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74.08 7.0折 ¥ 106 全新
仅1件
作者刘越男、等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92159
出版时间2024-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06元
货号29750548
上书时间2024-11-20
前 言
档案作为兼具凭证性和记忆性的独特资源,自古以来就是国家治理和文化传承的主角。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数据资源的激增和价值的挖掘正在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变革。在这场数据充当主角的巨变中,数字档案资源的价值也在不断被激发,数字时代守护档案及其价值的专业体系——数字档案馆建设日益引发专业关注,制定整体性、方向性的战略决策更是至关重要。
毋庸置疑,与传统档案馆相比,数字档案馆所处的时空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从时间维度来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人类社会拉进数字时代,数字档案馆是传统档案馆在数字时代的发展,正是这样的时间变化将数字档案馆建设牵拉进前所未有的复杂空间中。从空间维度来看,数字档案馆不再像传统档案馆成为业务信息唯一的最终归宿地,而是众多数据管理者中的一员,与数据局、大数据中心、第三方服务平台等共同构成数字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数据设施,这些数据管理者既有隐性的竞争又可互补合作,这意味着其面临的政策、技术、管理环境更加错综复杂。生态共进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唯一选择。
因此,引入生态系统的研究视角并非照猫画虎的学术模仿,而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客观要求。诚然,从1935年生态系统概念提出至今已有80余年,其研究视角从自然科学领域延伸,并引用到多个社会与经济的复杂生态系统,这为本书的撰写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借鉴。本书将广泛互联、技术赋能、共生协同、动态演进的生态系统研究视角应用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外而内,即从外部动态因素对数字档案馆建设关键问题的切实影响入手;另一方面,由内而外,即以内部变革作为应对外部变化的根本,把握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战略方向,探讨数字档案馆当下和未来发展的联通之路。
数字中国无疑是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所处的巨型生态系统,著者认为,数字档案馆在数字中国生态系统中的基本定位就是由档案专业力量领衔的数据保存和服务方。数字档案馆的生命力就在于其随着数字时代不断发展的档案专业的生命力。面对数据资源、数据技术、数据主体和数据政策等生态因子的影响,数字档案馆需要在资源布局 (体制机制)、业务变革、系统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加强能力建设,并夯实法规制度和审核评估两种保障。
依照上述研究思路,本书共分为以下9个章节。
第1章“研究视角转换——生态系统视角下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战略的研究框架”是导论,在分析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阐释生态系统研究视角的内涵,分析影响数字档案馆建设战略的生态因子,构建数字档案馆建设战 略研究框架,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第2章“共治机制创新——协同治理理念下我国数字档案馆网建设规划”着眼 体制机制问题,从我国数字档案资源和管理机构的现状出发,明确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和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数字档案管理思维转型的需求和管理机制转变的现实,从协同治理视角设计数字档案馆网规划思路和馆网建设机制。
第3章、第4章和第5章着眼档案业务变革,依次聚焦“大数据环境下档案鉴定方法的挑战与战略性变革”“数据资产视角下档案组织方法的挑战与战略性变革”“数字档案长期保存的挑战与方法体系构建”,着重讨论人工智能技术在档案价值鉴定中的可能应用,提出档案资源组织变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构建技术策略 和技术工具相互配套的长期保存方法体系。
第6章“系统建设变革——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档案馆系统建设及风险控制”没有一般性地阐述数字档案馆系统的功能或标准,而是瞄准云计算环境对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影响,阐述云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模式、关键瓶颈和推进策略。
第7章和第8章则从法规保障、评测保障两个方面,分别阐述“数据权益均衡——数字档案馆资源共享利用中的权责规制”“能力建设评价——数字档案馆的综合评估与系统测试”,探索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各利益相关方权责均衡的法理设计,探讨数字档案馆成熟度模型和数字档案馆系统测试工作整合的可能性。
第9章“技术赋能——我国档案数据中心发展与建设”为发展展望篇章,档案数据中心代表数字档案馆发展未来的新形式,需要探讨档案数据中心的内涵与特征、目标和定位、关键技术、整体框架及其实现路径和方法。
全书内容由刘越男设计并统稿。第1章由刘越男执笔,第2章由王宁执笔,第3章由杨建梁执笔,第4章由祁天娇执笔,第5章由钱毅、刘越男、郑悦执笔,第6章由何思源执笔,第7章由冯天予执笔,第8章由钱毅、何思源、刘珂凡执笔,第9章由梁凯执笔。此外,崔浩男、安新宇、张玉洁、王灿、李雪彤、张慧琳、张洋洋、尧胜男、时红花、嘎拉森、戴柏清、姚静等同学参与本书部分章节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
本书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的基础上加工而成。本书得以出版,要感谢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对项目研究的大力支持,感谢知识产权出版社编辑老师专业、细致、高效的工作,更要感谢这些年参与项目研究、与我同向而行的同道之人,尤其是拥有敏锐视角的年轻学子,本书记载着我们同行的思考,有困惑,有忐忑,有反复,亦有乐观,更有坚定。数字档案馆建设折射出整个档案专业和事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按照生态系统 的观念,
本书完成之时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已然改变,遑论其中不少问题本书尚未及深入,面对数据时代大潮,本书不过沧海一粟。对于其中疏漏甚至错误之处,恳望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刘越男
2023年10月6日
本书基于生态系统视角,从外部动态因素对数字档案馆建设关键问题的切实影响入手,以内部变革作为应对外部变化的根本,探讨我国数字档案馆在建设和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旨在引导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朝着更为健康和理性的道路发展,为多元环境下的数字档案馆发展提供新的平台和基点,不仅从战略上统筹数字档案馆建设,而且涉及档案事业在多领域的推进与发展。
刘越男,管理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副院长,多模态档案保护与开发国家档案局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档案学会科技档案与科学数据管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索引学会数字人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入选教*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级档案专家领军人才。主要研究领域:电子文件管理、数字档案馆、数据治理、数字人文。
第1章 研究视角转换——生态系统视角下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战略的研究框架
1.1 数字档案馆建设战略与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相关概念
1.1.1 数字档案馆
1.1.2 数字档案馆系统
1.1.3 数字档案馆建设战略
1.1.4 生态系统
1.1.5 信息生态系统
1.1.6 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
1.2 数字档案馆建设战略的生态系统研究视角
1.2.1 广泛互联
1.2.2 技术赋能
1.2.3 共生协同
1.2.4 动态演进
1.3 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现状
1.3.1 数字档案馆建设已经全面铺开
1.3.2 数字档案馆建设类型和模式不断丰富
1.3.3 原生性电子档案移交接收推进相对缓慢
1.3.4 数字档案长期保存仍是核心难题之一
1.3.5 数据化、知识化、智能化成为当代数字档案馆建设重点
1.4 影响数字档案馆建设战略的重要生态因子
1.4.1 数据资源
1.4.2 数据技术
1.4.3 数据主体
1.4.4 数据政策
1.5 生态系统视角下数字档案馆的定位
1.5.1 历史业务数据的最终维护者
1.5.2 记忆信息资产的专业管护者
1.5.3 活态数字文化的自觉传播者
1.6 数字档案馆建设战略研究框架
1.6.1 研究框架的构成
1.6.2 重点研究的战略性问题
第2章 共治机制创新——协同治理理念下我国数字档案馆网建设规划
2.1 我国数字档案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2.1.1 新技术环境下数字档案资源分布呈现新趋势
2.1.2 资源分布与集中管控要求之间存在冲突
2.1.3 技术和管理能力与资源管理需求不匹配
2.1.4 数字档案馆建设基础亟待夯实
2.2 基于数字连续性的数字档案管控思维创新要求
2.2.1 管理连续性
2.2.2 系统连续性
2.2.3 机构连续性
2.2.4 利用连续性
2.3 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新生态机制
2.3.1 数据监管主体
2.3.2 资源形成主体
2.3.3 数据管理共生主体
2.3.4 资源利用主体
2.3.5 支撑服务主体
2.4 基于数字档案资源现状的数字档案馆网规划设计
2.4.1 数字档案馆网集中统一建设模式
2.4.2 数字档案馆自建模式
2.4.3 第三方数字档案馆支撑服务模式
2.4.4 建立广泛互联的全国数字档案馆网络
2.5 基于协同共治的数字档案馆网建设机制
2.5.1 坚持档案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建设与监管
2.5.2 以协商立规为基础开展馆际合作建设
2.5.3 以资源共享为目标建立馆际战略合作
2.5.4 建立数字档案馆网建设的全面保障机制
第3章 档案业务变革(一)——大数据环境下档案鉴定方法的挑战与战略性变革
3.1 数字档案馆档案鉴定的内涵与挑战
3.1.1 数字档案馆档案鉴定业务的界定
3.1.2 挑战1:鉴定规则不清晰
3.1.3 挑战2:人工鉴定效率低
3.1.4 挑战3:鉴定必要性存疑
3.2 鉴定相关的大数据技术
3.2.1 大数据技术的内涵与意义
3.2.2 档案鉴定与大数据的关系
3.2.3 档案鉴定的关键大数据技术
3.3 大数据环境下档案鉴定的理念变革
3.3.1 从被动管护到主动参与
3.3.2 从人工为主到人机共治
3.3.3 从鉴定方法到鉴定算法
3.4 大数据环境下档案鉴定的方法变革
3.4.1 基于价值规则的鉴定方法
3.4.2 基于机器学习的鉴定方法
3.4.3 融合知识图谱的鉴定方法
3.5 鉴定方法变革的先行案例
3.5.1 机器智能: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档案与文件局机器鉴定项目
3.5.2 知识融合:中国人民大学数字文书档案智能保管期限划分实验项目
3.6 面向档案鉴定业务变革的数字档案馆发展战略
3.6.1 规范鉴定标准,构建标准化鉴定规则
3.6.2 更新鉴定机制,推动鉴定智能化转型
3.6.3 健全法律法规,明确鉴定边界和权责
3.6.4 加强人才建设,培养新一代鉴定专家
第4章 档案业务变革(二)——数据资产视角下档案组织方法的挑战与战略性变革
4.1 数据资产视角下档案组织的困境与挑战
4.1.1 数据时代的转型要求
4.1.2 档案组织的历史沿革
4.1.3 档案组织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4.2 数据资产视角下资源组织的新思路
4.2.1 数据组织的内涵与意义
4.2.2 数据网络中的语义思维
4.2.3 基于语义技术的数据组织
4.3 数据资产视角下档案组织的理念变革
4.3.1 从面向信息服务的组织到面向知识服务的组织
4.3.2 从隐式语义组织到显式语义组织
4.3.3 从线性组织到关联组织
4.3.4 从填表式组织到建模式组织
4.4 数据资产视角下档案组织的方法变革
4.4.1 档案著录方法的变革
4.4.2 档案标注方法的变革
4.4.3 档案关联方法的变革
4.5 数据资产视角下档案组织的先行案例
4.5.1 基于融合的联通电子档案语义组织
4.5.2 基于本体的芬兰的国家级语义集体记忆
4.6 数据资产视角下档案组织变革的保障
4.6.1 战略前置
4.6.2 标准先行
4.6.3 流程控制
4.6.4 人才推动
第5章 档案业务变革(三)——数字档案长期保存的挑战与方法体系构建
5.1 数字档案资源长期保存面临的挑战
5.1.1 海量信息保存成本高
5.1.2 新型复杂数据难理解
5.1.3 信息技术推陈出新快
5.1.4 存储介质选择难
5.1.5 技术策略应用难
5.1.6 网络安全问题突出
5.1.7 数字档案长期保存责任链复杂
5.2 数字档案长期保存方法体系的构建
5.2.1 数字档案馆长期保存方法体系的作用
5.2.2 数字档案馆长期保存方法体系的构建原则
5.2.3 数字档案长期保存方法体系的内容
5.3 数字档案长期保存技术策略体系
5.3.1 数字档案馆长期保存策略技术体系的构成
5.3.2 常规策略
5.3.3 重点策略
5.3.4 辅助策略
5.4 数字档案长期保存相关技术工具体系
5.4.1 数字档案馆长期保存技术工具体系的构成
5.4.2 接收相关工具
5.4.3 档案存储与数据管理相关工具
5.4.4 行政管理相关工具
5.4.5 保存规划相关工具
5.4.6 存取相关工具
5.5 数字档案馆长期保存机制
5.5.1 长期保存多主体建立合作机制
5.5.2 长期保存多主体分工协作共担权责
5.5.3 长期保存多主体建立闭环管理机制
5.6 数字档案长期保存标准体系
5.6.1 长期保存标准体系框架
5.6.2 长期保存标准建设建议
第6章 系统建设变革——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档案馆系统建设及风险控制
6.1 云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动因分析
6.1.1 基于云的信息化建设渐成趋势
6.1.2 数字档案馆建设面临的难题
6.1.3 世界各国积极推进云数字档案馆建设
6.2 云数字档案馆的框架体系
6.2.1 云数字档案馆的概念框架
6.2.2 云数字档案馆的服务框架
6.2.3 云数字档案馆的主体框架
6.3 云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模式
6.3.1 基于个体的系统迁移模式
6.3.2 基于合作的系统共享模式
6.4 云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关键瓶颈
6.4.1 顶层设计缺位,试点经验难以推广
6.4.2 安全风险突出,信任机制难以建立
6.4.3 跨机构的沟通协作存在障碍
6.4.4 云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基础条件尚未成熟
6.5 云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推进策略
6.5.1 宏观层面:构建云数字档案馆生态环境
6.5.2 微观层面:建立安全风险管控机制
第7章 数据权益均衡——数字档案馆资源共享利用中的权责规制
7.1 数字档案资源共享利用中的权责相关概念及研究框架
7.1.1 权力、权利、权责和权益
7.1.2 档案数据权利的内涵及特点
7.2 档案数据共享利用中的权责失衡问题
7.2.1 公民公开数据获取权与数字档案馆数据保密责任失衡
7.2.2 公民人格权利实现与数字档案馆共享利用权力失衡
7.2.3 档案数据产权与档案多元开发模式中权益分配失衡
7.3 档案数据共享利用权责均衡关键瓶颈
7.3.1 档案数据确权制度难以建立
7.3.2 档案内容管控技术相关应用仍需突破
7.3.3 数字档案馆与利用者之间尚未建立互信互谅的信任生态
7.4 档案数据共享利用权责均衡策略
7.4.1 调整权责实现模式,推进场景化应用
7.4.2 完善档案数据要素分类分级审查机制,建立确权平台
7.4.3 进一步完善档案数据开放利用监督审查规则
第8章 能力建设评价——数字档案馆的综合评估与系统测试
8.1 数字档案馆评估的背景和作用
8.1.1 数字档案馆评估工作的背景
8.1.2 数字档案馆评估的作用
8.2 国外数字档案馆评估标准与模型
8.2.1 可信数字仓储认证标准与规范
8.2.2 数字保存成熟度模型
8.3 我国数字档案馆系统测试工作
8.3.1 我国数字档案馆系统测试的依据、流程与方法
8.3.2 综合档案馆数字档案馆系统测试内容
8.3.3 企业数字档案馆系统测试内容
8.4 数字档案馆评估的基本原则
8.4.1 政策引领,标准先行
8.4.2 目标导向,系统严谨
8.4.3 动态开放,灵活通用
8.4.4 具体可测,易解可行
8.5 我国数字档案馆成熟度模型的构建
8.5.1 数字档案馆成熟度模型的构建方法
8.5.2 数字档案馆成熟度模型关键过程域和关键实践识别
8.5.3 数字档案馆成熟度模型构建
第9章 技术赋能——我国档案数据中心发展与建设
9.1 内涵与特征
9.1.1 内涵
9.1.2 特征
9.2 建设定位
9.2.1 数字档案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9.2.2档案数据中心的建设目标
9.3 关键技术
9.3.1 云原生
9.3.2 微服务
9.3.3 分布式架构
9.4 技术路径
9.4.1 建设框架
9.4.2 基础设施建设
9.4.3 数据平台建设
9.4.4 数据标准化
9.4.5 数据中台建设
9.4.6 安全体系建设
本书基于生态系统视角,从外部动态因素对数字档案馆建设关键问题的切实影响入手,以内部变革作为应对外部变化的根本,探讨我国数字档案馆在建设和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旨在引导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朝着更为健康和理性的道路发展,为多元环境下的数字档案馆发展提供新的平台和基点,不仅从战略上统筹数字档案馆建设,而且涉及档案事业在多领域的推进与发展。
刘越男,管理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副院长,多模态档案保护与开发国家档案局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档案学会科技档案与科学数据管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索引学会数字人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入选教*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级档案专家领军人才。主要研究领域:电子文件管理、数字档案馆、数据治理、数字人文。
生态系统视角下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战略研究
全新武汉
¥ 71.73
生态系统视角下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战略研究
九五品杭州
¥ 70.88
生态系统视角下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战略研究
全新广州
¥ 82.31
生态系统视角下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战略研究
全新广州
¥ 64.53
生态系统视角下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战略研究
全新广州
¥ 62.53
生态系统视角下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战略研究
全新广州
¥ 64.53
生态系统视角下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战略研究
全新广州
¥ 62.53
生态系统视角下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战略研究
全新广州
¥ 64.53
生态系统视角下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战略研究!
全新北京
¥ 68.16
生态系统视角下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战略研究
全新长沙
¥ 55.70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