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 13.26 2.4折 ¥ 56 九品
库存4件
作者A. Joanne Kellermann,Jakob de Haan,e d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7508656410
出版时间2016-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6元
货号972065560030986247
上书时间2024-12-25
序言
本书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它不局限于讨论刚刚过去的这一场全球金融危机,也不过多讨论法律规则。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出现的大多数研究主要着眼于探讨监管规则的性质,即假设如果规则到位,也许可以避免业已发生的灾难或减轻其影响。但是,我们需要的是将未来发生危机的概率和影响降至最低,与此相比,前述研究显得狭隘而片面。复杂系统的惨痛失败几乎都是前所未有的。正如利用民航坠机的调查报告改进飞行安全控制措施一样,我们知道如何通过回溯调查加强预防控制措施,避免同一类事故再次发生。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并被很快认定为一次监管失败,批判者质疑美国监管机构是否从20世纪80年代的储贷危机中得到了任何经验或教训。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他们学会了如何预防另一场储贷危机。但是,20世纪80年代的教训对监管者预见或阻止次贷危机,或者理解信用违约互换风险敞口带来的金融不稳定性方面并没有很大帮助。认真剖析刚刚过去的这一场危机总是很有必要,但远远不够。
总结危机时仅关注法律规则的内容也远远不够,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重大风险事件通常并不一定涉及违规。在很多严重的道路交通事故和大多数坠机事故中,并没有任何人违犯法律,事故原因可能是机械故障、疲劳、疏忽、注意力不集中或复杂系统中无法预知的交互影响因素。同样,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也可能由一系列原因诱发,例如风险敞口之间的不当关联或程序化交易算法之间无法预料的交互影响。在这些情况下,没有任何人违规,但也不可能通过在特定机构执行某一套标准或遵循一些静态监管要求控制金融市场风险。尽管传统的监管规则难以触及此类风险,但金融市场、投资者及金融体系需要对其进行识别、研究、理解和控制。
二是仅关注法律规则的内容会忽略专业监管人员的巨大作用。这些专业的监管人员介于法律条文和颁布后的社会保护之间。对于监管者而言,除了监管规则外,重要的事项还有很多,包括:监管机构自身的组织形式和确立监管重点、分配监管资源的方法;培养何种监管技能;认同及施行何种形式的自由裁量权,如何为必须做出的选择进行解释和辩护;是否理解被监管机构迥然不同的动机,是否掌握合规管理和行为影响的所有技巧;监管机构使用何种分析形式和情报系统,这些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监管者会注意到的或遗漏的风险;与业界建立何种形式的关系,其目的是否为了徇私妥协。也许最重要的是,监管者是否仅囿于合规管理,还是承担了识别并控制风险的更大挑战。
通过聚焦于监管实践而非监管法规,本书各章节为监管专业人员解释了重要的现实问题,如什么才是“高质量的监管”?执行监管规则和管控风险之间有什么关系?基于什么因素决定是选择规则导向、原则导向还是自我监督式的监管结构?监管机构能否应对系统性风险?如果能,应对系统性风险和更常见的单个金融机构行为管控之间有何关联?在没有发生危机的情况下,我们如何评估监管绩效?危机之后,我们又应如何评估?难道我们只能回首过去,痛述监管失灵?还是我们可以展望未来,详尽阐释最佳实践?
当然,所有这些问题涉及的范围要远远超出金融监管的领域。在所有的监管前沿,那些致力于控制不同类型风险(例如犯罪、污染、职业和交通危险、恐怖主义、腐败和疾病)的人士,都提出了类似的问题。
事实上,在全球金融危机前,就有人考虑过本书所讨论的问题,但并没有予以特别关注。我们之所以在这个特别的时刻能读到这本全球顶尖的金融监管专家所作的特别之著,正是因为金融危机撼动了金融监管的核心,凸显了变革的迫切性,暴露了传统监管方法的缺陷,激发了热烈的讨论,并加快了试验和创新的进程。相比其他监管领域,金融监管领域近期发生了更多变化。因此,对于相当广泛的监管受众,本书值得一读,借此可以从金融监管失败和完善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监管实践所面临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归结为:“如何成为高效的、以风险为本的监管者?”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在金融危机之后更加频繁。很多监管机构都接受了“以风险为本”的监管方法理念,却难以将其贯彻在监管实践中。
通过对大量近期灾难(恐怖袭击、矿难、卡特里娜飓风、日本地震和海啸以及金融危机)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公众对于政府在风险管控方面有何期望。人们并不指望政府可以完全避免灾难的发生或规避全部损失,但是他们确实希望政府部门能够以合理的代价提供最好的保护,政府应具备:
(1)警惕性。能够在早期识别潜在威胁,关注到灾难的先兆和警示,发挥想象力对可能发生的情景做出预判,运用情报系统发现其他风险隐患,并在更大损失发生之前付诸行动。
(2)敏捷性。对任何潜在风险都具有足够的灵活度,可以随时采取迅速而适当的行动,而不是受制于十年前制定的风险预案或行动规程,更多地以问题为中心,不拘泥于教条。
(3)精巧性。掌握所有的干预工具,可以像经验丰富的技师一样为每一项任务选取最适合的工具,同时擅长创新,在现有工具不足或无法抑制风险的情况下,提出新的解决方法。
以上几点是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本书通过很多实践经验和新颖观点,让这个框架更加丰满。举几个例子:在警惕性方面,凯勒曼(Kellermann)和摩西(Mosch)的文章提到,作为对传统的单个机构监管方式的补充,专题分析和调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宏观审慎监管如此重要的情况下。由于风险的形式和规模不同,专题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交叉分析。有些风险是由个别机构的某种违规行为引发的,但另一些风险则可能与特定类型的金融产品、投资工具、营销手段、投资者类型或是关联关系和集体行为所引起的市场不稳定有关。通过更为宽广的分析镜头和视角,监管机构更容易在早期发现异常情况和风险萌芽。
在敏捷性方面,胡本(Houben)的文章在实践层面探讨了宏观审慎目标(例如系统性问题)和微观审慎目标(例如特定机构)之间的复杂关系,提出要寻求良好的组织形式,促进不同目标导向的各单元间的有效协作。德弗里斯(de Vries)研究了不同监管结构的优势,对关于原则导向监管的悖论进行了深入而务实的讨论,为监管者提供了一种实用而差别细微的指引,帮助他们选择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是否以及在哪里应用规则导向、原则导向或自我监督的监管结构。随着众多欧洲国家在分业监管、双峰监管和单一监管模式之间进行转换,范·亨格尔(van Hengel)、希尔伯斯(Hilbers)和舍恩迈克(Schoenmaker)的文章提供了以风险为本的分析,具体说明了何种风险在何种结构下能得到更好的管控,以及如何最恰当地处理审慎监管与市场行为监管之间产生的利益冲突。他们还讨论了多层次的监管架构设计,对具体监管职责划分提出了合理建议,包括哪些职责应属于欧洲而不是主权国家,及如何更好地构建欧洲监管体系。
在精巧性方面,理查兹(Richards)的文章探讨了监管者影响机构行为可以采用的大量工具,展示了如何将不同的手段与不同的目标相匹配,进而选取合适的监管工具。凯勒曼和摩西强调对监管者进行技能培训的重要性,以此来提升监管人员在面对强势的被监管对象时的工作效率、魄力和信心。亚当斯(Adams)的文章讨论了风险为本的监管所必需的沟通技巧,包括如何塑造公众期望,在没有发生危机时如何报告风险,以及如何为强制监管要求赢得适当而持久的关注度和恰当的容忍度。
努依(Nuijts)和德汗(de Haan)的文章研究了“文化和行为监管”的前景,他们发现有些风险源自激励机制,为了实现短期绩效目标,机构不惜采取非理性或违法的行为。他们描述了荷兰央行为改进机构的决策框架、引导其致力于长期稳定所做的开拓性努力。为实现这一目标,荷兰央行研究了关于“高绩效”组织的现有文献,聘请组织心理学家和变革专家(还有审计师、经济学家和律师)调查董事会和高管层的决策程序。这次调查通过诊断“文化和行为”,探究过度风险承担行为的根源,这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许多监管者可能会怀疑可行性,或质疑是否监管介入程度太深。但是努依和德汗描述了荷兰央行如何为这种方法进行辩护,并将案头研究、访谈、机构全面调查、列席董事会或高管层会议等方法结合起来,作为风险诊断的工具践行这一办法,同时介绍了在文化和决策的缺陷显而易见时,荷兰央行的监管者如何为金融机构提供反馈和指导。
在我看来,这本书收录的文章在金融监管者和其他行业监管者已探索的诸多领域里树立起了里程碑。当面对日趋复杂多变的风险时,本书可帮助监管专业人员理清思路。它强调了当一家金融监管机构从合规管理型向风险管控型转变时,要面对的战略和组织架构方面的挑战。这本书汇集了众多新颖观点,其中很多可以方便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的监管安排。
我衷心向读者推荐本书。
马尔科姆·K·斯帕罗(Malcolm KSparrow)
乔安妮·凯勒曼(A. Joanne Kellermann),荷兰央行执行董事。
雅各布·德汗(Jakob de Haan),荷兰央行研究主管,同时任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政治经济教授。
费姆克·德弗里斯(Femke de Vries),荷兰央行监管专家中心主任。
中文版序一
中文版序二
中文版序三
序言
译者前言
前言
第1章 良好监管及其在后雷曼时代的局限性
第2章 金融监管质量的管理
第3章 分析式监管案例:瑞典视角
第4章 监管的未预后果
第5章 金融机构监管的影响和激励
第6章 监管执行的发展
第7章 好时期与坏时期的监管:公众舆论与监管方式的一致性
第8章 董事会评价
第9章 外部监管与内部监管:如何有效实施?
第10章 荷兰央行的行为和文化监管
第11章 原则导向监管怎样促成良好监管目标的实现?
第12章 双峰监管模式的应用:基于欧洲的经验教训
第13章 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有机结合
第14章 监管:未来十年展望
缩写词列表(中英文对照)
本书作者
参考文献
附录 如何打造良好监管:学会说“不”
《21世纪金融监管》是危机后反思金融监管的著作中*有深度、*有价值的一部。
该书通过聚焦于监管实践而不仅是监管规则,探讨了如何打造高质量监管、构造新的监管范式,介绍了英国、荷兰、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瑞典、欧盟等多个国家的金融监管实践。该书就原则导向监管、双峰监管、前瞻性监管、分析式监管、监管中的董事会评价、金融监管的执行、金融监管的激励机制、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监管之间的有机配合等重要的金融监管问题进行了细致入微、引人入胜的阐述。
人类能通过改进监管防范下一次金融危机吗?
公众应当对监管机构抱以什么样的合理期待?
金融监管机构究竟应当更关注监管的结果还是监管的过程?
什么样的监管才是良好高质量的监管,有什么特征?
如何把握对金融机构战略、商业模式、行为、文化的监管分寸?
未来十年全球金融监管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21世纪金融监管》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了详细解答,代表了迄今全球对金融监管极高水平的思考。
《21世纪金融监管》汇集全球多位金融监管专家的观点与见解,全面评估了全球在金融监管规则和监管实践领域发生的主要变革。主要通过聚焦多国监管实践而非监管法规,从监管专业人员的角度探讨了什么样的监管是高质量的监管,如何构建新的监管范式,打造高质量的监管。《21世纪金融监管》是危机后反思金融监管著作中有深度、有价值的一部著作,未来需要的不仅是更好的法规,还要更高质量的监管。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