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28.94 4.1折 ¥ 69.9 全新
库存15件
作者李海文 主编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18524
出版时间2021-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9.9元
货号29280849
上书时间2024-10-30
《周恩来传略》作者均来自党的文献和党的领袖人物研究权威部门的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因为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他们有条件比其他研究者接触更多的关于党史和党的领袖人物的手档案资料,通过研读这些档案,他们可以写出一些读者不了解而希望了解的真实故事,让更多的人能够从周恩来身上学到一些重要的思想方法、提*处理棘手问题的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等等。由于作者具备这样的写作优势,所以,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部书稿更具权威性、史料性,也更加生动、真实、可信。
本书内容丰富且通俗易读,每篇文章独立成篇,却有着内在的联系。作者选取了周恩来一生中重要的节点,以讲故事的笔法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周恩来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其中很多内容鲜为人知。
李海文,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长期研究、周恩来、华国锋、彭真及中共党史。先后在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著作编辑委员会办公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曾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生平小组副组长、组长,周恩来研究组副组长,《中共党史研究》副主编,《中共党史资料》主编,《周恩来年谱(1898-1949)》副主编。
主要著作:《周恩来家世》《多棱镜下的周恩来》《中共党史拐点中的人物与事件》《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四人帮”上海余党覆灭记》《彭真市长》《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亲历记》《中共重大事件亲历记》《世纪对话——忆法制奠定人彭真》《张浩传》等。
“这家真难当啊!”
同许多孩子一样,童年的周恩来也曾在充满幸福与母爱的环境中生活过。
他的生母万氏是一个性格爽朗,精明强干、乐于助人的女人。万氏有三个儿子,周恩来是她的长子。因丈夫常年奔波在外,家里的事情全部由她担当起来。周恩来未满周岁时,因为叔父身患重病,身边无子,善良而识大体的母亲把他过继给了叔父。这样,一来可使叔父在弥留之际有所安慰,同时也使年轻的叔母有所寄托。虽然周恩来从小过继给他人,但是在几个孩子中,母亲仍旧喜欢他,出门做客、办事总是带着他,母亲处事公正、坚定、果断的作风深深印在他的心中。
周恩来的叔母,也就是他的过继母亲陈氏虽然出身贫寒,但也是书香门第,家庭的影响使她勤于书画,爱好诗文,是一个富有才学的女子。同万氏的性格相反,陈氏十分文静。因年轻守寡,周恩来成为她的依靠。她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这个孩子身上。周恩来从四岁起就在陈氏的教育下开始认字和背诵唐诗,这种文化启蒙,使他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从幼儿时起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几十年后周恩来还深情地说:“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有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
两个母亲的抚爱给周恩来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
但是,童年的欢乐似乎太短暂了。由于家境日渐衰落,万氏在生活的重压下劳累忧愁而亡。第二年,陈氏也匆匆而去。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周恩来连续承受了失去亲人的巨大打击。那一年,他才十岁。家庭的变故把他过早地推上了人生艰难的路程。
两个母亲的相继逝世改变了周恩来的全部生活。当时,周恩来已随母亲搬到外婆家清河县清江浦,他的伯父和父亲都在外做事,家中还有两个年幼的弟弟。沉重的生活重担不得不落到周恩来稚嫩的肩上,他成为这个败落家庭的当家人。
周恩来当家后的件大事就是处理过继母亲的丧事。当时,生母万氏的丧事刚刚办完不久。万家因是官宦之家对这件事要求严苛,他们不顾周家破落的窘况,坚持按照封建家族的旧规矩来办,不但要求为死者买了楠木棺材,还对出殡时要多少人吹打,多少和尚念经,多少人送葬等都做了严格的规定。周家没有办法,只好把万氏的棺木寄厝在清江浦的一个庵内。直到许多年后,周恩来的父亲有了一些积蓄,才将灵柩移回淮安县安葬。陈家对过继母亲的丧事没有提出什么要求,但万氏丧事在前,处理不好难免要引起族人的一些非议。周恩来不理睬周围的议论,主张一切从简,当即将过继母亲的灵柩移回淮安与过继父亲合葬。这种违抗世俗的做法,在封建社会中对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两个母亲的丧事花了很多钱,周家又欠下了很多债务。丧事办完后,周恩来领着两个年幼的弟弟回到淮安老家,同八伯、八伯母一起生活。八伯残疾,不能下地,周恩来成为家中一个紧要的男子。那时几乎每天都有债主上门来讨债,要利息。周恩来不得不到处借钱来维持这个家。更糟糕的是,家境虽然破落了,但封建家族的旧习俗还仍旧存在。大家族中矛盾重重,关系复杂,生老病死样样需要应酬。为了记住这些事情,他在家中的墙上贴了一张纸,记下亲戚朋友的生日和忌日,到时候就是靠典当、借钱也要把礼送到。
债务天天逼着,钱是没有,几口子饭是要吃的,当也当净了,卖也卖绝了,借是没处借,赊是没处赊。不要说脸面是没有了,就是不要脸,向人家去要饭吃,恐怕也没有地方去要。这种生活压得周恩来喘不过气来。
这种令人窒息的生活过了一年多。周恩来后来还时常回忆起这段生活,不无感慨地说:“这家真难当啊!”
然而,正是这种饱含艰辛的生活激发了他对封建世俗的憎恨,锻炼了他的意志和能力。革命胜利后,他作为国家总理的当家本领,或许在儿时的磨炼中已经萌芽。
(廖心文)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