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发展进程2016
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
58.79
6.5折
¥
90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上海社科院
出版社时事出版社
ISBN9787802329409
出版时间2016-06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0元
货号23962607
上书时间2024-12-2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2015年中国政治发展是战略规划、行动与现实政治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政治建设各领域既因应着各自的问题,又相互关联,融为一体。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加速推进,通过战略转变、机制建设、结构优化和动力升级全面超越传统发展思路,经济民主性要素进一步成长;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扎实推进,筑牢社会保障、优化社会结构、增进社会公正、培育个体成长成为重点,社会自主性进一步提升;行政改革在多重约束下积极推进,财税制度改革、政府职能转变、权力关系调整及行政理念的创新成为亮点;执政党建设科学布局,以组织人事为突破,以依规治党为中介,以能力培养为归宿;国家制度建设稳中有进,制度需求与制度功能的对接成关键,制度崛起的空间进一步拓展;法治建设全面推进,通过同步立法、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培育,以及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法治效应进一步植入中国政治发展之中。当代中国正在走上建构新治理型国家的政治发展新征程。
作者简介
刘杰,1965年生,199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靠前政治系,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首批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个人出版过《靠前人权体制》、《当代美国政治》、《经济优选化时代的国家主权》、《人权:中国道路》等专著12部,发表《党政关系的历史变迁与国家治理逻辑的变革》等学术论文200多篇,曾20多次获国家和上海市很好学术成果奖。近年来主要从事中国政治发展、人权理论等方面的研究。
目录
章超越与回归:构建“基于发展的治理型国家”的新行动与新征程()一、2015年中国政治发展环境评估()二、中国政治建设的核心原则:战略规划与发展规律的统一()三、2015年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面向()四、超越—回归—超越:走向“基于发展的治理型国家”()
第二章执政党建设:全面从严依规治党()一、反腐败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尺度不松()二、优化党员队伍、强化基层党组织功能()三、“三严三实”:改善党员干部作风()
第三章国家制度建设:构筑制度自信()一、国家制度建设的民主、法治之维()二、人大制度与时俱进()三、“协商民主”引领下的政治协商制度()
第四章政府改革:重建政府与市场关系()一、持续推进各级政府简政放权()二、加强和改进政府市场监管()三、实施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四、打造透明、廉洁政府()
目录中国政治发展进程2016年第五章依法治国全面开局()一、重要立法聚焦()二、依法实施法治政府建设()三、司法体制改革进入关键阶段()四、司法机关改革()
第六章转变基层自治体制架构()一、提高社区组织化程度()二、城乡社区机构进一步减负()三、丰富基层民主协商内容与形式()四、基层反腐倡廉新探索()五、稳定和规范基层社会()
第七章双向度推进社会治理()一、以精细化社会治理破解民生难题()二、扶持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三、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四、社会治理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第八章中国政治发展的全球关注()一、海外视野下的中国政治发展面相()二、中国式国家治理的国际解读()三、世界对中国军队改革反映强烈()四、中共自身建设和自我修复之世界观()
大事记()
内容摘要
2015年中国政治发展是战略规划、行动与现实政治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政治建设各领域既因应着各自的问题,又相互关联,融为一体。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加速推进,通过战略转变、机制建设、结构优化和动力升级全面超越传统发展思路,经济民主性要素进一步成长;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扎实推进,筑牢社会保障、优化社会结构、增进社会公正、培育个体成长成为重点,社会自主性进一步提升;行政改革在多重约束下积极推进,财税制度改革、政府职能转变、权力关系调整及行政理念的创新成为亮点;执政党建设科学布局,以组织人事为突破,以依规治党为中介,以能力培养为归宿;国家制度建设稳中有进,制度需求与制度功能的对接成关键,制度崛起的空间进一步拓展;法治建设全面推进,通过同步立法、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培育,以及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法治效应进一步植入中国政治发展之中。当代中国正在走上建构新治理型国家的政治发展新征程。
精彩内容
章超越与回归:构建“基于发展的治理型国家”的新行动与新征程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是建构与演进的统一体,是战略规划、行动与现实政治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新的历史时空、新的外部环境、改革新阶段、新经济与新社会,以及由新风险重新谱写的新政治议程,构成了影响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变量。新旧环境的变化或者转换,一方面向当代中国政治建设提出了若干现实问题,比如,如何实现制度崛起、如何重启改革、如何护卫社会、如何化解风险等等;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它使得当代中国政治建设的一条核心原则——战略规划与发展规律的统一——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2015年中国政治建设各领域既因应着各自的问题,又相互关联、融为一体: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加速推进,通过战略转变、机制建设、结构优化和动力升级全面超越传统发展思路,经济民主性要素进一步成长;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扎实推进,筑牢社会保障、优化社会结构、增进社会公正、培育个体成长成为重点,社会自主性进一步提升;行政改革在多重约束下积极推进,财税制度改革、政府职能转变、权力关系调整及行政理念创新成为亮点;执政党建设科学布局,以组织人事为突破,以依规治党为中介,以能力培养为归宿,执政党驾驭改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家制度建设稳中有进,制度需求与制度功能的对接成关键,制度崛起的空间进一步拓展;法治建设全面推进,通过同步立法、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培育,以及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法治效应进一步植入中国政治发展之中;正风反腐取得阶段性成果,战略性反腐态势基本形成,反腐的制度建设效应初步显现。从中国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的中波段与长波段来看,自2002年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正处在超越“发展型国家”的历史进程中。虽然这种超越只是针对“发展型国家”模式而采取的理性建构的修正行动,但鉴于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超越“发展型国家”的建构行动却有可能将中国政治发展导向一种面向“治理型国家”形态的复归。不过,这种“治理型国家”并非向中国传统治理型国家的复古,而是一种“基于发展的新治理型国家”。2015年中国政治建设的新行动,正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带向建构新治理型国家的新征程。章超越与回归:构建“基于发展的治理型国家”的新行动与新征程中国政治发展进程2016年一、2015年中国政治发展环境评估“一国的政治发展,通常是该国政治生态环境与其政治发展意愿、能力、战略交互作用的产物”,因此客观评估2015年中国政治发展生态环境,就成为我们理解和分析2015年中国政治建设的逻辑起点。毫无疑问,中国政治发展环境有变化的一面,也有连续的一面,因此在对政治环境的分析中,既需要看到这种连续性,也需要彰显这种变化性。这就使得对政治发展环境指标的选取成为关键,相对稳定的指标体系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国政治发展环境及其变迁的理解与比较。,中国历史周期的长波段与短波段。时间是政治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中国政治建设总是处在绵密交织的时间之网中。2015年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位于“十二五”的收官之年,是“十二五”和“十三五”的过渡期与衔接期。这一年,中国出台的许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党建规划,都把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放在“2020”上,也就是“两个一百年”中的个“一百年”。这一阶段有许多重要的时代特征,比如中国经济面临的“三期叠加”特征;这一阶段也提出了许多重要时代课题与历史任务,比如从经济改革到社会改革与政治建设;这一阶段聚焦重要的预定目标,比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2015年是改革开放3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6年,距离辛亥革命和帝制覆亡已逾百年,民族复兴与国家建设的希望与责任同比增长,文化与文明复兴开始成为中国发展的内在需求。第二,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中国已经超越依靠外界机遇闷头发展自己的时期,需要更多地承担起国际责任,更主动地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良好国际环境。”傅莹:《世界很想听中国故事,窗口已打开》,《东方早报》2015年12月13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五大支付货币、第六大外汇交易货币杨群:《人民币已经是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解放日报》2015年6月18日。;2015年年内,“亚投行”协议正式签署,中国正式加入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推进,中韩、中澳、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协议正式签署或升级;“竞争—合作”的新型国家间关系成为大国关系的基本形态,中国在联合国经常性预算分摊比例升至792%,位居第三;中国、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等20国就各国应遵守的网络空间初步行为准则达成一致;境外非政府组织参与中国社会治理已成事实,朱珉迕:《欢迎境外NGO,靠的是改革自信》,《解放日报》2015年7月28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某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在境外或者全球范围内布局”。李稻葵:《回应当前国人关心的一个话题——对中国是否有实力改变国际经济规则的思考》,《北京日报》2015年8月3日。概言之,中国一方面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另一方面中国国家治理本身也越来越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中国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的作用是具体并且深刻的,它使得对政治制度、政府体制、社会治理模式的有效性与合法性的横向比较成为一种经常性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崛起,终必须归因于制度崛起,尤其是基础政治制度的崛起。第三,改革进入新阶段。改革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成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表征。改革原本是促进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工具与手段,但在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中,它早已超越工具性价值的意涵,其本身便成为合法性赋予的一个重要来源。换言之,当代中国已经形成一种“改革政治”,改革本身就是正当性的来源之一,所以“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只能全面深化,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当前,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以“全面改革”为特征的阶段,改革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着影响深远的重要变化,“二次改革”、“新一轮改革”的呼声在执政党、政府和社会中此起彼伏、遥相呼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共识正在形成。但同时,“处长政治”、“改革中梗阻、“制度过密化”等现象引起的广泛关注也说明,当前中国改革必须在提升“改革穿透力”方面,在重建法治与规则方面,在改进中央顶层设计和促进央、地改革的互动方面,在培养全社会改革共识和“改革促进派”方面进一步突破。中国政治体系如何获得再次启动改革攻坚的能力与资源,成为当前中国政治建设的一大考验。第四,新经济与新社会。政治建设需要从经济发展中汲取资源,需要从社会发展中巩固其合法性。这是因为,经济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关系到作为社会细胞的个体,以及在个体基础上基于不同原则、手段与技术组成的各种群体或阶层的各种权利。政治终归是人的政治,而人总是生活在经济和社会之中,因而经济与社会从根本上规定着政治的起源与归宿,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总是倾向于将政治发展拉回其初衷。此二者之中,经济是基础,社会是核心,合法性认同直接从社会公正中产生;而在经济下行阶段则容易放大各种社会问题。因此,社会公正不仅是一种客观量度,而且是一种主观感知。2015年,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成长紧密结合在一起,经济新常态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急剧上升,不仅因为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凸显了社会个体及相关阶层社会权利的重要性,更因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战略内在地需要唤起了千百万经济主体与社会主体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行动。同时,互联网对中国经济与中国社会日渐深入的覆盖,也正在改写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形态,尤其是对于中国政治发展来说,一方面共享性经济的发展与中国社会自身组织、动员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增速放缓的事实和社会领域本身存在的问题,既提供了中国政治建设的难得机遇,也向中国政治体系提出了若干现实挑战。第五,矛盾、风险与新政治议程。在中国政治文化中素有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对现实政治、社会风险的主观体认,因此兼有主客二重性。在任何时代与任何社会,矛盾与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中国政治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否认属于我们这个发展阶段的时代问题和现实的各领域的矛盾与风险;而中国社会尤其是执政党对这种现实风险与矛盾的判断、认知与战略应对,构成了当前中国政治建设的议程版图。换言之,不同历史阶段的矛盾与风险及其结构,终决定着现实政治发展中的优先性议程。当前中国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面临的现实风险,就其大略而言,譬如改革进入攻坚期的风险和改革停滞的风险、政治参与爆发性增长的风险、社会断裂的风险、腐败扩散的风险、执政党能力衰退的风险、外部压力与外部干预的风险、思想混乱与意识形态失守的风险、生态环境和生态危机恶化的风险、国家政治制度体系有效支持不足的风险等等,一定意义上正在改写和修正当前中国政治发展的议程图谱。比如,2015年8月,由中组部、监察部、发改委、环保部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由中办、国办发布的《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以及年内多地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中生态环境指标的制定,实际上就体现了政治系统对于发展优先性的回应与调整。二、中国政治建设的核心原则:战略规划与发展规律的统一中国政治体系如何回应政治生态环境的变化?具体来说,如何实现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如何实现中国的“制度崛起”?政治体系如何获得再次启动改革攻坚战的资源与能力?如何实现中国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如何护卫中国社会成长?如何有效化解政治风险并重谱中国政治建设的优先性议程?这就涉及到对中国全面发展以及中国政治发展自身的战略设计与战略规划问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当前中国发展所处阶段、问题与目标的战略应对,政治建设在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枢纽性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先有赖于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政治体系建设,包括政治制度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深化改革,首要的问题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全面增强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力;全面依法治国,从政治学角度看其核心在于如何实现法律共同体与政治共同体的统一;全面从严治党,其本身就是中国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中的核心命题。因此,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说,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后都汇集到中国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有效性这个焦点问题上。那么终的问题就是:当前中国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如何确保其有效?这个问题并非完全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2015年,俞可平在北京大学的公开演讲中指出,领导到地方去调研为什么往往得不到真实数据,其原因在于违背了一条政治学的基本原理:由上及下的政策指令信息与由下及上的政策效果信息不能走同一条通道;而“党内法规这么严,为什么还有贪官”,是因为当前中国廉政建设的某些制度设计忽略了另一条政治学规律——权力不但要受制约,而且还要形成封闭的环。因此,要解决当前中国政治建设中制度、政策、措施“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就必须从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入手。当代中国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有两个维度:其一是建构的维度;其二是演进的维度。所谓建构的维度,突出的是作为政治建设的主体,譬如执政党、政府或其他社会主体,基于利益、理性、战略、策略的行动及其后果。所谓演进的维度,是指中国的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存在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演进的面向。换言之,中国政治发展不仅表现为政治主体行动的结果,同时表现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建构的维度与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规划相关,演进的维度与中国政治发展的规律与趋势相关,当前中国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必须兼顾这两个维度,并限度地实现战略规划与政治发展规律的统一,才能确保中国政治发展的有效性。从“演进”的角度来说,所谓“规律”问题,是指在当前中国政治建设中有必要准确识别中国政治发展的若干阶段性特征和长远性趋势,尤其是需要重视当前中国政治发展中的三个明显变化:,深度关联。在当前中国国家治理议题中,我们既能发现比比皆是的两难问题,也能发现比比皆是的重合性或者汇集性议题,如经济领域、社会领域、生态领域、政党领域、文化领域议题的深度汇集或交叉。比如,2015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清理重组“僵尸企业”,就体现了国企改革、财税改革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高度相关性。又如,2015年经济工作中备受关注的企业减负议题,就直接牵涉到制度性交易成本、相关税费及社会保险、财务成本、电力价格、物流成本等多方面的具体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显然需要诸如市场机制建设、财税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等多领域改革的深入推进。上述现象提醒我们,中国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深度关联的历史阶段。第二,精致平衡。与“深度关联”相关的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中国政治发展日益进入一个“精致平衡”的时代: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