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昆仑第五集
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
90.18
7.0折
¥
128
全新
仅1件
作者张镜源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08994
出版时间2012-1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9787513208994
上书时间2024-12-2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张镜源主编的《中华中医昆仑》采用评传体裁,记载了150位中医药学家的生平事迹、医术专长、学术思想、传承教育、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这些传主,从全国范围推荐遴选,遍及中医药界各个领域。有临床家、理论家、药学家、教育家、医史文献学家;有名师亲授、世医家教、学派传人、院校毕业和自学成才者;有师徒并驾、父子齐名和伉俪联袂者。他们学术造诣深厚、诊疗技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学科地位崇高、科研成果丰硕、医风医德高尚、国内外影响较大,从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近现代百年来中华中医药界的杰出代表。本书是《中华中医昆仑(第5集)》,传主有章次公、石筱山、陆南山、张赞臣、李聪甫、刘绍武、陈存仁、朱仁康、陆瘦燕、姜春华等10人。
目录
章次公 卷
薪火相传 教泽绵长
同道交谊 相得益彰
寒温统一 经时交融
崇古不泥 博采众方
衷中参西 革故鼎新
平民医生 淡泊名利
奇人奇药 难得高士
学术争鸣 遭遇挫折
石筱山 卷
武术伤科起风尘 一理贯之立门庭
临床治伤夺天工 患若知觉骨已拢
伤科秘要重气血 痰湿论治勘虚实
博古通今鉴医理 擅用药对创新方
广搜博采治学严 不囿门户集众长
薪火相继有人传 百年大业葆青春
陆南山 卷
光明使者 学术先驱
医德高尚 无私奉献
学无止境 永攀高峰
学贯中西 继承发展
拓展理论 服务临床
华佗再世 攻难克坚
慈父良师 精英辈出
杏林楷模 桃李满园
张赞臣 卷
出身世医 一生勤勉
勇于抗争 敢当大任
师恩如山 襟同怀抱
整体论治 护正轻灵
五官独到 内外得法
养生有道 顺乎自然
以德立世 无私赤子
李聪甫 卷
床前含泪承母训 立志行医济世穷
医术精进自有道 医德医风更堪珍
阴阳五行重医论 形神学说脾胃观
临床理念辨根本 治验法度涵新知
教学课徒有益方 诲人不倦育新人
躬身实践不辞劳 科研路上带头人
养生自有千般术 功效尽在恒字中
刘绍武 卷
做良医——不畏艰辛,一生勤勉
精伤寒——辨证务求准,药用必心细
做学问——采百家之蕊,酿自己之蜜
哲医融——论自然演化,创协调疗法
创新见——三部分表里、六病论阴阳、四脉定证、辨证定方
救苍生——悬壶济世,妙手回春
尚医德——风范长存世,身后斯名远
陈存仁 卷
聪慧勤学 小荷初露尖尖角
奋力抗争 领衔请愿护国医
编纂巨著 成就医学两经典
学验俱丰 载誉沪上称名医
办学创刊 典藏医籍成“书城”
精于理财 热心公益慈善家
善交朋友 广传医家座右铭
港岛笔耕 医学著作成等身
朱仁康 卷
缘拜名师 立志从医
弱冠行医 悬壶济世
京城召唤 层楼更上
辨证施治 精益求精
老当益壮 敢于攻关
著书育人 薪火相传
养怡之福 夕阳无限
陆瘦燕 卷
幼承庭训 精勤不倦
阐发经络 指导临床
全面切诊 整体治疗
处方配穴 权衡缓急
针法精湛 术有创新
热补凉泻 破解玄机
针灸并重 每起沉疴
毫针温针 伏针伏灸
赤诚爱心 仁者风范
坦荡人生 风韵长存
姜春华 卷
遵从父训入杏林 博采新知护国医
博学发微善质疑 著书立说自奋蹄
倡导承古要走样 截断扭转为人先
授道传薪泽杏林 提掖后学为人梯
医治血虫显奇效 为病寻药起沉疴
德艺双馨薄名利 鞠躬尽瘁厚岐黄
满腹经纶谦君子 从善如流扬英名
儒雅书生重豪情 形神俱养乐天伦
内容摘要
《中华中医昆仑》是一套具有历史、学术、文化、实用、典藏价值的传世著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特别是对于青年一代中医师坚定中医信念,培养医风医德,提高中医技艺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中华中医昆仑》为我国近百年来150位著名的中医药学家的传记丛书。
《中华中医昆仑(第5集)》记载了章次公、石筱山、陆南山、张赞臣、
李聪甫、刘绍武、陈存仁、朱仁康、陆瘦燕、姜春华等10人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
《中华中医昆仑(第5集)》由张镜源主编。
精彩内容
章次公的父亲章峻,字极堂,前清秀才,曾去日本某士官学校留学半年。清末参加江苏省暂编南洋新军第九镇,任镇江象山炮兵营长,秘密参加了同盟会。
辛亥革命后,章极堂隐居乡里。他经历了太多的腥风血雨,长子冠之又患肠伤寒夭折,遂为次子次公立下庭训:不要过问政治;学好古文,将来从医;要有强健的体格。
章次公谨遵父训,练武习文,12岁由父亲授《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父亲管教十分严厉,倘若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必加惩罚,轻则打板子,重则罚跪。章次公15岁丧父,母亲靠种菜卖菜抚育他成长。练武的章次公喜欢与人打架,到处惹祸,慈母流泪说:“儿子,你不掌握一门技术,将来何以立身?”章次公遂下决心去上海学医。
1920年,章次公只身赴沪学医,考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校长为谢利恒(谢观),课程偏重于中医传统理论。学制为预科三年,学习基础课程;本科二年,主要为临床实习。
章次公很勤奋,常熬夜苦读。他博览群书,过目不忘,且敏悟过人,深受老师丁甘仁的器重。丁甘仁是江苏孟河人,能熔经方、时方于一炉,而又有自己的创见;处方用药既有严谨的法度,而又能圆机活变,自出机杼。章次公对丁师深为服膺,从孟河派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后来章次公又师事经方大师曹颖甫。曹颖甫对仲景之学研究有素,临证
常用经方,大刀阔斧,风格泼辣,与丁甘仁纤巧缜密的风格迥异。《伤寒论》、《金匮要略》文深义奥,曹颖甫以其精深的国学根底,将仲景原旨讲解得十分透彻,深为弟子所折服。
1925年,章次公毕业后,被分配到母校的广益中医院三等病房做中医师兼护士。这里的病人几乎都是身患重症、危症的贫苦百姓。章次公深为同情,希望能尽量缩短疗程,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他常说:对贫困病人的治疗,必须3剂汤药见分晓。故处方时抓住主症,试用药味少、药量大的方法,以力专而效宏,切中要害,药到病除。他还善于细致观察用药后病情的细微变化,以及时作出调整。艰苦的工作环境,给了章次公很好的锻炼机会,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逐渐形成“辨证准确,用药泼辣”的风格,在学术上多有创见,成为上海小有名气的中医师。这段不寻常的经历,使他受益终生。
1928年,章次公成为章太炎弟子。他出于对太炎先生的敬仰,取“次公”为字。章太炎是近代中国国学大师,其学问博大精深,对文字、音韵、训诂、经学、诸子、史学、哲学、佛学等均有深邃的研究,且对岐黄研究有素,尤嗜仲景之学。
章次公回忆说:“我从前问业于太炎先生的时候,先生指点我治医之余,如能对印度因明之学加以研究,当有助于察事辨理;如能用印度因明学的方法研究仲景的辨证用药,可以更加深切。”“因明学”是印度佛教逻辑学,是关于推理、论证的学说。章次公善于吸收国外有科学价值的思想,研究后深为折服,说:“学问极,则在舍似存真,因明一学,乃印度教人以辨真
似之学也。”太炎先生擅长作联语,题字喜用篆书,曾为章次公篆一对联:“嗜学当如食鸡跖,解经直欲析牛毛”,抬头为“书赠次公”,落款为“宗人章炳麟
”,可见师生情谊深厚。
受国学大师章太炎朴实无华治学风格的熏陶,章次公治学崇尚实际,反对不着边际的空谈。他国学基础深厚,撰述汰华词,重佐证,断感情,戒妄牵,都是遵循太炎先生的家法。他将中医学植根于国学基础,注重临床实践,走出了一条朴学治医的道路。
章次公与王一仁、秦伯未、严苍山、许半龙等人感叹“中医界办学虽有多年,究竟毫无进展……中医教育几致沦亡,苟非从根本阐明学术、陶铸人材,则今日中医竟有釜底游魂之势”,乃发起创办中国医学院,经一年筹备,于1928年2月正式开学。该院学制为四年全日制,课程设置中西医并蓄,但仍较注重中医传统理论,中医课始终占70%以上,教材全部由任课教师编写。
章次公不因循守旧、墨守成法,虽先后在母校及中国医学院执教,然而他觉得两校环境均不能充分发挥其志向,遂于1929年,与徐衡之、陆渊雷3人创办上海国医学院。除中医必修课外,另添加西医基础医学,如生理、解剖、病理、生化等。力主中医要科学化,抛弃中西医成见,采取中西医结合,重实际而不尚空谈。各科讲义内容多用现代科学解释古代医学经文,使学生耳目一新,颇有吸引力。上海国医学院开办仅3年,培养学生百余人,因兵荒马乱,经费不足,遂告停办。
章次公先后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中国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苏州国医专科学校授课,讲授药物、时病、杂病等。数十年后,弟子王玉润回忆当年的上课情景:“记得第一次见到章次公先生是在课堂上。当这位新来的药物学老师站在我们面前时,我不由大失所望,那么矮的个头,身上的长衫像是几年没洗过,戴着一副眼镜,真是有些呆相。只见他二话没说,便在黑板上吃力地写下‘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八个大字,这便引得我们很想听听他有何许高见。没想到这么一个‘呆人’讲起话来有苏北口音,却口若悬河。
从《黄帝内经》一直讲到《本草纲目》,一个个药名,一个个方子讲得头头是道,同学们不由叹道:‘这先生好记性!’”P6-8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