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正版】 胡锡进论复杂中国 胡锡进 人民日报出版社 9787511517838
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
13.44
2.0折
¥
68
八品
库存2件
作者胡锡进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517838
出版时间2013-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1613048583945834496
上书时间2024-12-2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 商品描述
-
前言
不缺席,不落俗,不敷衍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米博华)
胡锡进面部表情相当生动:闲谈时,笑容可掬,圆融、内敛,和颜悦色;工作时,眉头紧皱,敏感、外扑,锐气逼人。或可说,总编的性格,一定会折射出一张报纸的面孔;而主笔的风格,亦必留痕于文章的字里行间。环球时报特别是时报社评拥有大量读者,赞成者击节鼓掌,不赞成的热讽冷嘲,这也不奇怪,说明时报社评在舆论场上的影响力。李普曼说,探索和批判是评论家的使命。在当下中国,探索也是一种建设,而批判与创新往往是一体两面,这是一个社会保持活力并不断激发新活力的元动力。
胡锡进在本书自序中说,“复杂中国是我本人对当下中国的总认识,也是由我主持环球时报社评的总论点。”我深以为然。引而伸之,再补充说几句。
中国的外部环境和国内建设呈现错综复杂的情势。我们应意识到,一个有十三亿人口、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大国,深刻改变着国际政治的格局,谁也说不清这种变化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大国和小国、近邻和远邦、意识形态相同和不相同的国家,都在认真研判中国崛起之于本国的长远利益,重新界定与我们这个新兴大国的微妙关系。正如大家看到的那样,面对这种调整,有的脚步凌乱,有的难以适应,有的甚至张皇失措。中欧隔岸眺望,中美俄且看且走,中国与周边邻国探底试水……许多故事让人看不大懂,许多事态让人颇费思量。上述变化,提示我们,即使我们想,恐怕也很难做到守拙和低调。海湾地区的稳定不再与我无关,那里有我们成百上千亿的投资,利益攸关;东亚三国的关系以及南中国海的平衡、角力乃至争端也不仅仅是外交的口水战,那里有历史恩怨和现实问题,关涉中国安全。大国之间如何减少误判,如何管控分歧,如何平衡损益,从而维护和平与发展,十分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
国内改革建设的复杂性也决定了我们选择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总目标下,一个梦、两个梦,无数个梦想都需要具体的解析,把梦想变为现实更需要正确的路径。如何统筹,如何协调,如何兼顾,如何平衡,本身就是一个难题。绝对平均主义不行,但贫富差距拉大也不行;只热衷GDP增长不行,忽视了发展速度也不行;不改善民生绝对不行,但预期值太高也不行;不加强市场监管不行,但过多的行政干预也不行……教育无小事、就业无小事,那么医疗、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也不是小事。从某一个局部上看,似乎都能理直气壮讲出一番正确的道理、合理的诉求,但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可能又有另一个说法。这就是现实的中国:充满活力地向前发展,但也面临着矛盾困扰和多难选择。
对“复杂中国”强探力索,是时报的自觉担当。时报社评的“粉丝”甚众,在多数公共场合,时报总是第一个售罄或送完的报纸,有效阅读率非常之高。然而也有非议乃至批评,以至胡锡进同志常常承受着让人难以接受的人身攻击。这需要一个能够承压的大心脏,但更需要有一种殉道者的大情怀。本可以绕开那些有些敏感的、缠夹不清的选题,本可以使用一些说了等于没说的高级废话,本可以采取“两头堵”、“两面光”的模糊处理,但时报社评不愿缺席,不愿落俗,不肯敷衍。胡锡进说,“时报社评不构成对‘复杂中国’的系统论述,难免有些碎片性的想法。”然而这或许是时报的一大魅力。因为,忽视对碎片的观察,其实也无法真正系统的思考。没有人可以做到句句是真理,正是这些观察使我们可以更多地拓宽认识真理的途径。在这样一个有些浮躁的社会氛围中,需要一些对复杂性的认识和剖析,虽然这往往是沉重的。
环球时报的事业渐入佳境。除主持环球时报经营和编务外,胡锡进每年可以在助手们的帮助下,撰写二百多篇质量上乘的稿子。这是个惊人的成绩,让人钦佩。这个平台值得珍惜。一方面,作为主持一张报纸总编辑,“看完大样写社论”,而且可以直抒胸臆,对报人来说,是最好的职业状态。另一方面,作为主持社评的主笔,需要时刻意识到话语权意味着必须肩起更重的社会责任,始终保持足够的稳重、理性和约束,坦诚直率准确地发出中国声音;以临渊履薄的态度对待每一篇报道和文稿。
读这本书,可以体会到胡锡进所做工作的难度和复杂。
寻找面对复杂中国的“最大公约数”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张颐武)
这部书是胡锡进近年来思考“复杂中国”的成果。
胡锡进这个名字在舆论场上同环球时报紧紧连在了一起。由于环球时报在中国扮演了重要的舆论角色,在世界舆论中也开始获得影响力,它的总编辑胡锡进在中国内外都有了大量关注者。国内舆论场上对环球时报一直争议不断,由于这份报纸维护国际政治层面的中国国家利益,一些人把它与维护政府利益强行捏合在一起,给它挂上标签。也许他们并不了解环球时报为帮助中国和世界相互打开窗户都真正做了些什么。
据我所知,评论中国国内事务是环球时报创办英文版之后,胡锡进撰写社评的“额外差事”,客观说,这只是胡锡进在这份国际新闻报纸里,在评论版上的“不务正业”部分。但这些社评激起的反响却堪称爆炸性的。或许是胡锡进极宽广的国际视野,使他总能把中国事务评论得让人耳目一新,他不仅触碰了敏感话题,而且他的触碰方式和角度常常让人“意外”。
胡锡进是极高产的作者,在手下编辑的协助下,他一年能写几百篇文章。这对一个专职写作的作家来说大概也很难做到。要知道,他是环球时报的一把手,每天还有大量事无巨细的工作。他显然是一位把工作和思考、写作融为一体的人。他必须有永不枯竭的思想喷涌,和对社会思想火花的瞬间消化能力。
我本人见证了胡锡进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的一次演讲。他面对面的说服力的确了得。那天听众把会议室挤得满满的,其中有一些被组织者认出来,是在网上很不喜欢胡锡进的人。组织者担心他们会闹场,比如向胡锡进扔一只鞋,于是在开场白里呼吁大家理性听讲,不要有不礼貌之举。我作为主持嘉宾,提了同样的希望。但我们还是不踏实,因为很多名人在演讲时都遭遇过攻击。
然而胡锡进一讲起来,我们的担心迅速降下来。他的坦诚和实事求是态度,对于尖锐问题毫不回避的开放精神,以及他话语之间流露出来对这个国家既爱又担心的情怀,他充满激情的生动语言,深深感染了会议室里的整体氛围。大家报以掌声,发出阵阵笑声,那些被担心有可能闹场的人也像是被这种气氛融化了,随着胡锡进的演讲频频点头,同周围人一起微笑或者大笑。这样的互动一定是中国各地大量讲座中最令人羡慕的之一。
胡锡进的演讲和他在环球时报社评里表达的思想高度一致,他强调中国的复杂,以及世界的复杂。如今很多媒体的倾向同那里评论员在微博上说的话是矛盾的,但胡锡进恰恰避免了“分裂”,就像他自己常常所说:他讲的“真话”首先是他的真心话。
胡锡进的经历使他有机会把中国的复杂性掰开揉碎。胡锡进当过11年兵,是1978年通过高考走进军校的大学生。毕业后在山沟的基层部队里待过几年,后又通过考研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因为学俄语和做了记者,亲身经历体验了苏联解体带给东欧的变化,他不仅在波黑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成为活跃的战地记者,还到了世界很多地方。从欧美日这些发达国家到新兴国家及穷国,他见了数不清的人,进入了大量寻常百姓家采访。带着这么多铺垫和视角回看中国,和只从自己价值观和利益的角度评论这个国家,当然是不一样的。
这本书是由200多篇文章组成的,其中大多数文章都针对中国当时一件有影响的事。胡锡进的勇气首先在于他敢面对最尖锐的问题,拒绝在“敏感”的事和话题上做逃兵。通过这本书可以看到胡锡进谈论中国的面是多么宽大,他走进了多少以往中国舆论的“禁区”。他有时给人以“艺高人胆大”的感受。把他的话题摆在一起,就展现了复杂中国的各种维度,他既是在评论,也是在记录这个时代的中国。
胡锡进的文章都不长,但信息量很大,每个段落一般都很短,但说理透彻、解渴。据我所知,胡锡进撰写的社评征服了中国大批有影响力的特殊读者,包括一些高级官员、著名企业家等很多政商精英成了胡锡进文章的忠实粉丝。
胡锡进的文章里常常提到中国所谓“左”和“右”的各种主张,但他所表达的思想显然超越了这两极,能看出他更看重“沉默的大多数”在想什么,争取帮他们发出声音。他自己说,他在寻求中国人共同的“最大公约数”。
我慨叹他的包容和坦诚。他始终坦然地面对问题,在紧张地进行着观察、思考和探究,他愿意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的人。在他的微博上,从来也不删那些看起来相当离谱的,甚至是带有人身侮辱性质的留言。他似乎真的不计较那些言语的暴力带来的影响。我要坦诚地说,我自己就在微博上,但我确实做不到这一点。但对于胡锡进来说,他需要的是通过真诚地对话让人们一起面对“复杂中国”,他的不计较其实来自于他清楚地了解他和“论敌”之间的分歧并不是个人的纠纷,而是面对“复杂中国”的不同选择,所以他根本不会计较那些浮在空中的虚幻的言语泡沫,那些东西伤不了他。他只是在陈述观点,讲述看法,他始终是对事不对人的。他在发表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始终保持着得体的风度和理性平和的态度。在讨论中尊重和自己不同的人,是胡锡进一以贯之的原则,因为他知道,这个“复杂中国”需要大家“合力”的推动。他从不畏惧讨论,从不畏惧面对不同观点,这其实是胡锡进的最大特点。他总是试图在分裂的“舆论场”上寻求更多的共识,寻求更多的相互理解和沟通。他从来敢于说出让一些人并不愉快的“真话”,敢于不去取悦受众,直截了当地揭示复杂的事件,面对复杂的问题。他相信多数人的理性和明智。
久而久之,胡锡进渐渐地推动了舆论场上的一种思考:由于中国的复杂性,这个国家需要耐心甚至复杂的解决方案。他反对一厢情愿和天真浪漫。他质疑那些希望中国瓦解和崩溃的声音。他很清楚快速发展的中国有太多问题和挑战,许多人所期望的改变其实也是他的期望。“左”和“右”不可调和的地方在胡锡进这里是可以沟通的。因为他在寻找的是多数人的福祉和这个国家未来走得更好更稳。胡锡进可能看错,发生偏颇,围绕他的质疑和讨论会反过来促使他更深入地思考。但他对两个底线一直坚守。
一是实事求是认识中国。胡锡进的经历和阅历使他了解中国的过去和今天,他知道我们走到现在的位置是多么不容易。中国的变化除了我们自身的感受,还可以从中国人的日子同西方人生活差距的不断缩小看得非常清楚。中国今天的样子,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就是一百年前革命和思想先驱们所希望的,甚至超出了当时一些大胆的预期。中国已经走出近现代的低谷,向着更高的目标进发。中国永远都会问题成堆,旧的走了,新的来了,中国不是用一两个命题就能概括的国家,那种简单只能是一些人的虚构。面对并接受复杂是中国人认识国家的起点,也是中国政治学实事求是的根。
二是实事求是改革中国。胡锡进知道中国今天的发展必须从现实基础出发,不能搞推倒重来式的天真设计,也不能对任何外国模式采取教条主义式的照搬。他认为中国一定要避免苏联、南斯拉夫那样的分裂,避免亚洲和非洲一些新兴国家的动荡,他支持国家平衡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实现这三者的相互促进是中国最大的政治。他认为今天的中国“已经握着一手好牌”,把它打赢,是当代中国人对自己、也对子孙后代必须承担的责任。
中国社会来到又一个思想活跃期,因为中国的变化带来了大量可能性,也预示了某些不确定性。各种思想和主张正在中国激烈竞争,而它们的背后又往往是各种利益。互联网上的辩论总是很尖锐,也很激动,它们在对现实生活产生我们一时还看不太准的影响。在这个时候,非常需要有人能够保持清醒,并且敢于担当,在舆论的喧哗声中帮助整个社会冷静,把社会的思考带向对我们所处位置和环境的判断,以及厘清究竟什么才是对我们最重要的,我们怎样才能到达目标。
读胡锡进的这本书,支持他的人会进一步了解他的思想宽度,感受他从军旅生涯中就树立起来的对国家和社会的那份责任感。不赞同他观点的人,至少也会发现他的所言所述同所谓“商业民族主义”无关,他是一位严肃的思想者和论述者,也是理性争论的实践者。他的文章组成并提供了思考中国未来和我们所有人未来的思想平台。
复杂中国总是需要一些“最大公约数”的,胡锡进的工作因此值得尊敬。
是为序。
作者简介
胡锡进,环球时报总编辑。1960年4月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1989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获俄罗斯文学硕士学位。1993年至1996年任人民日报常驻南斯拉夫记者,深入前线报道波黑战争。1996年至2005年任环球时报副总编辑。2003年前往海湾前线报道伊拉克战争。2005年起担任环球时报总编辑。
目录
第一编舆论交锋
003/中国互联网的政治贡献和缺陷
005/我们爱的是哪一个中国
007/唯恐天下不乱者举世难绝
009/中国社会被谣言耍得太容易了
011/互联网浓缩了太多复杂性
013/“实事求是”需要一场启蒙运动
015/法律不会为特立独行者弯曲
017/反对报复性杀戮是真正普世价值
019/名人宣扬社会恐怖主义应被禁止
021/舆论批判的质量关系中国未来
023/所有人都是舆论河流上的船
025/莫让粗暴对立主导中国互联网
027/别让“立场”成为造假者的保护伞
029/中国不是禁止自由主义的铁幕
031/"老意见领袖"们在快速出局
……
内容摘要
《胡锡进论复杂中国》精选了232篇选自于2011年至2013年环球时报已经发表的社评和单仁平文章,主笔为环球时报社总编辑胡锡进,在社评完成的一时间,由中国思想界各个领域巨擘的学者和教授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给予意见,容纳了来自全社会的大量思想,具有广泛的社会认同度,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主流社会的声音。“复杂中国”是胡锡进本人对当下中国的总认识,也是他主持的环球时报社评总论点。《环球时报》一直尝试从所能做到的尽量宽阔的视角品论中国,介绍世界,梳理中国内外的复杂性。它呈现了一个很多媒体评论所没有的认识角度,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局面。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