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 11.6 3.3折 ¥ 35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项前 著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ISBN9787515815145
出版时间2015-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5元
货号23838589
上书时间2024-12-28
本书为人生励志读本,以传统文化为主线,分别从读书、做人、成就事业等方面阐述人生舍得智慧。本书在讲解人生舍得智慧时,通过一个个小故事,让读者感受到释然的人生是多么难得的事情。同时,让读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书为人生励志读本,以传统文化为主线,分别从读书、做人、成就事业等方面阐述人生舍得智慧。本书在讲解人生舍得智慧时,通过一个个小故事,让读者感受到释然的人生是多么难得的事情。同时,让读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项前,著名畅销书作家,具有多年图书撰写经验,曾著有《微表情与心理学》《像成功学家一样做事》《高效执行不拖延》等书。
章 当你握紧双手时,里面容纳有限,可是当你平摊
双手时,世界就在你的手中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3
心定才能抛去妄念 // 8
分享,让人快乐 // 12
推己及人的“恕道” //
16
不念旧恶,从内心去原谅别人
// 20
永远不自欺,永远不欺人 //
24
要乐施更要善施 // 29
第二章 人生机遇诸多,只要有颗舍得心,能正确对待自己,就能获得精彩
生活的关系就是取舍关系 //
37
时时修正自己 // 41
昂首和低头都是人生常态 //
46
苛刻要求别人,孤立的只是自己
// 51
人生有时需要顺其自然 //
56
过程的精彩才是追求的一种境界
// 60
不做谣言的传播者 // 64
第三章 智者,知人不一定知己,知外不一定知内;
而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
把住说话“关” // 71
“免费的午餐”大多有“陷阱”
// 75
知错必改是智慧的表现 //
79
正确认识你自己 // 83
改正心智模式的缺点 //
88
善良,让生命散发美丽 //
92
人不可能同时追两只兔子 //
97
第四章 心容万物,则眼中处处是阳光;
凡事计较,则胸中时时伏阴霾
志当存高远 // 105
懂得付出的人没有时间悲伤
// 111
顿悟人生,每天都是好日子
// 116
假如世界是一堵墙,爱就是回音壁 // 120
真正的成功是什么 //
126
不完美就是完美 // 131
勇敢地冲出“心理牢笼” //
136
心容万物,则眼中处处是阳光
// 140
不要看不起小事 // 144
第五章 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真诚的心赢得信任 //
149
神仙也是凡人做 // 153
人要讲诚信 // 156
顺境与逆境没有好坏之分 //
160
常存感激之情 // 164
压力也是动力 // 168
好心态胜过功利心 //
171
第六章 是你的,请坦然收下;不是你的,千万莫去强求
既生于世,故安于斯 //
177
能“吃苦”是一种资本 //
182
合作的力量 // 186
海蓝给自己看,人为自己活
// 189
爱自己的不完美 // 194
心每天快乐,人就开心每一天
// 198
人生不要太在乎结果 //
201
第七章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甩掉无谓的烦恼 // 207
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
212
不受外物左右 // 215
柴火够了,水才会开 //
218
生活很公平,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 // 223
时不我待 // 227
悉心享受生活中每一次小小的喜悦 // 231
慎独的意义 // 235
本书为人生励志读本,以传统文化为主线,分别从读书、做人、成就事业等方面阐述人生舍得智慧。本书在讲解人生舍得智慧时,通过一个个小故事,让读者感受到释然的人生是多么难得的事情。同时,让读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项前,著名畅销书作家,具有多年图书撰写经验,曾著有《微表情与心理学》《像成功学家一样做事》《高效执行不拖延》等书。
章
当你握紧双手时,里面容纳有限,可是当你平摊双手时,世界就在你的手中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南怀瑾在《学佛者的基本信念》中说:学佛者宝贵的是心里无限宽阔,容得下天地万物,做人处世皆以利益他人为出发点,即便做了一辈子的善事,此亦义所应为,理当如此。
南怀瑾的这段话充分说明了他做人做事的态度,不怕吃亏,有勇于吃亏的舍得观念。
生活中很多人总感到自己得到太少,付出太多,甚至认为舍得不应成为自己一生基本的信念。其实这都是没有将心态放平和造成的。很多人的一生,都在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去“赢”,去“取”,去“得”,他们不希望“输”,不希望“亏”,更是不能去“舍”。比如,成了家的许多男人不断地给自己施加压力,一定要多多挣钱;比如,很多老人总想自己的下一代胜过别人的子女,嫁个好人家,娶个孝顺儿媳妇,等等;比如,还有些人,看到他人比自己强,于是羡慕嫉妒恨,各种不良的感觉全来了,似乎自己一生中能做的就是在与人“争和夺”,而且自己还不能吃亏。
人的失败在于一个“争”字。“争”使人成了名利的奴隶,使人看不清前进的方向,忽略了人生中身边“游动”的重要的“快乐”。
很多人认为功成名就才是人生的目标,似乎功名越多,人生也就越美好。确实,功名利禄像个万花筒,让人眼花缭乱,往往不能自持,使一颗原本平和的心容易迷失方向并屈从于迷局之中,将自己束缚得越来越紧。古语说,“世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功名还像是一副用花环编制的“罗网”,让人抵御不住诱惑,主动钻进去,于是纠缠于其中的荆棘之中,不得挣脱。
南怀瑾认为,人生中名声地位都是暂时的,利益更是身外之物。人只有放下名利之心,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快乐。而做到这一切,要求人保持不与人争,不与人比,要有一颗平常心,要做到乐天知命。南怀瑾认为乐天就是指知道宇宙的法则,合于自然;知命就是知道生命宝贵的道理、生命意义的真谛,乃至自己生命的价值。如果这些都清楚了,就会放下争名争利的心,就会不忧、不扰,没有什么烦愁了。
当然,不与人争、不与人比,并不是让人放弃一切高远的目标,安于现状,不与命运抗争,而是让人对目前的处境不要抱怨,不要怨天尤人,要泰然处之,奋然争之,把人生中所经历的当成自己生命中的宝贵财富,永远奋发向上,勇于跟不公的命运做斗争,把人生的价值放大,直到限度地把自己面对困境时的勇于斗争的潜能发挥出来。
人的一生常会经历失意、不如意,事业、生活常会发生变故,快乐并不是永远停留在我们的身旁,而痛苦与烦恼、艰难、困阻以及所谓的“倒霉”等逆境却时常会发生……人的各个阶段都会有或大或小的“变化”,风光无限和命运不济常常会相互交替、相互转化。就如上电梯,到某一层就有某一层的“景色”,有时你所见到的并不是明亮天空,抑或又一座楼挡在你面前。所以,无论我们遇到何种状况,如果能平静对待,从容欣赏,淡然面对,就不会这山望着那山高,或自问自己为什么总不如人,或不再总羡慕别人的风光暗自生气或怒生怨气。
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动与静,变与不变,奉献与索取……这些在人生的旅途中常常相伴左右。所以,人若想拥有,必先付出,而付出之路会遭遇各种“情况”,当然付出的前提就是要从心里有奉献精神、不怕吃亏精神。
就一个人而言,求自己长寿、家庭平安、财富增长,等等,都是正常的心理,但人首先要有爱心、有善心,更要有平和之心,这样才能家和万事兴。就世界而言,求和平,求天下太平,求和谐团结,关键是要让社会有好的发展,要给人民以福祉,唯其如此,世界才能安宁,天下才能太平。而要想祈求福祉,只有人人为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奉献,福祉才会真的降临。而“大家”好了(即世界和平),“小家”才会好(每个人的小家庭)。
南怀瑾在不同场合多次说,奉献就是要甘于舍得。很多人一辈子舍不得、放不下、想不开,总以为财富的集聚就是“占有”的过程,其实,有舍才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这个世界是因为人类的代代奉献才得以不断发展至今,如果人人都只索取,不奉献,世界也就不会发展,而人们也就不会享有发展了的世界带来的福祉。
范仲淹在经历了人生的大悲大喜之后曾写下了被后人一直称颂的《岳阳楼记》,在文中他写下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千古名句。他认为人处在“进亦忧、退亦忧”的时候,需要的是心态平和的处世态度。
在佛教经典《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中有这样一段话:“过去事已过去,而莫思量,过去心已自绝,即名无过去事。未来事未至,莫愿莫求,未来心自绝,即名无未来事。现在事已现在,于一切事但知无著,无著者,不起憎爱心,即是无著,现在心自绝,即名无现在事。三世不摄,亦名无三世也。”简单地说即: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其他更多的东西。
在主张“至誉无誉”的庄子看来,人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人只有把所谓的荣誉看淡看轻,认为地位、声望都算不得什么才是真正懂得了人生。人生之乐,不在于高官厚禄,财富拥身,人生的快乐,应是为世界做出贡献,受人敬仰,享受平淡之中的真实,在浮躁时内心保持安宁。
曾有人说过,当你握紧双手时,里面什么也没有,可是当你松开双手时,世界就在你的手中。这也许是语言上对人活一生美丽的描述。但事实上,人如果总想握紧双手,时间上也不能保持长久,双手会因累而自动放开,就像“强扭的瓜不甜”,捆绑不是生活。
人都是凡夫俗子,不可能将自己想要的一切一辈子都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手中,一次工作上机会的失去,一次生意上交易的失利,抑或是某一次情感上的挫伤,这都是一个人在生活中所遭遇的正常现象,不必为此过于伤心而放不下踌躇不前。人要有大胸怀,与其在一件事上“久战久败”,还不如松开手,去重新选择一次;与其老想“得”,不如有“舍”的意识,这样,生活中会有更多的机会向你走来。
心定才能抛去妄念
南怀瑾说:世界上各种宗教,所有修行的方法,都是求得心念宁静,所谓止住。佛法修持的方法虽多,总括起来只有一个法门,就是止与观,使一个人思想专一,止住在一点上。
南怀瑾所说的“心止”便是“心定”,即心能止住在一个点上,就算定住了。人只有静以自处,心平和,才可以外观天地,否则,妄念丛生,心总在日常生活中所遇见的人和事上,不能看透事物本质,总计较自我与他人的利益上,心永不会“让”,便一辈子不能于“一草一木”之间看出一番“深情”来。
传说乔达摩·悉达多出家修行,先是在雪山苦修6年,后在菩提树下静思入定,打坐49天后大彻大悟,从而创立了佛教。
还有个传说,乔达摩·悉达多之后一千多年,一位印度僧人在五乳峰的一个岩洞中面壁9年,以至于在石壁上留下了他坐禅的影像。他坐禅时,面对石壁,两腿盘曲,双手作弥陀印,二目下视,五心朝天,入定后,飞鸟在他的肩上筑巢他都不知,直到“开定”后才起身走动,待疲倦消失,又继续坐禅。后来,他授予弟子慧可《楞伽经》四卷,使禅宗得以在中国流传。此人便是在佛教史上被推为“禅宗初祖”的菩提达摩。
释迦牟尼与菩提达摩的一生虽然颇具神话色彩,但是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宗师,无不和他们具备超凡的智慧和定力有关。
定力是每个人一生中都必须拥有的素养,只不过有高下之分罢了。定力是“炼出来”的,而非天生的。人有了定力,可以让人抛弃心中的各种“妄念”,使人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进入宁静致远的高远境界。正所谓:“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有定力的人或心定的人可以沉淀出生活中的浮躁,过滤出人生的杂质。
生活中很多人不能做到心定,甚至不愿意让自己心定。比方说:想升官发财的大有人在,想延年益寿的大有人在,想坐拥美女的大有人在,想要享齐人之福的亦大有人在。这些人为了达到目的,想尽各种方法,甚至不择手段,他们的心不光不定,甚至一颗心“掰成”了无数块,总想“占有”、“白得”更多的世间“好东西”。人心不定就像站住比奔跑更不容易,挺身站好是一件很难的事,东倒西歪地站不叫站,所以,“站不住”不是因为你不想“站住”,站得挺拔而且时间长是要经过训练而成,定心也是同样道理。
唐高宗仪凤元年,六祖慧能来到广州法性寺持戒。有一天,风扬起寺庙的旗幡,寺里的两个和尚对着扬起的旗幡争论不休,两人争得面红耳赤。一位和尚说:“如果没有风,旗幡怎么会动呢?所以说是风动。”另一位和尚说:“没有旗幡动,又怎么知道风在动呢?所以说是旗幡动。”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慧能听后,感悟地说道:“既非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耳。”即说两个和尚心动才导致有风动、幡动的说法。
北宋理学家程颢的诗作《秋日偶成》里有这样一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静观说的就是心定的功夫,人若能静观万物,才能有所得,而人处在浮躁中即使“观到”也不全面。
一个人可以没有高等学历,没有“贵人”相助,但不能没有坚定的信念。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人就会平庸,甚至会失败,因为成功的法则,就是拥有坚定的信念,实干的精神,而定力是基础。
世界上任何事业的发展都要求其从事者有坚定的信念。信念不坚定,不仅目标实现不了,就连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往往也是有过难改、有错难纠。现实中,很多人面对自己的信念,要么对自己网开一面,要么不以为然,很多时候“信念”就是他们嘴上说说而已。
有人说:信念等于主心骨。有主心骨的人,目标明确,做事坚定,不半途而废,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会想方设法克服,直至达成目标。而没有主心骨的人,干什么都是虎头蛇尾,遇难事就抱怨、就指责,甚至放弃,还有些人东听一句,西听一言,毫无自己坚定的主见。
所以,锻炼自己的定力,坚定自己的信念,就能冷静地面对挫折与困难,就能有足够的勇气和动力克服阻碍,就能在逆境中奋起,从失败中走向成功。
有一天,元代大学者许衡与朋友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忍。正好路旁一棵梨树结满大梨。友人摘梨并分给许衡,许衡却说:“不是自己的梨,不能摘也不能吃。”友人笑他迂腐,“世道这么乱,此树在路边,姓谁名谁又没贴在树身,没人管。”许衡却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许衡的“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显示了他超强的定力。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绚丽多彩,但需要你怀有坚定的信念自己去努力。信念,是一支火把,可以点燃人的潜能;信念是一种力量,即使身处逆境,依然可以让人奋起;信念更是一座灯塔,能指引人不断向目标前行。
锻炼自己的定力,坚守自己的信念,勇敢前行吧。
分享,让人快乐
南怀瑾说:神奇的爱,会使数学法则失去平衡。两个人分担一个痛苦,只有一个痛苦;两个人分享一个幸福,却能拥有两个幸福。
这段话是说,当你把悲伤告诉一个人,你就少了一份悲伤;当你把快乐告诉一个人,你就会得到两份快乐。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富翁盖了一座大庄园,为了防止镇上的孩子们来他的庄园捣乱,他砌了四面高高的墙。但正是这些墙,虽然隔开了富翁与孩子们,但也隔开了他与快乐的接触。后来,他醒悟了,推倒了围墙,让孩子们进来玩耍,也邀请其他人来庄园做客,他获得了许多的快乐。他逢人便说他推开了心中的围墙,他的心不仅感受到了温暖,也感受到了快乐。
禅宗有一则故事:
有位禅师在寺院里种了一些菊花,三年之后,满园飘香,连山脚下的村庄都能闻到香味。于是,有人向禅师要花移植到自家院里。禅师立刻将开得好的花挖了出来。此后,又有好多人前来要花,禅师都一一满足他们的愿望,无一回绝。后,寺院里竟然连一棵菊花都找不到了。
秋天到了,僧侣们望着满园的凄凉之景叹息道:“好可惜啊!此时这里本来应该是芳香四溢的一个花园的。”禅师听到后却说:“你们可以想象一下,我把花送给山下的村民,三年后会是什么样子?那时将会是一村菊香!”禅师停顿了一下,好似已经沉浸在花海中,然后,他又继续说:“我们应该把美好的事与别人一起分享,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即使自己一无所有,只要送出去了幸福,心里也是快乐的!而这时候我们才算是真正拥有了幸福。”
“独乐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