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20.85 3.7折 ¥ 56 全新
库存20件
作者赵翰生 著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52233
出版时间2023-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6元
货号29560569
上书时间2024-10-23
序言:
织染技术是由原料加工、纺纱、织造、印染、后整理等一整套加工工序构成的。纵观中国几千年的织染技术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即原始纺织时期、传统纺织技术体系形成时期和传统纺织技术体系大发展时期。
原始纺织时期,时间相当于远古至夏代。根据现在掌握的考古资料,这个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纺织技术的萌芽阶段,那时人们为防寒、御晒、蔽体之需,摸索发明出了对野生纤维进行劈、搓、绩、编的办法。选用原料都是就地采集的一切可以利用的野生植物纤维和可能得到的各种动物毛毳,种类非常多。搓合、编结时也基本不用工具或是仅利用极简单的石制工具,加工出的产品极其粗糙。二是纺织技术的初生阶段。虽然这个时期仍然大量使用野生动植物纤维,但已逐渐集中选用少数具有良好纺织特性的动植物品种,如葛藤、大麻、苎麻、蚕丝、羊毛等,甚至有些品种已开始了人工种植和养殖。
纺和织已广泛使用简单的工具,如纺坠、引纬器等,但这些工具尚不具备传动结构,都是靠手工完成动作,而且未形成系统,不是各工序都有可资利用的工具。加工出的产品也较之前精细了许多,有些织品上还出现了花纹和色彩。可以肯定,我们的祖先在这一阶段业已完成从单纯采集一切可以利用的野生原料,到逐步优选定型和人工培育原料的进步,从不用或仅利用极简单的工具进行搓、绩、编、结,到利 用工具纺纱织布的进步。
传统纺织技术体系形成时期,时间相当于殷商至战国。在这个时期,经过长时间的优选,大麻、苎麻、葛藤、蚕丝成为主要纺织原料。植物纤维加工已普遍采用沤渍和煮练,并对不同纤维沤渍或煮练的用水、时间作出了颇有见地的总结,建立起了煮茧、索绪、集绪、络丝、并丝、加捻等一整套缫丝工艺,并形成完整的体系。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多种手工纺织机具,并配套成具有传动结构的机械体系,如成型的纺车在一些地方已开始使用,织造机具也已是具备杼、轴、综、蹑、支架等部件的完整织机。印染技术逐渐形成完整的工艺体系,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行业,而且在官办纺织手工业中,对染料的生产、加工以及各种染色工艺都制定了一定的规范标准,已能满足社会对服装美化及穿用性能方面的明确具体的要求。织染品的品种数量迅速增加,且日趋精细,有些织物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兼具艺术性,如把当时应用的织纹按现代组织学分类,可以发现除了有规律的缎纹组织,平纹、斜纹及其变化组织几乎全都有了。因此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传统纺织技术体系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并走向完善的。
传统纺织技术体系大发展时期,时间相当于秦汉至清末。在这个时期,手工纺织生产和技术得到持续发展,各个方面都有一些质的变化和突破性进展。原料方面,唐中叶以前,养蚕治丝北方远盛南方;麻葛各地多有种植,但葛的产量不高;毛多分布在西北、西南的部分地区;棉花则只在新疆、西南疆少数地区有种植,且产量极低。
宋以后,纺织原料的分布、构成和生产的格局发生了变化,丝织业生产中心随着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而转移到江浙一带,棉花则随着在内地种植和加工技术的突破,逐渐遍布全国,并取代了麻,成为主要衣用材料,麻失去大宗衣用原料地位,毛的分布基本没有什么变化。纤维加工方面,丝、麻、毛的初加工技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取得进一步发展,棉的初加工技术则取得突破。如麻类纤维的初加工仍普遍采用沤渍和煮练的方法,但为加工出更为精细的麻织物,还广为使用一种与现代练麻工艺中的精练工艺大体相同的灰治法;棉纤维的初加工则普遍采用搅车轧棉和椎弓弹棉。缫丝方面,汉唐时普及了带横动导丝机构和脱绞机构的手摇缫车,唐宋期间出现了脚踏缫车,宋以后脚踏缫车完全取代了手摇缫车。纺纱方面,在汉唐期间用于丝、麻、毛合股加捻的纺车迅速普及,取代纺坠成为主要的纺纱工具,并从手摇单锭发展到手摇复锭,再发展到脚踏复锭。宋以后除了手摇和脚踏纺车的应用扩展到纺棉纱,宋元之际还发明出一种适于集体化手工业生产,可用人力、畜力甚至水力驱动的具有多个纺锭的丝、麻大纺车,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手工纺纱机具的技术含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织造方面,织造技术和织造机具得到空前发展,从腰机织布、手工提花和挑花发展为机器提花,从经线显花发展为纬线显花,发明了起绒、缂织等技术,并普及和完善了斜织机、多综多蹑纹织机、束综提花机和罗织机等。印染方面,在用料、工具、工艺方法以及规模等诸方面也都有了质的变化和提高,如染料除了继续应用原来已有的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还发掘出许多新的更好的上染原料,并总结出一些矿物颜料的化学制取方法和一些植物染料的制取储存方法。套染、媒染、防染等技术在各地广泛应用,色谱范围从几十种扩展到几百种。印花型版雕刻得日趋精细,印浆换代更新,先后出现了蜡缬、夹缬和贴金的印花方法。织品和织纹方面,除了繁多的大众化品种,一些既具有实用性又兼具艺术性的品种得到较快发展,如缂丝、织绒、妆花、云锦等。织物组织则在熟练应用平纹及其变化组织、斜纹及其变化组织、经纬重组织、绞经组织、提花组织的基础上,衍生出了缎纹组织,使现代组织学上所谓的三原组织全部出现。
缎纹组织的出现为织品开辟了一个新的大类。总体来说,在18世纪之前,中国古代织染技术一直处于地位,有很多织染工艺都是在中国先出现。那么中国在此期间,织染技术方面的特色有哪些?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六点。
,原料多样化。纺织原料是纺织技术的要素,生产工艺和设备都是依据原料而设计。古代世界各国用于纺织的纤维均为天然纤维,一般是毛、麻、棉三种短纤维或只是其中的一种,如地中海地区以前用于纺织的纤维仅是羊毛和亚麻
隐藏在衣服中的历史
中国是养蚕治丝的发源地,历代生产的丝织物,以精湛的制作、高超的技艺,使中国一直在世界上享有“东方丝国”之称。中国传统的丝织技术与传统的麻、毛、棉纤维的纺织技术,相互借鉴,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曾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让读者徜徉于中国织染文化的瑰丽历史和生动故事中。
隐藏在衣服中的历史
中国是养蚕治丝的发源地,历代生产的丝织物,以精湛的制作、高超的技艺,使中国一直在世界上享有“东方丝国”之称。中国传统的丝织技术与传统的麻、毛、棉纤维的纺织技术,相互借鉴,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曾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让读者徜徉于中国织染文化的瑰丽历史和生动故事中。
赵翰生,北京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纺织技术史、传统工艺、科技考古等。著有《五彩彰施?中国古代植物染色文献专题研究》、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古代纺织印染工程技术史》《黔桂衣食?传统技艺研究与传承》《轻纨叠绮烂生光?文化丝绸》等10余本著作,另发表纺织技术史、传统工艺论文及科普文章等数十篇。
原料及加工篇
一、被誉为“纤维皇后”的丝纤维
二、谁发明了养蚕取丝
三、养蚕取丝出现的时间
四、丝纤维可能是“吃”出来的
五、从两篇《蚕赋》话养蚕
六、传统的养蚕工具
七、择茧缫丝清水煮
八、热釜和冷盆缫丝法
九、古代缫出优质丝的秘诀
十、每和烟雨掉缲车
十一、凉爽透气的麻类纤维
十二、艺麻如之何
十三、东门之池
十四、可绩而为衣的鸟兽之毛
十五、羊毛初加工
十六、蓬松舒适的棉花
十七、一弓弹破秋江云
历代丝绸生产篇
一、故事中的先秦丝绸
二、文物中的先秦丝绸
三、九州中的先秦丝绸
四、故事中的汉代丝绸
五、文物中的汉代丝绸
六、典籍中的汉代丝绸
七、故事中的唐代丝绸
八、文物中的唐代丝绸
九、典籍中的唐代丝绸
十、故事中的宋代丝绸
十一、文物中的宋代丝绸
十二、典籍中的宋代丝绸
十三、故事中的明清丝绸
十四、文物中的明清丝绸
十五、典籍中的明清丝绸
历代麻、毛、棉纺织生产篇
一、麻类纤维纺织的起源
二、古代麻纺织生产区域
隐藏在衣服中的历史
中国是养蚕治丝的发源地,历代生产的丝织物,以精湛的制作、高超的技艺,使中国一直在世界上享有“东方丝国”之称。中国传统的丝织技术与传统的麻、毛、棉纤维的纺织技术,相互借鉴,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曾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让读者徜徉于中国织染文化的瑰丽历史和生动故事中。
赵翰生,北京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纺织技术史、传统工艺、科技考古等。著有《五彩彰施?中国古代植物染色文献专题研究》、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古代纺织印染工程技术史》《黔桂衣食?传统技艺研究与传承》《轻纨叠绮烂生光?文化丝绸》等10余本著作,另发表纺织技术史、传统工艺论文及科普文章等数十篇。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