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外公废名身边走来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从外公废名身边走来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21.46 3.8折 56 全新

库存6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文璐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90483

出版时间2023-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6元

货号29510221

上书时间2024-10-23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我在外公废名膝下生活的岁月,算起来距今已经近 60 年了,关于“自己”的模糊记忆正是从那时开始的。和外公外婆在吉林长春一起生活的 3 年,时间虽然短暂,却是我一生中无忧无虑、温暖有爱的时期,因此无论岁月流淌到哪里,他们给予我的爱与温暖都难以忘怀。它是我日后跨越沟坎、勇敢前行的动力。

2018年6月退出工作岗位一年多后,我在新华出版社出版了《我的 < 中国记者 > 之路——一位新闻女性的特色人生》一书。书中深情回忆 20 世纪 60 年代,我在外公外婆家生活的快乐童年,也袒露了一名青涩女生在时代大潮裹挟下,求学奋斗,从懵懂走向成熟的蜕变历程,有经历感悟,也有自省剖白。一些阅读检视过的朋友反映还不错,认为至少没有太“假”。真情实感,无关对错,走过的每一步都是财富!

或许惯性使然,奋斗、思考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然停不下来,就续写人生新篇章,即便已告别职场,即便正通往暮年……本书作为前一本书的续篇,记录后来的生活片段、思考点滴,以及身边的人和事,就算弥补未像不少勤勉媒体人那样开通微博及个人公众号的一点缺憾——写什么、怎么写,实时更新,流量几何?势必又似绷紧了发条,“赶鸭子上架”“搜肠刮肚”的情形想必还会发生,压力仍在。因此,将一些思考集中起来,结集发出,亦未尝不可!虽然少了些“鲜”度,但总算有所记录。仍可苟日新、日日新,每天思考不断!

日记或月记的集纳,遂成此书。



导语摘要

文璐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曾任新华社《中国记者》杂志总编辑,是我国现代文学作家、“京派文学鼻祖”废名先生的外孙女。

本书是《我的<中国记者>之路——一位新闻女性的特色人生》续篇,是作者在生活中继续以媒体人视角观察、思考的集纳。书中作者深情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外公废名身边生活的点滴,再现与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的幸福童年;还有近年参加外公废名学术研讨会的演讲,以及对一些知名专家学者的废名研究成果的感受与体会;并结合自身经历,通过对身边人与事的记录,表达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与感悟。作者所传达出的积极、阳光、奋发的心态,所展现的丰富内心与充盈的精神世界,对读者有一定鼓舞意义。



作者简介

文璐新华社高级编辑,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京派文学鼻祖”废名先生的外孙女。198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获硕士学位进入新华社工作。曾任新华社《中国记者》杂志总编辑、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出版有《融入理性——记者面临的挑战与选择》《我的〈中国记者〉之路——一位新闻女性的特色人生》等。



目录

目录(节选)

章 我与外公废名

第二章 那些奋力生活、令人难忘的身边人

第三章 “突飞猛进”中,老人总有“可怜”时……

第四章 路上“风景”刚好

第五章 在“琐碎”中找寻“诗与远方”

第六章 一位奋斗女在美工作生活的几个片段

第七章 另一些视角的“观察思考”

……



内容摘要

文璐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曾任新华社《中国记者》杂志总编辑,是我国现代文学作家、“京派文学鼻祖”废名先生的外孙女。

本书是《我的<中国记者>之路——一位新闻女性的特色人生》续篇,是作者在生活中继续以媒体人视角观察、思考的集纳。书中作者深情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外公废名身边生活的点滴,再现与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的幸福童年;还有近年参加外公废名学术研讨会的演讲,以及对一些知名专家学者的废名研究成果的感受与体会;并结合自身经历,通过对身边人与事的记录,表达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与感悟。作者所传达出的积极、阳光、奋发的心态,所展现的丰富内心与充盈的精神世界,对读者有一定鼓舞意义。



主编推荐

文璐新华社高级编辑,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京派文学鼻祖”废名先生的外孙女。198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获硕士学位进入新华社工作。曾任新华社《中国记者》杂志总编辑、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出版有《融入理性——记者面临的挑战与选择》《我的〈中国记者〉之路——一位新闻女性的特色人生》等。



精彩内容

正文(节选)

我眼里外公废名的人与文

我的幼年时期,曾在外公废名身边生活过三年多。那是 20 世纪60 年代初废名于东北吉林大学任教的时期。那一时期,既是他人生多方面的收获期、期,也是相对彷徨、苦闷、纠结,直至逐渐谢幕的时期。但外公废名和外婆还是给了我一生中宝贵、难忘的呵护与关爱,在他们身边生活的几年,成为我一生里温暖、明亮的岁月,也是我赖以回味的宝贵财富和日后跨越沟坎、激励前行的动力。

一、抚育过我成长的外公废名印象

经过几十年人生积淀以及对废名人品、文品不断深入的认识了解后,在今天的我眼里,外公废名是一个温暖慈爱的人,一个刻苦做学问的人,一个倾其心力教书育人的人,一个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与诗人。

我在外公废名膝下生活的岁月,算起来距今已经五十多年了。 20 世纪 60 年代,外公调任吉林大学任教,而我正值三岁左右牙牙学语时。其实,于我而言,对外公的早印象,只是温暖慈祥的姥爷。对于外公,我有任性撒娇,有嗷嗷待哺、吃喝拉撒等基本生活需求。这阶段,外公外婆给了我“人之初”所需的养育与呵护。这是我一辈子无论何时回味,都会在心底里涌现出来的为深刻的记忆。

依稀记得当年居住的是一片温馨的单门独院小平房。木栅栏门,小石子路铺就的院子,宽绰地向前延伸出几十米才能走到屋前,屋后是小土山,长满绚烂的野花和各种绿色植物。后来得知,那是长春市太平路 1 号。此前他们曾居于东朝阳胡同 27 号一栋日式小楼。

那时的我拎着小桶、铲子,给屋后的花花草草挖坑、浇水、培土。那是每天快乐的时光,那份专注、那份上心……外公去院子对面的吉大中文系上课了,快到中午时,我便坐着小板凳在屋门口等。高高的,瘦瘦的,戴着黑框眼镜的外公一出现,头顶扎着两条小辫子的我便飞也似的欢叫着跑上去,抱住他的腿,我冲上去的惯性常常让他停顿,甚至后退半步,他会抱起我,再放下,拉起我的手走进屋里。此时,外婆多半已经做好了一种玉米面发糕样的粑粑。有些发旧的枣红色木桌前,我们三人开始简单的午餐。

经常是在下午或傍晚,外公看书写作累了,便把我叫到身边,将铅笔塞进我的手里,再握住我的小手一笔一画在纸上“画”出几个简单的字,有时是“人民”,有时是我的小名,时常也讲故事、教背《红旗歌谣》……有时星期天,外公会带着我们去公园,看戏。我还记得长春的大剧院、公园、有轨电车……因为当时毕竟年纪幼小,如今留存在心底的多是些模糊、碎片化的记忆。为了纪念在长春和外公外婆生活的这段时光,后来安家于天津的父母还为我取了乳名 “天长”,即天津、长春之意。



媒体评论

《从外公废名身边走来——去探寻生活的“诗与远方”》可以视为《我的<中国记者>之路:一位新闻女性的特色人生》的续篇,但后者侧重写的是作者的“职业生涯”,前者则主要写的是其退休后的“生活片段、思考点滴,以及身边的人和事”,是其“继续以媒体人敏锐观察、记录的集纳”。有意思的是,两本书章都写到了在废名身边度过的那段时光。对于作者而言,那段时光虽然短暂,但极其珍贵。那段时光是她生命的底色,“外祖父母给予的慈爱、温暖、教诲”,成为她“生命的启航并延续一生的动力”。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废名研究专家 陈建军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