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正版】 故宫院长说故宫 李文儒 天地出版社 9787545527100
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
14.49
2.1折
¥
68
九品
库存3件
作者李文儒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ISBN9787545527100
出版时间2017-08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952131097629147147
上书时间2024-12-2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前言
[序一]
谁的紫禁城
中国皇宫紫禁城,明朝永乐四年(1406)筹建,永乐十五年(1417)开工,永乐十八年(1420)落成。从明成祖朱棣到中国末代皇帝溥仪,历明、清两朝,共有24位皇帝在此执政、居住。
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帝制。1914年,紫禁城内成立古物陈列所;1925年,以明、清皇宫和宫廷旧藏文物为基础,故宫博物院宣告成立。
昔日戒备森严的皇宫从此成为公众自由出入的博物馆。
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古代皇宫建筑群,紫禁城的伟大在于它早已凝结为经典图像。
既凝固又变幻的紫禁城图像属于它的创造者。
属于近600年来所有见到和想到它的人们。
属于每个人的眼睛和心灵。
[序?二]
作为图像的紫禁城
紫禁城北面的景山,虽说是营建紫禁城的时候由人工专门为皇宫堆造出来的一座“靠山”,既不高,也不大,但却是欣赏紫禁城的最佳位置。
现在的人们从景山最高处的万春亭望下去,大概都会惊异于自己的突然发现:紫禁城原来是这么一幅大画卷啊!
凝视着铺展在眼底的鲜艳夺目的紫禁城大图像,相信任何人的心中都会涌动特别的感受。
是啊,当皇宫——紫禁城——作为帝制时代统治核心的功能终结之后,当故宫——紫禁城——转型为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之后,当紫禁城——现在的故宫博物院——仅仅成为公众自由“观看”的对象之时,紫禁城便只留下了“图像”的意义。
谁都知道,紫禁城是皇帝建造的,是为皇帝建造的。
按照帝王的意志和为帝王服务的意志建造的紫禁城,如其他皇宫一样,一定是当时当地最好、最辉煌的建筑。并且,由于紫禁城是中国的皇帝建造的最后的皇宫,由于至少有十几个世纪之久的可继承的传统和可吸取的经验,所以与以往的皇宫相比,紫禁城得以建造得无比恢弘、无比壮美、无比艳丽,同时也无比规范、无比标准。
紫禁城,这座中国最后的皇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皇权文化在建筑形态上的集中呈现,是中国帝制文化的立体化、符号化、图像化,也是中国帝制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高度统一,甚至是最完美的统一。由此,把已经成为公众视野中的“图像”的紫禁城,置于图像学视域中被观看被欣赏被解读时,紫禁城便具有了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的皇权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标本特性,从而为所有观看者与解读者提供着欣赏角度和解读通道的种种可能。
2012年,紫禁城落成590余年之后,当年走进紫禁城的人数创造了历史纪录:1500万!在全世界范围内,绝对没有哪一座皇宫遗址,哪一处公共文化空间,在一年之内能够做到这么多人进出。
如所有的帝王一样,建造紫禁城的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希望朱家的帝业承传万世;但他绝对想象不到,几百年之后,他的宫殿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中国皇宫建筑群,成了全世界参观人数最多的游览胜地。
当这么多人拥进昔日的皇家禁地随意观看“博物院”的时候,有多少人是在现代理念下理性地解读他们观看着的古老的紫禁城?有多少人是在现代理念下感性地领悟他们观看着的古老的紫禁城?又有多少人在思索、探寻理性解读与感性领悟之间的碰撞与纠结?包括它的保护者、管理者、传播者。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紫禁城作为帝制统治核心功能的终结,是民主革命的结果;皇帝的旧宫殿转型为人民的博物馆,是民国时代的文化革新与文化建设的结果。在紫禁城这样一个空间不曾改动的图像中,随着时间的流动,演绎和累积着皇朝与民国、君主与民主、集权与公权的对峙与交替。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我所指的理性解读,是指以民主的科学的价值观,还原、认识、评价紫禁城的历史,即透过紫禁城的显性图像,身临其境地认识紫禁城与帝制时代的体制制度、礼仪规范,与皇帝的执政行政,与皇家的宫廷生活,及其与历史发展、国家命运、民众生活的关系。
我所指的感性领悟,是指在感受着紫禁城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时,仔细体味紫禁城建筑的美不胜收。
我所指的思索、探寻理性解读与感性领悟之间的关系,是指进一步追问政治文化与建筑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如我在正文中所论:紫禁城其实是一个“主题先行”的艺术结晶,即中国帝王意志、统治思想、传统文化的艺术结晶;紫禁城不是在建筑美学的指引下完成的,而是在帝制、宗法、礼教理念的指引下完成的;或者说古老文化、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礼制理念左右了建筑审美取向。
这正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审美的独特性、根底性所在。
宏大的建筑源于深厚的文化。
找到了这个文化之本、文化之根,也就明白了面对紫禁城宏大建筑群之时,我们为什么总是被建筑理念与艺术审美二者的完美统一而一再震惊。
对紫禁城的理性解读与感性领悟的最大特征,是以实体为对象、中介,以可视的、可走进去的“图像”为对象、中介。与平面图像(印刷品)、影视图像不同,作为“建筑”的“图像”是可以走进去的多维图像。
走进紫禁城,即走进紫禁城图像之中。在“图像”中行走,在行走中解读,在行走中领悟。
规模无比宏大的迷宫般的紫禁城,形成多维的连绵铺排的紫禁城图像,及其相应的、明确又复杂丰富的信息,足以使活动在图像中的人成为图像中一个移动的“图像分子”,成为被图像化了的一个“图像”,被符号化了的一个“符号”。
包括封建时代主宰紫禁城的皇帝本人。
如皇帝的登基、早朝、经筵,皇帝的坐姿、站态,皇帝的行走路线,统统是被紫禁城空间严格限定了的。对臣子与奴仆的限定就更不必说了。可以说,紫禁城图像是使皇帝成为皇帝、奴才成为奴才、臣民成为臣民的坚固牢笼。
虽然皇宫的功能早已消逝,现在的人们可以大摇大摆地以主人公的姿态,以审视者的身份行走在紫禁城图像中,但仍然需要警惕紫禁城图像的隐性绑架,警惕被强大的紫禁城图像图像化为紫禁城图像中的一个移动的“新图像”。
因为时世虽大变,但曾经弥漫着帝制文化、皇权文化的那个实体没有任何改变;曾经散发着固化帝制、固化皇权的强大而奇异的“气场”力量的空间仍然原样存在。
况且,那种长时期的固定化了的力量太强大,行走在这样的“气场”中,此时此刻的“这一个”的视觉与感觉,很可能在不知不觉间被感化、被置换为彼时彼刻的“那一个”的视觉与感觉,亦即成为被图像图像化了的“图像”,被符号符号化了的“符号”。
于是,“这一个”移动的图像或符号,会随时随地不由自主地认同帝制文化、皇权文化,或它们的某一方面。
于是,现在的“这一个”便成了原来的紫禁城的附属与俘虏,即皇帝的附属与俘虏。
这样的事实其实屡见不鲜。
这是我反复强调行走在紫禁城“图像”中的人必须自觉坚守现代理念理性的理由。不只是成百万上千万的参观者,也包括紫禁城的保护者、管理者、传播者。后者尤其重要。
一方面存在紫禁城图像对于“我”的绑架与俘虏,即对“我”的负面影响与改造的危险;另一方面,在对紫禁城图像的解读与感悟中,“我”对于紫禁城图像的选择、置换与再造的空间无限宽广。
一切基于紫禁城建成之后,特别是紫禁城成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图像之后产生的多义性。
紫禁城既是一个实体,也是一个象征体,更是一个成为图像之后能够激发无限想象的空间。
紫禁城的建造理念,几百年来的实际使用,尤其是近百年的功能转换,使得这一形态未改的建筑实体,在图像意义上一直处于“生长”状态。
由建造理念决定,建造之时就赋予建筑本体有多重意义,明显的、隐含的、象征的,在后来的使用与转换中,更“生发”出真实的、虚拟的、视觉的、心理的、潜在的多重图像,也就是说,紫禁城图像是一个动态的“成长”过程,这个过程随时间而继续。
紫禁城建造者的初衷,紫禁城“需要”和“想要”的理解,与后人的理解和可能的解读,永远不可能对等。
所以,理解和解读的过程,即创造的过程。不断“生产”出来的图像可以通过“我”的解读不断地“再生产”。
参观紫禁城,把紫禁城作为图像首先是视觉行为。紫禁城是看的,不是读的,但看也是读。要让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看,深化为认真的解读。
读属于帝王的紫禁城之图,读属于自己眼睛、自己心灵的紫禁城之图。
当参观者用自己的眼睛与心灵把紫禁城作为完整或分解的图像来读的时候,事实上已进入重构的创造状态。此时参观的对象已不再是建筑客体而成为参观者的主体创造了。这样,参观者就可以进入读懂原本属于建造者的帝王之图和属于自己的眼睛与心灵之图的境界了。
前面说过,紫禁城是皇帝为自己建造的。然而,中国的帝制一去不复返了,建造紫禁城的实际目的与使用功能也一去不复返了,谁也不会有再建一座紫禁城的白日梦了,紫禁城的原创意图就此终结。
前面也说过,紫禁城并不是在建筑美学指导下设计建构,但由于文化的原因,作为“主产品”的意义与作用虽然随风而逝,而作为“附产品”的如紫禁城图像的美学价值、美学意义等反倒可能成为永恒。
在本书中,我所关注和集中讨论的就是紫禁城的“图像”之美。
如我将要在后文中论述的那样,紫禁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皇权宗法礼教、中国古老哲学诗学的形体化、格式化、标准化、图像化,因而作为东方古代建筑的集大成之作,紫禁城建筑留给人们的是无与伦比的东方建筑之美。
紫禁城之美体现在紫禁城的选址、规划、布局、结构、造型、着色中,体现在紫禁城的高低错落、疏密协调、宽窄相间、空间节奏、光影变幻中,体现在紫禁城整体的统一、完备、端庄和变化差异中的对应、和谐、均衡、灵动中。
一句话:紫禁城整体的浪漫想象与细节的灵感闪烁,镶嵌在高远、博大、深厚、精致的文化背景上。
紫禁城就这样凝结为经典图像。
这样的经典图像经得起历史的筛选,经得起历史的挑剔,经得起现在与未来的想象,不论是它的整体,还是它的局部,甚至是那些最细枝末节之处,最不为人们注意的角角落落。
既凝固又变幻的紫禁城图像属于它的创造者,属于近600年来所有见到和想到它的人们,更属于今后见到和想到它的每个人的眼睛和心灵。
不只是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人们,也不只是从事造型艺术、工艺美术的人们,所有从事艺术创造、艺术设计的人们,都能够随时随地地从伟大的紫禁城中汲取艺术创造的灵感;任何一个人,只要有属于自己的眼睛和心灵,都能从紫禁城图像中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多方面的表达和东方建筑美学的强烈感染与无限启迪。
导语摘要
商品简介
本书系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南开大学故宫研究博导李文儒先生的压轴力作,收录了作者多年来以独家视角亲自拍摄的180幅故宫美图和大量*手难得史料,堪称一本可以让故宫在读者脑海中立体起来的书。作者以*人称“我”的视角,追根溯源,娓娓道来,从中轴线的起点——永定门缓缓出发,带领着每一个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顺着中轴线线路清晰地游遍紫禁城。由于有院长亲自导引,读者因此得以“既看热闹,又看门道”。紫禁城里的宫、墙、柳、门、院、一砖一瓦一栏杆,都变得无比生动、多维。一书在手,可谓既在“文字”中行走,又在“图像”中行走。故宫600年来的四季、悲喜、孤独、声色、前世今生,*终通过这本书凝结成了一帧帧链接历史和今天的文化图像,一个我们普通人难以看到的真实的故宫、神秘的故宫,就这样在文字和图片中鲜活起来;一场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的传统文化发现之旅由此展开,无论8岁小儿或80岁老者,都可以从中轻松找到需求和兴趣点,的确是本有能力与故宫一起传世的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
李文儒,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历任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中国文物报社社长、总编辑,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目录
[序一]…………………………………………谁的紫禁城
[序二]…………………………………作为图像的紫禁城
[壹]?规划至尊……………………………………………1
天地感应,天人合一,金木水火土,天地日月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天与地、人与天地自然的推演移易的文化理念、哲学思想,都可以用来为帝王的宫殿辨方正位、象天立宫,都可以用来论证君权天授、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权力、等级与秩序的天然合理。
[贰]?走向太和……………………………………………17
也许因为经历了太多的风雨,经历了太多的磨炼,坚硬沉重的御道终于变得光滑柔润起来。这条光滑闪亮的中轴线穿过无数的风雨,引领无数的人们,走进京城皇城紫禁城最核心最重要的地方,走进历史的深处。
[叁]?坐拥天下……………………………………31
太和殿是皇帝登基的大殿,只有在这个地方才能确认皇帝的身份,确立皇帝的地位。皇帝是什么?皇帝就是太和殿;太和殿是什么?太和殿就是皇帝。必须把这座宫殿打造成天下的核心、坐拥天下的宫殿。
[肆]?宫墙柳………………………………………………47
紫禁城高高的灰色的城墙,紫禁城宽宽的绿色的护城河,紫禁城依依的黄色的宫墙柳,为什么能把紫禁城的拒绝与吸引,阻隔与亲近,鸣奏得如此有声有色?
[伍]?墙墙墙………………………………………………59
当你忽然看到红墙的某个角落,被一年又一年的雨水冲刷出苍老苍凉痕迹的时候,当你看到红墙的某些墙面,被一年又一年的冷风翻卷起斑驳扭曲的墙皮的时候,肯定会牵出你别样的思绪。
[陆]?千门万户……………………………………………71
在现在的紫禁城里,唯有当黄昏日暮,游客散尽,管理人员巡查、断电、关门、上锁,沉重又清晰的关门锁门声起落于千门万户的时刻,才仿佛真切地听到和感觉到来自那个年代的声音。那是一种足以把人心拽入历史深处的声音。
[柒]?皇家大院……………………………………………87
当顺着红墙规定和指引的一条条通道,走进走出一座座院落的时候,深深感受到宏伟的紫禁城中,单体建筑之间、院落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联系、过渡与转换,是一个极其复杂丰富的体系。一处又一处,一进又一进,一层又一层,庭院深深的精致与婉约,被轻松地包裹在宏大的紫禁城里,吸引我们从宏大与辉煌中,寻找细小的隐蔽与神秘。
[捌]?皇帝的广场………………………………………103
那些超越“皇家大院”的一个接一个的“皇帝的广场”,皇帝们想让其发挥的作用,发出的声音,是凝天下之神,聚天下之气的天帝之音、天子之音、帝王之音。
[玖]?中国大屋顶………………………………………119
对于紫禁城来说,“人”形大屋顶,“如翚斯飞”的大屋顶,如瑰丽冠冕的大屋顶,应当充满温情、充满人性、充满想象的大屋顶,其实是沉重的、寂寞的、孤独的大屋顶。
[拾]?天地之“吻”……………………………………131
当帝王的说法渐渐褪色之后,在后来的人们看来,在并不关心和追问这些“兽头”与皇帝的关系的人们看来,蹲踞在紫禁城宫殿上面成千上万的“兽头”,不管怎么看,都很美。
[拾壹]?栏杆拍遍………………………………………145
正如紫禁城建筑把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极致一样,紫禁城建筑把中国的栏杆艺术也发挥到了极致。无数蓬蓬勃勃生长着的云龙云凤望柱的铺排与拥护,让天子的宫殿稳稳地矗立于超凡脱俗的境界之中,把天子的宫殿缥缈成天上的玉宇琼楼。
[拾贰]?窗里窗外………………………………………159
旭日东升之时,火红的阳光照耀在到处可见的大面积的红门红窗上,照耀在红门红窗上的金框金钉上,与粗壮笔直的大红廊柱一起,红光浮动,金光闪烁,满眼梦幻般的景象。
[拾叁]?谁持彩练………………………………………171
本出于等级规制的严格界限划分,及由此形成套路的程式化图案色彩管理,反使得紫禁城中触目皆是以至眼花缭乱的花花世界层次分明有条有理。丰富变化中的局部的斑斓色彩与整体的色彩斑斓,被控制得协调和谐,花而不乱。
[拾肆]?琉璃花…………………………………………185
紫禁城是琉璃的世界,是放射着黄色光芒的琉璃的世界。在这座金碧辉煌的宫城中,到处盛开着琉璃的花朵。让人惊讶的是,这些缺乏创意、寓意流俗的题材,竟然能够与宏大辉煌的建筑协调相处,相映生辉。
[拾伍]?大器朝天………………………………………197
雕塑是有灵魂和生命的。紫禁城的灵魂与生命,不是体现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科学与技艺之中,而是体现在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文化精神的相对应之中。这是我把大紫禁城看作大器朝天的大雕塑、大装置艺术的根本原因。这样的大雕塑大装置艺术空前绝后。
[拾陆]?流动的皇权……………………………………211
在看得见金水河、金水桥的地方决断国家大事,行使至高无上的皇权,或许更有一种靠山面水,在风声雨声中指点江山、把握天下的真切感受吧?
[拾柒]?宫里山河………………………………………225
乾隆皇帝修了一个他专用的花园,把遥远的山河收入到他伸手可触的格局之中;看起来他想让自己退休后遁入山水之中,但在这样的微天缩地的山水之中,他的庙堂同样伸手可触。
[拾捌]?死生有“命”…………………………………239
被扭曲的生命见证了无数被扭曲的生命而更加凸凹不平,太苍老的生命见证了太多的苍老而更加苍老。正是这些苍老的生命,用它们的苍老苍劲苍翠与红墙黄瓦的绝色组合,与流动的风,与漂移的太阳月亮光影的绝色组合,无声地抚慰着寂寞的宫殿。
[拾玖]?哭泣的宫殿……………………………………253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身感受倾盆大雨突然降落紫禁城的情景,怎么也想象不到那是一种怎样的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景象!但紫禁城有无比通畅的排泄体系,再大的雨水也能容得下、排得出,再多的雨水、泪水也能在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再多的污秽血腥也能在顷刻间冲刷得干干净净。有了这样的防范体系,再也不必担心过多的雨水会浸泡紫禁城,更不必担心集体的滂沱与号啕会撼动紫禁城。
[贰拾]?雪舞禁城………………………………………265
当现代的楼宇街景模糊在风雪里的时候,人们发现,紫禁城的线条,在风雪中更加清晰优美了;紫禁城的声音,在风雪中更加丰富悦耳了;紫禁城的形态,在风雪中更加典雅端庄了;紫禁城的境象,在风雪中更加大气磅礴了。
内容摘要
《故宫院长说故宫》以历史学家、文化学者的笔调,描绘出一帧帧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图像,再现这座世界上现存规模大、保护完整的古代皇宫建筑群,将它的历史、兴衰重新展示给人们。
主编推荐
★这是至为神秘的宫殿,是每个中国人心之所向的地方
★残留在屋檐上的一抔细雪,旋落在香茗中的一片叶,遥想历史上的中国。
★故宫,对历史一份更加深入的思考。如果不停留在看待历史的态度上,这份思考对人生也很有指导的意义。
★不妨以一种“图像”的角度去了解故宫,或许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心灵体验。
精彩内容
媒体评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