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32.86 6.8折 ¥ 4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圣凯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215114
出版时间2022-11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29497489
上书时间2024-10-22
《周易》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立于天地之间,既要体验自身的生老病死、上下沉浮、心念生灭,更要审视、谛观自身变化与天地流转、世事更替、人际往来等的关系。先哲体验种种变化,反思变化规律,提出因应之道,并教化和帮助他人,致力于实现更为善良、有序、可持续的世界,故有文明的开显。因此,人类文明皆是变化之道、观察之道和教化之道。
变化之道作为普遍性规律,隐藏于变化的万象与纷纭的人事之后,体现出超越变化的不变性。天地变化,无非是时间的绵延与断裂;人际往来,无非是关系的独立与相依。绵延与独立为一,断裂与相依为二,所以佛陀提倡“不二”;“不二”即是面对、接纳和谛观一而二、二而一的世界和人生,成就变异多元、和谐相成的变化之道。提倡“普隐”,是希望有缘阅读者明了变化之道。
观察之道是主体依不变性而审视、谛观宇宙人生,从而将普遍性规律纳入主体之心。公元前五六世纪的“轴心时代”,先哲纷纷将“天地之心”纳入己之心性境界与生命经验,将自身的观察之道演化为教化之道,诠释宇宙人生的现象,揭示规律和发明定理。东方、西方思想体系之不同,就在于观察之道与教化之道的不同。提倡“普隐”,是希望有缘阅读者学习先哲的境界与经验,融摄时代思潮与日常生活,具备降伏烦恼、安顿生命的功夫与境界。
现时代的每个人,皆是几千年变化之道、观察之道和教化之道的继承者,理应追索自身承载的历史底蕴,呈现由之而绵延至今的文化传统,并将当前体贴出来的心灵经验融入其中。换言之,今人既承负着薪火相传、代代守护的文化使命,亦应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创造出跨时空、越国界和体现时代价值的当代文化。
“普隐心语”呈现的是自身的经验与境界,以观察之道契入变化之道,融情感体验、生活反思、知识积累、理性思辨、智慧体悟为一体。“佛学通识”旨在将专业、系统的佛学研究转化为清晰、简洁的佛学知识,让社会大众通过现代汉语有缘进入佛学文化传统,呈现当代“教化之道”,让佛学文化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阐释”旨在将古圣贤的原创性智慧转化为时代性理论,将古代汉语解释爬梳为流畅、优美的现代汉语,让现代读者能够实现机教相应的阅读,可视为借古代的“教化之道”契入“变化之道”。东西、古今的“教化之道”都各有偏重与不同,所以需要交流互鉴,编辑“普隐人文”“普隐译丛”系列,以实现各美其美。
于百年未有之变局中,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东西相遇,古今融汇,为新的观察之道、教化之道的出现提供了广阔空间。愿不负历史所托,立足东西、古今之变,为变化之道、观察之道和教化之道的传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发新声,是为祈,以为序。
圣凯
2021年7月于清华园
《定心》收录作者历年来创作的哲思随笔和诗词,记录了作者对于安住自心、降伏自心的思索与探求。人于有限的一生中被动接受世事的无常变迁,所谓定心,即沉浮于时光之流之际,任持自心而不动,以永恒意义之追寻,对抗时间对存在的消磨。
圣凯,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传佛教僧众社会生活史”首席专家,《佛学研究》主编。著有《中国汉传佛教礼仪》《摄论学派研究》《南北朝地论学派思想史》《慧心》等。
关联书目:
1. 圣凯:《慧心》,商务印书馆,2020年
2. 圣凯:《中国汉传佛教礼仪》,商务印书馆,2020年
3. 圣凯、[新加坡]惟俨编:《汉传佛教寺院与亚洲社会生活空间》,商务印书馆,2021年
4. 圣凯编:《汉传佛教与亚洲物质文明》,商务印书馆,2021年
5. 圣凯:《信心》,商务印书馆,2021年
代序 定心
存在篇
存在
缘起
生活
烦恼篇
烦恼
权力
修道篇
住山隐修
做事
讲理
随缘
人际关系
信仰与学术
解脱篇
真理
解脱
幸福
净土
弘法护教篇
弘法
护教
佛教与娱乐的“理”“情”“法”
生活的变化与信仰的不变
正法与教法
现实的有限性与信仰的自主自由
依法不依人
浴佛节的意义
道场
哲学教育篇
哲学
宗教
教育
学问
普隐篇
普隐学堂
普隐行者
共修的意义
九华山普礼行祈愿文
学习祈愿文
普隐亭记
行者篇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后记
《定心》收录作者历年来创作的哲思随笔和诗词,记录了作者对于安住自心、降伏自心的思索与探求。人于有限的一生中被动接受世事的无常变迁,所谓定心,即沉浮于时光之流之际,任持自心而不动,以永恒意义之追寻,对抗时间对存在的消磨。
圣凯,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传佛教僧众社会生活史”首席专家,《佛学研究》主编。著有《中国汉传佛教礼仪》《摄论学派研究》《南北朝地论学派思想史》《慧心》等。
关联书目:
1. 圣凯:《慧心》,商务印书馆,2020年
2. 圣凯:《中国汉传佛教礼仪》,商务印书馆,2020年
3. 圣凯、[新加坡]惟俨编:《汉传佛教寺院与亚洲社会生活空间》,商务印书馆,2021年
4. 圣凯编:《汉传佛教与亚洲物质文明》,商务印书馆,2021年
5. 圣凯:《信心》,商务印书馆,2021年
《定心/普隐文库》:
如何理解信仰?
信仰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维度来理解。狭义的信仰专指宗教信仰,而广义的信仰则更接近稳定、持久、强烈的信念,其可以是哲学式的,也可以是艺术式的,具有普遍意义。宗教信仰是在宗教框架之内所确定的信念体系,是信仰的一种形式。广义的信仰往往更具有私人性,而宗教信仰则经常是群体所共享、互相印证的信念体系。
所有信仰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指向:“生命的安顿”和“生命的超越”。“生命的安顿”解决的是现时存在方式的问题,需要对“我要如何来度过这一生?”做出回答,其观照的是生命之有限性。“生命的超越”解决的是意义的问题,需要对“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做出回答,其指向的是生命的无限维度,关切的不再只是一己之身,而包括更为广阔的天下、众生、世界。只有生命具有了超越的、无限的维度,其现时之安顿才会拥有方向感。如果没有超越的维度,没有对意义问题做出反思和回答,那么生命的格局就只局限在当下,生活的安顿很容易变成生命的沉沦。——所谓沉沦,指的是缺少反思和关怀的生命,任由是非分别、我执傲慢及种种负面情绪生长,人被卷入烦恼泥淖不能自拔,彻底沦陷在现时生活的琐碎和分别中。
而当人开始关注、思考和试图回应上述两个问题的时候,就对生活拥有了一个审视、反思的视角,这个视角的打开,是走向解脱的必由之路。佛教信仰体系中,“生命的安顿”和“生命的超越”这两个维度得到真正的完成,就称为“解脱”。“解脱”这个表达方式有实体化的倾向,很容易造成误会,让人觉得好像是要逃离当下的生活、逃离人群、逃离世间,到达某个纯粹洁净的时空。实际上,解脱并不是要从世间逃离——如果逃离才算解脱,那么逃不掉该怎么办呢?信仰指向无限,但其实践则关涉现实的缘起。真正的解脱是在具有超越维度的前提下,安顿于当下、现时的世间。出世并不是从世间逃离,而是保持对当下、现时之存在状态的审视和反思。安顿、超越、解脱都是信仰的理想状态,这种状态并不在另外一个空间,达到这个状态也并不是一个“推门而入”的过程,所以才有“无门关”之说。
“信仰者”和“解脱者”是有区别的,“解脱者”是“信仰者”的终极完成形态,是“信仰者”的实践方向。换言之,“解脱”是一个遥远的目标,或者是指引的方向,而“信仰者”只是一个“在路上”的状态。所以,信仰者显现出种种烦恼、分别状态,是很正常的,因为一个人选择成为“信仰者”,只是意味着他确定了前进的方向,立下了宏愿,并打算通过修行去不断进步,不断趋近终的解脱理想。
修行的过程中,人不太可能长期处在无忧无恼的状态里,“牵绊不断、烦恼随行”是正常现象,而对这些烦恼、牵绊的认知和处理也是修行的一部分。通过修行,人能够“觉知”到烦恼的存在,观察其缘起,能比较快地降低烦恼的干扰程度。烦恼不断地生起、修行者不断地对烦恼进行观照的过程,就是所谓“林下水边、长养圣胎”的磨砺过程,是对解脱之心的训练过程,是信仰的建设和强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处理烦恼的能力会变强,对烦恼的承受度会变大,被烦恼困扰的时间会变短,这就是“事上磨砺”给人带来的成长。在此成长的过程中,人的心胸会扩大,视野、格局会拓宽,思考问题的方式会发生变化,自我安顿的能力会越来越强,自他关系所造就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大,承担责任的能力也会变大。这意味着,在牵绊和纠缠的磨砺中,人依然可以拥有超越的维度,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对无限的关怀。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