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恩丛书·苏珊·桑塔格:精神与魅力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索恩丛书·苏珊·桑塔格:精神与魅力

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的联系客服

29.38 4.7折 62 全新

库存9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丹尼尔·施赖伯(Daniel Schreiber) 著,郭逸豪 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37355

出版时间2018-1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2元

货号26440135

上书时间2024-12-05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我想,无需艾柯的提醒,桑塔格也明白对于严肃写作来说,“不死性”意味着什么,那是在人类历史上存在了三千年的被称为“文学”的精神内核,是所有严肃写作者心照不宣的秘密领地。桑塔格终其一生都在捍卫它:她不停地阅读,不停地被吸引,不停地另辟蹊径;她变换角色,变换立场,甚至变换气质;她在许多死去的人身上寻找和重塑写作、文化与审美标准,她通过描绘死去的偶像来讲述自己,以及本雅明、齐奥朗、罗兰·巴特、卡内蒂、托马斯·曼和W. G. 泽巴尔德,这样的清单可以一直罗列下去,或者说,这种无限的清单都是为了有意地拼贴出一个独特的苏珊·桑塔格,以完成她的“苏珊·桑塔格计划”。

桑塔格写小说,也写散文;但她更钟爱小说,却又不得不写散文。因为她那些横空出世的散文极具风格又无比睿智,在赢得同行和大众认可的同时,也给了她愈发接近“不死性”的幻觉。而她的小说如同梦呓般使人困惑,难以卒读,抑或表现为将齐奥朗式的哲学片段塞进号称小说的结构和对话中。她的小说被文学批评家们一再地批评为是对法国新小说的拙劣模仿,而她的屡次否认也显得毫无说服力,因为是她亲手将法国新小说和艺术先锋主义带到了美国。桑塔格把自己写作散文的睿智带进了小说创作,风格化的文字破坏了小说,却符合她先锋的审美标准——艺术的形式高于内容。

然而,散文的成功让她愈发觉得,严肃写作者的“不死性”只能通过小说来实现,或者说,作为写作者的她再一次验证了自己内心早已确认的东西。在前两本哲学小说《恩主》和《死亡匣子》沉寂之后,桑塔格一度断了再创作小说的念头;后来,她在1992和2000 年分别发表了《火山情人》和《在美国》,那时她已步入晚年,这段关于“不死性”的回忆便是她在宣传后一本小说《在美国》时所作。无从得知的是,桑塔格自己是否确信,在200 年后这些小说仍会有人从书架上取下来阅读。



导语摘要


作者简介





目录

中文版序


序言



发明苏珊桑塔格(1945-1948)


学院迷情(1949-1957)


巴黎,一段罗曼史(1958-1959)


在纽约的关系网中(1959-1963)


坎普(1964)


先锋风格(1965-1967)


激进的时髦(1967-1969)


镜头背后(1969-1972)


半流亡(1972-1975)


疾病王国(1975-1979)


后的知识分子(1980-1983)


小型政治(1984-1988)


重返魔山(1989-1992)


精神先锋剧场(1993-1997)


生命和死后生命(1998-2001)


他人的痛苦(2001-2004)



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内容摘要



主编推荐


精彩内容
 一个所谓童年的回忆(1933-1944)与我的根源之间的这种距离让我倍感舒适。我无处还乡。
回忆是脆弱的,不仅是那些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被淡忘的关于“何人…何时”“何地”的赤裸裸的事实缺乏说服力,关于我们童年的回忆更是如此。这是每一个童年的本质,它永远只能以回忆的集合形式存在,而且还很不清晰。我们在3~12岁时并不具备特别清醒的意识。一个下午的时光看起来绵延不绝、永无止境。一日的光景在激昂、委屈或者自我陶醉的深刻感受之时却好似永恒。每一个回忆都只能接近于真实发生的事。它由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和亲戚的故事共同塑造,或者它会以一张照片的形式来反映。回忆在现实事件中获得新的评价,或者会因为心理治疗而得到重新解释。我们有时也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因一时冲动捏造了这些回忆。
我们的回忆具有选择性。我们将它切割成一段段单独的时刻、信息或图像。当我们揭露回忆时,不管是否愿意,它们永远服务于自我塑造的欺骗过程。
令人吃惊的是,尽管桑塔格曾在散文集《论摄影》(0nPhotography,1977)和《重点所在》(WheretheSfressFalls,2001)中严肃冷峻地分析了记忆机制,但她的童年记忆却尤其不确定。在桑塔格对自己童年的描述中,某些特定的场景尤为突出:小心照亮的小插图,它们有时看起来像出自一本属于一个早熟且沉迷于书籍的少女的微微泛黄的相簿。
桑塔格一生都极其关注她的私人空间和对她公共形象的掌控。因此,探究桑塔格自己勾画的童年形象的背后成因就有所困难。仅从她在讲述童年时展现的前后矛盾以及之后向朋友所透露的事情中,我们就能看到一个被情感冷漠的单亲酗酒母亲所忽视的,智力非凡的女孩的孤独人生。
直到她40岁以后,尤其是在她60岁生日过后,这位女作家才小心翼翼地将童年记忆的一部分公之于众。她的自传体短篇小说《中国旅行计划》(Project0faTript0China,1972)的中心就是对她早逝父亲踪迹的追寻和对这个远东国度的迷恋,对桑塔格来说,这个国度与她的父亲密不可分。
相反的,桑塔格在一篇至今未出版德文版的散文《朝圣》(Pilgrimage,1987)中,以一种忏悔的口吻记录了在洛杉矶的太平洋帕利塞德(PacificPalisades)与流亡者托马斯·曼会面的情形。这两则故事的细节都是真实可信的,桑塔格的儿子戴维·里夫可以证明——如今他是美国的著名记者和政治书籍作家,曾为《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报道发生在南斯拉夫、伊拉克和南美的冲突。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报纸采访和人物肖像中,桑塔格对于自己的家庭和童年只愿透露只言片语

媒体评论

——《时代》

一幅出色的、均衡的肖像画。

——《法兰克福评论》

这是关于她的生活和作品的导论。

——《南德意志报》

这是对智识化的纽约吸引人的描绘。

——《法兰克福周日汇报》

一部干脆利落、客观冷静的传记作品。

——《出版人周刊》

一部生动的、让人着迷的人生故事。

——《同性恋评论》

简洁明快、通俗易懂,这部传记帮助解释了为什么说桑塔格是一位喜好众多、极具天赋和吸引力至今不减的作家。

——《哥伦布电讯报》

一部关于一位知识界明星的敏感而又清晰的传记。

——科克斯书评

通过纪念桑塔格的多个维度,来捕捉她的一生和精神,无疑是一项不朽的工作,但是……施赖伯却用这部人们期待已久的《苏珊·桑塔格:精神与魅力》优雅地完成了它。

——Brain Pickings 博客网站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