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 11.13 2.3折 ¥ 48 九品
仅1件
作者艾诚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7347
出版时间2017-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972050055828193292
上书时间2024-12-27
推荐序1
在商业的烂泥地中修炼明亮的人性
财经作家 吴晓波
艾诚从我们初识,总是穿着一袭小红裙,标志性的。我跟她开玩笑,“财经论坛一点红,你是不是打算把小红裙穿成一种颜值经济?”她用标志性的笑容回应:“这不仅是条裙子,这是信仰啊——醒目而活、使命而生。”
唯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艾诚有偏执的性格,穿裙子是这样,做顶级人物访谈也是一样,一个《艾问人物》,垂直打穿了一个人物媒体品类,追着全球的时代人物,而且问的问题,直击创新精神、创富法则。
她问,什么是企业的生死?创业有没有不死法则?问了一年,就成了一本书。她让我作序,我说,没有不死法则,大多数的创业都会死的。
“商业就其本质而言,终究是一个关于幸存者的游戏。”十七年前我写《大败局》,千帆过尽皆不是,悟到了这个道理。写《激荡三十年》时,我去中关村管委会做调研,翻出1988年的纳税百强名单,与2008年的相比,九成企业都已不复存在。
战后20年,有人做过统计,创业超过5年的企业生存率不到20 %。即便是在经济体系高度成熟的今天,这个数字也还远远不到40%,能存活超过50年的,更是不足2%。这意味着,你穿越到50年前,随机找100家美国企业,再回到现在,能看到的只有1家而已。1994年,詹姆斯·柯林 斯和 杰里·波勒斯合著《基业长青》,他 们对18个卓越非凡、长盛不衰的公司作了深入的研究后,提炼出11条标准。《基业长青 》卖出了数百万册,二十年后,这18家企业战后20年,有人做过统计,创业超过5年的企业生存率不到20%。即便是在经济体系高度成熟的今天,这个数字也还远远不到40%,能存活超过50年的,更是不足2%,这意味着,你穿越到50年前,随机找100家美国企业,再回到现在, 能看到的只有1家而已。
1 994年,詹姆斯·柯林斯和杰里·波勒斯合著《基业长青》,他 们对18个卓越非凡、长 盛不衰的公司作了深入的研究后,提炼出11条标准。《基业长青 》卖出了数百万册,二十年后,这18家企业有一半陷入了困局 。
生死是一种代谢,无论是从物理学还是生物学的角度,都是如此。
对创业者来说,失败就是职业生涯的一部分,这实在是一件让人遗憾但却毫不可耻的事情,它们会与商业中那些伟大的创新和冒险一同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燃烧在企业家内心的那颗不甘平庸的勃勃野心,在一次次地颠覆着陈旧的秩序,掀起商业上的巨浪与革命。
会死才会性感。
自从看完《速度与激情8 》之后,我就决定再也不看它的续集了, 因为范·迪塞尔从任何地 方摔下来,无论是美人床榻、雪山悬崖、极 速跑车还是飞机上,都是不会死的。他不死,悬念也就消失了。
有一次去京都,王石推荐说,一定要去一家公园后面的豆腐店吃一次。我去了,窄小的木梯,墙上贴满了相扑横纲们的照片。四百多年了,一姓相传,一锅豆腐,从无二店。去过一次,我不会再去。这是行为艺术,而不是现代商业精神。它没有扩张、没有跨文化、没有现代性,它不死,只是因为它拒绝成长。
任何一个创业,都是向死而生的过程。在中国,创业者的成功率只有3%,两个创业者在一起,叫同病相怜;三个创业者在一起,叫抱团取暖;N个创业者在一起,叫失败者联盟。
创业者从第一天起,就明白,死亡是必然的。唯有这样,创业才是性感的,商业才是性感的。所以,我不相信有不死法则,我不相信,有百年企业。
艾诚的书名叫《创业不死法则》,她让我和王俊写序。我们好像都是来踢馆的,一个从财经作家的角度,一个从生物科学家的角度,但没人有勇气从创业者和企业家的角度,因为太残酷。
不过,这真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艾诚的设问,得到了很多开放式的回答,他们均来自创业和投资的一线,从创业者到投资人——如果说前者的疯狂很血性,那么后者就是理性的疯狂者。
有人反对“木桶理论”,认为创业就是把一块木板做大做高,我是很不以为然的。读读这本书吧,那些受访者会告诉你,从真伪需求、胡乱烧钱、团队内讧、竞争惨烈、产品糟糕、资本博弈,到错失风口、政策风险、创始人放弃、战略失误等等,每一道坎儿都会让人摔得鼻青脸肿,每一个坑都可能让你看不到明天的太阳。
我热爱所有的创业者。如果说,这个国家在商业上还有什么值得迷恋的,大概就是每年数以百万计不怕死的创业者。
艾诚是,我也是,打开这本书的你也是。
创业其实不复杂——找一个你喜欢且只有你擅长的事情,把它做出来,让市场证明正确与缺陷,在不断的试错和调整中,走向盈利线。不问生死,只求成长。在激情中保持节制,在商业的烂泥地中修炼明亮的人性。
我想再次感谢艾诚,她的提问让我有幸认真回顾了曾经的《大败局》和思考现在的《创业不死法则》。
推荐序2
为什么说死亡是企业的宿命
碳云智能科技创始人 王俊
我是一名生物科学家,一直在用科研和企业的方式探索“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我是谁”这三个终极哲学问题。艾诚邀请我回答“创业如何不死”,然而,死亡从来就是企业的宿命。
马云曾经意气风发地说,要把阿里巴巴做成102岁的企业。对于企业来说,100年的确很了不起。企业也好,人也好,最美好的愿望莫过于活过百岁。但是在中国有多少企业能够真正地活过百年呢?全球又有多少企业能够活过百年?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有人说创业是九死一生的过程。企业为什么会死亡呢?我想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一下。
首先,死亡的起因是因为未来的不可预测性和未来变化方向的不可设计性。我们在100年前想不到智能手机的普及,正如恐龙在地球上笑傲了一亿六千万年,想不到会遇上冰河世纪。
五年前,我们研究过孩子的自闭症和父母遗传基因之间是否有关系,在美国找了10对双胞胎自闭症的家庭,给孩子和父母做了全套基因组检测。每个孩子大约产生了60~100 个新的基因突变,随着父母的年龄增加一岁,孩子基因的突变就多一个。这些基因突变的位置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一堆一堆出现在大脑发育的地方。也就是说,父母年龄增长,孩子患自闭症的概率就会增加。但是中国也有句古话说,父亲岁数越大,孩子越聪明。这也是有道理的,是基因突变的另一种表现。聪明和自闭就像一个硬币的正反面,你不知道上帝是怎么扔的,扔到正面就聪明了,扔到反面就自闭了,扔到中间可能又自闭又聪明。
所以几乎每一个人类演化的基石背后,都有一大堆失败的试错。那些自闭症、白化病、玻璃人的孩子们,其实是人类整个群体在往前走的时候试错的代价。这个事情听起来很难接受,为什么要让这群无辜的孩子用生命承受群体进步的代价? 但是只有这样,群体才能进步。
细胞为什么要死亡?在我们身上大概有数万亿个细胞,每天有无数的细胞新生,无数的细胞死去。肿瘤细胞是什么呢? 生物程序的错误变化,是不死的细胞。如果肿瘤细胞不死,越长越多,最后只能是人体死亡。
个体为什么要死亡? 虽然听起来也很难受,但如果个体不死亡,这套不变的基因程序,就会不断消耗资源,不给整个群体向前发展的机会。跳出个体,种群也是这样。恐龙为什么会灭亡? 智人到现在才10万年,人和黑猩猩的分化才600万年,但恐龙统治了这个世界一亿六千万年,为什么恐龙突然间没了? 那个时候,恐龙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极其高端、复杂的系统,根本不具备改变自身、适应剧烈环境变化的可能性。任何一个剧烈的环境变化,都会导致它的灭亡。反而是最微弱的微生物,活了这么多年,直到今天还存在。
整个生物界就是这样,细胞的更替成就了个体的延续,个体的死亡成就了种群的延续,种群的灭亡成就了自然的延续。如果你认同这个观点,当你重新看个体的死亡,看企业的灭亡,看如何在企业内部做更替的时候,可能会有不同的视角。现在企业的商业模式挺好,不代表以后会好,因为未来一定会变,但会变成什么样我们根本不知道。
以前,我一直想建立那个巨大精巧的恐龙,用一个精妙的体系来管理几千人,设计清晰的制度,做复杂的KPI 模型。这是错误的,我是一个生物学家,怎么能用违背自然的方式运营企业? 即使是最精妙的设计,都跟不上未来任何的变化。当一个不可预知的变化到来的时候,你会在一夜之间崩溃,就像恐龙在一夜之间灭绝一样。你可以说,我现在发展得很好,赚很多钱,但这是最危险的时候。我最怕听到的话就是,所有的事情都在我的掌控之中。如果真是这样,10 年、20 年可以做得很好,但是你的企业不会成为百年企业。
死亡意味着重生。想象一下自然界,想象一下群体,想象一下个体,想象一下每个细胞,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你应该干什么呢?你应该在组织构架上花工夫,让它形成试错单元和试错机制。所谓的划小,就是一个东西不要那么大,切成小的,划小的本质不在于划小,在于试错。这种单元一定要多,很多会失败,但也会有成功的。这些成功的就是你未来转型的动力。企业内部的试错会让企业延续下去,如果你不做这件事,你的企业就会成为那个试错的单元。
艾诚,财经双语主持人,赛富亚洲投资合伙人,新媒体《艾问人物》创始人,著有《创业的常识》《奋斗是一种信仰》。曾任中央电视台驻纽约财经评论员、世界银行国际金融总公司投资顾问。毕业于哈佛大学,2016年当选福布斯30位30岁以下亚洲影响力人物,热衷公益和传媒政策研究。
艾问传媒(iAsk Media)是记录时代人物的全媒体平台。每年记录近千名创业者、投资人、企业家,并以电视、广播、杂志、网站、视频、音频、图书、会议、榜单等多层次产品链,传播创新精神,探索创富法则,已出品《艾问·每日人物》《艾问·*级人物》《艾问·人物榜单》《艾问·环球知行》。
推荐序1 在商业的烂泥地中修炼明亮的人性 // VII
推荐序2 为什么说死亡是企业的宿命 // XIII
自 序 黑天鹅时代,没有不死法则,只有向死而生 // XVII
第一章 真伪需求之争
致命败局:伪需求的陷阱 // 003
O2O:创业死亡集中营 // 003
为“空椅子”创造需求的商业传承 // 005
判断真伪需求的关键要素 // 007
真需求与伪需求的动态演变 // 010
小众需求的大而化之 // 012
平民经济不能横扫天下 // 012
低频消费很难成就独角兽公司 // 013
“真”需要嫁接商业的千山万水 // 015
需求=需要+商业逻辑 // 015
真需求如何活下去 // 017
快问快答·真伪需求之争 // 022
第二章 烧钱之争
“烧钱”的政治经济学 // 027
互联网企业的烧钱基因 // 027
烧钱之殇 // 031
规模与盈利哪个更重要 // 036
寒冬时节的投资者偏好:盈利 // 036
规模至上的摇摆 // 037
烧钱是外因,商业逻辑才是内因 // 042
回归常识:商业模式 // 042
融到钱怎么烧 // 048
快问快答·烧钱之争 // 050
第三章 团队内讧之争
中国式合伙人的内伤 // 055
家族式内乱 // 056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 058
罅隙之源 // 063
股权之争 // 064
愿景没有达成共识 // 065
建好制度的防火墙 // 068
合伙创业的关键是股权分配 // 069
情商与规则:以江湖的方式开始,以商业的方式结束 // 075
情商关乎妥协 // 078
合理的退出机制 // 080
快问快答·团队内讧之争 // 082
第四章 风口之争
创业最大的坑是风口? // 087
风口只是客观存在 // 087
掉进风口的坑里 // 088
通向风口的赛道总是人满为患 // 091
风口容易滋生的负能量 // 091
基因的失败 // 094
回归商业的本质 // 094
迭代,迭代,迭代 // 100
风向变了,你还站在原地 // 100
迭代试错,小步快跑 // 102
抓住时代的风口 // 106
未来的风往何处吹? // 106
如何洞悉行业细分的风口 // 108
快问快答·风口之争 // 111
第五章 产品之争
产品为王 // 117
大起又大落 // 117
颠覆与常识 // 120
成功者的窘境 // 124
成功路径依赖症 // 124
技术至上主义者的困惑 // 126
守住护城河,抓住顺势优势 // 128
工匠精神 // 131
精益求精 // 131
洞悉人性 // 134
快问快答·产品之争 // 138
第六章 竞争生态之争
赢者通吃的时代精神 // 143
江湖交锋从未间断 // 143
从相杀到相爱 // 145
从价格战到价值战 // 149
锋利的价格战 // 149
回归价值战 // 151
产业转折点 // 154
互联网的下半场 // 154
回归理性 // 155
一统天下与小而美:各有各的活法 // 157
大赢家的灰度理论 // 157
老二的活法 // 159
小而美的活法 // 162
快问快答·竞争生态之争 // 164
第七章 资本博弈之争
资本:天使、鞭子还是门口的野蛮人 // 171
野蛮人与鞭子 // 171
资本无疆 // 175
友谊的船翻到哪个阴沟 // 176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 179
公司到底是谁的 // 183
“亲生父母论”与“市场契约论”的博弈 // 183
创业初期把牢企业控制权 // 184IV V
碰撞与融合 // 188
创业者的强势 // 188
选择合适的投资者 // 190
被资本驾驭的商界,共识和分歧的博弈 // 193
快问快答·资本博弈之争 // 195
第八章 政策之争
顺势者赢 // 201
弱势的创业者和强势的政策 // 201
政策事关企业生死 // 206
远离政策的底线 // 210
拒绝“黄赌毒” // 212
影响稳定者“亡” // 215
远离法律底线 // 218
政策擦边球怎么打 // 219
曲线救国,规避风险 // 221
优化政商关系,做政策建设者 // 224
快问快答·政策之争 // 227
第九章 战略之争
一个创业者的战略修养 // 233
迷茫者酷6 与视频新贵一下科技 // 233
选择与取舍 // 234
有竞争力的市场地位 // 238
顺应趋势 // 238
小咖秀的大爆发 // 241
惊艳的产品 // 242
协同效应 // 243
互联网时代的生态链偏执 // 243
生态链的长与短 // 246
战略投资的冰与火 // 250
战略话语权 // 250
资本恰到好处的晕轮效应 // 252
快问快答·战略之争 // 255
第十章 创始人之争
创业最大的梗——创业者不玩了 // 261
消失的网际快车 // 261
压力之下的溃败 // 264
喝下“剩者为王”这碗鸡汤 // 266
成功就是死得慢 // 271
屡败屡创的创业者,或许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 // 273
中国最成功的“失败者” // 273
企业可以死,创业不能亡 // 276
快问快答·创始人之争 // 278
附 录 // 283
相比“成功”,“不死”是一个创客更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国内进入创业的繁盛期,大众创业的高歌猛进,使创业泡沫日益膨胀,而真伪需求、胡乱烧钱、团队内讧、错失风口、产品糟糕、竞争惨烈、资本博弈、政策风险、战略失误、创始人放弃,这创业路上的十大陷阱,也让许多创客功亏一篑。创业路上到底有无不死法则?创客们如何规避风险、绕开陷阱,让自己的企业可以屹立不倒?
《艾问人物》创始人、财经双语主持人艾诚对话中国创业者中身经百战的资深创客,包括凡客诚品创始人陈年,李国庆,一下科技创始人韩坤,赶集网创始人、瓜子二手车直卖网CEO杨浩涌,西少爷创始人孟兵,易到创始人周航,大众点评联合创始人龙伟,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快手创始人宿华,e袋洗创始人张荣耀,探求创业路上的不死法则,为创业者建言,指导创业者实战,给创业者启示。
失败不一定是坏事,也没有什么可耻的,如果创业者和后来者能从创业的失败案例中总结教训、获得启发,创业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很多。人是为着成功、胜利来面对失败的,从这个角度出发,本书对创业失败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总结与分析。
向死求生是一种对生命的态度,也是运营企业时的必需之举。
◎盛衰之间有无不死法则?
张旭豪、宿华、周航、陈年、李国庆、韩坤、杨浩涌、孟兵、张荣耀、龙伟,多位出生入死的中国创客,现身说法给出答案。
◎真伪需求、胡乱烧钱、团队内讧、错失风口、产品糟糕、竞争惨烈、资本博弈、政策风险、战略失误、创始人放弃,如何避免创业十大陷阱,向死求生?
◎如何绕开创业陷阱?如何辨别真伪需求?如何避免创始团队内讧?
从创业的不死到成功,到底还有多远的距离?
财经双语主持人历时三年苦苦追问,为创业指出更明晰的路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