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29.67 6.0折 ¥ 49.8 全新
库存9件
作者(美)迈克尔·亨特、史蒂文·莱文著,宗端华 译;中资海派 出品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093082
出版时间2015-0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49.8元
货号23632237
上书时间2024-10-21
从四场战争的角度,解读美国霸权在东亚的兴衰
从1899 年到1973 年,美国在东亚一共进行了四场战争。这一旷日持久的间歇性军事行动始于一场野蛮的战争,即1899 年美菲战争。可是,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这场战争了。随着美菲战争接近尾声,美国与迅速崛起的日本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紧张起来。1941 年底,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这也是美国在东亚进行的第二场战争。随后的4 年里,美日两国经历了极其残酷的战争,美国对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实施的原子弹轰炸将这场战争推向了高潮。终,美国凭借强大的武器,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美国在东亚的军事优势地位,并对日本实施了军事占领。
日本投降5 年之后,朝鲜又成为了这一冲突链条上的第三环。因为冷战阵营不同而彻底分裂的朝鲜半岛在1950 年爆发了内战,在各方力量的推动下,这场内战演变成了一场国际冲突。而美军也因此陷入了与拥有苏联支援的中国军队的交战。朝鲜战争之后,美国的决策者们对日益强大的共产党新中国产生了更强的危机感,因此,美国在印度支那半岛坚决遏制共产主义力量的发展。1965 年美军在印度支那半岛发动的越南战争,是这几场战争中耗时长也令人沮丧的战争。战争以美国的失败告终,美国统治东亚的梦想也就此终结。
美菲战争、美日战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这四场战争,其实质是美国试图在东亚确立并保持其统治地位而实施的阶段性战略,并非如传统意义上的“相互孤立而毫无联系的战争”。这一战略实施的过程历时70 余年,其间遭遇过很大的阻力。这几场战争加上美国参与的其他战争,比如1900 年中国的义和团运动、1946 到1949 年中国的国共内战、1947 到1950 年的菲律宾胡克起义和1970 到1979 年的柬埔寨革命,一起构成了一部四幕历史剧。在这部历史剧中,菲律宾提供了舞台,美国取代日本成为主角,但很快朝鲜就向其“主角”地位发起挑战,而越南也用武装革命让美国的“主角”行动彻底失败。这些战争对东亚和美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事实也证明,虽然强大的武器装备和雄厚的物质资源赋予美国极大的军事优势,但他们还是无法掌控东亚地区的社会政治发展进程。
美国是不是帝国?
本项研究拟采用国际视野研究这一课题。很大程度上,本研究对于参战的亚洲和美国都予以同等重视,目的在于突出民族优越感对战争的影响,进而提供一种超越民族优越感看待历史的观点。如果仅以美国为主角进行研究,就不可能客观公正地分析这些冲突所产生的影响。尽管美国控制东亚地区的战略行动因为受到该地区国家的强烈抵抗而以失败告终,但事实上,反抗拥有强大武器的美国的国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美国至今仍然高度重视那些曾与美国进行过殊死战斗的亚洲国家。
忘记那四场战争对美国人来说是相当危险的,因为亚洲人肯定没有忘记,不管过去和现在,不管他们与美国是敌是友,这些血腥的、极具破坏力的、残酷至极的战争,都已经深深烙在他们的民族历史中。
本书使用的“东亚”一词,意在表明这是一个冲突不断的地区。这里的“东亚”并非一个标准的地理概念,而是美国人的心理概念,是一种地理图像。因为美国人产生了向太平洋另一端扩张的野心,故其地理位置的界定不仅仅以美军和殖民地官员到达为界,也与他们对某一特定区域内的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强烈作用,以及两者间的相互影响为界。战争将催生出新的地理概念,尤其是当使命感强烈的大国发起战争,或者当战争在国内外都产生了一种或同情或敌对、或合作或反抗的复杂模式时,这种作用更加明显。美国人终从东亚撤退,他们并未完成控制东亚的“伟大梦想”,但他们仍在各个方面影响东亚地区。因此,“东亚”绝不仅仅是一个人造的历史概念,它至今仍然有很强的针对性。
本研究称美国为“帝国”,是为了提供一个可供比较的视角,让读者更加了解美国发动战争的动机。我们坚持使用“帝国”这一饱受争议的词语,当然也会对此作出解释。因为只要“美国人对世界究竟产生什么作用”这个论点还争论不休,“帝国”一词就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忧虑。受历史传统影响,早期美国领导人也视“帝国”为共和制的根本威胁。历史告诉他们,共和制原本是脆弱不堪的,禁不起帝国诱惑。在整个19 世纪期间,美国人在政治辩论中一再反映了对帝国倾向的担忧。即使是现在,这种观念依然存在,只是提的人比以前少了。
美国领导人拒绝承认美利坚帝国的存在,美国民众也普遍认为:美国是一个对帝国诱惑具有特殊免疫力的国家,它总是与霸权主义国家意见相左。自19 世纪后期以来,美国一直试图清晰划分“殖民扩张”与“帮助弱小民族实现民族解放”这两者。美国也一直声称,自己的目标是遏制帝国而非创造帝国。因此,美国认为它在1899 年对西班牙的指控,在20 世纪上半叶对德国、日本以及冷战期间的苏联和中国的控诉,其实质都是控诉这些国家的对外扩张行为。
只是在过去这大约10 年里,一些美国人认为,作为全球超级大国,美国可以不受任何限制,这种观念使得他们漠视民众的普遍质疑。这部分自大的美国人把帝国的荣誉勋章佩戴在胸前,挑战自己同胞的智慧,让同胞们去适应英国在19 世纪设置的帝国路线。然而,这一观念对于美国决策者、记者乃至广大民众而言,没有产生任何实际的影响。这些现代帝国的追随者们忽视了美国领导人历经半个世纪的艰苦历程才弄明白的道理。事实证明,在一个崇尚享乐主义的社会里,民众对于要他们为发生在远方的肮脏战争牺牲自我的做法,已经非常厌倦。而对于需要强制力量才能控制的东西,消费型公民更是毫无热情,这在他们对待投票和草案的态度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即使对帝国的恐惧感在美国政治文化中已经消失,但强大的社会潮流仍然使公众对 “帝国”的字眼保持高度敏感。
长期以来,虽然人们将“帝国”看做一个带有阴谋论色彩的术语,但它仍然是一个有价值的概念,因为它抓住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即数千年来强国大国始终要求拥有对其他国家的统治权。只要对不同时期的帝国详加考察,如古罗马、汉唐时期的中国、俄国和大不列颠,便会得出“帝国”一词的基本定义,即帝国本质上是一个中央集权制的政治实体。这一定义既不超越帝国的实际意义,也不会令人产生模糊不清的理解。而这一定义,也有助于读者理解美国越过太平洋发动长期战争的意义。
......
透视美国谋夺亚洲霸权的百年历程,探寻当前亚太地区纠纷的历史根源。
美菲战争、太平洋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是美国自19 世纪末起在亚洲进行的四场大规模战争。按照常理,这四场战争应该是独立个案,但本书作者认为,这四场战争实际上是美国在亚洲建立太平洋帝国的分阶段尝试。
基于近年来陆续公布的秘密文献,作者从美国人的角度出发,对这四场战争给予同等关注,追溯了跨越75 年的历史,立体呈现了美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政治野心、军事优势以及*终失败的命运,充分展现美国在亚洲谋求霸权的兴衰历程。
同时,通过这四场战争,作者清晰地梳理了美国与亚洲诸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为目前寻求和平崛起却遭遇美国百般遏制的中国提供现实的借鉴。
美国、中国、日本、印度、韩国……拥挤的太平洋,究竟容得下几个国家?
迈克尔·亨特(Michael Hunt)
外交史界常青树
★ 美国前国务院顾问
★ 美国“杰出学术成果奖”获得者
★ 美国外交关系史学家
迈克尔·亨特专攻美国外交关系史已有40 多年,曾先后执教于耶鲁大学和科尔盖特大学,现任北卡罗来纳大学终身名誉教授。同时他还是《外交史》《美国外交》等重要刊物的常驻编辑,著有11 部权威性著作。
权威推荐序 美国霸权,在亚洲还能走多远?
权威推荐
序 言 从四场战争的角度,解读美国霸权在东亚的兴衰
部分 释放帝国欲望 美菲战争(1899~1902年)
第1 章 帝国起源 美国有资格成为世界领袖
天命之国
终极目标——中国
将星条旗插到亚洲去
第2 章 抵抗根基 命途多舛的菲律宾独立运动
菲律宾梦
横空而出的美国接管者
独立梦的四道紧箍咒
第3 章 武装考验 血染椰国
蹩脚对手
弱者的战术
“战争就是地狱”
第4 章 殖民有道 胡萝卜加大棒政策
“仁慈地同化”
反战浪潮
菲律宾梦破碎
美式帝国扩张路线
第5 章 遗忘与铭记 “美丽之国”的堕落
被遗忘的战争
从“圣君”到“帝国怪物”
第二部分 问鼎东亚霸主 美日之战(1941~1945年)
第6 章 利益之争 谁才是中国的霸主
帝国新对手
当鹰派美国遇上右倾日本
抢夺中国
滑向轴心国
第7 章 恶斗 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
工业巨人VS 二流工业国
相扑策略PK 美式足球策略
血腥岛屿战
“一亿人玉碎”
第8 章 赌局背后 活地狱与社会大变革
“亚洲圣战”的巨大代价
兔八哥遭遇日本异形
“黑人大迁徙”
“日裔美国人都是间谍”
第9 章 日本投降 原子弹轰炸事件
战斗到底还是无条件投降?
“世界上可怕的武器”
日本浩劫
第10 章 帝国成型 谁敢再争锋?
魔鬼罪犯改造
不完整的东京审判
下一个挑战者
第三部分 帝国转折点 朝鲜战争(1950 ~ 1953 年)
第11 章 动乱地带 躁动的亚洲,热战的前兆
构筑反共阵营
中国,帝国的老对手
被撕裂的朝鲜
第12 章 胜利幻象 一场没有赢家的拉锯战
金日成的筹码
漂亮的仁川登陆战
中国出兵
寒冷的冬天
第13 章 僵局 傲慢的代价
联军是“纸老虎”?
中国的优势
反战浪潮VS 全民皆“兵”
第14 章 停战 谈判桌上的明争暗斗
停战谈判:看谁耗得起时间
“自愿遣返”骗局
破冰——斯大林之死
第15 章 转折点 东亚霸权的阴影
哭泣的高丽
中国重新站起来了
帝国的丧钟响起?
扼杀中苏
第四部分 霸权终结点 越南战争(1965 ~ 1973 年)
第16 章 战争起源 帝国疯子盯上共产主义
越南需要一个导师
良师益友——胡志明与
奠边府大捷
尾 声 帝国余波 卷入中东冲突 (1948 年至今)
第21 章 霸权印记 美国的帝国征伐模式
危险的胚胎
是散播福音,还是侵略?
代理人是帝国的打手
帝王总统或将终结民主?
第22 章 崩溃根源 觉醒的亚洲民族主义
破冰之旅:尼克松访华
迎来五极格局时代
迟迟不撤军事基地为哪般?
第23 章 蜕变与奇迹 后帝国时代的亚洲
亚洲经济开始腾飞
日本经济优势超过美国
中国或将彻底终结美国霸权
第24 章 野心不熄 中东成霸权角斗场?
多米诺骨牌效应
中东赌局
反恐宝典引发新恐怖袭击
透视美国谋夺亚洲霸权的百年历程,探寻当前亚太地区纠纷的历史根源。
美菲战争、太平洋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是美国自19 世纪末起在亚洲进行的四场大规模战争。按照常理,这四场战争应该是独立个案,但本书作者认为,这四场战争实际上是美国在亚洲建立太平洋帝国的分阶段尝试。
基于近年来陆续公布的秘密文献,作者从美国人的角度出发,对这四场战争给予同等关注,追溯了跨越75 年的历史,立体呈现了美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政治野心、军事优势以及*终失败的命运,充分展现美国在亚洲谋求霸权的兴衰历程。
同时,通过这四场战争,作者清晰地梳理了美国与亚洲诸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为目前寻求和平崛起却遭遇美国百般遏制的中国提供现实的借鉴。
美国、中国、日本、印度、韩国……拥挤的太平洋,究竟容得下几个国家?
迈克尔·亨特(Michael Hunt)
外交史界常青树
★ 美国前国务院顾问
★ 美国“杰出学术成果奖”获得者
★ 美国外交关系史学家
迈克尔·亨特专攻美国外交关系史已有40 多年,曾先后执教于耶鲁大学和科尔盖特大学,现任北卡罗来纳大学终身名誉教授。同时他还是《外交史》《美国外交》等重要刊物的常驻编辑,著有11 部权威性著作。
第4章
殖民有道
胡萝卜加大棒政策
要征服整个菲律宾,仅靠军事占领是不够的,美国必须使用更多策略。对于游击队活跃的地区,尤其需要利用菲律宾内部的分裂对其进行离间的非军事策略。麦金莱采用了一种传统的离间手段——分而治之。在地方武装的领导人中制造分歧,或者拉拢革命人士投向美国阵营,比一味使用武力更可能实现目的,而且还能减少帝国的成本与伤亡。被拉拢的菲律宾人可以加入美国的下属机构,负责大量行政管理和维持治安的工作。
要使潜在的或实际的敌人成为合作者,就需要制定出双方都能接受的条件,美国人深谙此道。从1899 年到1901 年,麦金莱政府和菲律宾精英阶层之间达成了心照不宣的协议。根据该协议,菲律宾要求独立的谈判将被终止。而作为交换,美国政府允许大批菲律宾地方精英参与国家管理,并扩大其参与管理的范围,直至菲律宾终独立。至1901 年,这一协议严重削弱了革命抵抗力量,美军也因此能够对游击队施以野蛮的军事镇压。到1902 年,菲律宾民族革命的火种已经摇曳不定,行将熄灭。
“仁慈地同化”
早在1898 年,吞并菲律宾还只是战略目标的时候,麦金莱就已经为合作打下了基础。他在对菲律宾的承诺中一再暗示,将在菲律宾实行民主制度。同年5 月,他在下达驻菲律宾美国军事指挥官的批指令中强调,美国人是因“帮助菲律宾实现民族独立”而来菲律宾的,他们尊重菲律宾的现有法律、权力和行政管理制度。在12 月发布的一系列更详尽的指令中,麦金莱继续这一论调。现在,他又提到要致力于实施“仁慈地同化”的政策,试图让菲律宾人权衡接受美国统治可能带来的好处和抵抗可能要付出的代价。“我们不是作为侵略者和征服者,而是作为朋友来到这里,我们来这是为了保护当地人的家庭、工作、个人权利和宗教权利。”麦金莱承诺“支持和保护”所有与美国站在同一阵线的菲律宾人。
1899 年和1900 年,麦金莱及其在菲律宾群岛上的代理人坚持实施这一“仁慈”政策
躁动的帝国2:太平洋上的大国争霸
全新保定
¥ 13.90
躁动的帝国2:太平洋上的大国争霸
九品北京
¥ 20.70
躁动的帝国2:太平洋上的大国争霸
九五品廊坊
¥ 26.65
躁动的帝国2:太平洋上的大国争霸
九五品北京
¥ 12.45
躁动的帝国2:太平洋上的大国争霸
九五品北京
¥ 12.45
躁动的帝国2:太平洋上的大国争霸
全新保定
¥ 20.92
躁动的帝国2:太平洋上的大国争霸
全新广州
¥ 24.00
躁动的帝国2:太平洋上的大国争霸
全新北京
¥ 10.46
躁动的帝国2:太平洋上的大国争霸
全新南昌
¥ 28.17
躁动的帝国2:太平洋上的大国争霸
全新北京
¥ 10.96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