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52.25 5.3折 98 全新

库存6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文章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03969386

出版时间2022-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29499633

上书时间2024-10-22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再版自序

以 2001 年 5 月 18 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为标志,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走过 20 多年的历程。随着对保护实践认识的深化,2008年11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第四批代表作名录时,将原用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这一名称,改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从一开始觉得这两个名称念起来拗口、不适应,到今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称谓较为熟悉,还逐渐比较普遍地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简称为“非遗”。“非遗”和“非遗保护”实际上都已成为专业名词。这充分说明当代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具有了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广泛认知度,以及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以文化自信自觉参与保护的热忱。

中华民族历来有着保护文化遗产的优良传统,《诗经》将民间歌谣与正声雅乐、宗庙祭祀舞曲歌词汇集传世就是例证。历朝历代文人对市井民生业态、百工技艺等,也有大量记载,这对我们认识今天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描述的物象情状及其价值,亦有深刻启示。像康有为在他的《广艺舟双楫》中说:“譬江汉游女之风诗,汉魏儿童之谣谚,自能蕴蓄古雅,有后世学士所不能为者。”清人徐沁在《明画录序》里也说:“琴弈之有谱,而卒莫能发其 者何也?盖琴之妙,在于抚弦弮指之间,及鼓罢而音亡,了无可传矣。况求弈于推枰敛子之后,是何异于醒而说梦乎?”抚琴、弈棋无形的技艺及依托的文化意蕴,相比于可见的琴和棋子,更为重要。前人的认知,对我们今天的非遗保护仍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但建立起国家整体性文化发展战略基础上的非遗保护体系,只有在今天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更具文化自信的时候,才成为现实。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今天大家对它的概念已越来越清晰,却也仍常见一些人仅把物质的、可见的呈现形态当作非遗项目的全部。比如我们看到的广告中常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 酒”等此类的表述。这样的说法往往会使我们忽视了非遗的实质内涵。实际上,酒的酿造技艺及技艺的文化蕴涵才是非遗的核心。而这样的现象,也并非个例。因此,非遗保护要坚持科学保护的原则,今天仍然需要从它的基本概念、呈现形态、传承规律、保护原则与方式以及怎样认知非遗的价值、保护的意义等方面来正确认知非遗与非遗保护。如此,我们的保护工作才能符合规律,有的放矢,收到实效。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对非遗造成损害。好在今天的非遗保护实践已经提供了比较丰富的科学保护的经验。除了理论工作者要总结这些经验以外,各级非遗传承人也应结合自己的传承历程,总结、阐发传承的经验、思考,他们的体会实践性,鲜活,也说服力。非遗与非遗传承人不可分离,非遗传承人保护是非遗保护的核心,尊重传承人的传承(包括继承、延续、再创造)主体地位,尊重传承人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是非遗保护也是理论研究重要的命题之一。我们讲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在讲它的共性价值,而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者的传承人、社区、群体基于该项目而产生的个体的情感记忆和精神依归,更是具有个性和独特性的。这种蕴含人类智慧和精神血脉的文化情感记忆,因其个体性而愈加鲜明和独特。它具有在某一时期、某一文化区域内促成人类价值观交流的独特意义。它体现的共性价值我们要珍视,它基于个体感受的独特价值更应尊重。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非遗保护中真正尊重非遗项目的持有者(传承人、社区、群体)在项目认定、传承和享有相应权益中的主体地位,包括他们对非遗保护和管理范畴的话语权。有了这样一个原则,非遗保护才可能健康、持续,我们的理论研究才可能比较符合实际。

在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初起之时,我即参与了这一工作。由于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在参与保护工作实践的同时,我也注意学习、总结、探讨非遗保护的理论问题,不断深化认知非遗保护的科学规律,以期从遵循科学规律的保护实践中求得保护工作的实效。这就有了汇集这些思考的于 2013 年 5 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一书。非遗保护实践不断发展,人们对非遗及其保护的认知也不断深化,不少新的经验和问题需要不断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概括。因此,近七八年来,我仍然结合非遗保护工作的发展,思考非遗保护中的一些新的问题,也就有了一些新的文章发

表。尽管这些文章或为应报刊、同道之邀而撰写,或为参加研讨会及讲学而撰写,但皆非应酬之作,都表达了我对非遗保护中主体性的基本问题或新问题的针对性看法。相信这些看法和书中所提出的问题,可以作为基础引发从事非遗保护理论研究的同道做更深入的探讨。正好去年文化艺术出版社社长杨斌同志提出希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纳入该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丛书》再版,我欣然同意。书中除了收入我本人发表的文章之外,还附有部分媒体记者的采访报道及我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有关非遗保护工作的提案。媒体报道中记者的文章都比较准确地表达了我的思考;提案有的是由我单独提出,有的是由我作为主要提案人征得有关政协委员(如梅葆玖、李世济、叶少兰、朱乐耕、朱世慧等)同意签名后共同提出。在此表达我对这些朋友们的谢意。

 

 

 

 



导语摘要

本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丛书》中的一本,主要呈现王文章研究员近十年来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的总结和深入系统的思考,收录文章40余篇、全国政协会议相关提案7项、媒体采访记录8篇。



商品简介

本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丛书》中的一本,主要呈现王文章研究员近十年来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的总结和深入系统的思考,收录文章40余篇、全国政协会议相关提案7项、媒体采访记录8篇。



作者简介

王文章


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政协京昆室副主任,教育*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顾问,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国家邮政局邮票选题咨询委员会主任。曾任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等特聘教授.中国文化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文化部副部长兼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全国政协第十一、第十二届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著有《艺术当代性论评》《汇真集》等,主编《昆曲艺术大典》《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戏曲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等,曾获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出版政府奖、文化部文化艺术创新奖、文化部全国文化新闻一等奖、北京市人民政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


 



目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目录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再版自序


 


部分 知行探论 


3永远珍视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初版自序


12坚定文化自信 推进非遗保护


24非遗保护的继承与创新及其与文化市场、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


——由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十年保护引起的思考


32保护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


36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步入规范里程


40以《公约》精神推动非遗保护


——在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上的主旨发言


44总结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


46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


51形成广泛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


56简谈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性保护


63增强非遗保护的文化自觉


68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


89不断开创文化创造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境界


94尊重科学规律 创造性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103守护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19正确认识和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规律


130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无形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


133保护传统艺术 弘扬优秀文化


——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座谈会上的讲话


137珍视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遗产是多元文化协调并存的重要基础


140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的要义解析


——以闽南传统戏曲艺术为例


145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的发言


148非遗保护,问题何在?


151非遗传承需奋力


153在保护中稳步发展 在发展中积极保护


——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研讨会”上的 发言


157创造非遗整体性保护的社会环境


161文化符号传递多彩信息


163非遗保护走向文化自觉


165保护的灵魂是传承


168让更多观众享受博物馆


171同享月华的光辉与祝福


173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187扬弃传统文化 阐发儒学精神


190挖掘文化遗产的“寻根之旅”


193建设队伍 继承创新 推动发展


——在“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学术论坛”的发言


197重视提高非遗保护能力


199非遗生产性保护需减税护航


202中华老字号:在继承与创新中演变


205非遗理论建设的可贵探索


——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修订版)》出版之际


210以文化人 以德润心


——《记住乡愁》观后


213坚守手艺


——王亚雄与传统技艺


216知行合一的追梦人


220谭元寿、李世济看重啥名头


222珍视梅兰芳的艺术和精神遗产


 


第二部分  序评·建言 


227《绝世清音》序


229《中国古版年画珍本》:极其珍贵的中国民间社会生活图像志


——《中国古版年画珍本》总序


232《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四版)》前言


235《活的记忆 —— 中国戏曲在当代》序


237《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序


239《吴风物语 —— 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图鉴》序


242《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丛书总序


245从书中看中国的世遗文化风采


——《中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历史文献丛书》序


249《中国传统节日》前言


254《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发展史》再版前言


256《南京云锦图典》序言


259《捡起金叶》序


263在工作实践中产生的理论思考


——《风生水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实践》序言


266《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总序


271赓续薪传 久久为功


——《2019非遗薪传奖图录》序言


274《江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集萃》序


280关于加快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立法进程的提案


283关于建立中国戏曲博物馆的提案


285关于加快民族艺术国家三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戏曲博物馆、中国音乐博物馆)立项和建设的提



287关于进一步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立法进程的提案


290关于建议在大、中、小学大力普及书法教育的提案


292关于增加各级财政投入、重视保护戏曲剧种的提案


 


第三部分  媒体访谈 


297共同参与保护,构建和谐精神家园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王文章访谈


305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


309科学保护才不会流于形式


——专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


316非遗,需要全人类共同守护


——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


319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研究员


326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


331中韩文化遗产争夺硝烟再起


334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义重大


——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


336文化遗产与我们一道前进


——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


341熔铸民族传统 彰显文化自信


——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畅谈传统节日


348有历史记忆的环境是非遗重建难点


——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


351保护文化遗产 建设和谐文化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专访


355王文章: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保护非遗创举


358王文章:京剧要创新,但不能盲目创新


359国新办举办新闻发布会 王文章介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的答记者问


371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全面保护阶段


——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 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介绍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


374文化部回应人大委员担忧:立法可强制保护非遗


377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里程碑


——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谈非遗法出台


383要坚决制止非遗中的“伪民俗”


384王文章委员:应对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实行抢救性保护


387四川为国际非遗保护提供经验


——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


390王文章:中国非遗保护工作总体已进入科学持续发展阶段


393创新非遗传承人培养方式,建议将非遗传承人培养纳入现代教育体系


395专访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原副部长王文章:“非遗保护传承不能丧失自我品格”


400退出机制是非遗保护不可缺的一环


403政协委员王文章:非遗传承应当促进当代文化创新


407新中国戏曲艺术的 70年


——全国政协京昆室副主任王文章访谈



内容摘要

本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丛书》中的一本,主要呈现王文章研究员近十年来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的总结和深入系统的思考,收录文章40余篇、全国政协会议相关提案7项、媒体采访记录8篇。



主编推荐

王文章

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政协京昆室副主任,教育*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顾问,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国家邮政局邮票选题咨询委员会主任。曾任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等特聘教授.中国文化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文化部副部长兼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全国政协第十一、第十二届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著有《艺术当代性论评》《汇真集》等,主编《昆曲艺术大典》《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戏曲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等,曾获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出版政府奖、文化部文化艺术创新奖、文化部全国文化新闻一等奖、北京市人民政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