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戍边将军——恩泽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清代戍边将军——恩泽传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16.38 6.8折 24 全新

库存52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冯建勇

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1667827

出版时间2013-01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24元

货号9787531667827

上书时间2024-11-11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冯建勇编著的这本《恩泽传》是国家十二五规划重点图书《清代戍边将军》(黑龙江卷)之一。本书在《清史稿》的基础上对恩泽的生平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并通过他对朝廷所上的奏折来着重说明他在任职期间的良好政绩,以此来对恩泽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物评价。

目录
第一章  人生轨迹
    一、东北边疆在清朝统治体系中的特殊地位
    二、少年恩泽所处时代背景
    三、黑龙江将军前的行伍轨迹
第二章  《挽金忠介公诗》
    一、壮志难酬
    二、追念往昔
    三、感慨当下
第三章  弹劾长顺
    一、中日甲午战争
    二、“农安惨案”与“调查长顺案”
    三、“调查长顺案”中的恩泽性情分析
第四章  初摄全局
    一、积极剿匪
    二、奏请减免税收
    三、重审同知
第五章  抵御外侮
    一、抵制《中俄密约》
    二、训练镇边军
    三、筹办民团与造械并举
第八章  振兴经济
    一、开采煤矿
    二、创设木植公司
    三、奏请自铸银元
第七章  招垦荒地
    一、从“封禁”到“弛禁”
    二、积极垦荒
    三、垦荒的实践意义
第八章  主持编绘《黑龙江舆图》
    一、绘制《黑龙江舆图》
    二、《黑龙江舆图》主要内容
    三、《黑龙江舆图》的经世思想
第九章  简单评价
附录
    恩泽年谱
    《清德宗实录》所载黑龙江将军恩泽史料
    《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恩泽传》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清代戍边将军》(黑龙江卷)较为翔实地展示了各个将军在黑龙江的历史活动,如把他们各自在黑龙江的历史相互衔接起来,就组成了一部清代黑龙江地区的全史。若想了解该地区的历史,或想了解每位将军的生平事迹,这部丛书值得一读。同时,它也为史学工作者研究清代黑龙江地区史提供了新思路。
《恩泽传》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讲述的是恩泽将军的生平事迹,并对其进行了人物评价。
《恩泽传》由冯建勇编著。

精彩内容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东北地区遭遇了持续的灾荒,再加上繁杂的地租
和捐税,迫使一般的农民无法生活。正是在这样一个最坏的时刻,由于清统
治者不能在实际层面解决当地百姓的民生状况,如此一来,它就把这一职能拱手让给了一些造反者,而后者会加以利用,赢得被遗弃者的忠诚和追随。
其时,在伯都讷以及乌拉两地,孟毓奇(即孟福山)、朱承修等人借武圣教、如意教等名目,聚集民众。随后,其影响力渐次扩散。在张家口、奉天、吉林、黑龙江等处,亦不平静,均有武圣教、如意教开坛拜教事。孟毓奇、朱承修借教会的名义,大肆许诺授予老百姓土地、房屋和财产,以便获得穷人的支持。此外,还用条文的形式规定了相关章程、仪式和会员应当遵守的戒律。这些举动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动员群众的作用,据当时恩泽给朝廷的奏议称,教匪头目“煽惑匪党,约期谋叛,被其诱惑者,实繁有徒”。其中,以朱承修为首,自封为总兵元帅,其他人都有相应头衔。面对此等危及帝国基业的事件,朝廷立即给予了回应,下旨谕令恩泽派员对该等“教匪”实施进剿。
其时,恩泽初任黑龙江将军,在东北境内尚未立过战功,以震军威。而此前新疆征战的荣光毕竟已经久远,恩泽亟须借助一两件大事提升军威。这个时间节点出现的“匪徒流窜事件”对恩泽而言,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基于此,恩泽非常重视这次征剿行动。恩泽领命后,迅即调派翼长富顺及营官保全等,在五常厅东山以内,并吉林府所属十六窝棚等处,分队进剿。是时,孟毓奇、朱承修等率领一班教众败入桦皮甸子,顽强抵抗。清军则四面环攻,擒斩多名。旋追至天成街,擒获孟毓奇,审明枭示。复经翼长庆禄等派委营员,协同当地民团,在黑林子地方擒获朱承修及起义军总兵岳祥,并就地正法。毋庸置疑,作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的黑龙江将军恩泽,剿灭叛逆、维护地方稳定乃是其职责所在,我们没有必要从道德的高度对他的这一行为作严格的评判。相反,我们更应该看到其难能可贵的一面:与当时一般的朝廷官员滥杀无辜、邀功请赏略有不同的是,恩泽在这次征剿的过程中,除对首犯给予严厉打击外,对于一些被裹胁的百姓作了宽大处理,讯明情况后即予开释。
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孟、朱等人发起的这场教众叛乱最终被恩泽统领下的驻防清军基本荡平。尽管业已消弭祸端,清廷仍然感到心有余悸,在其发给恩泽的谕令中严厉申斥,“教匪造言惑众,并且刊刻邪书,到处散布谣言。时间长了,很容易蔓延,引起民心的波动。为此,亟宜设法查办,以期消患于未萌。”但与此同时,清廷也对恩泽处理教众的方式予以勉励,认为该将军在这一事件中不动声色,妥筹办理,尚称迅速,没有激化当地民众的情绪,酿成事端,堪称可嘉。
热河一带原本聚居着大量蒙古人。后金天聪年间,该地部落领袖纷纷投靠巴图尔洪台吉。在巴图尔洪台吉的带领下为清朝取得江山立下卓越功勋。
蒙古贵族遂获得热河的领土权。康熙年间,山东大批流民移居于此,以开垦荒地为生,第一批流民被称为“雁民”,为后续灾民的流入开了一缺口。乾隆初期,聚居于热河一带的流民己定居,并形成村落。汉民在热河一带初成规模,限制下层蒙古人的游牧生活的同时,也使他们的经济状况陷入赤贫的危机。蒙汉之间的矛盾是引起金丹道起义的内在动因。金丹道是由建昌县杨家湾的杨悦春倡导的一种民间宗教组织,最初流行于朝阳县、建昌县、敖汉旗一带,教民多为移居于热河一带的汉民。其最初的宗教活动近似于佛教,劝人向善,提倡热善好施、行医救人,颇为教民追捧。
随着蒙汉矛盾的加剧,光绪十七年(1891年)十月,金丹道、武圣教、在理教及一些受蒙古贵族压迫的佃农联合发动起义。起义之火迅速蔓延至土默特二旗、翁牛特左右二旗、喀喇沁三旗、奈曼旗、朝阳县、建昌县、平泉州等地。“替天行道,扫胡灭清”的口号在起义过程中逐渐被置换为“凡遇蒙古,无得免者”,演变成一场蒙汉民族的血腥仇杀。“所有蒙古村落、喇嘛庙、天主堂焚烧无余,并接杀逃难蒙古。又起一逆名曰:巡山会,专搜深山沟壑藏匿之人。”金丹道起义典型地再现了农民起义中非理性因素的膨胀过程。十月二十四日,金丹道起义各路队伍均遭到清政府的残酷镇压,死伤两万多人。金丹道庞大的组织结构迅速瓦解,却对热河一带的封建统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以宗教形式的小型农民起义如雨后春笋般在东北大地涌起。
孟福山为武圣教领袖李国珍之徒,因武圣教遭清军残酷镇压,隐姓埋名逃至吉林一带。托名武圣教,孟福山又集结一批温饱难以维持与蒙古贵族有仇恨的佃农活跃于长春府附近,并推举朱承修为领袖,设立各种职位。某种程度上说,孟福山的此次抗争在军事组织的主动性方面优于金丹道起义,他吸取了金丹道起义的失败教训。但是孟福山等人的反抗同时膨胀了金丹道的复仇目标,并舍去了“抚恤百姓”一节。为避免朝廷耳目,孟福山等人不得不靠到村舍抢劫为生。从这一层面上说,孟福山等人抗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起义”沦落为“复仇”,有强烈的权利意识,在道义上亦难以站住脚跟
,与贫苦百姓的矛盾日益激化。因此,恩泽的此次剿匪就显得更加“出师有名”。
就恩泽主持的这次剿匪产生的积极意义而言,首先,它避免了蒙汉矛盾的进一步激化。镇压金丹道起义时,已经激起起蒙汉官员的纷争。在处理孟
福山叛乱事件中,恩泽表现出速战速决的风度,“办理尚为迅速”,使这次小型的叛乱活动没有延伸。其次,它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管辖区的治安,使一般百姓的生活免于土匪的扰乱。孟福山等人的抗争对象虽为蒙古王公贵族,在斗争过程中却波及佃农的财产安全,因此,恩泽的此次出击维护蒙古贵族权益的同时,也保护了一部分汉族中下层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从这个角度说,恩泽的此次剿匪顺乎了民心,为其稳定管辖区的政局奠定了基础。
P22-2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