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63.32 7.2折 ¥ 88 全新
库存64件
作者李志刚,朱兰春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9787110
出版时间2024-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29730312
上书时间2024-10-23
本书取材于李志刚老师“法与思”微信公众号文章里关于民商事法官思维与律师思维的十次对谈,内容包括法律思维与法律职业思维的探讨、裁判中的法律与常理的认识、庭审中法官思维与律师思维的异同、要件事实在庭审中的运用方法、诉讼文书中的法律思维与律师思维的异同、仲裁中法官思维与律师思维的异同、仲裁裁决中司法解释的适用问题、案例检索中的法官思维与律师思维的异同、学术交流中的法官思维与律师思维的异同及民商事诉讼中的法律职业共同体构建。法官、仲裁员、律师及法学研究人员具有共同的知识背景,其中法官/仲裁员和律师更是具有同一的工作场景,庭上的他们有对立与共识,庭外的他们更需要公开、深入和坦诚的对话,无论作者、读者还是出版方,均希望以此为契机,建立一个增进相关职业群体间理解、信任和深入沟通的平台,使不同的法律群体在对话中达到思维层面的共识。
李志刚
江苏响水人,法学博士。曾长期担任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后担任金融机构法务、公司律师,现为高校教师、仲裁员。兼任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破产法学会常务理事,第三届中国银行业协会法律专家库专家,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金融仲裁专家委员会委员。微信公众号“法与思”创办人。
朱兰春
安徽蚌埠人,法学博土。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对谈一法律思维与法律职业思维
1.1法律思维的特点与价值.
1.2民商事法官思维
1.3民商事法官思维与要件审判九步法
1.4民商事律师思维
1.5仲裁庭对律师发言长短的宽容
1.6律师思维可能存在的缺陷
1.7另一种视角下的律师思维特点
1.8律师思维与法官思维的差异与互补
对谈二裁判中的法律与常理
2.1评判裁判的四种视角
2.2法律、常理和法理的关系
2.3常规案件与疑难案件中的法律和常理
2.4律师视角与行为选择
2.5律师对法官的换位思考
2.6公正与善的艺术
对谈三庭审中法官思维与律师思维的对话与契合
3.1庭审程序的好与快
3.2庭审中的“高质量对话”
3.3法官的“容”和“引”
3.4“沙”与“金”
3.5庭审程序中的控制
3.6理想的导演和演员
3.7应有状态与实有状态
对谈四要件事实在庭审程序中的运用
4.1要件事实在庭审程序中的价值和功能
4.2要件事实在庭审程序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律师视角
4.3类案检索与要件事实
4.4要件诉讼思维:个案剖析
4.5一审裁判思路与请求权检索
4.6规范检索的主体:原告抑或法官
4.7二审裁判思路与要件事实思维
4.8总结与愿景
对谈五诉讼文书中的法官思维与律师思维
5.1法律文书与庭审言辞表达的差异性:法官视角和律师视角
5.2诉状中的法官思维与律师思维
5.3代理词中的思维差异与对话
5.4判决书中的思维呈现
对谈六仲裁中的法官思维与律师思维
6.1仲裁员来源与仲裁员思维
6.2市场化的商事仲裁与国家化的商事审判
6.3差异的根源与表现
6.4一裁终局与两审终审
6.5仲裁的自治与自主
6.6仲裁裁决的观点是否应当和法院保持一致
对谈七仲裁裁决能否适用司法解释
7.1观察与观点
7.2仲裁界的主流观点
7.3形式上用与实质上用
7.4仲裁的独立性
7.5民事思维与商事思维、法官思维与仲裁思维
7.6多数派、少数派与独立派
对谈八案例检索中的法官思维与律师思维
8.1法理与逻辑
8.2功能与立场
8.3正例与反例
8.4背景与初心
8.5技术与价值
8.6理想与共识
对谈九学术交流中的法官思维与律师思维
9.1学术写作中的法官思维和律师思维
9.2为什么写?
9.3法官与律师写作中的共性、差异与趋势
9.4写给谁看
9.5速朽与不朽
9.6发表在哪
9.7精品与噪声
9.8学术研讨会中的法官思维与律师思维
对谈十民商事诉讼中的法律职业共同体构建
10.1现状与问题
10.2路径和方法
10.3什么样的共同体
10.4互看与互换
10.5谁向谁学习?
10.6结语
本书取材于李志刚老师“法与思”微信公众号文章里关于民商事法官思维与律师思维的十次对谈,内容包括法律思维与法律职业思维的探讨、裁判中的法律与常理的认识、庭审中法官思维与律师思维的异同、要件事实在庭审中的运用方法、诉讼文书中的法律思维与律师思维的异同、仲裁中法官思维与律师思维的异同、仲裁裁决中司法解释的适用问题、案例检索中的法官思维与律师思维的异同、学术交流中的法官思维与律师思维的异同及民商事诉讼中的法律职业共同体构建。法官、仲裁员、律师及法学研究人员具有共同的知识背景,其中法官/仲裁员和律师更是具有同一的工作场景,庭上的他们有对立与共识,庭外的他们更需要公开、深入和坦诚的对话,无论作者、读者还是出版方,均希望以此为契机,建立一个增进相关职业群体间理解、信任和深入沟通的平台,使不同的法律群体在对话中达到思维层面的共识。
李志刚
江苏响水人,法学博士。曾长期担任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后担任金融机构法务、公司律师,现为高校教师、仲裁员。兼任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破产法学会常务理事,第三届中国银行业协会法律专家库专家,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金融仲裁专家委员会委员。微信公众号“法与思”创办人。
朱兰春
安徽蚌埠人,法学博土。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民商法律人的“理想国”
法官和律师是民商事诉讼中最重要的两大职业群体,也是法庭上最重要的参与者。他们有共同的知识背景和工作场景,但在法庭之外,却鲜有公开、深入、坦诚的对话。
我个人曾有法官、公司律师的职业经历,在不同的职业场景中,对法官及律师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有不同的观察,因此,内心一直有个愿望:为增进两个职业群体之间的理解、信任和沟通效率,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朱兰春律师以《法官如何裁判》为博士论文选题,对民商事裁判思维,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民商事法官的裁判思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作为微信好友,朱律师经常会把他的一些演讲的微信文章分享给我。2023年5月12日,朱律师给我发来他的最新演讲《律师视野下的法官裁判思维——以最高法院为例》。我拜读后,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观察和思考。但可能主要是单向的观察,如何能有一个双向的互动、观察及对谈,可能有利于深化不同职业群体对法律思维的共性和差异的认识。于是我便提出,以微信文字对话的方式,围绕民商事诉讼中的法官思维和律师思维,做一个系列对谈。
我的提议得到了朱律师的积极回应,并共同商定,系列对谈主要定位于以下四个方面内容:(1)法官与律师思维的差异;(2)各自对对方的期待;(3)如何精准对话,高效庭审和办案;(4)共同体构建与法治提升。在此基础上,我们分别列一个系列对谈的提纲,综合商定后,确定10个对谈的主题和提纲。每个主题的谈话容量大概在1万字,10期专题对谈,正好是一本书的体量。
朱律师和我都是行动派。商定完大纲后,从5月14日起,对谈即拉开序幕,并且有序推进。由于我们各自有其他工作任务,故大部分的微信对谈交流,实际上都是在深夜,甚至是在凌晨进行的。但无论多忙,我们都是抱着非常认真负责的态度,深入思考、严谨呈现,并严格按照对谈时间表推进。
2023年5月19日,第一个主题的对谈出炉。对谈内容在我个人的微信公众号“法与思”上刊载后,引发了业界诸多的关注和反响。单篇阅读量近万,并被近20个微信公众号转载。四级法院的多位法官发来微信或者打来电话,表达对对谈议题及内容的关注和思考,并有多家出版社来电沟通出版意向。
随着第二期、第三期的推出,对谈引发了更多的关注和讨论。这背后的原因,我想,并非靠标题“吸粉”,而是让更多的法律人,看到、听到了我们对民商事诉讼中法律思维、法律职业思维的深度思考、坦诚对话,以及为增进这种理解、实现高质量对话所做的努力。
在系列对谈的过程中,我们还有幸邀请到了对要件诉讼、案例检索有深入研究的国际关系学院副校长许可教授、《诉讼精细化——要件诉讼思维与方法》一书的作者段清泉先生、湖南师范大学的黄文旭老师,共同就相关问题进行更为深度的探讨,为读者提供更有意义的镜鉴和参考。
至2023年7月25日,10期对谈圆满画上句号。仅就“法与思”的公众号统计数据而言,单篇平均阅读量4000余次,单篇平均转载量近10次。一位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在朋友圈留言:“连续拜读,收获满满”。曾经听过我课的一位律师,在他的朋友圈转发了第十期的对谈内容时,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一路追看,十期,寓意着十全十美,唯一遗憾的是对谈终结。这样高质量的对谈,细细品味,意蕴悠长,让人无限沉思。期待对话早日结集面市!”可以说,系列对谈在法律人群体中产生了很好反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书的书名,也集中了诸多热心读者的智慧。共有40多名“法与思”微信公众号读者、朱律师的好友、我的好友,通过微信公众号留言、微信私信等方式,帮助我们设计本书的书名。在此,我们谨向所有热心参与,为本书设计书名的读者、好友致以诚挚的谢意!本书最终定名为《通往正义之路——法官思维和律师思维十日谈》,主要构思来源于读者赵宏所拟的《通往正义和真理之路》以及朱律师好友所拟的《十日谈:法官思维与律师思维面面观》,意在强调:无论法官还是律师,都是法律人,都是追寻公平正义道路上的“同道中人”!
感谢法律出版社及张珺编辑,在第一时间相邀,能让我们的这个系列对谈,集结成书,尽早与读者见面!如果这种对谈的模式能够为广大读者所认可,我们将考虑陆续推出新的对谈系列。
感谢朱律师对法官思维的持续、深入思考,给我带来的启发。说来大家可能不相信,我和朱律师因为同在一个专业微信群,而成为“微信好友”,但素未谋面。直至本书的10个专题谈完,我们也还处在“微信好友”阶段,尚未见过面。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公开、深入和坦诚地交流。我想,这也许就是法律人之间的“君子之交”吧。
由终及始。系列对谈结束,我们希望通过不同职业群体思维对谈的方式,引发对法律思维和法律职业思维这一问题的更多关注的目的已经实现。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思考和实践推进,仍将持续。相信这样的对谈,能够增进法官和律师职业群体之间的理解、信任和沟通交流,乃至于共同推进“民商法律人的理想国”“法治国”的构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