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66.24 5.2折 ¥ 128 全新
库存18件
作者萨孟武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65391
出版时间2022-1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29482036
上书时间2024-10-22
本书借孔子、孟子、荀子的政论为题,引用经史文集,敷畅其旨。读此一书,不但可以了解儒家政治思想的体系及其演变,且会更进一步理解吾国历代政治思想(上自先秦各家,下至明清)、政治制度(如秦汉的丞相制如何演变为前清军机处,以及考选、禄俸、田制等等)和政治现象(如历代宦官之祸、大学生运动、朋党之争、豪宗大族的势力、农民的生活等等)。
作者认为,关于政治,有三种重要问题,一是政治思想,二是政治制度,三是政治现象,此三者均与时代背景有关,又有相互关系。因此本书不只是阐述儒家的政治思想,而是以此为经,于解说之中,叙述时代背景、政治制度、政治现象,此外又兼述经济等等。
本书体例新颖,各章节根据儒家政治特点分为各名目,均成独立的单位,可合而读之,又可分而读之。既可当学术书通读,又可作工具书检索。且每一名目皆旁征博引中国历代政治思想及得失,实已超出儒家之范围,而可谓中国政治思想及其实践之提纲挈领之作。
本书借孔子、孟子、荀子的政论为题,引用经史文集,敷畅其旨。读此一书,不但可以了解儒家政治思想的体系及其演变,且会更进一步理解吾国历代政治思想(上自先秦各家,下至明清)、政治制度(如秦汉的丞相制如何演变为前清军机处,以及考选、禄俸、田制等等)和政治现象(如历代宦官之祸、大学生运动、朋党之争、豪宗大族的势力、农民的生活等等)。
作者认为,关于政治,有三种重要问题,一是政治思想,二是政治制度,三是政治现象,此三者均与时代背景有关,又有相互关系。因此本书不只是阐述儒家的政治思想,而是以此为经,于解说之中,叙述时代背景、政治制度、政治现象,此外又兼述经济等等。
本书体例新颖,各章节根据儒家政治特点分为各名目,均成独立的单位,可合而读之,又可分而读之。既可当学术书通读,又可作工具书检索。且每一名目皆旁征博引中国历代政治思想及得失,实已超出儒家之范围,而可谓中国政治思想及其实践之提纲挈领之作。
萨孟武(1897~1984),名本炎,孟武为其字,福建福州人,著名政治学家。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法学士,回国后历任上海各大学教授。1927年,任总政治部宣传处编辑科科长,1928年任中央政治学校教官兼编辑部主任,1930年任中央政治学校普通行政系教授,越一年兼任系主任,另兼陆军大学教官、中央学校教授。抗战军兴,随政校上庐山、抵芷江、入重庆。国民参政会成立,遴选为参政员。抗战胜利后,历任中山大学、台湾大学法学院教授兼院长。政校复校,兼任政治系研究所教授,并曾任立法委员。著有《政治学》《西洋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水浒传>与中国古代社会》《孟武自选文集》等著作。
萨孟武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制度、理论的研究,能不落俗套,深入浅出,贯通中西,对中国政治学的形成影响很大。几本随笔式的小书,以小说解说学术观念,独具特色,也颇得读者欢迎。 萨氏对于中华民国宪法有着精辟的见解,批抨早年时期的国民大会代表之言笔,被部分前司法院大法官曾用来解释宪法。萨孟武被认为是近代著名的中华民国宪法书籍著作人,亦是少数被学院派的学者认同是分析解辟中华民国宪法的专家。
导论
章 孔子
节 性、情、知
(一) 性
(二) 情
(三) 知
第二节 政治原则
(一) 统一及正统
(二) 正名
(三) 从周及正朔
(四) 尊王
(五) 攘夷
(六) 民本——民本与民主的区别
(七) 春秋三世
第三节 礼治
(一) 礼与法
(二) 礼之作用
(三) 制礼的权
(四) 礼的内容
(五) 礼与义
第四节 人治
(一) 行法在人
(二) 政者正也
(三) 不求备于一人
(四) 选才的方法——考绩
第五节 刑赏
(一) 赏罚与劝惩
(二) 刑赏与人情
(三) 刑与礼治——孔子何以反对晋铸刑鼎
第六节 为政之道
(一) 一张一弛
(二) 兴革须依人力财力先定规模
(三) 无欲速、无见小利
(四) 小不忍则乱大谋
(五)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六) 爱惜名器
(七) 法令不可轻易更改
第七节 君与臣
项 君臣关系
(一) 君臣相处之道——忠的观念的演变
(二) 礼敬臣下——由礼敬演变为奴畜
(三) 慎择迩臣——历代宦官之祸
(四) 外重或内重
(五) 小谋大、内图外——内朝官如何演变为外朝官
第二项 君道
(一) 君道无为或守要
(二) 委任责成
第三项 臣道
(一) 旷职及越权
(二) 对于内乱及外患的态度
(三) 谏诤
第八节 经济
(一) 庶与富——历代户口垦田及米价——先富后教
(二) 大富与大贫
(三) 义与利
第九节 教育——历代太学、学生运动、朋党
第十节 狱讼及军事
(一) 狱讼
(二) 军事——宋向戌的弭兵、足食与足兵
第二章 孟子
节 人性
(一) 性善
(二) 性与命
(三) 寡欲
(四) 环境与人性
第二节 政治
(一) 国家的要素
(二) 政治的起源
(三) 一治一乱
(四) 统一——统一与武力、统一与革命的区别
(五) 思想的统一
(六) 王与霸
第三节 复古思想
项 贵族政治
(一) 不得罪于巨室——历史上豪宗大族的势力
(二) 贵戚之卿有易君位之权
第二项 封建制度
井田制度——历代田制及唐代反对封建的意见
第四节 人治
项 民本
第二项 仁政
(一) 仁政的本质
(二) 仁政的政策
(三) 仁政与小惠
第三项 贤能政治
(一) 贤与能的区别
(二) 贤明与多数
(三) 徒善与徒法
第四项 放伐暴君
第五节 人君
(一) 君权与天
(二) 君道
第六节 人臣
(一) 士之品格
(二) 入官——历代考选制度
(三) 为贫而仕——历代禄俸制度
(四) 臣道
(五) 谏诤及格君心之非
第七节 经济
(一) 分工
(二) 富民之必要
(三) 富民的政策
第八节 外交及反战
(一) 外交
(二) 反战
第三章 荀子
节 人性及人情
(一) 性之本质及其与情的区别
(二) 人情
(三) 人欲——先哲对于人欲的看法及理学派惩忿窒欲的主张
(四) 性恶
(五) 计算利害大小
(六) 环境与人之情性
第二节 社会
第三节 礼治及法治
(一) 礼之基础
(二) 礼之起源
(三) 礼之作用
(四) 礼治
(五) 由礼治而主张法治
(六) 由法生“类”——后世沿类创例,吏胥缘例操纵国权
(七) 礼用于士以上,法用于众庶百姓
第四节 势与术
(一) 势
(二) 术
第五节 政治
(一) 统一——思想的统一
(二) 法后王
(三) 民本——民主政治的制度
(四) 政治上的平等
(五) 改革
第六节 人治
第七节 刑赏
(一) 刑赏的起源
(二) 刑赏的作用
(三) 刑赏须合理
(四) 厚赏重刑尤其重刑之必要
第八节 人君
(一) 君之作用
(二) 君道无为
第九节 人臣
项 总说
(一) 遇合
(二) 通才与专才
第二项 宰相
(一) 相之起源及其重要
(二) 相的职权
第三项 群臣
(一) 百官的分职
(二) 臣道
第十节 经济
(一) 富国即富民的重要
(二) 富民政策
(三) 先富后教
(四) 聚敛与藏富于民
(五) 国贫的原因
(六) 义与利
第十一节 军事
第十二节 天及卜筮
(一) 天——历代民变与宗教
(二) 卜筮
本书借孔子、孟子、荀子的政论为题,引用经史文集,敷畅其旨。读此一书,不但可以了解儒家政治思想的体系及其演变,且会更进一步理解吾国历代政治思想(上自先秦各家,下至明清)、政治制度(如秦汉的丞相制如何演变为前清军机处,以及考选、禄俸、田制等等)和政治现象(如历代宦官之祸、大学生运动、朋党之争、豪宗大族的势力、农民的生活等等)。
作者认为,关于政治,有三种重要问题,一是政治思想,二是政治制度,三是政治现象,此三者均与时代背景有关,又有相互关系。因此本书不只是阐述儒家的政治思想,而是以此为经,于解说之中,叙述时代背景、政治制度、政治现象,此外又兼述经济等等。
本书体例新颖,各章节根据儒家政治特点分为各名目,均成独立的单位,可合而读之,又可分而读之。既可当学术书通读,又可作工具书检索。且每一名目皆旁征博引中国历代政治思想及得失,实已超出儒家之范围,而可谓中国政治思想及其实践之提纲挈领之作。
萨孟武(1897~1984),名本炎,孟武为其字,福建福州人,著名政治学家。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法学士,回国后历任上海各大学教授。1927年,任总政治部宣传处编辑科科长,1928年任中央政治学校教官兼编辑部主任,1930年任中央政治学校普通行政系教授,越一年兼任系主任,另兼陆军大学教官、中央学校教授。抗战军兴,随政校上庐山、抵芷江、入重庆。国民参政会成立,遴选为参政员。抗战胜利后,历任中山大学、台湾大学法学院教授兼院长。政校复校,兼任政治系研究所教授,并曾任立法委员。著有《政治学》《西洋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水浒传>与中国古代社会》《孟武自选文集》等著作。
萨孟武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制度、理论的研究,能不落俗套,深入浅出,贯通中西,对中国政治学的形成影响很大。几本随笔式的小书,以小说解说学术观念,独具特色,也颇得读者欢迎。 萨氏对于中华民国宪法有着精辟的见解,批抨早年时期的国民大会代表之言笔,被部分前司法院大法官曾用来解释宪法。萨孟武被认为是近代著名的中华民国宪法书籍著作人,亦是少数被学院派的学者认同是分析解辟中华民国宪法的专家。
导 论
余希望读者先阅导论,而后再读每章每节每项目所述,而后更能了解本书之要点。本书分三章,每章成为独立单位,阅者可合而读之,亦可分而读之。因此,文字不免重复。
本书名称本来是“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体系及其演变”,书名稍长,但不用是名,不能涵盖全书的内容,三民书局刘振强先生希望缩短,以便读者容易记得,乃改为“儒家政论衍义”,而以原书名附在其后。(本书虽以先秦儒家政治思想为纲展开,但其所引古籍及史事等实不限于先秦,故现省略副书名。——编者)
宋儒真德秀著《大学衍义》,但所衍者止于格致诚正修齐,而治平犹阙。明代丘濬著《大学衍义补》,揭治国平天下之道。本书写法是依丘书的体裁,但只以孔孟荀之言为纲,不若丘书之纲那样芜杂。例如丘书卷十三《藩民之生》,中有一纲“汉惠帝六年令民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下加“臣按”云云七十余字,本书因为书名(先秦儒家)关系,以“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云云”(《论语·颜渊》)为纲,而将汉惠帝六年之令加入解说(书中凡用仿宋体字者均是原文,正文等于丘书之按语)之中,先引叶适、管子之言,说明“庶”何以必要;次述汉唐初年讲求民庶之法;又次说明既庶了,就要富之,先引先哲之言,再列举历代户口、垦田、米价等等,以证明庶而不富,为患更大;后讨论先富后教,除引勾践先生聚而后教训,并引孟荀二子之说,以及董仲舒、李觏、王安石之言,以加强孔子学说深合于为政之道。又如丘书卷十五《宽民之力》,以《礼记·杂记》“孔子曰,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为纲,下加“臣按”云云,约一百六十字。本书亦以孔子之言“一张一弛”为纲,而解说有一千一百字以上,由人类心理,说明人类若长期紧张,而无弛缓为之调剂,精神力不免疲惫而至于蹶竭。长期弛缓,而无紧张为之调剂,精神力又由松懈而至于麻木。秦灭六国之后,理应采用“弛”的政策,使民稍息仔肩,顾乃虐用其民,终至一夫夜呼,乱者四应,秦祚因之而亡,此张而不弛之过也。宋自澶渊和谈之后,边患并未解除,理应采用“张”的政策,使全国奋发图强,顾乃苟且偷安,政风士气多务因循,以致金兵南下,宋室不能不偏安于江左。南渡既久,君臣上下又复文恬武嬉,歌舞太平,于是元兵南下,宋祚亡矣,此弛而不张之过也。
本书定名为“儒家政论衍义”,其原名为“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体系及其演变”,著作在先,改名在后,兹分析原书名借以说明本书的内容,读者可先阅此篇导论,而后再阅每章每节每项目之所述。现在先就“体系”及“演变”两语说起。
(一) 书名用“体系”二字,盖吾国先哲讨论政治,多从人之情性出发,由各人看法的不同,而展开各自不同的政治思想。他们思想内容虽然歧异,但均能整然成一体系,举显明之例言之,孟子言性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人性既善,故他不言刑赏以劝善惩恶,而尤反对战争。荀子言性恶,性既是恶,自应用刑以惩恶,设赏以劝善。在必要时,且宜用兵。孔子只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性本来相去无几,其后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即人众不能皆善,也不会皆恶。如何使人习于善而不习于恶?除少数贤人能够自动地“安而行之”之外,对于绝大多数的人,必须应用“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礼记·表记》)的道理。以德报德就是用赏,使民“利而行之”。以怨报怨就是用刑,使民“勉强而行之”。(《中庸》)孔子言政,绝不轻视人之情性。现在试问孟荀二子均是战国时代的大儒,何以两人思想如斯分歧?案孔子对于“仁”的道德观念有两种解释,一是“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即仁不问对方人格如何,均以爱待之。二是“子曰,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大学》),孔颖达疏“仁人能爱善人,恶不善之人”,即仁乃视对方的人格之善恶,善者爱之,不善者恶之。孟子侧重“爱人”,故为政应由恻隐之心,不用刑杀。荀子兼顾“能爱人”,又“能恶人”,故他说“杀人者不死,而伤人者不刑,是谓惠暴而宽贼也,非恶恶也”(《正论篇》)。孟荀二子对于孔子所说的仁,各采用其一说,于是二子对于其他道德观念,见解亦不相同。孟子以羞恶之心为义,辞让之心为礼(《公孙丑上》章,《告子上》章“辞让之心”作“恭敬之心”),即礼义均内在于吾人之心。吾人能够无失“本心”,自能自律地循礼守义。
荀子依《礼记·乐记》所说“礼自外作”,“义近于礼”,而认礼义均在于外,而非在内。何谓礼?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劝学篇》),“非礼是无法也”(《修身篇》),即礼就是法。何谓义?荀子说:“夫义者所以限禁人之为恶与奸者。”(《强国篇》)观“限禁”二字,又观礼就是法之言,可知礼义都是在外。荀子又依《中庸》&ld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