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者笔谈(第二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学者笔谈(第二辑)

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19.14 4.5折 43 全新

库存4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徐飞 主编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083968

出版时间2012-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3元

货号22869277

上书时间2024-12-28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自2011年11月起,学校主页以每周平均三篇的强度推出“学者笔谈”专栏。该栏目的定位是: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主题,结合学者本人教学科研的主攻方向,直面世界科技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其宗旨为回归学术本位,弘扬科学精神,激荡人文情怀,全面展示交大的学术气象。栏目特别指出,淡化专业和学科,注重通识性和思想性,提倡思辨性和批判性,强调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彰显多元化、包容性和时代感。寥寥数月,无论是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深厚的老教授,还是富于创新精神、站在学科前沿的中壮年学术带头人,或是崭露头角、出类拔萃的青年教师;无论是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还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或上海社科新人;无论是科技精英还是教学名师,他们或在繁忙的教学、科研中挤出时间,或放弃节假日,牺牲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时光,积极为这个栏目撰稿,将他们的治学心得、生活旨趣和人生感悟,以及对学生的期许和教诲娓娓道来,遂才有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多卷本《学者笔谈》。笔谈中学者们纵横捭阖、酌古量今,微言大义、议论风生。他们坚守精神的向度,为思想的独立和灵魂的高贵慷慨陈词,为宽松的学术环境和踏实的治学态度达观放谈,为改进和加强教育教学质量和持续的学术精进建言献策。他们护卫大学的神圣与庄严,为普遍缺失的耻感、道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痛心疾首,为“去功利化”和力戒浮躁大声疾呼。从他们的言论中可以强烈感受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不由得想起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的一段名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全集》第六卷)尽管当下社会对教育界“失去灵魂的卓越(ExcellenceWithout aSoul)”有种种诟病,但他们对“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执著追寻,仍令人对学者应有的风骨与良知、清誉与道行肃然起敬。同时,他们对工作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叩问,当能触动读者去体察生活的本真和人生的厚重。他们对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鞭辟入里的剖析,对未知世界和无字天书“MotherNature”孜孜以求的探秘索隐,还能引发读者去领略思想的力量和探索的愉悦。此外,学者们善于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常能从一些看似庸常或平淡无奇的事物和现象中,开掘撷取独到的发现。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中为数不少者有着乔布斯式“听从自己内心声音”的自觉,有一种宝贵的自我对话和灵魂烛照的习惯,对媚俗、媚势和实用、功利保持起码的警醒。孔子曾言,“吾日三省吾身”。无独有偶,苏格拉底亦坚称,“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而与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差不多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安提司泰尼,在回答“你从哲学中获得了什么”时如出一辙地答道:“同自己谈话的能力。”我想,正是这种听从心灵召唤的能力和自我反省检讨的精神,才使得学者的思想、情感有了往高尚和纯粹境界超拔的可能。读着这些真挚平实的文字,仿佛他们就坐在读者面前,真诚温润,气定神闲,在一盏白炽灯的微光中,推心置腹,有感而发,侃侃而谈。情见乎辞,言关乎义,字里行间流淌出学者的真性情和为人为学、为师为医的真知灼见。这些深刻而不失生动、清新质朴、充满思维张力的文字读来很是享受,非常愿意把这套书推荐给读者诸君。是为序。 徐飞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战略学教授、校党委副书记



导语摘要

     《学者笔谈(第2辑)》为上海交通大学主页上推出的“学者笔谈”专栏文章结集而成。许飞主编的《学者笔谈》目的定位为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主题,结合学者本人教学科研的主攻方向,直面世界科技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自“学者笔谈”专栏开创以来,无论是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深厚的老教授,还是富于创新精神、站在学科前沿的中壮年学术带头人,或是崭露头角、出类拔萃的青年教师;无论是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还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或上海社科新人;无论是科技精英还是教学名师,他们或在繁忙的教学、科研中挤出时问,或放弃节假日、牺牲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时光,积极为这个栏目撰稿,将他们的治学心得、生活旨趣和人生感悟,以及对学生的期许和教诲娓娓道来,语言真挚平实,字里行间流淌出学者的真性情和为人为学、为师为医的真知灼见。非常适合广大读者朋友闲暇时阅读、体悟。



目录

序    徐飞

洪嘉振:质量·素质·教风
敬忠良:空天事业大有可为
刘西拉:对教师重要的评价来自学生
邱卫东:保持独立思考
陈锡喜:以此为业、为生、为荣
汪小帆:致远筑梦
陈接胜:包容是一种力量
李贻杰:实验的灵魂在于思考
林冈:台湾研究半世情
王平:人文情怀是科学精神的不竭动力
邓子新:我就喜欢学生跟我“唱反调”
万丈杰:科学研究是一种信念
张绍谦:刑事法治迈向本源
曹庄琪:与自然分享简单美
杨槱:耄耋抒怀
纪志刚:站在科学与人文的交汇点
毛军发:做学问先炼眼
史贤明:人品决定成就
周岱:此间乐乐于此
刘念才:以世界的标准创造品牌
罗云:享受创造的过程
王立河:交叉与复合
曹希仁:勿让浮名羁绊
陈捷:农科需要扎根土地
坂内英一:为数学而数学
周曾同:培养儒医:大仁大爱大善
安德森·林德奎斯特:系统与优化
俞勇:有形说教,有效教育
高宣扬:新鲜的交大人
杜朝辉:从严、重导、求新、关爱
向隆万:数学赏析
顾剑锋:不唯分数不为一格
陈宪:我们有责任呐喊
王杰:审美教育与人文修养
徐字虹:治玉为琢,治石为磨


内容摘要

     《学者笔谈(第2辑)》为上海交通大学主页上推出的“学者笔谈”专栏文章结集而成。
许飞主编的《学者笔谈》目的定位为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主题,结合学者本人教学科研的主攻方向,直面世界科技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自“学者笔谈”专栏开创以来,无论是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深厚的老教授,还是富于创新精神、站在学科前沿的中壮年学术带头人,或是崭露头角、出类拔萃的青年教师;无论是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还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或上海社科新人;无论是科技精英还是教学名师,他们或在繁忙的教学、科研中挤出时问,或放弃节假日、牺牲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时光,积极为这个栏目撰稿,将他们的治学心得、生活旨趣和人生感悟,以及对学生的期许和教诲娓娓道来,语言真挚平实,字里行间流淌出学者的真性情和为人为学、为师为医的真知灼见。非常适合广大读者朋友闲暇时阅读、体悟。



主编推荐

    
许飞主编的《学者笔谈(第2辑)》里汇聚了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深厚的老教授,还是富于创新精神、站在学科前沿的中壮年学术带头人,或是崭露头角、出类拔萃的青年教师等的治学心得、生活旨趣和人生感悟,以及对学生的期许和教诲娓娓道来,语言真挚平实,字里行间流淌出学者的真性情和为人为学、为师为医的真知灼见。



精彩内容

     享受创造的过程如果有一天,每位研究生都有三到四个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点,那么中国成为创新大国就为时不远了。团队精神的精髓就是学会付出,懂得分享。学会合作、学会付出、学会分享是做出卓越学术成果,也是做一个成功的人的必需条件。创新是一个孤独而艰难的过程。你不知道走的路到底对不对,也不知道前面有多少困难,你会时而感觉身心疲惫,时而迷失方向。但是,如果你不敢去想,那么创新故事就永远不会发生。好的研究是一种有理念、有灵魂的研究。理念决定了你的研究思路,而灵魂给你指出了研究目标。 创新不是目的而是过程近日,我受司法鉴定机构之托,做一个专利侵权案的技术分析,在对原告已获授权专利的权利要求作仔细分析后发现,其内容实际上更接近实用新型,而如果属于实用新型,被告的产品在设计上稍有改动即不形成侵权。在感叹专利审批不严谨的同时,深感我们对创新发明的理解其实有很大误区。现在“创新”已成为一个很时髦的词语。在交大,曾经有过对教师的专利申请进行物质激励的阶段,所有科研项目的立项申请中,都必须阐述研究思路的创新点,学生的毕业论文中也必须填写创新点与贡献这一项……但发明和创新的内涵对许多人来说其实是似懂非瞳。曾经听说一名教师一年中申请30项发明专利的事情,我们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毕业论文中也都会按照要求写上三四条创新点,可惜其中多数很难看出是创新。我们的老师和同学应该认真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发明创新,而不要为了完成任务指标,或受利益所惑去提一些有些勉强的“创新点”。如果有一天,每位研究生的研究工作中都有三到四个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点,中国成为创新大国就为时不远了。其实,创新不是应该刻意追求的目标,而是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或新技术手段,所以创新本身应该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对社会,甚至全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所贡献的过程。记得多年前我在日本留学时,同学中有一位来自亚洲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他颇知礼仪,平时和我相处得也很好。有一次在咖啡馆聊天时,他突然问我中国除了人口多以外有什么可以自豪,对人类有何贡献?我回答说我们有四大发明。他又问,那现代技术中有多少是中国人发明的呢?我顿感语塞,只能回答:没有前人的发明,何来现代的发展。这件事令我感触颇深,它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地去做创新的尝试。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聪明的族群,我们的先人创造了很多科技奇迹,近代也出现了不少伟大的科学家,我们的学生应该是未来的创造者,在交大这样一个务实向上的学术环境中完全有可能去创建一些新的理论方法、新的技术手段,去做出一番对得起前人、能造福后代……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