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71.05 6.6折 ¥ 108 全新
库存21件
作者南怀瑾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20707572
出版时间2022-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08元
货号29346454
上书时间2024-10-30
作为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料。南怀瑾先生认为历来对《论语》的讲解,错误之处,屡见不鲜,主要问题在于所讲的义理不对,内容的讲法不合科学。他讲述《论语》,“别裁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重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地体验”。他采用一贯的经史和参的方法,注重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及历史典故,旁征博引,拈提古今,其中有100余处解释与前人不同。他将讲述编成370篇既相互联系又能独立成章的短文,各配以有趣的小标题,在人文掌故、生活趣闻中融入词语解释、原文串讲,活泼灵动,亦颇具禅味。
作为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料。南怀瑾先生认为历来对《论语》的讲解,错误之处,屡见不鲜,主要问题在于所讲的义理不对,内容的讲法不合科学。他讲述《论语》,“别裁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重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地体验”。他采用一贯的经史和参的方法,注重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及历史典故,旁征博引,拈提古今,其中有100余处解释与前人不同。他将讲述编成370篇既相互联系又能独立成章的短文,各配以有趣的小标题,在人文掌故、生活趣闻中融入词语解释、原文串讲,活泼灵动,亦颇具禅味。
南怀瑾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
再版记言 前言 上册 学而 三言四语 语文的变与不变 四书五经的假面目 被忽视的道家 三家店卖的是什么 冤枉的一打 再论《论语》 学而有 何乐 真人和假人 寂寞的享受 谁来了解你 爱与罪 孝道是这样一个东西 秃头的十字架 谁能忘情 花言巧语 三面镜子 可爱的小学生 吕端大事不糊涂 饮食男女 没有朋友的上帝 种瓜者 孔子的素描 五字串通五经 善知识与恶知识 老鼠生儿的孝道 无所适从的礼俗 上帝的外婆是谁 《三国演义》的幕后功劳 多才多艺的子贡 诗的人生 为政第二 孔子不谈政治 大政治家的风范 星辰知多少 刘备上了曹操的当 从台风了解人生 圣人也势利吗? 悠美的情歌 诗的伟大 穷哉法治 孔子的自剖 车上的一课 以孝治天下 康麻子的教孝教忠 晚娘面孔难为人 孔子也会看相 是什么东西 异端与偏激 由养士到考试 天下英雄入彀中 千里求官只为财 治国难!齐家更难! 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八佾第三 …… 里仁第四 …… 公冶长第五 …… 雍也第六 …… 述而第七 …… |
作为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料。南怀瑾先生认为历来对《论语》的讲解,错误之处,屡见不鲜,主要问题在于所讲的义理不对,内容的讲法不合科学。他讲述《论语》,“别裁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重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地体验”。他采用一贯的经史和参的方法,注重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及历史典故,旁征博引,拈提古今,其中有100余处解释与前人不同。他将讲述编成370篇既相互联系又能独立成章的短文,各配以有趣的小标题,在人文掌故、生活趣闻中融入词语解释、原文串讲,活泼灵动,亦颇具禅味。
南怀瑾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
学而有何乐 现在这篇《学而》,包括了孔门当年教学的目的、态度、宗旨、方法,等等。过去我们把它圈开来,分作一条一条读,这是错误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连起来看,照字面讲,凡是中国人,无论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的注解,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亦说乎”,“说”是古人借用字,就是高兴的那个“悦”字,是很高兴的。假如这是很正确的注解,孔子因此便可以做圣人了,那我是不佩服的,连大龙峒孔子庙我也不会去了。讲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照这样讲,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 至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似通非通的,什么道理呢?从一般人到公务员,凡靠薪水吃饭的,是“富不过三天,穷不过一月”,遇上了穷的那几天,朋友要来家里吃饭,当裤子都来不及,那是痛苦万分的事。所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惨’乎”,绝不是不亦乐乎。 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谓“愠”,就文字解释,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没有发出来,在内心中有烦厌、厌恶、讨厌、怨恨之感。那么,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这样才算是君子。那我宁可不当君子,你对我不起,我不打你,不骗你,心里难过一下总可以吧!这也不可以,才是君子,实在是做不到。 根据书上的字面,顺着注释来看,就是这样讲的。所以几百年甚至千多年以来,不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对四书反感,过去的读书人也对四书反感。因为它变成了宗教的教条,硬性的法律,非遵守不可。 事实上不是这么一回事,等到真正了解了以后,就知道孔子真是圣人,一点也没错。 “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首先要注意,孔子的全部著述讲过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做“学问”。普通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这个解说在本篇里就有。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的好,的对,这就是学问。这不是我个人别出心裁的解释,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一个人。
真人和假人 讲到做人,我们就想到庄子也提到过这件事,《庄子》这本书把有道的人叫“真人”。唐宋以后,对神仙、得了道的人叫“真人”。譬如现在指南宫供奉的吕纯阳叫“吕真人”。如今的人听到“真人”这个名称,就好像带有宗教色彩,相当于西方的上帝,中国的仙、佛一样。实际上过去道家所谓的“真人”,是指学问道德到了家的人。与这名词对称的叫假人,假人还是人,不过没有达到做人道德的标准。发挥了“人”的成就,在道家就称之为“真人”,孔子认为这就是学,就是学而之人。于是一个“学”字,这么多观念都被他包括了。 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所以孔子在下面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人家犯了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这个研究方法,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就是学问。开始做反省时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我们平日也有这个经验,比如看到朋友做一件事,我们劝他:“不可以做呀!老兄!一定出毛病。”他不听,你心里当然很难过,后证明下来,果然你说得对,你固然替他惋惜,对于自己认识的道理,也会更进一层得到会心的微笑——“说”,不是哈哈大笑。悦者,会心的微笑,有得于心。 上面点所讲的是学问的宗旨,随时注重“时”和“习”,要随时随地学习,不是我们今天来读四书就叫做学问,不念四书就不叫做学问,这不是它的本意。
寂寞的享受 第二点接着下来,是说做学问的人要准备一件事,就我个人研究,有个体会——真正为学问而学问,“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杀头也不干,所谓“仁之所至,义所当然”的事,牺牲自己也做,为世为人就做了,为别的不来。因此为学问而学问,就准备着一生寂寞。我们看历史——即看孔子就知道。孔子一生是很寂寞的,现在到处给他吃冷猪头,当年连一个“便当”也吃不到。但是他没有积极去求富贵。怎么知道这一套他不来呢?因为他明知当时有拿到权位的可能,乃至他的弟子们也要他去拿权位。因为孔子时代中国人口只有几百万,在这几百万人中,他有三千弟子,而且都是每一个国家的精英,那是一股不得了的力量。所以有些弟子,尤其是子路——这个军事学的专家,几乎就要举起膀子来:“老师,我们干了!”那种神气,但是孔子不来。为什么呢?他看到,即使一个安定的社会,文化教育没有完成,是不能解决其他问题的。基本上解决问题是要靠思想的纯正,亦即过去所谓之“德性”。因此他一生宁可穷苦,从事教育。所以做学问要不怕寂寞、不怕凄凉。要有这个精神,这个态度,才可以谈做学问。 虽然做学问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因此他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在为天下国家、千秋后代思想着眼的时候,正是他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而这个“有朋自远方来”的“远”字,不一定是远方外国来的,说外国来几个人学中国文化,我们就乐了吗?那是为了外汇,多赚几个钱罢了。《论语》不是这个意思,他这个“远”字是形容知己之难得。我们有句老话:“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任何一个人做了一辈子人,包括你的太太、儿女、父母在内,可不一定是你的知己,所以人能得一知己,可以死而无憾。一个人哪怕轰轰烈烈做一辈子,不见得能得一知己,完全了解你,尤其做学问的人更是如此,所以第二句话跟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不要怕没有人知道,慢慢就有人知道,这人在远方,这个远不一定是空间地区的远。孔子的学问,是五百年以后,到汉武帝的时候才兴起来,才大大地抬头。董仲舒弘扬孔学,司马迁撰《史记》,非常赞扬孔子,这个时间隔得有多远!这五百年来是非常寂寞的,这样就懂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了。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