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 25.36 6.5折 ¥ 39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叶超 著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151492
出版时间2014-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元
货号23589308
上书时间2024-12-28
城乡关系不仅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现实问题,而且是多学科研究的焦点。当前学界对中国城乡关系长期历史演化及其动因的研究相对欠缺。叶超编著的《体国经野--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理论与历史》从历史和地理相结合的视角出发,在梳理四千年城乡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解释中国城乡关系长期历史演变的理论框架。通过系统分析中国城乡关系历史,将其划分为对立、融合、再对立三个阶段,并论证了政策一文化和临海一贸易两组变量是制约从历史时期至今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主要动因。
本书可供城市与乡村研究、经济学、地理学、城乡规划等领域的研究者阅读和参考,也可作为相关科研院校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的教学参考书。
城乡关系不仅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现实问题,而且是多学科研究的焦点。当前学界对中国城乡关系长期历史演化及其动因的研究相对欠缺。叶超编著的《体国经野--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理论与历史》从历史和地理相结合的视角出发,在梳理四千年城乡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解释中国城乡关系长期历史演变的理论框架。通过系统分析中国城乡关系历史,将其划分为对立、融合、再对立三个阶段,并论证了政策一文化和临海一贸易两组变量是制约从历史时期至今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主要动因。
本书可供城市与乡村研究、经济学、地理学、城乡规划等领域的研究者阅读和参考,也可作为相关科研院校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的教学参考书。
自序
1 绪论
1.1 背景
1.1.1 现代化、意识形态和城乡关系
1.1.2 全球化和信息化
1.2 问题
1.2.1 如何看待城乡关系
1.2.2 如何选择主要变量
1.2.3 选择什么理论
1.3 方法论
1.3.1 方法论的概念
1.3.2 本书的方法论:历史和逻辑相结合
1.3.3 本书研究思路与框架
2 城乡关系:概念、方法和理论
2.1 概念
2.1.1 三个要点
2.1.2 界定
2.2 方法
2.2.1 对已有研究的简要评述
2.2.2 本书的理论研究方法
2.3 理论
2.3.1 1940年代以前
2.3.2 1940—1980年代
2.3.3 1980年代以后
2.4 小结
3 斯密框架
3.1 第三篇在《国富论》中的地位
3.1.1 第三篇是“令人遗憾的失败”吗
3.1.2 承上启下的第三篇
3.1.3 阐释因果的第三篇
3.2 斯密框架
3.2.1 自然顺序
3.2.2 演变过程
3.2.3 斯密框架
3.3 斯密对中国发展问题的分析
3.3.1 疑问
3.3.2 建议
3.3.3 预期
3.4 斯密框架的补充与延伸
3.4.1 自然顺序是一种理想状态
3.4.2 临海一贸易和政策一文化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作用方式
3.4.3 临海一贸易和政策一文化的影响是双向的
3.5 小结
4 中国城乡关系的缘起
4.1 城乡关系的发源
4.1.1 从农业革命到城市革命
4.1.2 I-国城乡关系的发源
4.2 城乡关系发源的一般性
4.2.1 透视城市起源的假说
4.2.2 由乡村到城市的演化逻辑
4.3 中国城乡关系发源的独特性
4.3.1 乡村与城市:文化与文明
4.3.2 p外城乡关系的文化地理差异
4.3.3 文化对政策的选择依附
4.3.4 文化的区域分异与整合
4.3.5 城乡关系变革的价值取
4.4 小结
5 中国历史时期的城乡关系
5.1 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阶段
5.1.1 阶段划分的主流范式与本书的取舍
5.1.2 划分依据
5.1.3 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三个阶段
5.2 三代城乡对立的形成与确立
5.2.1 夏商时期城乡对立的逐步形成
5.2.2 周代城乡对立的确立
5.3 春秋战国时期城乡融合的形成
5.3.1 城乡关系变化的背景
5.3.2 城乡融合的驱动力
5.3.3 城乡融合的形成与确立
5.4 秦汉以来城乡融合的发展与变化
5.4.1 “编户齐民”体制的发展与演变
5.4.2 制度演变的文化效应
5.4.3 一面临海与对外贸易政策的反复
5.4.4 一面临海主导对外贸易政策的反复
5.4.5 政策一文化与临海一贸易共同影响下的城乡关系
5.5 小结
6 中国近现代的城乡关系
6.1 近代城乡对立的形成
6.1.1 近代城乡关系变化的动力与原因
6.1.2 近代城乡对立的形成
6.2 现代城乡对立的确立与变化
6.2.1 二元结构体制的建立与固化
6.2.2 二元结构体制形成的主要原因
6.2.3 改革开放后二元结构体制的松解
6.2.4 二元结构体制的文化效应
6.3 二元结构体制下的城市化
6.3.1 逐渐扩大的城乡差距
6.3.2 快速演进的城市化
6.3.3 城市化与城乡差距的共变特征和趋势
6.3.4 一面临海与贸易发展对城乡关系的影响
6.4 小结
7 结论
7.1 斯密框架是理解中国城乡关系长期历史发展的钥匙
7.2 形成新的城乡融合制度与文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7.3 历史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表格来源
后记
城乡关系不仅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现实问题,而且是多学科研究的焦点。当前学界对中国城乡关系长期历史演化及其动因的研究相对欠缺。叶超编著的《体国经野--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理论与历史》从历史和地理相结合的视角出发,在梳理四千年城乡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解释中国城乡关系长期历史演变的理论框架。通过系统分析中国城乡关系历史,将其划分为对立、融合、再对立三个阶段,并论证了政策一文化和临海一贸易两组变量是制约从历史时期至今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主要动因。
本书可供城市与乡村研究、经济学、地理学、城乡规划等领域的研究者阅读和参考,也可作为相关科研院校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的教学参考书。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