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正版】 落地无声 郭梓林 机械工业 9787111342199
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
9.66
2.7折
¥
36
八品
仅1件
作者郭梓林
出版社机械工业
ISBN9787111342199
出版时间2011-05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36元
货号1739481809513205760
上书时间2024-12-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落地无声—故事中的经济学》为作者郭梓林十年来经济学随笔的精选,全书分为三篇。
上篇是故事中的经济学。用经济学的原理解释生活现象,使经济学复杂深奥的理论成为通俗易懂的知识。
中篇是企业家的企业文化。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从经济学的视角,做出深入浅出的解读,以提升读者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水平。
下篇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社会的热点问题,用经济学的科学工具,进行新颖独到的分析解读,使人豁然开朗。
作者简介
郭梓林,1957年生于福建,1962年迁居江西。1974年上山下乡,1976年入伍,1979年退伍,1980年当建筑工人,1982年大学读书,1985年担任国有企业团委书记,1989年担任国有企业总经理,1992年辞职“下海”,合伙创办科瑞集团。现任科瑞集团副董事长、北京瑞泽集团董事长,2005年受聘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常务副所长,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标准首席终审专家。
主要著作有:《企业游戏——近距离文化观察》(2000年,三联书店)、《思想统治企业》(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乔致庸的经济学》(2006年,海南出版社)等20余部。
目录
自序:钱与快乐上篇 故事中的经济学(18篇) 美丽的姑娘与美妙的制度 为什么斗牛士“牛”而牛却不“牛” 汽水、包子与产权 假货的要害是什么 买的精,还是卖的精 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 如果可口可乐被烧了 童养媳与期权制度 不一定要成为爱因斯坦 上帝也会钻空子 寻找均衡点 排队成本由谁付 检测与治疗之随想 火暴的,就是便宜的 跳槽的机会成本 揣在兜里的剪子 出版、图书与读书成本 冲突与选择中篇 企业家的企业文化(16篇) 做大“中产阶级” 由“富”而“贵”的指向 人文思想与企业家的幸福 以德言商与以商言德 白发英雄看青山 制度:合作的共享规则 雍正难题 企业家的“三觉” 民营企业安全问题的背后 为家族企业辩护 关于民企“原罪”问题的对话 合作秩序与企业元老问题 合作的底线与底线的合作 “国美之争”的传闻 诚信:一个并不容易的选择 细节的成本下篇 透过现象看本质(16篇) 丹麦王子与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什么时候容易犯错 声援郎咸平 事实的背后 人格担保悖论 成本、承诺、沉默及其他 博弈的规则与理性的选择 劣币、良币与制度文明 真的有损人不利己的制度吗 何谓和谐如何和谐 以人为本的均衡发展 为人民服务也要讲成本 “辞官下海”说 牙膏与牙膏皮 什么才是腐败的土壤 用什么来告诫我们的干部后记
内容摘要
《落地无声:故事中的经济学》为作者十年来经济学随笔的精选,全书分为三篇。上篇是故事中的经济学。用经济学的原理解释生活现象,使经济学复杂深奥的理论成为通俗易懂的知识。
中篇是企业家的企业文化。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从经济学的视角,做出深入浅出的解读,以提升读者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水平。
下篇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社会的热点问题,用经济学的科学工具,进行新颖独到的分析解读,使人豁然开朗。
精彩内容
常言道:“从北京到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人们之所以会有这种感受,是因为卖货人的信息总是比买货人更充分一些。相对于个人消费者,厂家和商家在信息方面既是强势群体,同时主观上也存在隐瞒信息、试图欺骗消费者的可能性。因此,消费者在交易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那么,到底是卖的精,还是买的精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必须知道信息对称究竟对谁有好处。
公平的交易,总是在交换双方都认为自己能够得到好处的前提下,才得以进行的。正如经济学家们说的那样:交易并不是“等价交换”的,而是双方都认为自己从交易中的所得将比付出更多,才能成交。人们愿意付出1000元钱买一台彩电,是因为单靠1000元钱,他们自己是无论如何都生
产不出一台彩电的,而且在附近也找不到更低的价钱(假定质量同等)的彩电。商家考虑的则是,他们只用了不到1000元的成本,就已经采购到了这台彩电,所以,购买彩电者付给商家的1000元与商家采购这台彩电的成本并不等价。于是,双方都非常满意这笔“不等价的交换”,都认为得到了自己满意的好处。用更理论一些的说法就是,一把斧头之所以可以和三只羊成交,是因为双方都认为交换后的物品价值大于交换前的物品价值。
交易双方如果对自己能否得到好处不清楚,或者对能够得到多大的好处不清楚,那么,从理论上说,其交易就可能做不成。交易不能进行,其实对双方都没有好处。所以,信息对称不仅对消费者有利,而且对厂家和商家也有利。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不对称并不是厂家和商家的本意。从市场行为的本质来讲,生产者和销售者需要保密或者说希望拥有的信息优势只有一样东西——价格。只要买方能保证卖方得到期望的利润,卖方便没有必要垄断信息。换句话说,只要交易结果对卖方是有利可图的,卖方就会愿意把信息告诉买方。
当然,在现实的市场环境中,往往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即一旦卖方把全部信息都透露给买方之后,可能更难成交。原因有二:一是买方可能认为物非所值;二是买方掌握了卖方提供的免费信息之后,有可能去寻找更便宜或更优质的产品。唯其如此,卖方便失去了提供真实信息的积极性。
但是,要想成交,卖方又不能不提供信息——这就是卖方的“两难”,造成的后果是增加交易的成本,而增加的成本说到底还是社会成本。
在短缺经济时代,卖方是没有什么“两难”压力的,因为在供不应求
的卖方市场,买方只能向卖方妥协。买方的妥协,也就意味着卖方将可能继续缺乏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产品品种的激励——这也是计划经济时代社会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市场经济的竞争模式,使得卖方市场逐渐过渡为买方市场,卖方的“两难”窘境日益凸显。卖方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是在市场上建立起自己的信用,包括通过技术创新使产品更加物有所值,也包括实现产品性能价格比的优化、提高美誉度和市场知名度。有了信用,就等于把交易所需的相关信息都“打包”进了企业的商标。买方只要见到了代表这个企业信用的商标,就很可能会不管三七二十一,认为买该商家的产品一定不会吃亏。这样一来,不但卖方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买方也减少了麻烦,更重要的是还避免了上当受骗。因此,在企业建立起了信用之后,虽然表面看来买卖双方在交易时仍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但在企业建立的信用中已经包含了足以让买方信任的信息。
所以,买卖双方实质上已经趋于信息对称了,不但更容易成交,也使双方都更能通过交易得到好处。
在信用社会,买卖双方获取的交易物信息实际上是对称的。正如人们去某家银行存钱,除了存折,并不需要仔细阅读银行出具的各种章程和文件,就能相信日后能够取回本金和利息。因为,有关这家银行的全部信息,应该包含在存款者对这家银行的信任中了。为什么银行盖的大楼都那么厚实?其实这正是银行具有牢固信用的表征之一,大家的钱会像银行耸立的大楼一样扎扎实实,同时这也说明了信用中已经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当然,国有银行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即有国家作为其强大的信用保障。
既然信用中已经包含了足够的信息,有信用的卖方在经营中就可以相应减少发布信息的成本了。同样是开拓一个新产品的市场,在具体的广告预算上,知名度和美誉度都很高的企业的预算肯定要少于一家知名度和美誉度相对偏弱的企业。因为消费者知道,在知名度和美誉度高的企业的广告背后,包含着很多有利于消费者的信息,而面对知名度和美誉度相对偏弱的企业时,消费者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是难以通过几则广告来改变的。这就说明,有信用的企业在开拓市场方面更具优势。选择有信用的企业,对买方当然有利,因为买方在搜寻产品信息的过程中,是要支付成本的。所谓“货比三家”,比的过程、跑的过程,都是在支付获取信息的成本,至少要花费时间成本。因此,真正精明的厂家和商家,都愿意成为让买方放心的卖方,都希望以信息对称的合法方式来争取更多的买方。而那些想利用一时的信息不对称欺诈消费者的企业,最终将失去信用,从而失去市场。
总之,买卖双方都期望能够实现连续交易,而这样的交易是建立在卖方信用基础上的交易。在买方普遍建立起了对商家的忠诚度之后,就不存在“谁比谁更精”的问题了。因为,最终这是一个博弈的均衡。P14-1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