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食文化研究论文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食文化研究论文集

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143.36 7.2折 198 全新

库存5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万建中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09501

出版时间2016-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98元

货号24033248

上书时间2024-12-28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文化是科技发展的动力,科技创新又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文化与科技是食品产业振兴的双翅,建设文化强国振兴中国的食品产业离不开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作用。

      为推动中国食品、餐饮行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发挥食文化在行业发展中的作用,促进行业间成果交流转化,中国食文化研究会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于2015年12月 13日在北京前门建国饭店举办了“2015中国食文化发展大会”,大会主题:文化与科技,传承与创新。大会由中国食文化研究会民族食文化委员会承办。

      知名饮食文化学者李士靖、高铁生、杨铭铎、过常宝、唐英章、王仁湘、洪光住、王仁兴、刘志琴、万建中、张可喜、庞广昌,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济南大学、湖北师范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等单位的近百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常大林会长认为:在一个群体生命中,“食”受到其文化的价值取向、文化的组织力和创造力的影响。而文化影响,不完全是有利于人的健康生存和发展的,有时候,甚至对人的生命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强调食文化的事实存在,强调从文化的角度对其加以研究,并非哗众取宠,毫无意义,而且实属必要,非常急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过常宝院长说:中国的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天人交往的途径、礼乐教化的手段、政治制度的标志,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观念“和”就是从食文化发展而来的,我国历代文学中几乎没有不描写饮食的。我国现在正提倡传统文化走出去,食文化层次多,内容丰富更容易被社会所接受和理解,但在国外我国食文化的精髓无论是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

      曾任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食品办公室主任的我国食品工业老专家, 91岁高龄的李士靖先生虽年事已高,但仍坚持参会。李老高度评价了本次会议对于促进中国食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向大家分享了1978年至2013年我国改革开放35年来食品产业发展数据。他感慨地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个时代的课题,用历史感悟未来,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行程。食文化大有可为!”

      本书是由 2015年中国食文化发展大会各位学者提交的论文整理、收录而成,文章中倾注了作者的心血和研究成果,内容十分丰富,是中国饮食行业的宝贵财富。在本书出版之际,我们向为本次大会成功举办和为出版本论文集付出努力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食文化发展大会将每年举办一届,邀请国内外的饮食文化学者和专家,一起商讨食文化发展大业,共同为行业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中国食文化研究论文集》编委会



导语摘要
      本书是中国食文化研究会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届中国食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集中了我国诸多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知名学者的*研究成果,代表了当前我国饮食文化研究的前沿水平。论文集包括“地域食文化”“民族食文化”“食文化的思想内涵”“食文化与教育”“食文化与科技、产业”五大板块。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探讨了食文化的过去及未来,揭示了我国食文化的民族与地域性特征,以及面向未来的文化魅力。

作者简介
      万建中,江西省南昌县人,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北京师范大学民革支部主委,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府特约监察员。

目录

饮食与科技、产业


关于我国饮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杨铭铎


体内无线通讯网络—性味饮食文化定量化方法探索…………………………………
庞广昌


食肉文化史溯源…………………………………………………………………………
张子平


食品工业化引领农业发展…………………………… 张立方,柳士俊,白
雪,李留柱


文化创意与餐饮业的产品开发…………………………………………………………
周爱东


烹饪文献库—中国古代菜点词目书证索引项目设计与实现…………………………
刘志林


中国酿造醋养生功能的现代科学实证分析…………………… 张桂香,张炳文,曲荣波


发酵食品及其安全性评价……………………………………… 白 雪,李留柱,张立方


以餐饮为核心的全闭环 O2O
供应链生态平台 …………………………… 唐东平,蔡翠莹


地域食文化


吴地食用植物与文化传承……………………………………………………
金久宁,李 梅


略论河南食文化的主要特征……………………………………………………………
刘朴兵


满汉全席—精美的北京饮食文化………………………………………………………
杨 原


刍论河北三大流派驴肉火烧……………………………………………………………
谢美生


德州区域婚宴文化流变思考……………………………………………………………
冯延红


川菜在贵州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吴茂钊


泸菜形成与发展研究………………… 石自彬,代应林,赵晓芳,周占富,张丰贵


漫谈淮扬菜与家庭饮食养生……………………………………………………………
高岱明


中国名宴与清江浦………………………………………………………………………
高岱明


食文化的思想内涵


饮食与中国人的品格优势………………………………………………………………
万建中


莫言小说的饮食思想……………………………………………………… 徐兴海,胡付照


简净悟空—生活茶艺的禅观照…………………………………………………………
胡付照


日本食文化中的正食料理—简述正食料理的 5 个基本原理………………………… 蔡爱琴


论史前饮食审美崇拜……………………………………………………………………
赵建军


中国传统饮食礼仪的现代功能及其传承途径…………………………………………
冯玉珠


中国传统食学文化中蕴含的营养思想………………………… 张炳文,张桂香,曲荣波( 204)


美味、美器与美名 ………………………………………………………………………
刘志琴


民族食文化


追溯中国饮食哲理的祖宗—碎片化的阴阳五行说……………………………………
季鸿崑


中国传统食品的科学评价与文化解读…………… 张炳文,孙淑荣,张桂香,曲荣波


浅说北宋前中期理辽、夏边事的策略—以“茶”为考察核心………………………
陈圣铿


一日三餐中的筷子文化…………………………………………………………………
吴 澎


试论素食产生与发展的深层原因………………………………………………………
李明晨


回族饮食礼仪初探………………………………………………………………………
关 明


回族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
刘 伟


食文化与教育


技师学院烹饪专业创新教育探讨—以重庆现代技师学院为例………… 赵晓芳,石自彬


幼儿饮食行为中的道德教育刍议—以《蒙学通书》为中心…………… 李建刚,冯文娟


日本推行“食育”的经验………………………………………………………………
张可喜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中国食文化研究会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届中国食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集中了我国诸多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知名学者的*研究成果,代表了当前我国饮食文化研究的前沿水平。论文集包括“地域食文化”“民族食文化”“食文化的思想内涵”“食文化与教育”“食文化与科技、产业”五大板块。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探讨了食文化的过去及未来,揭示了我国食文化的民族与地域性特征,以及面向未来的文化魅力。

主编推荐
      万建中,江西省南昌县人,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北京师范大学民革支部主委,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府特约监察员。

精彩内容

      当1万年前智人懂得依赖种植庄稼和饲养动物为生后,也就结束了原始人的旧石器时代,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之后,一个焕然一新的世界也就展现到了他们面前,他们跨入了新石器时代( The neolithic period)。新石器时代人类的文明成就主要有:① 用磨制的方法制造石头工具,但并未放弃打制方法,同时能制作精致的骨质工具;②驯养野生动物;③ 种植谷物和果树;④ 制作陶器;⑤ 有了明确的宗教信仰和葬礼。今天,新石器时代这个词指的是从距今1万~ 1.2万年直到距今6000~ 7000年的早期农业社会。这一时期,人类渐进地发展到定居生活,组织分工,男人专注喂养抓来的动物,女人则熟悉种植庄稼,“原始农业”经济的形成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包括种植庄稼和驯养家畜,是在世界上几个不同的地区分别独立地发展起来的。已知早的农业活动大约发生在公元前9000年前,亚洲西南部的中东地区的居民开始种植大麦及晚些的小麦、燕麦,同时驯养了绵羊、山羊、猪和牛。到了公元前6000年,农业已经从这一起源地传播到地中海的东海岸和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并逐步传播到地中海以北的西欧。非洲地区,在公元前9000年至公元前7000年之间,居住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东南边缘地带(今苏丹)的人们畜养了牛、绵羊、山羊。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古埃及人已经懂得饲养奶牛和饮用牛奶。在东亚,长江流域的居民早在公元前6500年就开始种植稻米,黄河流域的居民在公元前5500年开始种植粟和大豆;同期,饲养了猪和鸡,还把水牛驯养成家畜。总而言之,中国在商文明时期,狗、猪、羊、牛、鸡都已驯化成功。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据和遗传学分析证明中国是家猪的起源地之一;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家猪骨骼分析,幼猪和成年个体占到90%,说明养猪主要是为了食肉。在新石器时代,欧、亚、非三洲的各民族都找到了能够提供肉类、牛奶、羊毛和驮运役用的各种动物。在美洲大陆,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从公元前7000年开始延续了2000年才结束,那里的人们驯养了火鸡。火鸡有两种,分别是分布于北美洲森林的野生火鸡( Meleagris gallopavo)和分布于中美洲墨西哥尤卡坦半岛森林的眼斑火鸡(Meleagrisocellata),今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