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60.82 6.2折 ¥ 98 全新
库存107件
作者王瑞来,大学问出品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61214
出版时间2023-07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98元
货号29600045
上书时间2024-10-21
自序:探索宋元变革社会转型的主要面向
20世纪初,日本的内藤湖南从世界史的视野观察中国历史的发展,认为唐宋之间的变化是“中世与近世之间的一大转换”。这一观察,后经其弟子宫崎市定的补充完善,成为影响巨大的唐宋变革论。说影响巨大,是因为其影响溢出了中国历史研究领域,成为很多人文学科回溯历史背景时进行一般叙述的一个筐,或是作为理论支撑,或是作为门面标榜,统统将唐宋变革论装在里面。那么,这一理论范式,用孟子的话说,是不是可以“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呢?能否像许多论著标示的那样,用以解释中唐以后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形态呢?
中国的历史学者,在长期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优良的学术规范,那就是有几分史料说几分话,论从史出。详细具体地检视史料,我们会发现,唐宋变革论难以圆满地贯通解释唐代以后的全部历史走向。这一理论范式指导下的考察,甚至走到北宋末年,就举步维艰,抵牾尽现了。因此,解释中国历史是如何走入近代、走向今天的,需要转换视角,在坚实的史料支撑下,运用另外的理论范式。
这一有别于唐宋变革论的理论范式,就是我近二十年来所倡导的宋元变革论。一位曾担任过东京大学教授的朋友,最近著文说我的宋元变革论是“批判性地发展唐宋变革论”。这样说并无大误。我的批判在于斩断了唐宋变革论向下的历史分期,将其截止于北宋末,从南宋开启的则是宋元变革论;我的发展则在于将唐宋变革和宋元变革视为两个互相连续的社会转型。
“变革”一词,由来已久。《礼记大传》就讲:“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不过,我觉得《礼记》这句话中的“变革”,以及古代文献中使用的“变革”,跟“改革”的意思相近,强调改变的主观意志与行为。而我们今天使用的“变革”一词,包括唐宋变革论中的“变革”,更接近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客观状态或结果。这一语义的生成,大概是明治维新以后主张脱亚入欧的日本引进西学改造固有汉语词汇的产物。这跟“封建”“革命”“历史”等词旧瓶装新酒一样。
既然是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客观状态或结果,那么变革就不是突变,而是有一个演化的时间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唐宋变革和宋元变革,都不是从字面上理解的唐宋之际和宋元之际发生的变革,而是指长时段的社会转型。我理解的唐宋变革是指自中唐“安史之乱”开始,至北宋末终止;而宋元变革则是从南宋开始,至元末终止。两个变革期都长达二百余年,都是渐进性的社会转型。
科举规模扩大化,形成士大夫政治,造成社会流动,推动全社会向学,文化水准提升,平民文化兴盛,商品经济繁荣,这是在唐宋变革期积蓄的宋元变革的内在因素。靖康之变,北宋覆亡,南宋王朝在江南建立,终结了从隋唐到北宋的政治、经济中心的二元化状态。这一历史的偶然性因素造成的政治地理变化,则是宋元变革开启的直接促因。
北宋积蓄的各种因素在新的场域背景下发酵,每年大量产出的士人由于“员多阙少”,无法学而优则仕,从而被发达的地方社会吸纳,形成流向多元化,与政治联系紧密的居乡士大夫一同着力经营地方,作为精英引领社会转型。
蒙古征服南宋,除了对遭遇激烈抵抗的少数地方进行残酷屠城,对多数地域实行的是不流血征服。这就在客观上使江南的生产力与经济结构没有遭受重创。而元朝长时期停废科举,又加速了士人的地方化进程。明清乃至近代地方上乡绅阶层的强势,就是来自宋元变革的铺垫。以朱子学为主的道学,作为儒学新形态,放下身段,面向民众,以道化俗,在大量士人的推动下,不仅在南宋的江南生根开花,并且伴随着大一统形势,逐渐扩散到全域。
唐宋变革论向上看,揭示的是与中唐以前不同的新形态;宋元变革论向下看,阐述中国社会由南宋历元。进入明清,走向近代的步履。
本书绪论和最后的再阐释,关于相对陌生的宋元变革论,已有相当集中的阐述。为了让读者能够尽快了解,谨以比较简洁的方式概括如上。
本书所述,是我近二十年来的学术积累。有旧文,有新作,作为论文,绝大部分曾陆续刊发于报章杂志。此次汇于一编,在篇次结构上,根据内容的逻辑关系,又进行了调整重构。
全书厘为四编。开头的《绪论:从近世走向近代——宋元变革论述要》是总括式的概述,通过这一章,读者对宋元变革论可以从理论上获得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第一编“科举改官与士人流向”由《金榜题名后——“破白”与“合尖”》和《士人流向与社会转型》两章构成,试图打破金榜题名即可飞黄腾达的假象。通过爬梳文献,以文献中发掘出的大量具体例证,展示科举登第难和登第后升迁更难的士人困境,以及由此促成的士人流向多元化。
第二编“走向民间与根植地方”由六章构成,均为个案考察。第一章《“内举不避亲”》,第二章《民间士人样相个案观察——杨万里集外佚文考释》,缕述作为南宋文坛四大家之一的显宦杨万里为子嗣亲友仕途升迁改官的斡旋奔走,以及著文对乡梓布衣士人的揄扬褒奖,揭示士人的仕途艰难和士人势力的民间生长。第三章《小官僚大投射——罗大经的故事》,则通过著名笔记《鹤林玉露》作者罗大经的仕宦经历,来具体展示士人科举登第后的艰辛,以及对地方势力的借助。第四章《科举家族与地域网络——由周必大〈曾南夫提举文集序〉切入的考察》,透过南宋宰相周必大笔下的曾氏家族成员的命运,来反映科举与士人及士人与地域的多重关系。第五章《写意黄公望——由宋入元:一个人折射的大时代》和第六章《管道升的世界——诗情画意中凸显的社会性别》,分别通过元代的《富春山居图》作者黄公望生平经历和宋朝皇族文人赵孟的夫人管道升的家庭生活,来透视宋元时代变革背景下疏离政治的士人与文化。
第三编“观念变化与社会转型”,由五章构成,内容均为对社会转型与观念变化互为作用的考察。第一章《“读书不求官”——宋元社会转型背景下的观念变化溯源》,由苏轼的一句诗切入,考察了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士人疏离政治的观念变化。第二章《两个对立的“等贵贱”》则是考察了原本强调贵贱分等的“等贵贱”,在社会平民化趋势下转变为诉求让贵贱平等的词义演化。第三章《“乡评不可掩”——时代变革中的南宋地方社会》,讲述的则是士大夫对地方话语权主导下的社会建构。第四章《从同年到同乡》,分析了科举士人从北宋重视同榜登第的同年结盟到南宋重视同乡关系的变化。这种地方认同意识增强的现象,正折射了社会转型。第五章《科举取消的历史——元代士人的心态变化与职业取向》,则以没有了科举的时代为背景,广范围地考察了士人的心态与生活,借此展示南宋以来的士人流向多元化在元代的全面铺开。
第四编“宋元变革与儒学演进”,由三章构成。南宋开始大盛的儒学新形态道学与宋元变革的关系如何?在社会转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这不仅是以前的唐宋变革所未曾遭遇的思想现象,也是阐述宋元变革论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本编三章就是从不同视角对这一问题的回应。第一章《宋元变革视域下的江南儒学》,是以广阔的视野对生发于江南的儒学进行的综合考察。第二章《朱子学何以会成为宋元以后的儒学主流》,对于在宋元变革历史脉络中形成的朱子学,何以会成为近代以前的儒学主流,把元代作为重要的节点,分析了其中的主要原因。第三章《蜀道通天下——道学发展史上魏了翁定位申论》,则是从个案出发,讲述魏了翁在时代变革潮流中对道学的承前启后。
最后《并非结语的重申——宋元变革论再阐释》,着重从学术史的视野对各种历史分期的由来进行了梳理与评说。作为对本书开头概述的延申,再次对士人流向之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性加以述说,并对被漠视的元代应当加以关注进行了强调。
如上所述,本书从时代上看,上溯北宋,下至元代,对于宋元变革论的阐发,有宏观概述,有微观分析。无论宏观还是微观,都是根据自身对文献的挖掘,用史料说话。跟我另一个研究主题士大夫政治相关,本书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引领社会转型的知识精英士人、士大夫的活动上。有对士人命运的观察,有对士人因时代影响观念变化轨迹的追寻,有对士人参与地方社会建构的考述,还有从思想史的视野对南宋以后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道学在宋元变革中引领作用的探讨。这些内容,只能说是对宋元变革社会转型主要面相的探索,开辟草莱,无法概全,有待于深入开掘和拓宽范围的相关课题相当多。
在参考文献之前,附录有一篇2014年初我在牛津大学国际研讨会上的英文演讲稿,是对宋元变革论的简要介绍,以供汉语世界以外的学者阅读参考。
宋元变革论,从学术史的背景来说,尽管有来自欧美及日本学者既有学说的启发,但毕竟是中国本土出身的学者首次力倡的重要议题。就本书所述,揭示中国历史走向近代的历程,相信可以自圆其说。不过议题涉及领域广泛,本书未能涉猎处甚多。从考察范围的扩展与内容的充实,到理论范式的构建,不仅是我个人今后的课题,也希望更多感兴趣的同道参与进来。历史的结果,由合力形成,学术积累亦然。作为文化建设,无数独创性学术的集合,便是壮观的峰巅。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劳作,必会业绩辉煌。
我期待。
王瑞来
癸卯初春于日本千叶寓所
——选自王瑞来《士人走向民间:宋元变革与社会转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7月出版
本书是一部宋元史研究领域的创新之作。作者以“宋元变革”为视角,从宋元之际士人精英的命运切入,展现了他们金榜题名后不得不面对“千人竞渡”、仕途升迁艰难的局面,在这个背景下,许多科举及第的士人心态和职业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做官转为经商、教书、经营田产、出家等,流向开始多元化。书中案例鲜活,史料翔实,作者将宏观勾勒与个案考察结合,展示了宋元变革下社会转型的种种样相,探索了明清地域社会、乡绅社会形成的基础,从大历史视野将唐宋变革与宋元变革上下连贯,勾勒中国社会由南宋历元、进入明清、走向近代的步履。
王瑞来,史学博士,现为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并执教于早稻田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出版《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宰相故事: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场》等中日文版学术研究和古籍整理著作27部,发表论文300余篇。专注于士大夫政治和宋元变革论两大议题的研究。
自 序
绪论:从近世走向近代——宋元变革论述要
第一编 科举改官与士人流向
第一章 金榜题名后——“破白”与“合尖”
第二章 士人流向与社会转型
第二编 士人走向民间与根植地方
第一章 “内举不避亲”
第二章 民间士人样相个案观察——杨万里集外佚文考释
第三章 小官僚大投射——罗大经的故事
第四章 科举家族与地域网络——由周必大《曾南夫提举文集序》切入的考察
第五章 写意黄公望——由宋入元:一个人折射的大时代
第六章 管道升的世界——诗情画意中凸显的社会性别
第三编 士人观念变化与社会转型
第一章 “读书不求官”——宋元社会转型背景下的观念变化溯源
第二章 两个对立的“等贵贱”
第三章 “乡评不可掩”——时代变革中的南宋地方社会
第四章 从同年到同乡
第五章 科举取消的历史——元代士人的心态变化与职业取向
第四编 宋元变革与儒学演进
第一章 宋元变革视域下的江南儒学
第二章 朱子学何以会成为宋元以后的儒学主流
第三章 蜀道通天下——道学发展史上魏了翁定位申论
并非结语的重申——宋元变革论再阐释
附录:From Early Modern to Modern Times: A Brief Survey of the Song-Yuan Transition
参考文献
后 记
本书是一部宋元史研究领域的创新之作。作者以“宋元变革”为视角,从宋元之际士人精英的命运切入,展现了他们金榜题名后不得不面对“千人竞渡”、仕途升迁艰难的局面,在这个背景下,许多科举及第的士人心态和职业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做官转为经商、教书、经营田产、出家等,流向开始多元化。书中案例鲜活,史料翔实,作者将宏观勾勒与个案考察结合,展示了宋元变革下社会转型的种种样相,探索了明清地域社会、乡绅社会形成的基础,从大历史视野将唐宋变革与宋元变革上下连贯,勾勒中国社会由南宋历元、进入明清、走向近代的步履。
王瑞来,史学博士,现为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并执教于早稻田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出版《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宰相故事: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场》等中日文版学术研究和古籍整理著作27部,发表论文300余篇。专注于士大夫政治和宋元变革论两大议题的研究。
“消失的同年”:地域崛起与地方认同意识的增强
在士大夫政治的背景之下,北宋科举出身的士大夫重视同一榜进士登第的同年关系,以此为纽带,在政界互相提携扶持。历史进入南宋,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在江南合一,中央赖以支撑的地方势力强盛。科举登第难、仕途升迁难等严峻状况让士人流向多元化,不执着于向上发展,而注重在地方的横向经营。这样的宋元社会转型,使知识精英的地方认同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科举登第之际的活动,从传统的同年会转向同乡会,便折射了这一时代变化。
引言 从《朝野类要》的一条记载说起
南宋布衣士人赵升的官制小词典《朝野类要》最后一条为《同年乡会》,如是写道:
诸处士大夫同乡曲并同路者,共在朝及在三学,相聚作会曰乡会。若同榜及第聚会,则曰同年会。
这条短短的记述讲了京城中的两种聚会,一是同乡会,一是同年会。
“同榜及第聚会”是后者,这是自唐代曲江宴饮雁塔题名以来的习惯。到了北宋,伴随着科举规模扩大而形成了士大夫政治。作为一种政治联系。同年关系受到分外重视。登第后的同榜聚会便是在这种背景下的重要活动、聚会的关键词是同榜。
前者“乡会”的参与者则与同年会不同,是从同乡扩大到同一区域出身的官僚士大夫,以及官僚的预备队,即外舍、内舍、上舍在学的太学生。聚会的关键词是同乡。
这种聚会并不是无由头的,也与科举有关。《朝野类要》中还有一条《题名》,其中写道:“进士及第,各集乡人于佛寺,作题名乡会。此起于唐之慈恩寺塔也。若官司州县厅事,各立题名碑者,盖备遗忘尔。”这条记载的历史溯源尽管糅合了两种聚会,但还是写明了聚会的缘由与聚会地点。
一、文献的印证
不只是赵升的独家记载。在主要反映南宋后期历史事实的元人刘一清的《钱塘遗事》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越四五日,乡人之官于朝者为乡会,以待乡中之新第者。”《钱塘遗事》强调的是乡会的主持者是在中央为官的乡人,缘由也是宴请同乡的新科进士。
关于聚会地点,除了佛寺,也有城中的酒楼。这见于南宋末周密所撰《武林旧事》记载:“丰乐楼旧为‘众乐亭’,又改‘耸翠楼’,政和中改今名。淳祐间,赵京尹与筹重建,宏丽为湖山冠。又甃月池,立秋千梭门,植花木,构数亭,春时游人繁盛。旧为酒肆,后以学馆致争,但为朝绅同年会拜乡会之地。”
综合以上互有补充的有关同乡会的史料可知,同乡会是在新科进士登第后不久,由高官召集在朝的同乡官僚,对来自同一乡里的进士进行的宴请。宴会地点或在佛寺,或在酒楼。这既是唐代以来科举同榜进士同年会的缩小版,也是扩展版。说是缩小版,是因为仅限于同一乡梓的进士。说是扩展版,是因为除了新科进士,还有不少在朝的同乡官员参与进来。
二、同乡会习俗形成的时代
那么,这种为新科进士举办同乡会的习俗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尽管缺少明确记载,但从上述三种文献产生的时代还是可以作出推断的。《朝野类要》的赵升自序写在南宋后期理宗时期,《武林旧事》的撰者周密生活在由宋入元的时代,《钱塘遗事》则是署名刘一清的元代书坊杂纂南宋史料而成。就是说,这三种文献的来源都定位在南宋。
对这一习俗形成的时代认定很重要。时代很能说明问题。需要追问的是,为什么不是北宋,而是南宋?这一习俗在南宋完全形成,折射出了时代的变化。
北宋科举规模扩大这一技术性的无意操作,打破了官位垄断,普通贫穷人家的子弟通过寒窗苦读,也有了步入仕途的机会,从而促进了社会流动。由人数众多的登第进士组成的科举官僚,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掌控,士大夫政治一统天下。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形成了新士族。
三、北宋士人重视同年关系的历史回顾
士大夫政治没有为新士族提供世袭的特权。为了家声不坠,新士族或以知识优势,让子弟读书出世这样的实力传家,或以士大夫间联姻强化家族势力,或榜下择婿挑选优秀士人作为潜力股。士大夫政治也沿袭了旧有的传统,给了新士族最大的利益维护,为官僚子弟辟有恩荫入官一途。然而,为了保证士大夫政治不会走向腐朽没落,制度设计在官僚升迁等方面,让优秀的科举官僚处于有利地位,舆论宣传也让科举出身者远较恩荫入官者荣耀。
不过,无论科举出身,还是恩荫出身,在入官后的升迁过程中,都在一个跑道上奔逐。人数众多的非科举入官者的存在,对科举出身者无疑形成了一种竞争压力。于是面对压力,科举出身者便产生了抱团意识。承继传统的同年会,可以强化同榜进士的同年关系,在此后的仕途上互相提携,政治上互相援助,利益上彼此共享,也成为一种义务。科举与生俱来的这种无须明言的联盟,在宋代的政治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此,何冠环的《宋初朋党与太平兴国三年进士》、祁琛云的《北宋科甲同年关系与士大夫朋党政治》,以及拙著《宰相故事: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场》都有很具体的揭示。
这是北宋以来同年会兴盛的主要因素。作为制度乃至传统的惯性沿袭。进入南宋以后。这种同年会依然被维持下来。同年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重视、存世的《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以及《宝祐四年登科录》便是印证。不过,从北宋到南宋,历史的时空毕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北宋科举规模的扩大造成了士大夫政治,辉煌的前途也吸引了大量士人奔竞于科举之途,以期实现青云直上之梦。然而,从乡试到礼部试接近千人取一的高倍率竞争,又让大量士人名落孙山,被拒于官场门外。即使是侥幸脱颖而出的登第士人,又主要囿于制度性的限制,长期滞留于被称为“选海”的仕途底层。选人升迁到中层官僚京官不仅需要年限、政绩,更需要包括顶头上司在内的五人高官推荐,完全失去了自我掌控命运的能力。这种科举难、升迁难的现实,已经让多数士人黄粱梦醒,不再执着于入仕一途。这种在北宋中后期已逐渐显现出的状况,又遗留到了南宋。
四、南宋开启的社会转型
北宋在最为繁华的鼎盛时期,遭遇女真人的突袭而灭亡。女真人的压迫,让政治场发生位移,宋王朝在江南重建,南宋起步。政治场南移,形同历史的重演。气候变化,五胡乱华,西晋灭亡,东晋以及嗣后的宋齐梁陈立国江南,将近二百年开发的江南,成为统一后的隋唐不得不依赖的经济重心。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