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41.03 4.1折 ¥ 99.8 全新
库存25件
作者周渝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49405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9.8元
货号28979624
上书时间2024-10-30
说实话,我对古代甲胄初的认知既没有考虑历史,也没从军事武备的角度思考,而是陷于其颜值——被历史上各国甲胄精美的外观所吸引,总希望有朝一日有机会穿。不过,后来能成为甲胄爱好者的起源来自军装,自中学时代开始,就对二战时期的军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又与历史相关,可谓如鱼得水。那时,我的主要精力在中国近代史上,收藏了近代中国军人相关的各种老军服、老照片、老物件,甚至会将一些复刻的军服作为日常服饰穿。出于对戎装的喜爱,在研习和收藏近代中国军服的同时,也会关注古代军戎服饰。万万没想到,一入甲坑深似海,尤其是收藏了套复原款甲胄后,便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2016年是我对甲胄热情盛的时期,当时虽然主攻方向仍是中国近代史,但每天只要一打开电脑,就情不自禁地在网上搜罗各种与甲胄相关的资料、图片,或是欣赏一些手艺人根据文物资料复原的甲胄,在此期间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好友。为了不辜负这份热情,当时便向所在单位申请,在《国家人文历史》上做一期关于甲胄的选题,很快获得批准,这样一来热情更为高涨,沉迷甲胄也变得名正言顺。这期名为《铠甲:冷兵器时代的男人装》的刊物于2017年元旦正式上市。其偏向于科普,涉及内容比较广泛,既有中国古代甲胄的内容,也介绍了西方甲胄、日本甲胄等国外甲胄,当时我个人担任明清甲胄与日本甲胄这两部分的撰稿,虽然限于篇幅不能展开写,但在做完这期专题后,萌生了专门撰写一本讲述中国甲胄图书的想法。
此后,我一面收藏越来越多的甲胄模型,先后购置了几套仿明制甲胄;一面无论是平时研读史料,还是到各地博物馆游览,都会下意识去拍摄、搜集和甲胄相关的东西。大概在2018年年底便下定决心撰写一部《中华甲胄史》。我一开始的规划是,将甲胄与中国古代战争史、武备发展史结合起来进行叙述,类似于微观历史的模式。其后资料收集和撰写过程也大体是朝着这个方向进行的,例如写秦代甲胄,秦陵兵马俑是极为重要的参考对象,根据出土的彩俑可知,秦军戎服的服色并不统一。而另一件出土文物,一封两千多年前的战地家书的内容又印证了秦军服色不统一这一细节,家书不仅提供了凭证,也为内容增添了几分人情味,我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去触碰历史的温度。
历史的温度是我撰稿过程中一直努力去寻找的。此前在进行抗日战争史的研习和写作时我养成了“四位一体”的习惯。写一场战役,首先,尽可能地阅读和整合该战役的手历史资料,基础工作准备充分;其次,访谈参与过该战役的老兵,通过亲历者的口述史来印证战史;第三,凭借历史旧物,如历史照片、证章文物、军品等探寻历史细节;第四,穿着那个年代的军服、打上绑腿,背上装备重走战场。通过研读、寻访、收藏和体验,再撰写与该战役相关的文章,会有身处历史之感,不容易限于枯燥的数据而倍感无聊。这次撰写《中国甲胄史图鉴》,也沿用了这一方法。
当然,古代史与近代史存在区别,例如,之前写中国远征军,我还能找到不少健在的抗战将士,但后来写萨尔浒之战就不可能找到亲历者了。故而,这方面得靠古人留下的笔记、札记来弥补。此外,我爱收藏甲胄,时常穿着各式铠甲进行体验,例如,我曾穿明制布面甲重走平播之役的古战场海龙屯,穿明制札甲重走明清战争中的墙子岭长城遗址,穿大汉将军仪仗甲“重演《出警入跸图》”等,在夏季被朋友称为“反季节战士”。与此同时,在撰写本书期间,就甲胄复原中的修复与甲胄制作问题,我请教了专业人士,如采访了曾领队兵马俑修复工作的王东峰老师,对唐墓壁画进行修复和保护的王佳老师等文物工作者,并向甲胄圈内的宗匠老师、郝岭老师、李辉老师等甲胄制作师寻求帮助。可以说,多亏众多师友的帮助,这本《中国甲胄史图鉴》今天才得以完成。
在我个人看来,《中国甲胄史图鉴》一书的主角虽是甲胄,但终究离不开古代战争史这个大课题。故而在书中,除了对甲胄发展史进行叙述外,我也撰写了不少相关历史稿件作为知识链接附于正文后。这些知识链接,我都投入了很多心血,希望各位读者能够喜欢。
古语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甲胄作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文化及影响博大精深。对我而言,这本《中国甲胄史图鉴》只是在武备研习路上的开端。在下才疏学浅,谬误之处还望大家斧正。今后征途,愿与诸君风雨同舟。
《中国甲胄史图鉴》一书,既是这些年赏玩甲胄的见证,亦是两年以来从史料收集、实践体验到撰稿完成的心血结晶,同时也是本人出版的部关于中国古代史的作品,于我而言意义非凡。必须强调的是,在本书创作过程中,笔者得到了众多师友的帮助!
首先感谢丁秀群老师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提供的帮助。与此同时,在历史资料方面,本书得到了刘永华、郭晔旻、陈大威、王东峰几位老师的帮助;在甲胄制作技术方面,得到宗匠、郝岭、何东明以及函人堂团队众师友的帮助;复原款甲胄摄影插图,陈斐孺、李辉两位师友提供了帮助;甲胄绘图得到了刘永华、刘诗巍、程亮、杨翌几位师友的帮助;复原款明代赐服摄影插图,得到了陈雪飞、楼静以及控弦司团队的帮助;清代部分新军制服史料,得到了好友三桶兄的帮助。特此感谢!
此外,此书撰写和出版过程中,笔者还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帮助和支持,他们是(排名不分先后):
唐建光、熊崧策、纪彭、桂湘黔、马伊腾、狐周周、曹江波、温陈华、洪玮、尉迟紫阳、张思迪、李洋洋、殷大为、阿宁、秦智雨、小碗、凡心客、凌霄、王茜霖、于梦婷、周娜、冬小蜜、董进、姚璇-西子、脑洞使者伊闪闪、好儿公子、美泪、听风、林屋公子、秦尸三摆手、李彬彬、殿前司-胖虎、吉恩煦、孙宇翔、王戡、邹德怀、石智文、孙潇潇、于岳、安梁、杨津涛、黄麒冰、徐艺格、白孟宸、林依婷、琥璟明、原廓、北条早苗、郭登利、黄哲、萧西之水、李想、林小乔、圈圈圈儿、绯莳七等。由于人数众多,鸣谢中如有不慎漏列的朋友,还望见谅
前言
序章 甲胄前传:从蚩尤传说到皮革时代
章 秦俑密码:帝国军团的武备复原
第二章 铁血时代:复活的大汉铠甲
第三章 甲骑驰骋:从三国到南北朝的角逐
第四章 盛唐重器(上):甲胄集大成的时代
第五章 盛唐重器(下):聚焦《长安十二时辰》
第六章 乱世迷踪:黄金甲传说的虚与实
第七章 大宋风华:国甲步入颜值
第八章 塞上苍狼:草原帝国的铠甲战争
第九第 甲胄克星:明帝国火器发展史
第十章 日月鼎革:火器之下安有完铠
第十一章 锦绣戎装:甲胄之下的皇家特典
第十二章 见龙卸甲:东亚甲胄的后余晖
终章 甲胄后传:新军制服开启戎装新纪元
附录 仿宋式《八公图》御龙卫玄金甲穿戴步骤图
后的札甲
当然,大明皇家仪仗队中的札甲也很多。《出警入跸图》中有大量骑马的锦衣卫,他们手持凤嘴刀或页锤,头戴金色或银色的小凤翅兜鍪,身甲为清一色的直身札甲。尽管锦衣卫们穿的仍是传统札甲,但已看不到唐宋款札甲的束腰、抱肚、掩膊、臂缚,手部的臂鞲也变成了类似皮皮虾壳的铁臂手。在做工上,这种新式铁臂手采用织物固定铁片与身上的甲胄,提升了灵活度。不过,在实战中,随着火器发展,传承千年的札甲已步入黄昏时期。
明朝恰好是承前启后的时期。实际上,明代的札甲不少,《明会典》记录的鱼鳞甲、柳叶甲等都为札甲。20世纪90年代,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曾挖掘出一套铁甲,经过古代甲胄专家白金荣老师等人8年的努力考据,终将这领甲胄成功复原。经鉴定,该领铠甲为明初制造,复原后的铠甲由1165块甲片编成,胸、背甲分内外两层,内层与腹甲、腿裙相连,外层则与披膊相连,其形制与《武经总要》附图中的一领宋甲完全相同。也就是说,明初时,有一部分铠甲袭承自宋代铠甲。不过,当时士兵所穿盔甲多是形制简单、着重实用功能的半身式对襟齐腰札甲,头戴的兜鍪为一种铁质头盔;也有的身披形制古老的裲裆甲,头部扎巾,无盔可戴。
当然,明代头盔的款式非常多,不仅有袭承自唐宋的兜鍪,也有沿革蒙元的钵胄,还有盔身由八瓣组成,胄顶形似半个南瓜的帽儿盔等。从《出警入跸图》《平番得胜图》《岁祷道行图》等明代写实绘卷中可以发现,明军有在盔顶插小旗的习惯,疑为标识。明朝还有一种独具特色的“勇”字盔,这种头盔在《出警入跸图》中有多人戴,胄体为朱红色,外形类似明代大帽,正中有一大大的“勇”字,有铁盔与皮盔两种。由于出现在《出警入跸图》中,因而被推测为仪仗用盔。但这种“勇”字盔在全国多个地方皆有出土实物,很有可能是作为实战胄装备到军中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