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本水院士传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于本水院士传记

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30.2 4.4折 68 全新

库存7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雨培,陶社兰 著,《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总编委会组织 编写

出版社中国宇航出版社

ISBN9787515909929

出版时间2015-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23830267

上书时间2024-12-28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序二
  中国航天事业创建半个多世纪以来,培养和塑造了一大批功勋卓著、德高望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爱国情怀,理论功底深厚,技术水平高超,善于引领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孕育航天精神作出了突出贡献。
  为了全面、系统地总结航天院士的成长规律,把航天院士的科学思想和创新方法记录下来、传承下去,为中国航天事业积累精神财富,为航天强国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究决定,组织编写一套《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以下简称《丛书》)。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同时也为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推进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指明了方向。在中国航天事业“续航天梦、筑强军梦、圆中国梦”的新形势下,出版这套《丛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记载航天历史。航天院士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宝贵财富,他们的成长历程反映了航天事业的发展轨迹。这套《丛书》不仅是航天院士个人的传记,也从不同侧面记载了中国航天从技术到管理、从思想到精神的真实历史。弘扬航天文化。宣传航天院士,就是站在科学的高度,向社会各界全面宣传航天事业,弘扬航天文化,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提升国家的软实力。传承航天精神。航天精神是包括航天院士在内的几代航天人,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不断积累、提炼、传承而逐渐形成的,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航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航天事业之魂。《丛书》全面反映了航天院士的学术成就、科学作风和思想品格,有助于航天精神薪火相传。培育航天人才。中国航天事业已经完成了新老交替,一代航天新人正在茁壮成长。《丛书》是泽被后世的人才工程,对于培育航天人才、发展航天事业、铸造新的辉煌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丛书》是一套具有航天特色的爱国主义教材,是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发行,必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热爱航天、投身航天、奉献航天,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再攀高峰,使中国航天事业后继有人,蓬勃发展,续写辉煌。
  高红卫 2014年1月

 



导语摘要
本书生动翔实地描述了我国防空导弹领域著名专家,曾任航天二院野战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于本水院士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崇高的精神世界,弘扬了于本水院士孜孜求实的科研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为中国航天珍藏一份珍贵的文化财产。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对于记载航天历史、传承航天精神、培育航天新人、促进事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商品简介

本书生动翔实地描述了我国防空导弹领域著名专家,曾任航天二院野战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于本水院士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崇高的精神世界,弘扬了于本水院士孜孜求实的科研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为中国航天珍藏一份珍贵的文化财产。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对于记载航天历史、传承航天精神、培育航天新人、促进事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简介
王雨培,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天二院高级工程师。在航天二院第二总体设计部从事导弹系统总体设计工作,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曾获第二总体设计部十佳通讯员。

  陶社兰,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新闻社高级记者。著有《影响中国未来政策的30双眼睛》《和香港一起走过》等。

目录
章 农家之子 尝尽生活苦滋味

 1.出生于动荡年代

 2.父母的言传身教

 3.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4.小学成绩名列前茅

 5.两位启蒙老师

 6.11岁做童工

第二章 中学阶段 如饥似渴学知识

 1.土改工作队的小队员

 2.考上九台中学

 3.接受正规化教育

 4.空军英雄引发航空兴趣

 5.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三章 留学苏联 激情立志航天梦

 1.成为留苏学生

 2.赴苏途中的“列车大学”

 3.一年过语言关

 4.刻苦钻研每个问题

 5.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

 6.转学火箭导弹专业

 7.聆听讲话

 8.繁忙而充实的留学生活

第四章 投身创业“红旗三号”创新高

 1.踏入防空导弹大门

 2.深入到生产一线去

 3.吃透“543”,反设计“543”

 4.国防部五院改名七机部

 5.“543”改进和“1028”会议

 6.“红旗三号”开启导弹创新之路

 7.“文革”中坚持科研工作

 8.“红旗三号”曲折研制路

第五章 近快战法 击落U-2创奇迹

 1.地空导弹部队应运而生

 2.首次击落U-2飞机

 3.承担抗U-2机动光荣使命

 4.精心策划“系统工程”

 5.“近快战法”击落机动U-2飞机

 6.“近快战法”屡立战功

第六章 十年奋斗 防御研制攻尖端

 1.“某工程”的来源

 2.论证防御总体方案

 3.投入“三号任务”研制

 4.“一百单八将”十年攻坚

第七章 下放干校 感受农村苦与乐

 1.与贫下中农“五同”

 2.自己动手打井

 3.在艰苦的劳动中发现快乐

 4.到袁寨公社宣讲文件

 5.田野上的“导弹梦”

第八章 二次创业 二代导弹建奇功

 1.二院重返地空导弹战线

 2.解决导弹总体*迫切的三个重要问题

 3.从正常式气动布局到鸭式气动布局

 4.首个具有麦撒效应的固体火箭发动机

 5.筒弹状态出厂开先河

 6.从设计源头确保安全

 7.建立防空导弹领域**个火箭助推柔性滑轨试验场

 8.导弹测试迈上新台阶

 9.茫茫戈壁“干打垒”

 10.“二院真有两下子”

 11.导弹定型试验的三次历史时刻

 12.紧密团结合作单位

 13.转战巡航战术地地导弹研制

第九章 舰空导弹 由陆转海闯新关

 1.国外低空超低空反舰导弹研制风起云涌

 2.中国低空超低空反反舰导弹研制拉开序幕

 3.“陆转海”跳跃式进入研制

 4.集智攻关重大关键技术

 5.五脏六腑做“相对运动”

 6.导弹测试实现数字化

 7.型号研制成功的法宝

第十章 三代导弹 野战防空抗精导

 1.研发陆军野战防空导弹

 2.论证高度集成的武器系统

 3.拍板定下导弹创新方案

 4.确定重大关键技术方案

 5.导弹设计的创新

 6.对青年一代“扶上马送一程”

 7.归零工作引导型号研制有序前进

第十一章 亦师亦友 通百家而精一道

 1.善于发现和重用人才

 2.善于化解工作中的纷争

 3.善于协调多方面关系

 4.坚持做科研生产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5.重视培养人才

 6.言传身教,影响学生

第十二章 八旬院士 追逐空天防御梦

 1.进行空天防御技术发展课题研究

 2.远程防空导弹推进与弹道问题研究

 3.质量矩控制导弹研究

 4.防空导弹颤振问题研究

 5.大气层内导弹的机动与控制问题

 6.临近空间课题研究

 7.自旋导弹的新问题

 8.八旬院士的空天防御梦

 9.“非典”期间奔赴一线解难题

 10.航天系统人才观

 11.著书立说

第十三章 大爱无疆 情系亲人与家乡

 1.相识于留苏预备部

 2.事业上相互支撑

 3.孩子们心中“山一样高大的父亲”

 4.子欲养而亲不待

 5.难忘故乡养育情

 6.出钱出力改善家乡教育条件

 7.捐资改善乡亲们的吃水条件

 8.爱读书,喜欢接受新鲜事物

 于本水大事年表

后 记

内容摘要
本书生动翔实地描述了我国防空导弹领域著名专家,曾任航天二院野战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于本水院士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崇高的精神世界,弘扬了于本水院士孜孜求实的科研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为中国航天珍藏一份珍贵的文化财产。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对于记载航天历史、传承航天精神、培育航天新人、促进事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主编推荐
王雨培,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天二院高级工程师。在航天二院第二总体设计部从事导弹系统总体设计工作,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曾获第二总体设计部十佳通讯员。
  陶社兰,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新闻社高级记者。著有《影响中国未来政策的30双眼睛》《和香港一起走过》等。

精彩内容
试验基地开展定型试验期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让基地总师吴克对于本水刮目相看。
  正常情况下,发射筒后有一根导弹在位线,只要这根连线不断,制导站即显示导弹在位信号,程序自动往下进行。
  一次发射导弹,操作人员按下发射按钮,只听“呯”的一声,筒盖飞出去,将导弹在位线震断,发射程序即默认导弹不在位,不往下进行,发动机点不了火,导弹没有发射出去。
  现场立即进行排故。于本水凭着对导弹的认识和经验,认为导弹本身没有问题。他让基地操作人员将导弹在位线接上,排除了断线的可能,继续进行测试和发射。但新的问题随之出现,导弹舵面“咣”地一下振动起来。
  现场有人给于本水打电话:“于总,你的导弹不行了,振了。”打电话的人是基地总师吴克,于本水的老乡。吴克为人直爽,干起工作来有一股倔劲儿。
  接到电话,于本水火速赶往现场。因为定型试验期间,一旦导弹有不合格情况,定型结论中就算一发导弹失败。在深入了解情况和仔细查看产品后,于本水断定问题很可能出在已经变形的筒盖上。筒盖一旦变形,动力学平衡被打破,测试时便会产生共振。他对吴克说:“这样吧,你把这个‘帽子’给我拿掉,换个新的‘帽子’装上。”
  果然,装上新的筒盖,重新测试导弹,一切恢复正常,导弹不“振”了!吴克由衷地感叹道:“于总,您真行!我算服了。你们二院还真有两下子!” ……于本水的“幽默风趣,妙语连珠”,给王少秀留下了深刻印象。每当大型试验工作之余,大伙儿总爱和于本水散步聊天,他也会给大家讲一些精彩的故事,甚至一些晦涩的歇后语、农谚和笑话,他都能绘声绘色地娓娓道来,令大家捧腹大笑,暂时忘却长期离家带来的孤独和寂寞。
  *有趣的一件事是在一次试验后的技术分析会上。那次试验进展不顺利,雷达和导弹之间孰是孰非的问题十分敏感。院领导要求导弹与雷达站的负责人,先各自找问题,因此大家说起话来都很谨慎。负责雷达的 23 所所长黄槐开始一直在谈自己的问题,但说着说着,却突然要求导弹采取某项措施。大家听后,觉得没有必要。在场的院领导,也劝说黄槐放弃这个观点。黄槐脾气比较倔,坚持自己的看法,场面一下僵持起来。
  一看这架势,于本水站起身来,往黄槐的茶杯里添了点开水,再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黄老兄,你看事情很明显了,咱们何必还硬是在自己的裤腰带外边,再去系根麻绳呢?”话音刚落,全场顿时哄堂大笑,气氛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黄槐低头想了想,忽然茅塞顿开,也憨憨地笑了:“哎呀,作罢,作罢,我收回刚才说的话。”
  于本水就是这样,总善于以风趣、幽默的言语,化解工作中的纷争。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