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46.02 6.7折 ¥ 69 全新
库存31件
作者(清)黄元吉 著 董沛文 主编 高诚 点校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88174
出版时间2016-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9元
货号23985373
上书时间2024-11-19
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
序一
任法融
董君沛文,余之旧知,修太上之大道,传龙门之法脉,以道士身,扶玄元教。悟大道之理,兴实业以济世;契圣祖之心,用慈俭而化人。投数千万巨资,复兴玉清名观;历五六载苦功,重塑仙真金身。昔日捐资于学府,助学者编辑圣典;今则统众于京都,携道友点校仙经。经书流通,可辅正道之传承;道术修炼,能健国民之身心。
道依教传,法随文化,经能载道,书可救世。道法经书,玄门之珍宝;历祖仙真,太上之法裔。余注《道德》,讲《参同》,解《阴符》,冀弘道于斯世;栖楼观,住白云,理道协,愿兴教于十方。文字之功不可没,经书之教不可废,道院之根不可除,祖师之业不可亡。今董君发愿,出版圣祖仙真之经书,建立养生修真之道院,乃振兴玄宗之作为,实双修功德之正道。山人闻之,随喜赞叹!
是书系总名曰:《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言道学则道教在其中矣,论文化则经法在其中矣。三百年来,道门未能大兴;一甲子际,经书不见普印。虽曰气运,亦关人谋。人能弘道,众志成城。方今之世,政通人和,宗教复兴,信仰自由,正我道门光大之时也。董君应缘而出,邀学界之名流,统道门之同修,整理仙经,出版道书,化道教于日常,传正法于当世,使道流有道书可读,冀信众有道法可习。功益斯民,德泽后昆。
仙学丹道,摄生要术,宜普世而利民者也。今以吕洞宾、张三丰仙书为发端,继则编陈图南、李道纯、陆潜虚、李涵虚、傅金铨、闵小艮诸仙全集。是则道门罕印之书,名山深藏之典,如能精编精校,广传广化,则太上之道脉能扶,仙真之正法可续。道济天下,德化苍生,斯功巨矣。
唐山玉清观,古仙葛洪访道之处,真人三丰隐修之地。仙迹随道书以神化,大道借名观而传承。经千年风雨以护道,因国初地震而败落。董君沛文,睹道观之残垣,望断壁之朽木,不忍坐视,乃发心重建玉清道观,再塑三清真容。今则观成而道化,复思经教而民敦。劝善化人,移风易俗,敦伦尽诚,此道教之所当为也;养生强身,修真还丹,羽化飞升,此道士之所当修也。劝善当藉经教,修真须知法诀。道观容道流而弘化,道书载道法而育仙。则知胜地非常,经书宝贵,仙诀难得,因缘殊胜。
书将成,董君索序于余,乐而述之,与共勉焉。
岁在戊子年古历八月十五日于京华白云观
(作者系中国道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
序二
康志锋
道教既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道学文化为根基。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祖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道教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言简意赅,是道教对宇宙万物对立统一规律的高度总结概括。道教中的诸如道法自然、尊道贵德、清静无为、返璞归真等理念,为许多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乃至普通百姓所尊崇。古往今来无数人都从道教文化、从《道德经》汲取过智慧和营养。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瑰丽的中华文化,作为土生土长的道教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众多的经论典籍,对于哲学、文学、艺术、医学、化学、天文、地理等方面都产生过重要影响。《道德经》可谓道教文化的奠基和代表之作,《道德经》在中华文化史上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道教的宗旨是修仙成道、济世利人。道学文化的菁华在于其性命学说,也即道教养生。作为祖国传统文化根柢的道教,挖掘利用其积极因素,为人生服务,为社会服务是道教义不容辞的责任。
董沛文道长自皈依道教以来,信仰虔诚,道风纯正,学识丰富,一直热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期致力于道家典籍的保护整理工作,且学以致用,尤其对道教养生情有独钟,无论是经商还是修观都乐此不疲,精神实在可嘉!近年有缘与董道长相识,深感其对道教事业热忱,近知他再次斥资策划编纂《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颇为感慨,略叙管见,是为序!
(作者系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厅副厅长)
序 三
董沛文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丰富璀璨,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华夏文明据传说肇始于轩辕黄帝,教导民众播五谷、创文字、制衣冠、作历律、定算数、立音律、造舟车、创医学,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之河。黄帝战蚩尤,平叛乱,立为天子,居五帝之首。访天师岐伯,问疗病之方,作《内经》,用以解除人民的疾病痛苦。登空同山,拜广成子问道学仙,佐五谷而养民人,用以强健黎民的体魄,延长民众的寿命,道统仙学由此而滥觞,道教也由此而初具雏形。
民族的根基在于传统,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独立的民族,关键在于他的传统,它是民族的旗帜,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识。没有自己独特传统的民族,不能保持自己民族传统的民族,已经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更不会有独立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个性。华夏民族的传统,就是五千年的历史,就是民族一脉相承的国学文化。弘扬国学,弘扬传统文化,就是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皈依,民族精神得以独立,才能将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民族之上!
从文化角度看,中华民族的传统来源两个方面:一是道家,创立于史官,以《老子》为代表,崇阴尚柔,提倡静、柔、谦、弱、下、和之六德。道学文化,实际是继承了母系氏族文化传统,拥有几十万年的实践和发展经验,是成熟的“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的“老传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原始基因。二是儒家,创立于孔子,曾问礼于老子,以《诗》、《书》、《礼》、《易》为代表,贵阳贱阴,推行仁、义、礼、智、信之五常。儒学文化,是继承了夏商周三代的父系氏族文化传统,仅仅拥有四五千年的实践经验,是渐进成熟的“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的“新传统”,是我们民族文化原始基因的外延和发展。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过都是在祖述道家,我们应向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中发掘智慧!
鲁迅先生(1881—1936)在《致许寿裳》的信函中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在《而已集·小杂感》中诠释此义云:“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的大半。”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著名学者、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1900—1995)也曾强调:“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第178页,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这些论断,可以说“一语中的”,显然道教和道家是解开全部中国历史之谜的钥匙。
东汉时期张道陵以道家之学为基础,吸纳原始巫觋之术创立“五斗米道”,和以《太平经》为经典的“太平道”,都是早期的道教。从此,道学与道教合流,道学与道教并行不悖,不明道学不足以识道教,不知道教不足以悉道学。
道学和道教不是普通民众眼中的消极、陈腐、浮妄的封建迷信学说,更不是教人离群寡居、消极厌世、不近人情、行径怪异的乖巧邪说,而是完全非常积极的文化,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所想、所需和所求,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上到朝政辅国,下到衣食住行,是非常注重实践的实用文化,堪称经天纬地之学。道家之学,有帝王御政之术,有辅国经世之略,有强兵战胜之策,有经商治业之谋,有冶炼烧制之方,有却病延年之药,有服食驻颜之饵,有导引强身之技,有御敌抗辱之功,有夫妇床笫之戏,有预知未来之占,有趋吉避凶之法,有长生不老之丹,有修心养性之道,有飞升轻举之秘,有祭祀先人之礼,有超度亡魂之仪,有祈祷太平之醮,有怡情冶性之乐,可见道学、道教覆盖面之广,凡是人们之所想,必有与之相应的技术和方法。因此道学、道教,是以人为本之学,是人性化之教,是人生不可缺少、不可不学、不可不明的文化和信仰。道教经典《度人经》中说:“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充分体现了道学和道教贵生度人的特点。仙学养生大师、前道教协会会长陈撄宁(1880-1969)就曾指出“仙家惟生的宗旨”,并且说:“神仙之术,首贵长生。惟讲现实,极与科学相接近。有科学思想科学知识之人,学仙易入门。”(陈撄宁《读〈化声自叙〉的感想》)
古代道家道教圣贤真人,无不利用自己的道学智慧建功立业,标名青史,垂德后世,为道家学子立行的典范。黄帝为天子,“且战且学仙”,登空同问道广成,鼎湖跨龙升举。太公吕望辅佐武王,立周天子八百年基业。老子为柱下史,走流沙而化道西域。范蠡献妙计帮助越王勾践复国,三年灭吴,后封金挂印,乘舟泛五湖而去,遵循了道家“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的教诲。后定居于陶,自称陶朱公,经商积资巨万,后散给黎民,曾“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真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陶弘景归隐山林,心存魏阙,梁武帝“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南史·陶弘景传》)吕祖曾中进士,刘海蟾为燕相,重阳应武举,三丰做县宰。诸葛亮、徐茂功、刘伯温等,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道家人物。
道教中的仙人、真人的境界更是让人魂牵梦绕,遐想向往。《庄子·大宗师》中说:“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拒;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这就要求真人能看破世俗的成败得失,能看破生死以及人生旅途上的生命价值,在行为状态上与道合真。能够树立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生态观,不掠夺大自然,不戡天役物,要与自然界万物和睦共处。真人在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上更要保持一股中和之气。《汉书·艺文志》叙神仙云:“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瞋之心,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揭示了仙人、真人是“此其道生”,是可以通过修炼达到的,不仅仅是神话小说中编造的美丽故事。南宋陈泥丸在《翠虚篇·丹基归一论》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即金丹也,金丹即是也。古仙上灵,诏人炼七返九还金液大丹者,是乃入道之捷径耳。”白玉蟾《紫清指玄集·鹤林问道篇》中也说:“夫金丹者,金则性之义,丹者心之义,其体谓之大道,其用谓之大丹,丹即道也,道即丹也。”因此道教内丹学就是通向仙人、真人境界的阶梯,人们只要修炼成大丹,便成了驻世逍遥快乐的仙真。
道教内丹学是参天地、同日月、契造化的金丹大道,又是返自然、还本我、修性命的天人合一之学,源远流长,肇始于伏羲、神农、黄帝上古时期,与道学同源,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老子、庄子集其成,阴长生、魏伯阳、葛洪、魏华存奠其基,钟离权、吕洞宾、陈抟、刘海蟾将内丹学理论体系发展成熟,大开法门传道,从此内丹流派纷呈。北宋以来,直至明清,丹道流派大多都上溯钟(钟离权)、吕(吕洞宾),宣称是钟吕门下,由之又分为南、北、中、东、西五大流派。南宗创始于浙江天台张紫阳(984—1082),名伯端,有《悟真篇》、《金丹四百字》、《青华秘文》等;北宗创立于陕西咸阳王重阳(1112—1170),传全真七子,尤以长春真人丘处机创立的龙门派,广开教门,至今传承不衰; 中派肇始于元朝李道纯,其本是南宗白玉蟾门人王金蟾的门人,入元后加入全真道,因之调和南北两派之学于一炉,被丹家尊为中派。东派创立于扬州陆潜虛(1520-1606),名西星,著《方壶外史》、《三藏真铨》等。西派创立于清道咸年间李涵虛(1806-1856),著有《道窍谈》、《三车秘旨》等。
世间芸芸众生求财、求禄、求寿、求平安者,如过江之鲫。然其中难求者就是“寿”,千古一帝秦始皇,权倾天下,富有四海,却求“寿”无门,望“寿”而叹。而道教之内丹仙学文化中服食、服药、辟谷、导引、胎息诸术,恰是养生长寿、长视久生之妙术。内丹学,陈撄宁会长早年称之为“仙学”,“盖神仙者,乃精神与物质混合团结煅炼而成者”(陈撄宁《答覆浦东李道善君问修仙》),更是道教修炼养生文化中的核心精华,不明内丹则难明道学,不懂道学则难识道教。丹道之学,以法、侣、财、地为修仙炼丹的四大条件。法,就是丹道法诀,是内丹修炼的具体操作功程,其理法存于丹经道书,其关键秘密处则在于口诀,必须由师父口传才能掌握丹诀次第和火候细微。侣,就是修真的道侣丹友,结伴共修大道,同参玄机,互相扶助,过大关防危虑险之时更是不能缺少;阴阳丹诀中的金鼎、火鼎、水鼎,也属于侣的范畴。财,就是修道用的资财,一是访师之用,有“法财互施”之说;二是备制炉鼎器皿之资;三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支出。地,就是适宜从事修炼的洞天福地。从事修炼,首先必须要培养积功累德,以增福培慧,所谓“道高降龙虎,德重鬼神钦”,更有“有道无德,道中之贼”之说。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才是一个完整的“全人”,才有资格修炼丹道,仙经谓:“欲修仙道,先尽人道;人道不修,仙道远矣。”所以内丹学不是普通的信仰,是真知践履之学,不仅仅是养生全形、延年长寿之学,更是“一套凝炼常意识(识神),净化潜意识(真意),开发元意识(元神)的心理程序”。丹道具有净化人之心灵,塑造人之道德,化解心中之恶,走向至美之善。内丹学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培塑人们的道德情操,必然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她积极的作用。
在从事道教仙学丹道养生修炼的过程中,访师求诀自不可少,但是真师难遇,真诀难得。陈撄宁会长早年耗费五六年的时间寻师访道,结果“都是空跑”,自思“这样的寻访,白费光阴,还不如自己看书研究,因此遂下决心阅览《道藏》。”(陈撄宁《自传》)历经数年苦读,参悟《道藏》中所秘载的丹诀道法,终成为一代仙学巨子、养生大师,新中国成立后参与筹备道教协会,曾被选举为会长,教内有“当代太上老君”之美誉。丹道法诀尝隐藏于丹经道书之中,博阅丹经,广参道典,不失为没有条件访师者的。近年虽然有《道藏》、《藏外道书》、《道藏辑要》、《道藏精华》、《道书集成》等大型丛书影印刊行,然而仅一部《道藏》就五千四百余卷,浩如烟海,普通读者焉有时间逐卷研读?另外,这些丛书都是影印出版,竖版繁体,不利于阅读,同时价格昂贵,普通读者购买颇为吃力。
余自幼就非常爱好传统文化,对于古籍经典苦读孜孜不倦,常通宵达旦,乐之不疲。及长进入工作岗位,每以微薄薪金购书渴读。因缘所致,弃职经商,尝将所学到的道家玄妙思想用于为人处事之中,事半功倍。庚辰年皈依道教,承嗣全真龙门派二十六代薪传。从之深研道家文化,遍游洞天福地,寻仙访道,拜师学艺,研习养生术,体悟道教之奥妙精深。甲申冬月,斥资复建唐山玉清观,再塑三清真容。古时玉清观,在开平古建筑中,是规模较大的一座庙宇。坐落在开平西城门外,火神庙与关帝庙之间。坐北朝南,始建于汉代,初毁于宋。复建于明。后毁于唐山大地震。再建的玉清观,坐落在开平老城遗址北门外,坐北朝南,由政府拨地二十余亩,总体建筑面积约九万六千平方米。完成建筑后的玉清观与开平古艺文化街遥相呼应,形成浓厚的古文化氛围。丙戌年,唐山道众发起筹建唐山市道教协会,被推选为道协负责人。
宫观虽立不可无文化,道士虽众不可无道统。文以载道,书以救世。且玉清古观,乃古仙合药炼丹之地,三丰隐居修炼之所,与丹道仙学早已结下千古之殊缘。故邀请专家学者为顾问,携手道门同修为编纂,将浩如烟海的道书古籍加以整理校订,首以吕祖、三丰之仙书为发轫,继理陈抟、李道纯、陆潜虚、李涵虚、傅金铨、闵一得诸仙书道籍,编纂为《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丹经道书,几经传抄翻刻,鲁鱼豕亥之处颇多,影响阅读,也不利于道教文化的传播。本次点校整理,务求善本,必致精良,努力使《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成为名山深藏之宝典、道流渴读之仙籍,予愿足矣。
在编纂本丛书的过程中,先后得到中国道教协会任法融、张继禹、黄信阳三位会长的鼓舞,得到中央民族大学牟钟鉴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胡孚琛教授的赞许,也得到中共河北省常委统战部刘永瑞部长、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厅陈会新厅长、康志锋厅长、王兴社处长等领导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岁在戊子识于唐山玉清观
(作者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道教协会会长、唐山市道教协会会长)
前言
明清以来,道教仙真辈出,如伍冲虚(1574—1644?)、柳华阳(1736—?)、刘一明(1734—1821)、闵一得(1749—1836)、傅金铨(1764?—?)、李涵虚(1806—1856)等等。其中神秘的当系清咸丰(1851—1862)至光绪(1875—1908)年间的黄元吉,他神秘之处在于神龙见首不见尾,查阅史书笔记之类鲜有记载,生平事迹所知甚少,被后世丹家群目为“隐仙派”的宗师。
据记载,黄元吉,名裳,字元吉,江西丰城人,曾在清光绪年间于四川富顺一个名为“乐育堂”的地方传道讲学,著有《道德经注释》,以及在传道讲学时由门下弟子们笔录编纂而成的《乐育堂语录》和《道门语要》二书。据说尚有《玄宗口诀》、《醒心经注》、《求心经注》等书,可惜未见流传,或许早已失传了吧!
黄元吉学际天人,达到金液还丹的仙人境界。他将高深的神仙修炼秘诀和千古口口相传的返本还原之法,阐述得清晰明细,可以说修炼秘密的十之八九都在《道门语要》、《乐育堂语录》和《道德经注释》三书之中给予宣泄了。
《道德经注释》一书,萧天石先生评价甚高,称“黄元吉先生本书,成于前清道咸之交,故能畅述玄秘,大露宗风,举往圣之所不泄者而泄之,尽往圣之所不传者而传之。就丹法言丹法,即此一编已括尽千经万典之要蕴而巨细无遗矣!”“每章首揭常道,次述丹道,首揭世法,次述丹法。道学精微,文理密察;本末兼赅,体用咸宜。其要尤在其融儒入道而能凿空无痕,因道弘儒而能浑全一体。明道修德,可端天下之风尚;养心养气,足正万世之人心。本人道以明仙道,字字金科玉律;体圣学以阐玄学,言言口诀心传。道为千古之大道,理为千古之至理,文为千古之奇文,义为千古之圣义。穷身心性命之理以端其大本,究天人物我之原以立其大宗。深入浅出,亲切平实。以之为用,可以明心养性,可以入圣登真,可以明哲处世,可以治国平天下。守藏可用,仕隐咸宜。衡情而论,确为《道德经》解本中之不朽名著,而无论道家儒家,皆可奉为无上圣经,视作修圣修仙之不二法门也。”
《乐育堂语录》一书,萧天石先生评价也非常高,“先生讲道于乐育堂时,先后入门弟子数千人,其《乐育堂语录》与《道门语要》早已风行,为世所重。”“《乐育堂语录》一书,乃黄元吉先生讲道于四川乐育堂时传授道门心法,由其门弟子记载并经核正而流传于世之巨构。言言通大道,字字值千金!且多泄千古来丹经之所未泄,指千古来道典之所未指。本书纯为讲切性命双修之学,始之修性以立命,继之修命以了性,终之福慧双圆、性命合一而证入圣登真之功。其论道概自人生日用常行处入手,既不立异为高,亦不弄玄干誉,故说理朴实而不奥,述义精深而易明。传绝学,极尽简易晓畅之能,尽人可解;谈工夫,极尽条理畅达之妙,尽人可行。既可由此以领悟,亦可本此以修证。深者能得其深,浅者能得其浅,无论上智下愚,皆可循此而升堂入室,诚性学之梯航,命宗之津逮也。”
《道门语要》一书,比较有条理,略有门径可循。工夫从守中入手,讲究采取烹炼之工、运行周天之法,似详说命功,其要仍归性学。该书大概也是黄门弟子按照笔记整理而成,较之《乐育堂语录》为精简明朗,所以本书将之列为编。
黄元吉先生的著作在晚清、民国间非常流行,尤其《乐育堂语录》一书,曾被多次翻刻,所以版本众多。本次整理以早期木刻本为底本,参校民国年间铅印本等,并且参考了蒋门马先生点校的《道德经注释》和《乐育堂语录》二书的工作成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附录了《唱道真言》一书原文,可以与黄元吉著作相互研读,对理解道门的修炼秘诀会有所帮助。
编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