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主义何以能实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社会主义何以能实现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31.93 4.6折 70 全新

库存5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军甫 徐圣龙 陈前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78779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0元

货号29503384

上书时间2024-10-23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社会主义发展史研究系列丛书”是在2020年全党全国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背景下,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精心组织,上海科社界的专家学者撰写的一套理论读物。作为这套丛书编写的组织成员,在丛书即将出版之际,我想结合编写这套丛书的初衷,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理解和认识。
    1516年,英国思想家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一书的问世,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及近现代意义上社会主义的开端。这一由少数先哲推出的社会思潮,一经产生便在欧洲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和持续激荡。经过300余年的蝉蜕蛇解,到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特别是在英国的全面兴起,之前已经经历了无数困难、曲折和失败的社会主义运动,逐渐从空想转变成科学。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此后的170多年时间里,这种旨在探寻人类新文明类型的科学理论日益同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同各国具体实践和文化相结合,不断转化为影响现实世界的物质力量,积聚成席卷全球且延续至今的现实运动。
    总的来看,社会主义500 年的历史进程,先后经历了如下几大特征鲜明的阶段:(1)从1516年《乌托邦》的问世到19世纪中叶,空想社会主义在300 余年的成长发展中以其对资本主义批判和未来社会设想的重要成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滋养。(2)从1848 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到19 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分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及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在艰难中奋然前行,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3)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的诞生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严重挫折。其间,社会主义经历了从运动到制度实践及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飞跃。各社会主义国家围绕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既有凯歌行进的乐章,也有坎坷受挫的悲怆。(4)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到21世纪初,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这一真理与挑战始终同在、理想与矛盾始终并存、普遍与特殊始终相依的社会主义500年,可谓是风雨苍黄、沧海桑田的500年;也是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500年。这样的500年,不仅为我们全面系统地思考世界社会主义过去、现在和未来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也为我们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下深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思想理论资源。
    回望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不断探寻文明发展的更好形态,不断开辟实现国家强盛的现代化新路,不断拓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外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形态的、扎根中华土壤的、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践行基本原则的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逻辑来看,其始终坚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始终探索基本原则与中华文化、中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创新。从历史逻辑来看,我们党努力践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断拓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外延,作出了众多原创性贡献,创造了崭新
形态的新时代的科学社会主义。这个新形态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对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对当今世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揭示,是对建设更美好人类社会道路的探索,富有真理性的光芒,成为21世纪的科学社会主义。它明确宣示了新时代的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不是别的其他“主义”的翻版,也不是其他什么“道路”的再版,它不是舶来品,而是绽放着真理光芒、富有科学气息、表达人民意愿的新时代的科学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丰硕的理论与实践成就实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与
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史方位的准确定位,拓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如何科学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如何准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方位,是科学社会主义需要回应的重大理论问题,是社会主义实践展开的根本依据。马克思曾预言共产主义社会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要经历“阶段”和“高级阶段”这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列宁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细化,并把“阶段”明确称为社会主义阶段。此后,在各社会主义国家实践中都对社会主义如何进行阶段定位做过诸多探索,其间有可贵的收获,也有理论的严重误判与实践的重大挫折,包括我们党曾经犯过的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错误。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原创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了初级阶段的战略目标,准确定位了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科学研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对初级阶段历史发展方位的科学定位和准确把握,是对社会主义发展
规律的深刻把握,拓展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百年历史、展望现代化建设未来之时,进一步研判我国已经步入“一个新发展阶段”,这个发展阶段是以往历史发展阶段的延续和飞跃,是以往历史实践积累的终成果,是实现新目标、新征程的发展阶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结构特征、本质要求和发展路径,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历史性创新,成为人类现代化理论的重要成果。经典作家曾对以资本至上为运行逻辑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严厉批判,斥责其非人道性以及由其而产生的自身无法解决的贫富分化、生态灾难、强权政治等问题,但对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如何进行现代化建设,如何实现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没有具体的论述。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模式“垄断”,构筑起社会主义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话语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而非资本主义文明的翻版,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而非资本剥削的现代化,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现代化而非生态破坏的现代化,是蕴含丰富价值含量和道义力量的现代化而非奉行资本至上逻辑的现代化,是美美与共心怀世界的现代化而非霸权主义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的革命性超越,开辟了世界现代化建设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找出一条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长期执政的新答案,实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理论的创新发展。取得革命政权后如何进行国家治理,如何保持党长期执政是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过的问题,也是苏联没有能够解决的问题。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教训,结合中国实践,首次揭示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本质的逻辑关系,明确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特征”,昭示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角色地位,将党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对于如何实现党执政的持久性、长期性,我们党提出“自我革命”作为永葆政党本质、永葆革命本色、永葆长期执政的新答案。早在1945 年,毛泽东在回应“窑洞之问”时就在探索如何跳出“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率问题,寻找党长期执政的科学密码,提出人民民主的答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科学把握党执政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党长期执政的第二个答案,要求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不断净化党内生态,确保党不变质;要求扎紧制度的牢笼,发挥制度优势,确保党不变色;要求思想教育的常态化,补足精神之“钙”,确保党不变味。这意味着我们党对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关系的深刻把握,意味着对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认识深化,意味着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本质揭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至上为价值旨归,以人民需要为奋斗宗旨,具有鲜明的人民特质,不断彰显道义性和价值超越性。马克思一生都在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其终极关怀。他痛斥资本剥削、奴役带来的人间灾难,抨击资本对人的压榨带来人的本质异化,构想建造人民为本的社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把“人民需要”作为国家奋斗的目标,是我们党始终坚守的价值底色。因此,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含丰富的伦理价值内涵,把人民需要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始终致力于提供人民满意的教育、满足人民美好物质生活需要、构建人民满意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生态环境需要、打造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展示了强大的道义力量,实现对西方发展道路的价值超越,具有价值优越性。同时,与西方虚伪、欺骗的政治美化、政治作秀民主相比,我们的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从选举、管理、决策、协商、监督等全方面实现人民的广泛、真实参与,确保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民主实践的真实性、广泛性、超越性、先进性,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和道义性。
    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道义性不仅需要在理论层面实现创新发展,更为根本的是在引领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展现生命力和鲜活力。马克思深刻揭示鲜活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根源,实践的深度、广度、力度决定着理论创新的持久性、突破性、超越性。新时代的中国实践内蕴理论的真理性和先进性,外现实践的道义性、创造性,是当代世界的科学社会主义。可以说,当代中国实践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规模之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的社会实践变革,是人类历史上璀璨夺目的、富有中国特色的伟大实践创造。经过百年实践,我们党实现了全面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小康梦”,实现了人类历史上蕞大规模的脱贫,完成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历史伟业,创造了人类脱贫史上举世瞩目的脱贫奇迹;不断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突破经济体制弊端,开创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现代化道路,打破西方“自由主义主导经济现代化”的神话,不断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中国奇迹;以伟大斗争精神持续推动改革攻坚,实现体制机制协调创新、制度体系成熟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著增强;不断汲取人类发展的经验教训,坚持新发展理念,弥合“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弊端,开辟出一条满足人民美好生态需要的现代化道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变化;不断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破国强必霸的西方现代化发展逻辑,走出一条共享共治、合作共赢的人类文明交流新道路,积极承担大国责任,为建立公平正义的全球治理体系、世界发展格局提供新方案。伟大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推动了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也让科学社会主义展现实践的蓬勃力量,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500年千锤百炼,乘风破浪,世界社会主义走过了一条披荆斩棘而奋然前行的历程。无论对丰富素材的分析梳理,还是对思想理论的概括总结,都要求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在解释过去、研究当下、预见未来的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结合社会主义500 年历程及其蕴含的经验启示,全面讲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故事。可以说,这是社会主义能否在21 世纪顺利走向复兴的关键所在。实事求是地讲,这些是近年来我和我的同仁们的深切感受,也是我们决定撰写这套丛书的初衷所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理应勇担使命,积极作为。



导语摘要

  本书由“社会主义制度的萌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萌发”“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新阶段”六个章节和“绪论”组成。其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落地生根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制度上的探索发展,对社会主义为什么能提供了新的认识。



作者简介

黄军甫,1963年生,河南人,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科学社会主义、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比较政治制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社会科学》《探索与争鸣》《东欧中亚研究》《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兰州大学学报》《经济日报》《解放日报》等期刊、报纸上发表论文60多篇。多篇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摘》(网络版)、“中国社会科学网”、“光明网”等刊物和网站转载。
徐圣龙,1988年生,安徽人,东华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近年来主要从事大数据与民主治理、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哲学动态》《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出版专著1部。
陈前,1985年生,安徽人,东华大学党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科员、讲师。近年来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公共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主持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2项,参与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上海教育综合改革委托课题等多项,在《中国行政管理》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绪论

第01章

社会主义制度的萌芽/021

一、社会主义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021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设想/030

三、巴黎公社原则的实践及制度性贡献/040

第02章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探索/03

一、十月革命及之后的论争/053

二、苏联社会主义政权建立之后的制度探索/067

三、从共产国际到“-国建成社会主义”/074

第03章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萌发/085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085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开辟与推进/093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105

……

内容摘要

  本书由“社会主义制度的萌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萌发”“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新阶段”六个章节和“绪论”组成。其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落地生根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制度上的探索发展,对社会主义为什么能提供了新的认识。



主编推荐

黄军甫,1963年生,河南人,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科学社会主义、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比较政治制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社会科学》《探索与争鸣》《东欧中亚研究》《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兰州大学学报》《经济日报》《解放日报》等期刊、报纸上发表论文60多篇。多篇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摘》(网络版)、“中国社会科学网”、“光明网”等刊物和网站转载。
徐圣龙,1988年生,安徽人,东华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近年来主要从事大数据与民主治理、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哲学动态》《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出版专著1部。
陈前,1985年生,安徽人,东华大学党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科员、讲师。近年来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公共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主持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2项,参与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上海教育综合改革委托课题等多项,在《中国行政管理》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