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哲学(布莱克韦尔哲学指导丛书)
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
27.83
4.7折
¥
59
全新
库存11件
作者 (美)特纳,罗思 主编,杨富斌 译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0104829
出版时间 2009-04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定价 59元
货号 20590830
上书时间 2024-12-28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社会科学哲学》汇集了*的特约论文,这些论文考察了社会科学中的各种基本问题。 本书关注对人类行为和思想进行说明的一系列问题,是此类探讨的开山之作,内容涉及当今社会科学哲学的整个领域,包括后现代主义、科学研究、女权主义哲学、对社会生活的进化论说明、理性选择论、实践理论和因果模型学说。本书还追溯了社会科学的科学特征问题的各种起源,并考察了这一领域所经历的种种变迁。 本书的写作班底由一些国际领先哲学家组成,他们撰写的每一篇论文都独立成章,分别对这一领域中热点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对社会科学哲学研究者和善于进行哲学思考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本书是之书。 作者简介 斯蒂芬·P·特纳是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生导师和系主任。他撰写过许多著作,其中包括《作为翻译的社会学解释》(SociologicalExplanation as Translation,1980)。他还是《剑桥伴读:马克斯·韦伯》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ax Weber,2000)的主编。 目录 作者简介 导论 灵魂与机器:当代社会科学哲学中的动因、合理性与科学方法论问题 社会科学哲学的起源 温奇的三重奏 “大陆”哲学的合法性 进入戴维森 理性的选择:内在的科学化 今日的社会科学哲学 编 历史 第1章 因果性、目的论的持续性与社会科学哲学的起源 目的论与科学革命 启蒙时期的目的论 目的论的取代 社会科学的其他方面 第2章 现象学与社会研究:从意识到文化和批评 超验现象学 从超验现象学到存在现象学 从现象学到解释学 从现象学到文化分析 从现象学到批判 结论 第3章 20世纪分析传统中的社会科学哲学 导言 20世纪分析的社会科学哲学概览 社会科学哲学中的前一后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真相 结论 第二编 方案 第4章 作为实践知识的批判理论:参与者、观察者和批判者 批判者、观察者和参与者:两种形式的批判理论 作为实践知识的社会研究 多元论与批判性研究 自反性、视角选取和实践确证 结论:关于批判的社会研究的政治学 第5章 决策论与信念度 冯纽曼和摩根斯坦的理论 理性选择论 规范和描述 拉姆齐的理论 荷兰式赌博和认识论反驳 萨维奇的理论 何谓偏好和为何偏好比定性概率更根本? 背景自由和偏好的传递性 行动和事件的因果独立性 常规行动难题 阿莱和埃斯伯格的例子 结论 附录 第6章 理性选择的方法论 第7章 社会科学中的数学模型 第8章 实践转向 第9章 科技研究与社会科学哲学 第三编 问题 第10章 “另见文学批评”:介于事实与比喻之间的社会科学 第11章 进化说明的承继:社会科学中的达尔文因素 第12章 立场方法论如何影响社会科学哲学 第13章 超越理解:人文科学对“理解”概念的探讨历程 参考文献 索引 译者后记 内容摘要 《社会科学哲学》汇集了*的特约论文,这些论文考察了社会科学中的各种基本问题。 本书关注对人类行为和思想进行说明的一系列问题,是此类探讨的开山之作,内容涉及当今社会科学哲学的整个领域,包括后现代主义、科学研究、女权主义哲学、对社会生活的进化论说明、理性选择论、实践理论和因果模型学说。本书还追溯了社会科学的科学特征问题的各种起源,并考察了这一领域所经历的种种变迁。 本书的写作班底由一些国际领先哲学家组成,他们撰写的每一篇论文都独立成章,分别对这一领域中热点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对社会科学哲学研究者和善于进行哲学思考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本书是之书。 主编推荐 斯蒂芬·P·特纳是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生导师和系主任。他撰写过许多著作,其中包括《作为翻译的社会学解释》(SociologicalExplanation as Translation,1980)。他还是《剑桥伴读:马克斯·韦伯》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ax Weber,2000)的主编。 精彩内容 编 历史 第1章 因果性、目的论的持续性与社会科学哲学的起源 斯蒂芬·P·特纳(Stephen P.Turner) 本章的主题是对直到20世纪早期为止的社会科学中的因果问题和目的论的发展史进行考察,尤其是对那些训练有素的社会科学主要代表人物所思考的问题进行考察。这个主题是令人困惑的。但是,社会科学随后的历史发展若无对这些问题——它们从未得到完全的解决——的理解便是不可理喻的。这个难题的历史是由如下事实所推动的:大体上说,解释的目的论形式通常被成问题的或令人迷惑不解的形式所取代。古老的术语有时被新的术语所取代(譬如,“目的”的“功能”或“意义”, “有机体”的“自组织系统”),这些问题被转化为术语的争论,并且有时把这些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弄得难以区别。这些新形式是否摆脱了那些旧形式的难题,迄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将简短地回顾一下这段历史,大体上根据引起这段历史的那些难题的观点来讲述,后讨论消除目的论的技术问题的当下状况,以及完成这一工作所遇到的(或许是不可逾越的)诸多困难。 目的论与科学革命 社会科学是在漫长的历史阶段中逐渐形成的,其形成背景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和自然规律传统的遗产,并且是与之相伴而生的。这种遗产被某些思想家明确地拒绝,而另一些思想家对之则部分地拒绝,部分地吸收。这种传统是一种关于世界秩序包括社会秩序的目的论理论模式,它把所有存在看作是由具有目的等级的规律所支配的。…… 媒体评论 就可能的意义而言,这是一本*指导书。它对自19世纪以来形成的社会科学哲学的争论,不仅提供了历史的评价框架,而且提供了专题的评价框架:这既使它牢牢地植根于有关科学与社会的哲学传统之中,又使它牢牢地植根于有关社会科学家的经验和理论问题之中。在这一过程中,本书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