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 18.58 5.8折 ¥ 32 全新
库存82件
作者冯婉桢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56065
出版时间2016-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2元
货号24034374
上书时间2024-12-28
丛书总序
“为我们自己的”和“对我们自己的”道德教育
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所谓德育自然是针对学生的实践。很少有人明晰、自觉地认识到,存在也必须存在一种针对我们教师自身的道德教育——教师专业伦理(或者“职业道德”)的修养。教师专业伦理修养、建设的实质,就是为师者“对我们自己的”,也是“为我们自己的”重要的德育。
一、为何师德修养是“为我们自己的”德育?
“对我们自己的”“为我们自己的”是一种有趣的相互解释、相互支持的关系。因为“对我们自己”的德育——师德修养首先是为师者“为自己的”重要的自我教育。重要的原因包括——
1.师德修养的实质是教师的“为己之学”
之所以要修养师德,是因为教师专业伦理是我们人生与职业生活质量的主要的保障。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和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都需要我们修养并且恪守教育的专业伦理。
德福一致,被公认为伦理学的公理。这是因为就精神意义上的幸福(“雅福”)而言,没有人可以不讲道德而获得幸福,就像没有人可以做到“做了亏心事”还真的能“不怕鬼敲门”。就像王阳明曾经说的,即便是脸皮再厚的惯偷,“唤他做贼,他还扭捏”!反之,高品质的人生,坦荡、宁静的幸福生活当然就需要无愧于天地和他人的行为规范。即便是包含功利计较的幸福(“俗福”),从总概率上说,遵守道德也一定是“划得来”的生活智慧。因为如果总体上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没有人会理会社会生活中的“交通规则”,则社会生活就会遭遇无穷无尽的交通事故而终无以为继。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伦理学家才解释说,恶人反而活得更好之类的错觉缘于人们对那些德福一致反例的震惊,而这一震惊恰恰证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原则从根本上说是更为合乎自然、必然的心灵秩序。
如果我们承认德福一致这个公理,则修养道德,尤其是修养师德当然就是“为我们自己的”幸福生活所做的自我努力。
2.“对我们自己的”教育也是专业上的自我提升
每一个从教的人,都希望获得“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幸福人生。从教育专业人的角度,师德更是我们收获教育幸福的根本保证。
幸福是人的目的性自由实现的人生状态。没有“目的性”,或者没有“人的”“目的性”,就等于没有健康、正常人生应有的梦想。而没有梦想,当然就不可能有梦想实现的人生及喜悦。许多教师遭遇职业倦怠,或者在教育生活中浑浑噩噩、索然无味地打发光阴,是因为他们没有教育家应有的事业心,或者“教育梦”,或者,其某些所谓的“梦想”其实不过是一些追名逐利的猪槽边上的寻觅——将工具性目标看成是人生终极目的的伪梦想。因此,爱岗敬业或者有教育之梦等等,说到底乃是教师获得教育幸福的前提。换言之,不断形成、提升教育事业的动机水平,实现教育人生境界的提升乃是教师自我修养的要义。
人的目的性自由实现还需要有专业的本事。专业的本事当然首先包括业务上的本事。教不好数学的数学老师当然很难在数学课教学里获得幸福的喜悦,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做中学数学老师时就曾经备感挫折。同理,在学科专业、教育专业修养上有缺失的任何一个科任老师也很难享受任一科目教育的“怡然之乐”。专业的本事还不仅仅是“业务”,也包括专业道德。比如,一个语文老师爱学生的件要紧事就是教好语文。因为倘若不能给孩子们的语文学习以应有的帮助同时又宣称“爱学生”,就显得十分可笑、虚幻。同时,业务不仅是包括,还需要专业道德。比如没有事业心(不爱岗敬业)、没有从事教育的内在热情,成为“好教师”的概率为零;又比如,不遵守专业伦理,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等等非常糟糕的老师,即便业务好也会在效益上打折扣,流失本该拥有的更为丰沛的教育幸福。因此,从这一角度看,教养即业务,专业伦理的修养也是我们做教师的应有的“本事”。
总之,师德建设从根本上是教师的“为己之学”。从根本上来说,师德修养是我们做教师的人“为我们自己的”“对我们自己的”自我教育。
二、如何开展“对我们自己的”自我德育?
如果我们承认教师专业伦理的修养是“为我们自己的”“对我们自己的”自我教育,那么,如何开展这一“对我们自己的”德育就十分重要。一般说来,师德修养的基本路径有如下两个方面。
1.教育伦理的专业研习
教育家赫尔巴特将伦理学看成是教育学的两大基础之一(另外一个学科是心理学),是有道理的。不仅在于伦理学有助于界定教育的目的,也在于伦理学有助于教育效能的提升。但是近代以来,教师的培育、养成,教育伦理的修养所占成分极低。考虑到教育质量低下、教育风气败坏的普遍现实,这一缺憾实在是令人扼腕之至。因此,对于有良知的教育者而言,自觉修养教育伦理实在是当务之急的基本功课。
教育伦理的学习、研究,我们需要考虑三个主要的领域。首先,教师必须有一般伦理学的学习经历。其实一般人也要学习伦理学。比如学习过亚里士多德关于勇敢的论述的人,当然会更自觉地远离怯懦与莽撞,修养真正的勇敢之德。我们做教师的要做孩子们的人生导师,若我们是伦理学上的“睁眼瞎”,则后果十分可怖。其次,教师要研究伦理在教育应用中的特殊性。法官的公正不等于教师的公正,家长的自然之爱也不同于教师的伦理关怀。不做教育伦理上的明白人,就意味着接受低效、灰暗的教育人生。后,教师要修养建构教育伦理规范的自觉性。许多教育管理部门喜欢不断自上而下颁布“师德规范”,教师们也往往只是逆来顺受,被动接受这些看起来十分重要的职业规矩。如果我们承认专业伦理的研习是“为己之学”,我们就应该变他律为自律,为自己的教育人生去自我立法。而自我立法的本事当然又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研习教师伦理学去自觉修炼。
2.教育实践的伦理反思
师德修养的另外一个基本路径是保持对于教育实践的伦理反思态度与习惯。除了对一般伦理原则的恪守,这一反思态度与习惯需要特别针对以下两种教育实践带来的特殊性。
首先是具体教育职业的特殊性。所谓教育职业的特殊性指的是教师的工作场域不同于一般的个人、农民、法官、公务员,教师的日常生活主要是在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我们主要的任务。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在教学研究、科学研究中有哪些伦理问题?在不同领域工作的老师在教学伦理实践上会遭遇怎样不同的挑战?在给社会提供教育服务时应当具有哪些道德的敏感性?教师是普通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要不要回应“你还是个教师吗”这样的诘问?
其次是具体教育人生的特殊性。所谓教育人生的特殊性是指教师职业伦理发展的时间维度的特殊性。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舞台,台台都有不同的风景。比如一个新手、一个成熟的中年教师、一个即将退休的老教育工作者,他们面对的教育生活实际就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育实践的伦理反思是一种对教育人生的生涯元反思。同理,处于不同学段的老师,比如学前、小学、中学、大学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等等如此不同,没有结合学段实际的伦理反思怎么可能是真正的实践反思?
一言以蔽之,教育实践的伦理反思的旨趣在于学以致用、解决现实问题,即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做面向教育实践、服务教育实践、提升教育实践的伦理功夫。
三、“师道文丛”的主要努力
“师道文丛”所收著作,是多年团队努力的结晶。从1998年起,本人一直保持对教师专业伦理的学术兴趣,从《教师伦理学专题——教育伦理范畴研究》(2000),到《走向新师德——师德现状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研究》(2009),再到这套丛书,都是本人及我指导的研究生团队(主要是博士生,现在他们大多工作在各大知名院校)筚路蓝缕、努力前行的见证。
这一次,我们的“野心”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面向实践的教育伦理分析,二是分学段的教师伦理建构。
之所以要“面向实践的教育伦理分析”,是因为实践中已经积攒了太多的伦理问题,需要我们勇敢去面对。曾经有教育主管部门希望我编一本分析“校长开房”之类“典型师德案例”的教师读本,被我断然拒绝。原因是,真正在专业上“典型”的师德事件往往不是官员们所要面对的突发、偶发的恶性师德新闻(那些反而不是常例),而是教师们正常、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必须天天面对的伦理课题。比如:教育内容如何选择、教育方法如何斟酌,才合乎专业伦理?新世代的师生关系怎样建构才能公正而有温情?教师的惩戒权如何获得教育性的保障?如何处理家校关系,既形成教育合作又保障教育的尊严?教师的专业形象如何避免神化与魔化的恶性循环?如此等等。我们希望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读者一起形成对于教育伦理的系统观察、分析与建构。
“分学段的教师伦理建构”更是我们念兹在兹的希望。遍观国内书市或图书馆有关教师伦理、教师职业道德的著作,对教师真正有益的为数聊聊。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大而化之、笼而统之,将不同学段“一锅煮”。而事实上幼儿园教师、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虽然有教育伦理的一致性,但是由于教育生活的巨大差异,他们所要面临的伦理课题也差异甚大。就像幼儿园的小朋友不同于已经成年的大学生,学前到大学各学段教育伦理内容结构、主题、重点、背景均大不相同。不做专门、具体的研究,“对我们自己的”“为我们自己的”道德教育如何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也许,我们已经完成的分阶段教师伦理研究还是一颗刚刚发芽、不算强大的种子,但是种子既然已经发芽,只要不乏阳光雨露,假以时日,这一领域的中国教育伦理研究的参天大树就可以被我们理性期待。
基于以上宗旨,本套丛书从2012年起就开始了整体策划,历经一线调研、集体研讨、顶层设计、研究与写作等阶段。终我们集体呈现给读者的是4本分学段师德案例(分析)读本、4本分学段教师伦理学研究,以及一本《教师专业伦理基础与实践》,总共9本著作。婴啼初试,瑕疵难免,但这套“师道文丛”“为我们自己的”初心执著而真诚。其突出功能与特色在于,我们希望通过集体的努力为全国同行提供一套系统、专业、可读的“对我们自己的”德育教材与教参。阅读、研讨、交流、建构,我们由衷希望“师道文丛”能够对大家的教师专业伦理研习、提升有所裨益!
檀传宝
2015年12月31日,京师园三乐居
序
今天,中国大多数幼儿园教师都知道幼儿园教育实际面临的形形色色的伦理问题是怎样的严重,也知道提升幼儿园教育品质应该选择怎样的方向。但是我们常常缺乏从实际走向应然的勇气,也缺乏从实际走向应然的专业能力。对个人而言,道德是一种勇气和坚守,更是一种能力。对群体而言,道德是一份共识与反省,也是互相提醒。本书希望通过有选择、有结构、有层次的设计,以及站在幼儿园教师立场上的理解与批判,成为幼儿园教师的“诤友”——每当我们翻开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面镜子,我们时不时地照一照镜子,让自己长期葆有美好的专业形象,过上优雅的职业生活,获得厚重的职业幸福!
具体来说,本书希望从案例分析入手分专题来组织架构,采用深入浅出的表达形式,以为幼儿园教师解决专业生活中的道德疑惑提供有力且有效的支持。主要特色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本书选择的案例具有典型性,是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或现象,例如陷入职业倦怠、偏爱个别幼儿、过度强调安全和纪律等。其中也包括当前幼儿家长群体议论较多的焦点问题和社会媒体曝光的现象,例如给孩子塞饭、收礼和虐童事件,等等。
其次,本书选择的案例覆盖了幼儿园教师工作的各个环节和部分,包括幼儿的入园和离园,幼儿的就餐和盥洗,幼儿的游戏和教学,幼儿园教师之间的合作,幼儿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以及幼儿园教师与社会相关群体的交往,等等。依据幼儿园教师一日工作的流程和幼儿园教师工作内容由内向外拓展的层次,本书有顺序地编排组织了十个案例分析的专题。
第三,案例专题分析,兼顾了教师、社会及教育的立场。每个专题均从案例入手,站在“教师的立场”上对案例进行分析。案例分析一方面将一个点上的案例扩展至幼儿园教师的一类表现中,带动读者进行由点到面的思考;另一方面又引导读者理解案例中教师的行为逻辑和原因,点明案例中教师行为的伦理实质,从而从直观的案例现象进入到对教师伦理问题的思考。在案例分析之后,每个专题将站在“社会的立场”上指明“教师应该如何做”,阐明专业规范及其背后的理论依据和政策依据。后,每个专题会站在“教师教育者的立场”上建议“教师如何做”,为幼儿园教师达到规范要求提供可操作的行动建议。也许,这正是健康的教师专业伦理所应该坚持的立场。
面对这部书稿,我深怀感恩。首先感谢我的老师檀传宝教授——正是在老师的鼓励和鞭策下,我才有机会并得以完成本书的写作。从一开始提出写作设想,到讨论确定写作框架,再到后续遴选案例和讨论写作内容,以及终的审稿评阅,檀老师不辞辛苦地一路领着我向前走,并毫不吝惜地贡献了自己的思想。这份感谢无以言表!同时,檀老师组织我和多位同门(均已博士毕业且在各师范大学任教的同行们)形成了研究和创作团队,大家一起工作,互相为对方的提纲及书稿提供完善意见,也有力地保障了本书的质量!因此,我要特别感谢师姐李菲博士、蔡辰梅博士、杨启华博士和张宁娟博士,感谢师兄班建武博士,大家为书稿的写作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另外,感谢陕西省西安市第五保育院的陈萍园长和河南省郑州市思睿幼儿园的陈秀芳园长,她们阅读了本书的初稿,并给出了中肯的修改和完善建议!感谢我的学生和朋友们,书中很多案例受益于与他们的谈话!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刻提醒自己严谨而放松,就像在和自己那些在幼儿园一线工作的好朋友聊天一样。但是终因学力不逮,对一些内容的处理仍然不尽如人意。我由衷期待本书读者多多批评指正!
冯婉桢
如今,工作内外的各种挑战常常让幼儿园教师的道德意志陷入不稳定状态,并且如何将道德认识转变为道德行为,困扰着许多教师。本书通过与幼儿园教师进行对话,希望给幼儿园教师理解、引导与帮助。
全书共分10个专题,每个专题从案例分析入手,比如给孩子塞饭、偏爱个别幼儿、虐童等事件,站在理论的高度并采用深入浅出的表达形式,对案例作有益于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解读,以为幼儿园教师解决专业生活中的道德疑惑提供有力且有效的支持。
序
专题一
“我不想干了!”
——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幸福与修养
003 “我不想干了!”
004 身陷职业倦怠怎么办?
008 职业幸福在哪里?
014 修炼幸福的能力
020 身边的榜样
专题二
“亲一口!”
——幼儿园教师的尊重
025 “亲一口!”
026 个人喜好,还是儿童需要?
029 尊重儿童
035 从儿童的需要出发
038 身边的榜样
专题三
“快点吃!”
——幼儿园教师的责任
041 “快点吃!”
043 在制度与良心的夹缝里
046 对儿童负责
050 让制度服务于人
054 身边的榜样
专题四
“别动!”
——幼儿园教师的正直
059 别动!
060 安全和纪律绑架了儿童的活动自由
064 正直执教
068 用纪律支持自由
073 身边的榜样
专题五
今天提问谁?
——幼儿园教师的公正
077 今天提问谁?
079 为什么不提问我?
081 公平对待每一个儿童
085 合理分配机会
089 身边的榜样
专题六
“叫你不听话!”
——幼儿园教师的惩戒
093 “叫你不听话!”
096 惩戒,还是虐待?
099 惩戒的奥秘
102 慎用惩戒
107 身边的榜样
专题七
“你真棒!”
——幼儿园教师的表扬
111 “你真棒!”
112 表扬太廉价了
114 表扬的实质是什么
120 巧用表扬
123 身边的榜样
专题八
“我又不是保育员!”
——幼儿园教师的合作
127 “我又不是保育员!”
128 为什么拒绝合作
131 教师合作是必要的
138 如何与同事真诚合作
143 身边的榜样
专题九
“我们不要他!”
——幼儿园教师的担当
147 “我们不要他!”
148 谁来保障孩子的权益?
150 担起幼儿教育责任
153 让担当成为一种习惯
156 身边的榜样
专题十
“一点小意思!”
——幼儿园教师的坚守
161 “一点小意思!”
162 金钱诱惑与个人尊严的对抗
165 坚守专业底线
170 享受有尊严的专业人生
175 身边的榜样
177 参考文献
如今,工作内外的各种挑战常常让幼儿园教师的道德意志陷入不稳定状态,并且如何将道德认识转变为道德行为,困扰着许多教师。本书通过与幼儿园教师进行对话,希望给幼儿园教师理解、引导与帮助。
全书共分10个专题,每个专题从案例分析入手,比如给孩子塞饭、偏爱个别幼儿、虐童等事件,站在理论的高度并采用深入浅出的表达形式,对案例作有益于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解读,以为幼儿园教师解决专业生活中的道德疑惑提供有力且有效的支持。
身陷职业倦怠怎么办?
今天,超过三分之二的幼儿园教师有明显的职业倦怠倾向[1],近三成教师有离职想法或已离职[2]。很多幼儿园教师在生理和心理上感觉疲惫不堪;在工作中常常担忧出现安全事故,精神高度紧张,不敢作为;在生活上缺乏闲暇,脾气暴躁,经常因小事发火;感受不到工作的成就与意义,却感到职业生活严重损害了个人生活的质量,因此常常有离职的打算……
职业倦怠(burn
out,也有译为工作倦怠),是指个体在面对过度工作需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的极度疲劳状态。1974年,“职业倦怠”的概念一经美国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提出,就迅速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3]研究发现,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从业者产生职业倦怠的概率极高。通常,职业倦怠表现在三个方面:(1)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2)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对象;(3)个人成就感降低(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指个体在工作中的效能感降低,并倾向于对自我进行消极评价。[4]
教师是典型的助人行业,也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不仅幼儿园教师中职业倦怠倾向严重,中小学和大学教师中部分教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