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141.25 4.7折 ¥ 298 全新
库存10件
作者汪兆镛 编 王兴康 张靖伟 整理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68930
出版时间2023-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298元
货号29503407
上书时间2024-10-23
《碑传集三编》是近代汪兆镛编纂的一部清代人物传记汇编。清道光初年,嘉兴钱仪吉仿宋代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及明代焦竑《献征录》体例,编《碑传集》一百六十卷,内容始于天命纪元,迄于嘉庆朝,收录人物共二千余人,为清代人物碑传汇编之始。光绪年间,江阴缪荃孙编《续碑传集》八十六卷,收录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人物共一千一百余人。之后,民国初年,江都闵尔昌编《碑传集补》六十卷,主要收录清季人物,兼补道、咸以前《碑传集》《续碑传集》所未收者,共八百余人。但汪兆镛对《碑传集补》颇为不满,认为其“采及时流,以媚浊世”(《碑传集三编•自叙》),而以自己所纂为接续钱、缪二家之作,故名“三编”。
汪兆镛(一八六一~一九三九),字伯序,一字憬吾,自号慵叟、清溪渔隐,晚号今吾。因牓所居曰“微尚斋”,又称微尚老人。辛亥后,注籍罗浮山酥醪观,自号觉道人。先世居浙江山阴(今属浙江绍兴市),嘉庆年间曾祖父汪炌游幕入粤,至兆镛一辈落籍番禺,遂为粤人。早岁举学海堂专课生,为岭南大儒陈澧之高足。光绪六年(一八八〇)补县学生,十一年以优行贡成均,朝考用知县,十五年举于乡。后三应礼部试不售,辗转游幕于广东翁源、赤溪、遂溪、顺德各县。后弃幕业,赴乐昌县管理盐务。三十一年,岑春煊督粤,延之入幕,司章奏之务。次年,岑调任云贵总督,行前奏保,获“赏四品顶戴”衔,以知县分发湖南,未赴任,复返乐昌。又五年,政局不稳,治安不靖,遂离乐昌,返回广州。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后,汪兆镛曾赴香港短暂停留,并于同年十一月至澳门寓居,此后直至去世,往来于内地与港澳。民国建立,汪兆镛以清遗民自居,潜心吟哦著述,与文人学者酬唱往还,活跃于书画艺坛。一九三九年,病逝于澳门。
汪兆镛博通经史诸子,“于学无所不窥,方闻博识,乙部尤为淹贯。为文兼工骈散,而长于考据,订讹补坠,多发前人所未及”(张学华《诰授朝议大夫湖南优贡知县汪君行状》),兼及金石研究、谱牒编修、诗词创作,尤着力于岭南文献、文史、书艺方面的考订,著述繁多。编著《孔门弟子学行考》四卷,补《三国食货志》《刑法志》各一卷,《元广东遗民录》二卷,《岭南画征录》十二卷,《晋会要》五十六卷,《碑传集三编》五十卷,以及《广州城残砖录》《广州新出土隋碑三种考》《续举贡表》《山阴汪氏谱》等。又有《微尚斋诗》二卷,《微尚斋诗续稿》三卷,《澳门杂诗》一卷,《己巳纪游草》一卷,《雨屋深镫词》一卷,《雨屋深镫词续稿》一卷,《雨屋深镫词三编》一卷,《微尚斋杂文》六卷,《椶窗杂记》四卷。曾参与纂修《番禺县续志》,编刻《东塾遗诗》《已忆江南馆词》《公孙龙子注》《老子道德经撮要》《五百四峰堂续集》《诵芬录》等。
《碑传集三编》全书共五十卷,分宰辅、部院、卿寺、翰詹、科道、部属、督抚、河臣、使臣、监司、守令、校官、佐贰杂职、武臣、忠节、儒林、文苑、算学、孝友、义行、独行、列女(节孝、义烈、贞洁、贤明)等二十二目。书前载汪氏《自叙》及“作者纪略”,书后附汪氏墓志铭与行状。全书共收录人物四百一十六人,采文除“作者纪略”所列一百二十余家外,兼及清国史馆传稿、地方志、日记、题跋等,并有汪氏自撰数篇,实为浩繁。
《三编》之作,本钱、缪“两家宗旨”,“网罗放失,期于光、宣以来数十年政治之迁流,人才学术之隆替,可以考镜;往昔名流有为钱、缪所遗者,亦补辑一二,于读《清史稿》诸臣列传,粗资裨助”(《自叙》)。本书在编纂时注重于四个方面:一曰订讹,二曰补遗,三曰参证,四曰续纂。篇目分类大体依钱、缪二书而略有增改调整。《自叙》中均已例举说明。此外,本书有如下特点值得注意:一是具有比较浓重的遗民色彩。首先,增立“独行”一门,表彰辛亥后“松柏岁寒”时之“瑰节绝俗”者;其次,其他分类下所收人物及碑传作者,入民国后亦多有以清朝遗民自居者,如陈宝琛、温肃、王乃徵、吴郁生、罗振玉、杨钟羲、李瑞清、张勋、沈曾植、王舟瑶、刘廷琛、陈毅等,或获得逊清伪谥,或积极谋划、参与清廷复辟,或供职于伪满,是其代表;再次,行文时民国后仍使用宣统年号,而将碑传原作中的民国纪年均改为干支纪年。此外,对辛亥革命之敌视,对丁巳复辟之表彰,亦多处可见。二是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偏重,即所收人物中,籍贯广东或曾在粤为官者明显较多。前者如戴鸿慈、温汝适、李文田、许应骙、梁鼎芬、丁仁长、吴荣光等,后者如阮元、张之洞、朱祖谋、杨永斌等,在全书中占有较高比例。三是碑传传主及作者中有多人为汪兆镛交游。如陈澧为其业师,陶邵学为其同窗,朱启连既为同窗,复为姻亲,梁鼎芬为其世交,陈伯陶、易顺鼎、朱祖谋、程颂万、王舟瑶、陈三立、钱振锽、张其淦等均与汪氏有酬唱学术往来,张学华更是其至交。可见,《碑传集三编》在辑录、选编时带有较为明显的个人倾向,显露出汪氏的取舍与扬抑。作为赓续钱、缪两家之作,《三编》与《碑传集补》除六十余篇重复外,可以说各具特点,在今天看来,同为研究清代特别是晚清以及民国的重要传记史料汇编。
《碑传集三编》之编纂历时十余年,汪兆镛生前未及刊刻,弥留之际仍托友人张学华代为审定。殁后,稿存于家。直至一九七八年,香港大东书局“承其后人出示此编”(大东书局版“出版说明”),得以影印面世。此后,又相继被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三辑,一九八〇年)、明文书局《清代传记丛刊》(一九八五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碑传全集》(一九八七年)、上海书店《清碑传合集》(一九八八年)、广陵书社《清代碑传合集》(二〇一六年)等丛书收入影印出版,此书遂广为流行。
《碑传集三编》虽已屡经影印,但因原系稿本,字体不一,以行书为主,且颇多漫漶、潦草、涂改之处,部分影印版十六开两栏或三栏缩印,难以辨识;即使三十二开通栏影印,在使用时亦多有不便。因此我们不揣谫陋,将此书标点整理,以便阅读利用。现将整理中的一些情况说明如下:
一、本次整理,以一九七八年香港大东书局影印稿本《碑传集三编》为底本,使用现代标点符号标点全书。
二、《三编》系稿本,除间有抄写误字外,也有汪兆镛主观之删改,部分篇目与他处所载差异较大,且未经汪氏终厘定。对此在本次整理中尽可能地通过校勘记予以说明。参校文献主要是卷首“作者传略”所载各家文集以及正文标题下所列其他文献,此外旁及传主诗文集、奏议,《清史列传》《国朝耆献类征》等清代传记文献,及出土墓志拓片、期刊杂志等。校勘记及其他注释说明文字皆以脚注形式注出。正文内校勘符号标于所校句末,脚注抽出整句,复记所校字词。校记中仅列文献名,版本信息见书后附“参考文献”。校勘记以校异同为主,出校从宽,对不影响文意的虚词及同义词异同一般不出校。部分参校文献与本书所载差异较大者,则正文不出校,将参校原文附于相应篇目之后,以资参考。
三、 原书抄写用字较为随意,本次整理按照通行整理习惯,将俗字改为规范繁体字,古今字、通假字不改,清代避讳字回改,异体字一般改为正字,但亦不强为统一,不出校勘记。凡原书错字衍文当删改者,加圆括号;增入或改正的文字加方括号。字迹漫漶、空缺而无法校定者,均以□表示。
四、根据文意对原文酌加分段,以便阅读。取消原有敬称提行及空格,与前文接排。诏令、奏疏、序跋等长段引文及文末按语首空四格,回行低两格。传文原作者按语用正文字体,汪兆镛按语用仿宋字体,以示区别。
五、《三编》底本原无目录,历次影印均新编简目,但不尽完善。本次整理据正文及《续碑传集》《碑传集补》体例,重新厘定目录,每卷下首列传主姓名,下小字注传文体裁及作者。正文相应传文前亦列传主姓名,并在此基础上制作人名索引附于书后,以便查考。
整理中不妥及错误之处,敬希读者指正。
碑传是中国传统社会对人物撰写传记的重要体裁,属于私家撰述,包含碑(墓碑、碑记、神道碑、墓志铭等)和传(家传、别传、行状、事略等),是了解古代人物的重要资料。对一朝碑传文字进行合编,宋时已有,至清代,则有钱仪吉之《碑传集》等。《碑传集三编》,近代汪兆镛编,收罗清代光绪、宣统以来商官显要、名流学者的生平事绩、碑传、墓铭等汇成50卷,又卷首1卷。是继钱仪吉《碑传集》、缪荃孙《续碑传集》、闵尔昌《碑传集补》之后的又一重要碑传文献,对清代人物生平多有订讹、补遗、参证、续纂之功,对于研究清代历史和近代人物具有重要价值。
碑传是中国传统社会对人物撰写传记的重要体裁,属于私家撰述,包含碑(墓碑、碑记、神道碑、墓志铭等)和传(家传、别传、行状、事略等),是了解古代人物的重要资料。对一朝碑传文字进行合编,宋时已有,至清代,则有钱仪吉之《碑传集》等。《碑传集三编》,近代汪兆镛编,收罗清代光绪、宣统以来商官显要、名流学者的生平事绩、碑传、墓铭等汇成50卷,又卷首1卷。是继钱仪吉《碑传集》、缪荃孙《续碑传集》、闵尔昌《碑传集补》之后的又一重要碑传文献,对清代人物生平多有订讹、补遗、参证、续纂之功,对于研究清代历史和近代人物具有重要价值。
汪兆镛(1861—1939) ,字伯序,号憬吾,晚号清溪渔隐。原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广东番禺。少随叔父汪瑔学于随山馆。1884年(清光绪十年)选学海堂专课肄业。次年举优贡生,以知县用。1889年中举人。岑春煊督粤时,延入幕府司奏章。辛亥革命后,避居澳门,以吟咏、著述自适。1918年曾参与修纂《番禺县续志》。1939年病故于澳门。编著有《晋会要》《元广东遗民录》《碑传集三编》《微尚斋杂文》《岭南画征略》等。
卷首
卷一 宰輔一
卷二 宰輔二
卷三 宰輔三
卷四 部院一
卷五 部院二
卷六 部院三
卷七 部院四
卷八 部院五
卷九 卿寺
卷十 翰詹
卷十一 科道
卷十二 部屬
卷十三 督撫一
卷十四 督撫二
卷十五 督撫三
卷十六 督撫四
卷十七 河臣 使臣
卷十八 監司一
卷十九 监司二
卷二十 監司三
卷二十一 監司四
卷二十二 守令一
卷二十三 守令二
卷二十四 守令三
卷二十五 守令四
卷二十六 守令五
卷二十七 校官 佐貳雜職
卷二十八 武臣
卷二十九 忠節一
卷三十 忠節二
卷三十一 忠節三
卷三十二 儒林一
卷三十三 儒林二
卷三十四 儒林三
卷三十五 儒林四
卷三十六 文苑一
卷三十七 文苑二
卷三十八 文苑三
卷三十九 文苑四
卷四十 文苑五
卷四十一 文苑六
卷四十二 算學
卷四十三 孝友一
卷四十四 孝友二
卷四十五 義行
卷四十六 獨行
卷四十七 列女一 節孝
卷四八 列女二 義烈
卷四九 列女三 貞潔
卷五〇 列女四 賢明
附录 編纂者碑傳
參考文獻
附:人名索引
碑传是中国传统社会对人物撰写传记的重要体裁,属于私家撰述,包含碑(墓碑、碑记、神道碑、墓志铭等)和传(家传、别传、行状、事略等),是了解古代人物的重要资料。对一朝碑传文字进行合编,宋时已有,至清代,则有钱仪吉之《碑传集》等。《碑传集三编》,近代汪兆镛编,收罗清代光绪、宣统以来商官显要、名流学者的生平事绩、碑传、墓铭等汇成50卷,又卷首1卷。是继钱仪吉《碑传集》、缪荃孙《续碑传集》、闵尔昌《碑传集补》之后的又一重要碑传文献,对清代人物生平多有订讹、补遗、参证、续纂之功,对于研究清代历史和近代人物具有重要价值。
汪兆镛(1861—1939) ,字伯序,号憬吾,晚号清溪渔隐。原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广东番禺。少随叔父汪瑔学于随山馆。1884年(清光绪十年)选学海堂专课肄业。次年举优贡生,以知县用。1889年中举人。岑春煊督粤时,延入幕府司奏章。辛亥革命后,避居澳门,以吟咏、著述自适。1918年曾参与修纂《番禺县续志》。1939年病故于澳门。编著有《晋会要》《元广东遗民录》《碑传集三编》《微尚斋杂文》《岭南画征略》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