术对人物的刻画,大量经典作品塑造出无数性格鲜明流芳百世的角色,连“好莱坞模式”都承认人物是核心,塑造好了人物,故事是顺理成章的事。今年恰巧是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逝世400周年,汤显祖的昆曲《牡丹亭》至今在中国许多地方一票难求,其实好莱坞电影《人鬼情未了》的故事不过是《牡丹亭》的翻版而已。我们没有理由自卑,应当有自信。
在追赶美国动画创作的路上,我们既要学会“好莱坞模式”的剧作结构和创作流程,也就是学会他们讲故事的技巧方法,同时也不能盲目照搬照抄、机械模仿,而是要融入东方智慧、中国元素,符合中国美学风格、中国欣赏习惯。这就叫做,学会走路才能健步如飞奔跑,而不是“不会走就想跑”。
(作者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
学习“好莱坞模式”,有助于提高讲好故事的技巧和能力,可为下一步做好国产动画工作带来有益启发。
经国家外专局批准,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国际司共同组团的动画专业创作人员培训团于
本次培训紧紧围绕*总书记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一宣传文化系统重大使命,把学习如何“讲故事”作为核心任务,,由伯比特• 巴斯特、马克• 亨德勒和张振益三位迪士尼指派讲师主讲。这三位讲师都曾经或正在迪士尼公司重要动画创作岗位任职,有着丰富的动画创作经验。他们向学员详细讲授了在长期工作中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剧本结构建模方法和从创意到作品的转换路径,分解剖析了讲好故事所涉及的各环节各要素,为学员厘清了许多在创作中容易混淆或模糊的概念。比如,三位讲师都提到了“障碍”(Obstacle)在推动故事发展中的重要性,伯比特• 巴斯特专门分析了“反派”(Antagonist)和“坏人”(Villain)两个角色的功能区别。培训还设置了“动画科技的发展”“动画创作与新媒体发展”“动画及货币化”“动画与知识产权”“美国动画历史回顾”“跨文化交流”等一系列课程,以动画创作为原点,贯通前后衔接的各相关环节,便于学员了解动画产品策划、生产、传播全过程,在整体把握中对内容创作规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伯比特• 巴斯特教授以迪士尼公司2010 年出品的《长发公主》(Tangled)为例,详细示范了触发事件、推进点、双重推进点、情节点1、四分之一进程高潮、半程高潮、蜜月期片段、弹射、情节点2、糟糕的事、解决等故事创作要素,并以时间轴为例演示如何把握故事节奏、推动剧情发展。马克• 亨德勒在上课中让学员现场练习情景构建和故事描述,结合课堂上讲授的创作原则一一点评。培训团中来自上海广播电视台和江苏广播电视台的学员还带去了电视动画片《黄道婆》《小红军》、电影动画《鸡毛信》等三个国产动画剧本,马克• 亨德勒和张振益讲师对剧本做了详细分析点评,提出修改建议,学员反映收获很大,要在下一步剧本创作打磨中认真吸收。
在迪士尼公司考察中,公司主管和项目负责人以近期出品的三部动画片为例,从不同侧面向培训团介绍了迪士尼动画产品从策划到推出的工作流程。迪士尼执行副总裁Nancy Carter 和原创节目总监Cassandra Brower 对迪士尼出品的系列动画片《小公主苏菲亚》(Sofia the First)做了深度剖析,详细讲解了迪士尼从电影动画发展电视动画的创作策略、制作程序、市场调研方法等。迪士尼原创制作总监Diane Ikemiyashiro 以迪士尼少儿频道2015 年新推出的动画片《明日世界的米尔斯》(Miles From Tomorrowland)为例,讲述了迪士尼少儿科普动画创作的五个重点 (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rt,Mathematics)和衍生产品开发策略。学员们还观摩了《狮子王》(The Lion King)衍生动画《小狮王》(Lion Guard:Return of the Roar), 并与迪士尼原创节目副总裁Emily Hart 和执行制片Ford Riley 进行了互动问答。此外,迪士尼电视节目原创高级副总裁Eric Coleman 介绍了如何把好创意转化为好作品;迪士尼频道副总裁Kelly Delap 介绍了迪士尼频道编审原则;迪士尼业务发展战略副总裁David Cobb 和迪士尼频道节目战略高级副总裁Paul DeBenedittis 介绍了全球迪士尼频道发展状况;迪士尼品牌管理副总裁Charles Cain 介绍了迪士尼品牌战略。学员们还在迪士尼乐园现场观摩影视动画从产品到主题公园的产业开发体系运营模式,并参观了迪士尼电影工作室和电视动画部,对迪士尼公司“用心娱乐”(Disney isspecial entertainment with heart)的品牌理念有了切身感受。
Charles Cain 指出,迪士尼“用心娱乐”的品牌理念建构于三个价值观之上:一是共享,提供各年龄段可以共同分享的娱乐产品;二是乐观,通过积极向上的故事让人们看到希望,相信美德可以战胜困难;三是尊重,迪士尼非常重视每一个个体和特定群体的观看感受。他随后强调,这些价值观作为品牌承诺贯穿于迪士尼所有产品中,对于保证受众或客户所希望的产品品质一致性和稳定性非常重要,迪士尼动画事业发展和商业战略实现都仰仗于此。Charles Cain 列出了诠释迪士尼公司品牌理念的代表性作品:《冰雪奇缘》《飞屋环游记》和《歌舞青春》,这三部作品都是既以其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高超的艺术制作水准深受观众喜爱,更以其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和积极美好的情感给观众以感动和激励,为迪士尼公司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不断强化人们对迪士尼作品安全性和高品质的认可。
在培训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动画创作虽然充满了自由的想象、灵感的火花,但要把创意转化为能够为受众所接受和喜爱的作品,必须遵循一定的创作规律。伯比特• 巴斯特教授详细阐述了“好莱坞模式”戏剧结构,拆解出故事的五大要素:主角(Protagonist, 要有180 度的转变)、反派(Antagonist, 推动主角改变的力量)、坏人(Villain)、道德导师(Moral Guiding Voice, 负责解释游戏规则)、主角的幽灵(Doppelganger),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故事情节的“押韵”方法和“韵脚成三”规律。马克• 亨德勒介绍了“人物——障碍——目标”的故事基本结构,特别是在分析我们提供的几个剧本大纲时,指出故事不够吸引人是因为“目标”和“障碍”不够强,使大家茅塞顿开。张振益总结出“故事= 角色 情节”的基本结构,并衍生出“冲突= 希望得到的 障碍”“故事=(人物)希望得到的 障碍 行动 解决”等更细致的创作公式。张振益先生还详细讲解了“好莱坞模式”的“三幕剧结构”的15 个环节:幕依次为开场相、主题、设定、触发事件、争辩;第二幕依次为进入第二幕、B 故事、趣点/ 游戏、中点/ 输赢加码、坏蛋接近、全盘皆输、心灵深处/ 转机;第三幕依次为进入第三幕、大决战、闭幕相。这三位老师总结出的故事要素和情节结构有一定的差异,但所体现的故事讲述和动画创作规律却有其内在一致性。这启示我们,看似自由奔放、脑洞大开的动画创作,内部自有其严谨的艺术规律,创意创新必须在对艺术规律深刻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展开,否则就不能实现从创意到作品再到精品的飞跃。正如迪士尼电视节目原创高级副总裁Eric Coleman 所说的“缺的不是点子,缺的是把好点子变成好节目的人”。探索规律、理解规律、运用规律,将是我国动画工作者突破创作瓶颈、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环节。
以《小公主苏菲亚》研发经过为例,迪士尼公司在确定这个项目后进行了详细周密的论证。比如,动画的主题应该是什么;以前迪士尼动画电影中的公主们哪些形象可以使用,哪些所代表的价值观要进一步发扬;如何设定动物角色、魔法物品和魔力使用,如何开发形象、颜色、服装等视觉元素,等等。为找出更适合表现故事的动画创作技术,创作团队为同一情节做了两个不同的版本,对比分析后做出终决定。创作团队还为每集动画专门创作一首歌曲,以更好地表达主题、烘托氛围。在创作中,评估部门配合创作团队进行观众测试,向儿童展示动画场景和故事情节,评估他们是否喜爱当前设定以及下一步改进方向。正是通过这种精益求精的打磨和科学周密的调研论证,确保了《小公主苏菲亚》的高品质、受欢迎,成为迪士尼公司又一部成功作品。北京广播电视台卡酷少儿频道已引进该动画片的、二季,在中国大陆播出后反响很好,目前迪士尼公司正在制作第三、四季。《小公主苏菲亚》不是个例,迪士尼公司对其制作的每部动画片都有严格的品质要求和复杂的出品程序,为一部作品调集多部门力量,反复修改打磨,所用时间少则四五年,多则十来年。我国目前动画创作往往急功近利,不到一年就生产一部动画电影,迪士尼这种追求极致的精神值得中国动画工作者反思和学习。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