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梅兰芳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15.18
6.9折
¥
22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翁思再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4063
出版时间2009-01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22元
货号9787101064063
上书时间2024-10-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作者出身票友世家,与梅兰芳及孟小冬的家人和朋友接触很多,掌握了大量不为外界所知的第一手资料,以独到的视角还原了真实的梅兰芳,资料独家,视角独特,披露了有关梅孟往事的真实相关背景。
本书以作者在央视“百家讲坛”所作名为《梅兰芳》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对梅兰芳的成长经历、成名原因、性格修养、国际影响、艺术成就和情感纠葛等一一进行阐述,视野开阔,情节跌宕,分析精当,为读者呈现出一位爱憎分明、痴迷艺术、儒雅谦和,在艺术上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大师的丰满形象。
作者将学术的严谨与电视讲座的生动完美结合,能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全面了解梅兰芳及其代表的京剧艺术的真谛。
作者简介
翁思再,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文化发展中心顾问、《新民晚报》不错记者、剧作家。青年时期曾在吉林驻军文工团任京剧演员和创作员。1980年代初进入《新民晚报》,是复刊初时的业务骨干之一,担任过文化部负责人、驻北京记者站站长、特稿部副主任,曾获中国新闻奖和全国晚报好新闻奖。剧作有京剧《大唐贵妃》《玄奘出关》,越剧《道观琴缘》《新三笑》和舞剧《杨贵妃与谢阿蛮》等。写作或编著的学术作品有《京剧丛谈百年录》《余叔岩传》《余叔岩研究》《两口二黄》等,是《京剧大百科全书》京剧音韵系列目的撰写者。
目录
第一讲 “祖师爷不赏饭”的平庸少年
第二讲 一代名伶是这样炼成的
第三讲 对人对己的“双重标准”
第四讲 “东方维纳斯”的“样”
第五讲 艺术遗嘱:“移步不换形”
附录
梅兰芳:要善于辨别精粗美恶
梅兰芳:怎样保护嗓子
叶秀山:论艺术的古典精神
——纪念艺术大师梅兰芳
翁思再:我所知道的梅孟往事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以作者在央视“百家讲坛”所作名为《梅兰芳》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对梅兰芳的成长经历、成名原因、性格修养、国际影响、艺术成就和情感纠葛等一一进行阐述,视野开阔,情节跌宕,分析精当,为读者呈现出一位爱憎分明、痴迷艺术、儒雅谦和,在艺术上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大师的丰满形象。
全书精选梅兰芳不同历史时期精彩剧照及生活照一百多张,将梅兰芳精彩纷呈、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以更直观的形式展示出来,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位艺术大师及其创作的经典艺术形象。
主编推荐
沉醉江南仕女心,衣襟总带梅花谱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文汇新民报业集团不错记者翁思再,以独到资料独特视角精彩解读国剧大师的艺术人生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
梅兰芳,重量的艺术大师、中国的文化符号。从〔祖师爷不赏饭〕到〔四大名旦〕之首,其间经历哪些坎坷?他的艺术究竟好在哪里?他同孟小冬的婚恋真相如何?在他艺术高峰期,却为何停止演出?而〔移步不换形〕又为何成为他的艺术遗嘱?
本书以作者在-10百家讲坛,所作讲座为基础整理加工而成。
精彩内容
或许有人会问,天无绝人之路,梅兰芳为什么非要当演员?他家里一
定很有钱喽,既然不能学戏,那还不能去上学吗?就算不能读书做官,难道不可以去做生意吗?
梅家确实曾经有过钱。梅鸿浩当过县太爷怎会没钱?他后来到泰州开
木雕铺,至少也是个小业主。可是在十九世纪中叶,那里闹过“长毛”,是官军同太平军作战的战场,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另外,泰州属于“里下河”地区,那个时期多次发生水灾,逼得老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逃难。
就这样,人祸加上天灾,梅家衰败了,在逃难过程中还被迫卖掉了孩子。
梅兰芳小时候看见家里祭奠祖先时,梅家祖先牌位旁边有一个姓江的小牌位,这个姓江的家庭就是当初买下梅巧玲的。梅巧玲的母亲带着三个孩子逃难到江南,日子过不下去了,就把梅巧玲卖了。梅巧玲这个姓江的养父是苏州人,起先没有儿子,对他很好,后来续了弦,有了亲生儿子,从此梅巧玲的处境就不妙了,养母对他很刻薄,养父就把他卖到戏班当学徒了。
这里插叙一下梅兰芳的籍贯问题。我这里说梅兰芳的曾祖父名叫梅鸿浩,同一般梅兰芳传记上的说法不同。我采信的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的说法。他在名著《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41年出版)中的“梅氏家系”一节里说:“梅鸿浩,兰芳曾祖父,外行(曾任怀宁县知县)。曹氏,鸿浩妻,扬州宦家女。”属于安庆地区的怀宁县,是京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它的治所石牌镇有一种“石牌腔”,又名“吹腔”,后来演变为京剧声腔的重要组成部分——二黄。怀宁和附近地区出过许多京剧名人,如程长庚、杨月楼、杨小楼以及叶氏家族(叶春善、叶盛章、叶盛兰、叶世长等)、杨氏家族(杨朵仙、杨小朵、杨宝忠、杨宝森)等。梅兰芳的祖先做过怀宁的父母官,可见这个家族同京剧的渊源了。我曾经见过梅兰芳在1913到1915年间,初到上海演出时的宣传出版物,上面写梅兰芳是“安徽人”。此后披露梅兰芳籍贯信息的出版物是《舞台生活四十年》,那已经是建国以后了。梅兰芳引用祖母的回忆说:“你曾祖在泰州城里,开了一个小铺子,仿佛是卖木头雕的各种人物和佛像的。”1956年,梅兰芳曾经委托泰州有关部门为自己“寻根”。当地找到一
支有木雕经历的梅氏族谱,可是上面记载的梅巧玲父亲,并不是梅鸿浩。
那么为什么梅家认定自己是泰州人呢?我认为一种非常可能的情况是:梅鸿浩从安徽的官场上退下来后,来到夫人曹氏的原籍泰州(当时属扬州府)安家,并做起生意来了。梅巧玲籍贯泰州无疑,然而究其祖籍,或许应该是潘光旦所说的安徽官籍所在。当然,梅鸿浩当年也可能是从泰州游宦安徽,那么为什么1956年泰州找出来的梅氏家谱,同梅鸿浩的名字、经历都对不起来呢?我在泰州演讲时,曾经希望当地的学者深入调查,以期破解这个“梅兰芳祖籍”之谜。
那年头家族衰败后,卖儿卖女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梅巧玲被卖到戏班后,初学昆曲,后来他辗转北上天津,再转到名演员罗巧福办的堂子——“醇和堂”,学的应该是皮黄。梅巧玲很争气,戏学得非常好,很受观
众喜欢。因此他从师傅的堂子里学戏期满后,很快自立门户,创办“景和堂”。
景和堂和醇和堂一样,当时被称作“堂子”,也叫“私寓”。堂子里的弟子们既要学戏和演出,还要兼做陪酒的营生。在清代,这是许多少年男演员的一种副业。当时不许女子登台演出,唱戏的都是男人,就使得男旦这一行得到发展。皇帝下过命令,皇亲国戚和四品以上的官员不许逛妓院,于是找男旦(或其他行当的少年男伶)陪酒,就成为一种消遣甚至发泄的渠道。这类堂子里的男旦学徒,往往只有十几岁,被称为“相公”,也
叫“像姑”——像姑娘,却是男儿身。那些来看戏的阔少爷们,就像今天的“粉丝”一样,觉得某位少年演员舞台上有魅力,就想“捧角儿”,就要近距离接触,于是择日张宴,以表心仪。这种社交活动被“堂子”纳为营业项目,成为一种有价的交易。徒弟和师傅都是有合同的,办宴席和陪酒的收入,当然全归堂主。梅巧玲的景和堂办得很成功,弟子以“云”字辈排列,其中有余叔岩的父亲余紫云,陈秀华的父亲陈啸云,朱霞芬的父亲朱霭云,以及刘倩云、孙馥云、王佩云、周绮云等等,可以说是云蒸霞蔚,有丰富的男旦资源。加上梅巧玲经营有方,与人为善,景和堂搞得有声有色。乾隆年间“徽班进京”之后,北京形成了有名的“四大徽班”,其中有四喜班。后来四喜班由梅巧玲来掌门。梅家到了梅巧玲再度中兴,确实也是一度很有钱。
可惜好景不长,梅巧玲才四十岁就死了。梅兰芳的父亲叫梅竹芬,也
是唱旦角的,他承袭了梅巧玲的景和堂,可是梅竹芬的寿命比梅巧玲还要
短,二十六岁就死了。当时梅兰芳只有四岁,过继给了伯父梅雨田。梅雨田是有名的琴师,他是辅佐谭鑫培的。谭鑫培是当时最有名的大腕,北京城里那时有一句流行语,叫做“无腔不学谭”,就是说当时谭派唱腔在京城街头的受欢迎程度,就像今天的流行歌曲一样。那么梅雨田给谭鑫培伴奏,应该很赚钱。可是不然,谭鑫培有一个儿子,也是拉胡琴的,谭家有时肥水不外流,就把好差事留给自家人了。因此,梅雨田虽然在艺术上同谭鑫培珠联璧合,但是经济收入却是时有时无。当时梅兰芳的祖母还在,梅兰芳和母亲,加上梅雨田一家五口,全家一共八个人都要吃饭呢。梅巧玲留下的遗产,架不住坐吃山空啊。后来梅家只好卖掉梅巧玲买下的一所
大四合院,另外租了三间小屋。1900年发生庚子之乱,义和团同洋人打仗,京城戏园子被迫关闭。不演戏就没有收入,梅雨田只能另外学一门手艺,靠修钟表来养家。在这种贫寒的家境中,想让梅兰芳像外界有钱人家的孩子那样,先念几年私塾,再按常规送出去念中学、大学,做生意,走仕途,这根本不可能。P9-12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