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2.73 0.7折 ¥ 38 全新
库存280件
作者斗数 著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81439
出版时间2020-1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8元
货号29178394
上书时间2024-10-30
人生的路,很多时候是无法选择的。
即使对于以“谋圣”大名而著称的张良来说,也同样如此。
开始,他白衣胜雪,弱不禁风,貌若少女,言语轻微。
那时候的张良,是韩国贵公子,贵族家庭传承的荣耀,让其未来注定或庙堂之高,或荣华富贵。而那座叫新郑的都城,俨然是他未来青春足迹延伸的目标。
但幸福宛若泡沫,总是易于消散,当故国陷落在外敌的铁蹄之下,纵然是出身百年世家、华胄豪门的他,也必须直面命运中的重大转折。
是在敌军的威压下忍辱偷生,还是从此隐姓埋名、江湖飘零?
他选择了后者。
血气方刚时,谁不曾梦想过江湖?从他踏入江湖开始,就不断地成熟积淀。直到风度翩翩的姬公子成为昔日云烟,直到博浪沙沼泽地中隐伏的他,成为真正的江湖豪客。
这样的改变,化为博浪沙近乎致命的一次抛掷,让嬴政主导的时代险些随之终结。
那是带着仇恨的一次抛掷,更是象征着张良灵魂蜕变的一次抛掷。
从此之后,贵族的记忆融入血液,深深隐藏,而乱世的舞台大幕徐徐拉开,新的天地展现在他的面前。
从那时起,他改名叫张良。
博浪沙后,张良谈笑自若,决胜千里。他知道,自己可以改变他人,更可以改变时代。
沛县人刘邦,原本只是乡间小吏,拉起的一支义军屡战屡败,始终无法跻身诸侯行列。在偶然的相遇之后,张良看到刘邦身上那在时代中不可多得的优点,于风云变幻中坚决地选择他加以追随。
于是,才有了刘邦一路向西,以亭长身份叩响帝国都城大门的传奇;
于是,才有了鸿门宴上,那响彻千古的酒盏和铜剑撞击的声音;
于是,才有了中原对峙后,以鸿沟划分楚河汉界的那幅地图;
于是,才有了乌江畔凄苦的西风中,楚霸王项羽脖颈中喷洒出的不甘热血……
在如此跌宕起伏的大剧中,张良始终扮演着刘邦身边的师长和朋友,也扮演着汉军战略的策划者角色。他为此而苦心孤诣,为此而彻夜不眠,为此而乐在其中。
张良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并非在为刘邦策划,他在为天下策划未来。
天下,不是秦的天下,也不应该是项羽的天下。
天下,应当是更好的天下。
比起其他所有人,出身于农民的刘邦,才应该是百姓好的归宿——即使他成为皇帝后,同样无法抗拒巨大权力的诱惑和操纵。
只因如此,张良从一开始就放下身段,去忍耐刘邦身上种种缺点:无礼、好色、贪婪……并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影响和改变这个人。
也只因如此,张良可以不爱惜自己的羽毛,去为刘邦贡献各种奇正之术,纵然这些策略运作起来时并不会蒙上闪闪发光的道义光辉,但张良更希望看到的是其改变天下的结果。
所谓谋圣,并非张良本心,但为了天下,他不做谋圣,谁又可以?
是韩信吗?他兵法过人,野心勃勃,但却太多看重权力和地位,或许,他的少年时期失去的太多太多。
是萧何吗?他忠诚正直,不离不弃,但却太看重原则和职责,甚至忘记了那是一个唯有信赖和依靠刘邦才能有所改变的时代。
是陈平吗?他智力超群,反应机敏,但却太看重身外之物,“谋”字当然不足赞美陈平的才华,但“圣洁”的“圣”字,又并非他所能担当得起。
“谋圣”,只有张良一个。
张良自幼慕道,道法自然,道来自永远的空。
在张良看来,人生一切,终归会化为虚妄,永恒不灭的,在于人于努力过程中焕发的理念和精神。所以,他不贪恋计谋实现带来的满足和愉悦,也不喜爱策划成功带来的功名利禄,金钱、采邑、名爵,对于张良来说,这一切犹如浮云。
当天下需要我来时,我来了,我参与了,我做到了,问心无愧,俯仰天地,战场胜负让后人评说。
当世间不再需要我时,我走了,挥一挥衣袖,不愿带走任何风采,自由自在,无牵无挂,政坛游戏让玩家继续。
这才是真实的张良。
他是谋臣,更是圣人。
他懂得用来攻击对手的奇正计策,因此识时务,是为俊杰;他更懂得用来保护自己的藏露之道,因此知进退,是为高人。看泱泱中华历史五千载,如张良这样,利用一己之力,对开国君主影响如此深远,对天下统一进程推动如此之大,而结局如此飘逸安然者,又有几人呢?即使从这个角度来看,后世人也不能不敬服张良、向往张良。就让我们打开本书,走向历史,认识这位手无缚鸡之力却能教导天子的帝王之师!
张良,字子房,秦末汉初著名谋略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他散尽家财在博浪沙刺秦王,逃亡途中在下邳桥上得黄石公真传;在反秦浪潮中,他结识了刘邦,献计破秦;鸿门宴上,他巧妙周旋,使刘邦脱险;楚汉争战中,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终迫使项羽自刎乌江,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后,他高瞻远瞩,力排众议,促使刘邦建都长安;协助吕后保住了刘盈的太子地位,从而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政治动乱……翻开本书,领略千古帝王师张良深不可测的智慧和谋略。
楔 子
章 一心复仇的贵族公子
来自秦国的阴霾
不可承受的亡国之痛
难以逃开的家破人亡
十年筹谋只为一击必杀
功亏一篑的博浪沙伏击战
第二章 蛰伏待发的冷静谋士
转身之后的下邳张公子
圯桥拾履得《三略》
成就自己的人始终是自己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投资项伯,静待时机
第三章 乱世之中的一双慧眼
秦失其鹿天下逐
来自大泽乡的战报
患在不预定谋
初遇刘家老三
出身草莽也英雄
一双慧眼识明主
暂别众人复旧国
第四章 两军对垒中的润滑剂
项梁之死造就的格局
破釜沉舟的惊艳之战
重遇刘邦,一心报知己
闯关要靠头脑和舌头
进入咸阳后何去何从
形势所迫,向现实低头
重要交锋之前的策划
一场鸿门宴上的众生相
第五章 下定决心的追随者
项羽大肆封王牵制刘邦
刘邦赴任汉中王
依依不舍终分别
军事天才被忽略
从此一心为汉王
第六章 高明的玩家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设置陷阱坑霸王
正义之师众望所归
君臣合力聚拢反楚力量
大不了重新一无所有
第七章 算无遗策的帝王之师
下邑画谋重新布局
比的是心理素质
心理战术也要玩
韩信与平齐之战
要当就当真的王
养虎遗患不能干
裂土封王是梦想
垓下楚歌终响起
第八章 看透时局的低调留侯
表面无事,其实危机四伏
定都长安,愿天下长安
自请留侯不争权
一手铁血,一手怀柔
保太子就是保大局
第九章 道法自然的一代谋圣
韩信的下场
用哪一张脸谱面对自己
花甲之年再出征
万事不可强求
太子羽翼已丰满
留侯归去,流传不散
张良,字子房,秦末汉初著名谋略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他散尽家财在博浪沙刺秦王,逃亡途中在下邳桥上得黄石公真传;在反秦浪潮中,他结识了刘邦,献计破秦;鸿门宴上,他巧妙周旋,使刘邦脱险;楚汉争战中,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终迫使项羽自刎乌江,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后,他高瞻远瞩,力排众议,促使刘邦建都长安;协助吕后保住了刘盈的太子地位,从而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政治动乱……翻开本书,领略千古帝王师张良深不可测的智慧和谋略。
投资项伯,静待时机
多疑的嬴政确信,没有人会随随便便说出这种话;他同时也知道,死去的项燕还有很多儿子。
从那以后,项氏一族就注定无法在荆楚安身,他们要忍受秦国耳目的严厉监视;已经分家出去的项氏族人更遭到秦国官吏的苛难,在痛苦的煎熬中苦苦度日。
对自刎殉国的项燕,王翦自始至终抱有军人之间的尊敬,他的想法很简单:既然项燕的子孙并没有流露反秦的意图,那么他也没有必要把这位名将的家族斩草除根。
王翦不知道的是,项燕的儿子们已经将所有的仇恨埋进了心底,期待着有朝一日的爆发——毫无疑问,他们很早以前就听说了南公的预言。项伯是项燕小的儿子,同兄长们相比,他忍辱负重的功力并
不高深:暴秦和王翦夺去了他的父亲,却让未亡人生活在耻辱尽显的故地,接受征服者的残暴统治。母国的灭亡,家族的没落,这些外来的折磨早就将他逼上了绝路。
项伯想要报仇雪耻,却无奈身陷敌阵,终日周旋在秦吏和无赖的挑衅之间,苦苦不得解脱。
父亲的死仇尚未得报,儿子却即将走向落魄的边缘。骄傲的项氏从未经历过的屈辱,都被弱小的项伯所承受着。
但项伯的忍耐实在不堪一击。
当嚣张的秦吏又一次上门挑衅时,愤怒的项伯忍无可忍,把跳梁小丑砸成了一摊血肉,任凭那些走狗逃去报信。
闯下大祸的项伯知道秦卒很快就会前来报复,于是连夜遣散家人毁掉宅院,自己则打点行囊单骑出逃。
项伯走后不久,就有大批秦卒找上门来,准备教训一下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项氏老幺。看到连窗户都被拆掉的项氏府邸,愤怒的秦卒立刻发布悬赏令,誓要将胆敢挑战威严的项伯缉拿归案。
为防止祸及家人,项伯没敢投奔已经分家另过的仲兄项梁,而是孤身一人拎着包袱向沂水小城下邳赶来。
他相信,在这座游侠遍地、客商云集的小镇中,一定会有自己的安身之处。
“其实你不叫项伯,应该叫项缠才对吧?”在项伯小心翼翼地报出名讳时,张良看到了他眼中隐藏的防备之心。
“张公子竟是如何得知?”项伯惊异道,他的确名“缠”字“伯”,可眼前的张良不过一介任侠,怎么可能了解他的真实身份?
“莫非张公子早就听说某在下相做过的罪事,故特在此地等某前来?”原本放松的心瞬间又被紧紧攥住;逃亡多日,项伯早已习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狼狈。
项伯的防备并没有引起张良的反感,他拊掌笑道:“壮士从下相而来,又是项氏的族人。子房不才,年轻时倒是听师傅提起,楚阳侯项公生来好福,竟有七位虎子,长子曰‘超’,次曰‘梁’,三子曰‘乐’,季子曰‘权’,五子曰‘柱’,六子曰‘楫’,幼子曰‘缠’。后来楚阳侯殉国,项氏七子也在国破后先后流亡,时逢幼子项缠尚留在下相旧府。前不久听说又惹上了人命案子,连夜逃匿。如今壮士突然现身下邳城,还自称项伯——子房大幸,竟能在有生之年一睹楚阳侯公子的风采,真是苍天予我之福啊!”
一番激情说罢,张良跪直上身,恭敬异常地朝项伯行了后辈礼。
听过张良的推算,项伯早已经被面前俊秀男子的才智和见闻所折服,见他如此客气,急忙伸手扶起,口中止不住地感慨万千:“张公子切莫取笑,某如今已是国破家亡的落难黔首,又有什么本事再自称是楚阳侯的儿子?”
项伯的感慨,同样也是客居异乡的张良心中的痛楚:“出了函谷关,又有谁不是国破家亡的黔首呢?”
张良聪慧,项伯也不笨,原本只是简单的寒暄回礼,经张良那样一讲,竟有浓烈的乡愁味道扑面而来。粗中有细的项伯猛然反应过来——任侠不羁的下邳张公子,似乎不应该对礼数有过分高深的认知。
“张公子所叹,倒像是话中有话。”
“哦?”张良漫不经心地应道,顺手为项伯添满空落的酒盅,“项兄何出此言?”
项伯嘿嘿笑道:“张公子口音并非楚人,如果某没有猜错,张公子来下邳的缘由应与某一样,至于张公子的名讳嘛——”
“将门之血脉,当真目光如炬。”不等项伯猜出真相,张良已将酒盅敬上,“容子房再敬项兄!”
张良与项伯边饮边谈,一直谈到天色五更,两人才共睡一榻,抵足而眠。
项伯从此就住在了张良下榻的客店里,因着张公子的缘故,店主人也只当项伯是个不知名的侠客,对他的来路并不关心。两人不时饮酒作乐,讨论学问,共商反秦大事。闲来无事时还偕同其他下邳城的义士出城郊游,亲密无间如同双生兄弟。
正像张良自己所讲,与项伯结识是他命中的又一个转折点;饱经《三略》的张良同时也已经了解,项伯的作用远没有两人发宏愿时说得那么大。
冲动之下,项伯犯下了杀人的勾当;逃亡时又慌不择路,被张良一眼看穿。以张良此时的修为,他早就认清了项伯的才能和视野。但他依然决定帮助项伯,为他提供庇护之所。
张良相信,这个项燕的小儿子和他身后的家族,一定会在未来的反秦大业中助他一臂之力。
他当然没能想到,把恩惠牢记在心的项伯究竟是颗多么重要的棋子。那对被项伯仲兄项梁带走的侄子,将来又会给他制造多少麻烦。
兄弟相称的两人,就这样在下邳城中共同过着隐姓埋名的流亡时光。
时间其实从来经不起推算,从张良藏身下邳城开始,一晃也已有十年光景了。在这十年中,张良全心研究《三略》,掌握黄衣老人的智谋真谛,并且观察天下大事,时而和项伯共同在附近游历,了解民情风俗,结交豪杰友人。幸运的是,仗着自己手中还有足够的家传财富,日子过得倒也不算艰难。
这种平静,在张良四十三岁那年被彻底打破。
一个不同寻常的清晨,心急如焚的项伯叩响了张良的房门。
“子房,时机到了。”
半梦半醒的张良此刻还有些蒙,尚未明白项伯口中的“时机”是什么。项伯却没有张良那般淡定:他面皮抽动,似乎努力想要平复自己的喜悦之色。
“方才有咸阳来的传令卒进城——暴君从南方巡行后,要回咸阳了!”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