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 9.98 2.6折 ¥ 38 九品
仅1件
作者帕特里克|怀特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109974
出版时间2016-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8元
货号1034396893599875083
上书时间2024-12-27
《欢乐谷》是帕特里克·怀特的第一部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是一位伟大作家在成长过程中的惊人之作。人人都知道这个植根于现实的故事,战争结束后,帕特里克在马诺利·拉斯卡里斯(Manoly Lascaris)身上发现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后,开始提笔写作。他的第一部杰作《姨母的故事》(The Aunt’s Story)也于1946年带回了澳大利亚。他对这个国家的爱恨情仇为他的伟大著作提供了永恒的材料,无论如何也无法将他与那遭受苦难的、熟悉的家园分离。
《欢乐谷》是文化民族主义者所期望的一部具有自我意识的澳大利亚文学作品,而且该作品于1939年在伦敦出版后,获得1941年澳大利亚文学社金奖,并非没有原因。当年,后来的澳大利亚“民族文化自卑感”综合征的提出者A. A. 菲利普斯就是评委之一。
事实上,《欢乐谷》是一部展现澳大利亚生活的全景式小说,它反映了怀特在莫纳罗(Monaro)实习的亲身经历。与此同时,以乡村小镇为背景,并将兴趣点平均分散到一群人物角色上,为小说增添了几分独特与新颖。
写《姨母的故事》时,怀特是全然成熟的,尽管从某种程度上说,那出表现梦想、疯狂和老处女般孤独的戏码,是怀特作品的标志性特点。然而很显然,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姨母的故事》到1979年的《特莱庞的爱情》(The Twyborn Affair),怀特所写的每一篇故事,都不断透露出成熟与自信,以及——这既是一种赠予,也是一种特征——浑然天成的戏剧性。在《姨母的故事》那些错乱不堪的章节中,你无需清楚地知道自己读到哪个部分,就算知道了,也不过是发现自己被一位伟大的作家玩弄于股掌之间而已(这可不代表怀特的事业生涯也不平稳)。
话说回来,作为一部未经润饰的作品,这并未影响《欢乐谷》成为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它让读者产生悸动,以纯叙述的手法向读者展现故事的内容,这是澳大利亚十分古老的小说写作形式的特点之一。这样——加之本书一开始就禁止再版发行这样一个事实——戏弄了那些自认为熟悉(不值得重温的)早期作品的人们,就像它如此真真切切地戏弄了我一样。几乎没有人读过《欢乐谷》,即便读过,也很可能是受到后来作品的影响。
《欢乐谷》实际上是帕特里克·怀特那未被发现的国度,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书。书中展现出年轻的怀特摆弄时代主流游刃有余,他会因其形式主义的“狂中取乐”而尴尬,也会因笨手笨脚地去拘泥字句而感到害怕,而前者更甚。
他承认“格特鲁德·斯坦因对他的影响很深”,在全世界作家中,格特鲁德是最不可能在一本描写澳大利亚田园与小镇生活的小说背景中发生的。他还认为自己“陶醉在写作的手法中”,他说自己“已经走到了意识流的死胡同里”。
实际上,在格特鲁德·斯坦因的影响下,他似乎开始了装饰性的模仿,有节奏的重复和笔致细腻的措辞有时会让他的句子显得繁冗或是过度粉饰,而另一方面,也就是所谓的意识流,实际上是对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的风格进行了灵活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改编。
《欢乐谷》里的对话省去了引号,凭借寥寥数句嵌入式的独白,将灵活切换观点的手法运用得得心应手,却营造出缓慢而模糊的特殊效果。
看着像怀特这样富于戏剧性的小说家如此痴迷于乔伊斯,着实令人好奇。然而,不管怎样,结果是其严谨与深奥不及福克纳的作品,这是很明显的特点。
每一个不了解《欢乐谷》的人,读完之后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27岁的帕特里克·怀特的作品中,体现出了他的那些已为人所知的文学前辈们的手法——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f)的受虐幻想和多斯·帕索斯(Dos Passos)那渴望社群主义的、飘忽不定而又过目不忘的眼睛——可更让他们惊叹的是,在世界上最可进步和最能附庸风雅的冲动面前,他在自己的画布上指挥若定的信心。
《欢乐谷》的铭文选自甘地(“苦难越纯粹,过程越伟大”),怀特在一些“普通”人的心中呈现出灵魂的暗夜。
大卫·玛尔(David Marr)说,《欢乐谷》是怀特最好的小说。尽管这有些言过其实,可它也确是一部苦心经营的著作。医生哈里迪游离在一段枯燥的婚姻中,后来爱上了钢琴老师艾丽斯。而艾丽斯反过来又是玛格丽特·光达的救赎天使,那个生长在澳籍中国家庭里的忧郁的孩子,无暇顾及她醉酒的父亲和牢骚不断的白人母亲,却与她那内敛而富有同情心的姑姑艾米亲近。玛格丽特是医生的儿子罗德里喜欢的类型,尽管她比他大几岁。书中,在一个戏剧性的时刻,玛格丽特迷上了那个身患哮喘的、病怏怏的校长莫里亚蒂,而莫里亚蒂有一个随遇而安的妻子,名叫维克,她又与那个风流的监工克莱姆·哈根有一腿。这个人物形象沉默寡言,却与怀特后期小说中那些寡言少语的男性形象相差甚远,他不介意与维克在干草堆里打滚,却也乐意把手伸向农场主的女儿西德妮·弗尔诺,而她也被他迷住,并将他视为玩物。
《欢乐谷》形成了一个“准乔伊斯式”的套路,所有的声音在赛马场上相互缠绕,然后——正当我们开始以为这样的场面太过精心和丰富时——凶手出现了,这是一场虐杀,是一次暴行,这是一次极端的死亡,怀疑的阴影悬停在其中一位主人公的头上。然后,这件事就有了解决的办法,它虽惊险而诡异,但却十分符合贯穿整个小说高潮迭起的情景剧和对照法风格。(像他之前的福克纳一样)怀特给人的印象是一位颇具文化修养的作家,他以更加活跃而平民化的构想演绎出一支双人舞。
曲终人散的时候,小说用一个极为挽歌式的收场来回报那些悲哀而不绝望的年轻面庞。这是一种重获新生的专一,是一种分离,它暗示了一个不那么虚妄的未来。
《欢乐谷》是一部耀眼的处女作,小说中,帕特里克·怀特借着其试验性的冲动狂妄了一把,同时展现出了鸿鹄之志,立意写就一部伟大的乡村生活的长篇小说。
小说最后以叙述为主,然而,为了对抗这样一位作家的眼泪和愤怒,后现代派手法的装饰性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想要创造一种背景,使其能与他想象力所及的最为荒蛮的戏剧相称。
在结局中挑毛病是非常容易的。年轻男孩的成长故事更具有发展性。我们想要更加了解他那差点错过的中国灵魂伴侣。所有的女人都太过相似——似乎对于那个小说家来说,性别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种猜测(而牧场主的妖妇就是一场梦遗)。情景剧的要素具有一种巨大的力量,而它们本该被更加全面而谨慎地连贯起来。
然而……《欢乐谷》是一本多么充满激情的、泛着希望之光的小说。
通过本书可以看出,作为一名探索者,帕特里克·怀特从一开始就走到了十字路口。在《欢乐谷》里,怀特引用了背景中那高耸的阴影,引用了劳伦斯对男人的性别优越感和迭起的段落,就像引用乔伊斯的音乐感和华丽的辞藻一样。可是,接下来,怀特用自己的方式创作了一本充满前兆和戏剧性事件,并将精神探索与尖利的色性相结合的图书。
按照帕特里克·怀特的水准,这并不是一本重要的书,可确是一张赤裸裸的名片,如果不是太晚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或许它早已引起了世界的注意。怀特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小说家,经验不足,充满惊奇,全心想要创造一个曾属于澳大利亚的美好世界。
帕特里克·怀特(1912-1990),澳大利亚小说家、剧作家,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有《人类之树》《活体解剖者》《暴风眼》《可靠的曼陀罗》等长篇小说和《快乐的灵魂》《秃山之夜》等剧本。
怀特善于运用意识流小说的写法,大跨度地将故事情节与人物内心活动编织在一起,细腻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融入澳大利亚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使得作品具有史诗般的气质和不拘一格的特点。
《欢乐谷》是澳大利亚作家帕特里克·怀特的第一部小说,也是一部伟大作家的惊人之作。小说于1939年在伦敦出版,于1941年获得澳大利亚文学金奖。作品以澳大利亚乡村小镇为背景,描写了一群人物角色的爱恨情仇,全景展现了澳大利亚的社会生活。
按照帕特里克·怀特的水准,这也许并不是其重要的作品,但确是一张赤裸裸的名片。如果不是太晚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或许它早已引起了世界的注意。
《欢乐谷》是一部有着独特气质的文学作品。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澳洲故事,更融入了澳大利亚的社会背景、自然历史和生活方式,展现了澳大利亚生活的全景。
文学大师帕特里克·怀特善于刻画小人物,尤其是他们的内心世界。大篇幅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内心活动编织在一起,给人一种变幻、迷惘的感觉。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经典作品,看似平淡的故事中蕴涵着巨大的激情,抽象的比喻、细腻的描写、夸张的手法,无一不透露出作者极大的才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