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另类宋元:用食物解析历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另类宋元:用食物解析历史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31.79 4.7折 68 全新

库存4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金贞 丁杰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202787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28994655

上书时间2024-10-21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目录

宦海浮沉篇/张金贞


 


章 苏轼的“食色”人生


一、“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从黄州、惠州到儋州


(一)宋朝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二)黄州:从“真在井底”到“桃花流水在人间”


(三)惠州:从“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到“不辞长作岭南人”


(四)儋州:从“儋耳地狱”到“我本海南民”


二、苏轼的三个女人:青神二王氏与西湖王朝云


(一)“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二)“惟有同穴,尚蹈此言”


(三)“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


 


第二章 蔡京的口腹之欲


一、太师府中的美食名作


二、北宋的“凯恩斯”


三、奸臣的形貌


四、“宋朝奸”的历史功绩


五、被饿死的蔡太师


 


踏碎河山篇/张金贞


 


章 不能吃的桑葚和救命的桑葚


一、靖康之变


(一)约金灭辽


(二)弥天大谎——“遁甲法”


二、冰火之夜,兵祸之魇


(一)魔鬼之师


(二)漏网之鱼


(三)脱袍之争


三、贩卖妻女的皇帝


(一)回到北宋末年,你能卖几个钱?


(二)与金太子的辩论赛


四、北上之路,地狱之路


五、“揉碎桃花红满地”


(一)茂徳帝姬与钦宗废立的内幕


(二)富金帝姬改嫁


(三)性命与节操,你选哪一个?


(四)真假柔福


(五)韦氏的痛楚与阴谋


六、安度余生还是煎熬而死?


 


兵戈扰攘篇/丁杰


 


章 关乎政权兴衰的调味品


一、行军锅里的布条


二、养兵利百代


三、榷盐开源,究竟动了谁的奶酪?


(一)煮海熬波


(二)引水种盐


(三)凿井取卤


(四)烈日乘凉


四、食盐的魔力


(一)不战而屈人之兵


(二)比金银更受欢迎的赏赐


 


第二章 定胜糕的前世今生


一、定榫奇谋


二、人如其名的股肱之臣


三、官妓出身的女中丈夫


四、清华校长夫人卖米糕


五、来自前线的京城名点


 


第三章 蒙古铁骑所向披靡的秘密


一、吃奶粉男人的战斗力


二、成吉思汗军粮之“白食”


三、成吉思汗军粮之“红食”


四、干湿两吃的勒巴达


五、一支茹毛饮血的军队


 


流风遗韵篇/张金贞


 


章 食香餮芳——宋代的花馔


一、春日之芳


(一)宋高宗吴皇后的招牌花馔


(二)“莼鲈之思”的误会


(三)古代的“化工原料”能做菜?


(四)早将鸦片当饭吃的时代


(五)富母子情怀的花馔


(六)伤感的花馔


二、夏日之芳


(一)莲花=荷花?


(二)石榴裙与石榴花是什么关系?


(三)宋代特级花茶


三、秋日之芳


(一)雪霞羹


(二)吃后“逢考必过”的点心


(三)王安石公报私仇的理由


四、冬日之芳


(一)“梅妻鹤子”的林和靖为何有后?


(二)如何烹制林和靖之妻?


 


第二章 宋代皇室的天价餐具


一、皇位上的天才艺术家


(一)李煜与赵佶


(二)天子与妓女


二、梦华之色


(一)周世宗的梦


(二)梦的实现与幻灭


(三)“雨过天青”


三、什么是汝瓷?


(一)汝州瓷器与汝瓷


(二)“民汝”与“官汝”


四、“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片”,凭什么?


(一)官汝窑的神秘感从何而来?


(二)釉中有乾坤


(三)东方汝窑与西方维纳斯的共同点


(四)汝瓷遗韵



主编推荐

本书是《另类唐朝:用食物解析历史》的续篇。


人生在世,哪怕有通天彻地之能,仍然会“一顿不吃饿得慌”。


从美食出发,用一双兼具喜感与悲情的眼睛,通读一遍历史,大概可以另获一番感悟吧。


挥别了大唐三百年,这一次,作者以阴森肃杀的乌台诗狱为开局,徐徐铺展出苏东坡美食相伴、悲欣交集的坎坷人生。与苏东坡人生形成复调的,是被称为北宋凯恩斯的蔡京,琼浆玉石的一代奸相*终饿死在流放路上,“追思往日谩繁华,到此番成梦话”……


    之后,当然还会讲讲曾经出现在被掳北上的徽宗手中的那一把桑葚果、来自前线的京城名点“定胜糕”、成吉思汗的军粮,还有那一群喝着奶粉打遍天下,自称 “上帝之鞭”的蒙古男人。


如果金戈铁马之后,你的心里还装得下风花雪月,那就试着在喘息稍定之际,端起一个汝窑盏、尝一碗雪霞羹吧……


总之,这一本书里,你听得见战马的嘶鸣,还有雪落在梅花上的声音。


 



精彩内容

 

 苏轼的“食色”人生

 

张金贞

 

一、“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从黄州、惠州到儋州

(一)宋朝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王诜[1]和苏辙的信使正在与御史台的皇甫遵等人进行着一场如火如荼的“马拉松赛”,其火热程度绝不亚于这一季炽烈的骄阳。皇甫遵等人受神宗之命,日夜兼程,快马星速南下,向这场“赛事”的终点湖州衙门进发。谁知,当这队人马进入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境内时,皇甫遵之子突然患病,求医问药误了行程,这才让对手抢先一步到达湖州。

当月二十八日,皇甫遵气势汹汹地出现在湖州衙门,他身着官服,手持笏板,虎视眈眈。而两旁的士兵分立左右,同样凶相毕露。此时的苏轼,虽然已提前获知自己即将被逮捕的消息,但如此阵仗依然让他心惊肉跳。

现场气氛凝重。皇甫遵徐徐地取出诏命,令人惴惴不安的结果终于揭晓:苏轼革职,并即刻押解进京。官兵们随即上前将苏轼五花大绑了起来,有目击者称,“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2]

此刻,苏轼全家老小呼天抢地,百姓成群含泪相送,而同僚们大多畏避不出,不少与苏轼有过交往的朋友也尽量与其撇清关系。这一年,长子苏迈[3]已过弱冠之年,颇能独当一面,获准随行照料父亲。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苏轼的继妻王闰之胆颤心惊,在摆脱另一批奉命搜查苏家的吏卒后,将残存的苏轼手稿付之一炬。

八月十八日苏轼抵京,登时被打入逼仄幽暗的御史台牢房。御史台大门朝北而开,又有数千只乌鸦栖于四围遍植的柏树之上,萦绕着一股肃杀之气,让人不寒而栗,因此人们又称御史台为“乌台”。其间,御史李定之流挖空心思在已出版的苏轼作品中寻找“罪证”,企图从中找出一些讥刺新政的文字。此外,他们还不断收集散落在各方人士手中尚未刊印的苏轼的诗文,即当时人所谓的“诗账”。但这还远远不够,那些与苏轼有书信往来的人员甚至被一一传唤问话。

更为不堪的是,苏轼在御史台的大牢里还不停地遭到逼供、诟辱,甚至殴打。为将苏轼置于死地,各位御史们无所不用其极。关于苏轼的这次牢狱之灾,《宋史》如是说:“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4]从八月二十到十月中旬,将近两个月夜以继日的审讯,一代文豪可谓命如悬丝。隔壁牢房也关押着一名苏姓官员,名叫苏颂。他对苏轼悲悯不已之余,还将其遭遇记录在诗中:“却怜比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5]案件审到后面,连李定本人都感慨万千,他对同僚们说:“苏轼真是个奇才!连30年前所作的诗文,审问时随问随答,引经据典,竟无一处差错!”[6]

苏轼被关押期间还经历了一场“死亡”的洗礼,事情的原委大致如下:

长子苏迈负责父亲的日常饮食,两人曾私下约定:平时只送蔬菜与肉,一旦有凶讯,则改送鱼。一天,用资耗尽的苏迈出城借贷,因而托人送饭,但却忘记向那人传达这一秘约。真是无巧不成书,那位朋友恰好给苏轼送去一份熏鱼。不明实情的苏轼见到熏鱼后大惊失色,随后洒泪挥毫留下一份遗书,暗地里委托好心的狱卒梁成代为转交弟弟苏辙。

当年,苏轼已经名闻天下,他的被捕自然成为一大社会新闻,江南地区尤其为之震动。苏轼在杭州、湖州等地为官时赤心为民,故深得人心。这些地方的百姓为感念苏轼的恩德,自发为其作“解厄道场”。苏轼听后感极涕零,在“绝笔”中嘱托家人将自己葬于湖杭一带。同时,也有不少有着官方背景的正义人士,包括苏辙、王诜、张方平、司马光、王安礼等都在设法营救苏轼,甚至连新法的代表人王安石都反对“诗案”。更为关键的是,仁宗的曹皇后因苏轼的入狱而郁郁寡欢,乃至病笃。彼时,神宗准备大赦天下为其请寿,而曹氏却果决地说道:“只放了苏轼一人足矣!”

在囚禁整整130天后,苏轼终于出狱。虽然在此之前,朝中一批巧进之人也曾极力设法阻挠,却未能得逞。此后,苏轼与一个渺远而荒凉的地方结下了近五年的缘分,那便是黄州(今湖北黄冈一带)。

 

(二)黄州:从“真在井底”到“桃花流水在人间”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初一,萧条的江边小城正是春寒料峭、寒气未尽的光景。在这一天,几经颠沛流离的苏轼父子踏上黄州这块陌生的土地。当时,苏轼的官衔是“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由于是谪官这一身份,没有权利栖身于官舍,苏轼与儿子苏迈只得借宿在当地的定惠寺。

初来此地,苏轼白天闭门不出,直到晚上才漫无目的地出门闲逛:滔滔江水、冉冉溪流、清冷残月、茂林修竹、单飞孤鸿……这一时期,“畏人默坐成痴钝”[7]的他,将自己的全部热情寄托在一幅幅自然画卷之中。刚刚过去的这场牢狱之灾让苏轼不断反躬自省,他自觉“口业”太盛。在大师的指点下,他开始寻求高层次的精神救赎,每隔一两日就前往在安国寺“焚香默坐,深自省察”。[8]

倏忽已是五月,苏辙专程护送嫂侄等人从南都来至黄州。在好友的相助下,苏家20余口人住进濒临长江的水上驿站——临皋亭。从史料来看,彼时的苏轼已经无法领到朝廷的俸禄。这位素来衣食无忧的诗人,不得不与夫人一起精打细算地操持生计。根据当地的生活成本,他们规定全家每日的用度不得超过一百五十钱。每月初一,取出四千五百钱,平均分为30份悬挂于屋梁上,每天用叉子取下一份,取完后就将叉子藏好。每天一有结余,便将钱贮于大竹筒内,用来款待宾客。如此“痛自节俭”,手头的积蓄勉强可维持一年左右。而一年以后该怎么办呢?这位天生的乐观主义者认为:彼时自然水到渠成,“不须预虑”,因此“胸中都无一事”。[9]

时光忽忽将近一年,苏家的积蓄即将告罄。在好友马正卿的四处奔走之下,官府批给苏家一块位于郡城东门外的废弃营地。从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二月开始,苏轼带领全家向这篇荆棘丛生、瓦砾遍地的贫瘠土地“进军”了。苏轼站在坡垅上,志得意满地开始对这片方圆50余亩的土地进行周密地规划:稻子、枣树、栗树、桑果树、竹子……都在他的筹划范围之内,当然,如果尚有余力,再盖上几间茅草屋,甚妙。

当结束艰辛而漫长的拓荒工作之后,已经错过种稻的时节,幸亏还能种植麦子。麦子播种后不到一个月,地里就长出一片郁郁葱葱的麦苗,着实令人欢欣。然而,富有耕作经验的老农告诉他,麦苗过于旺盛并非丰收在望的预兆,若要提高产量,需将牲畜赶到麦地里反复践踏数次。

在老农的一番指点之下,果然丰收20余石大麦。宋时的1石,约为今天的75960克,[10]20余石即不少于1519千克。此时,家中粳米已尽,苏轼就让奴婢们捣麦做饭。麦饭嚼之啧啧有声,孩子们相互调侃说是“嚼虱子”。然而,麦饭并不耐饥,每到中午他们便饥肠辘辘。一锅普通的麦饭在这位美食家的精心打造之下,也能成一道富有西北乡村气息的美食:“以浆水淘之,自然甘酸浮滑”。后来,苏轼又命厨子在大麦中杂以小豆做饭,食之独具风味,这种别开生面的饭食被苏夫人戏称为“新样二红饭”。[11]

正如苏轼原先计划的那样,桑树、枣树、栗树、松树、橘树,以及各色时蔬等相继出现在这块宝地上。一日,苏轼心血来潮,还寄诗一首向大冶长老求取茶种。

如此,苏家在这个幽绝的小城中过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日子,俨然如世外桃源的隐居生活。这种生活状态让苏轼思飞千里,自比陶潜,他在词中说:“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身。”[12]

昔年,白居易任忠州(今属重庆)刺史,曾在东坡垦地种花,作有《步东坡》等诗。而苏轼新辟的这块土地刚好也在黄州的东门之外,于是他援引白居易的典故,将这块土地命名为“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自此,“苏东坡”这一振聋发聩的大名在历史上正式闪亮登场!

次年大雪纷飞的日子里,五间农舍在东坡拔地而起。苏轼在农舍正厅的四壁画上雪景,并将其名为“雪堂”。在东坡,他时常看孤云暮鸿、步崎岖翠麓、泛窈窕清溪、听暗谷春水、寻琴书真味、友高人奇士……这是何等令人心醉神往的生活呀!

图1-1-1 苏轼《海棠诗》

北宋黄庭坚临摹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1-1-2 《寒食帖》

苏轼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然而,其间的日子并非如表面上那么富有诗意。在天公不作美的年头里,看天吃饭的劳作生活能让东坡先生“穷到骨”[13]。在捉襟见肘的日子里,苏轼却依旧傲骨嶙嶙。他不愿主动求助于人,以“节流”为对策,并作《节饮食说》自勉。他在此篇中规定自己“早晚饮食,不过一爵一肉”。若有贵客来访,则可以稍稍加菜。他“堂而皇之”地将节食归纳为三大好处:“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14]尽管艰辛至此,但他并未怨天尤人,反而依旧对生活怀有一颗热忱之心,寻求饮食创新便是黄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蜀道士杨世昌擅长酿制一种口感绝佳的蜜酒,东坡得到该酒的酿造秘方后,作《蜜酒歌》相赠。在诗中,他以“真珠为浆玉为醴”[15]盛誉此酒。这种蜜酒成酒时间较短,在酝酿过程中,从初的“小沸鱼吐沫”,再到“眩转清光活”,第三日就已“开瓮香满城”,令人未酌已先醉。

脯青苔,炙青蒲,烂蒸鹅鸭乃瓠壶,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16]

入夜以后,在油烛高烧的简陋饭厅里,脯青苔、炙青蒲、蒸瓠壶,以及一份烹制考究的豆制品被一一陈上餐桌,再斟上数杯清甜的蜜酒。一大家子围坐餐桌四周,共享这顿清苦而不失情调的烛光晚餐,未尝不是人间一件幸事!

对南方人来说,青苔并不是一种陌生的植物,但苏轼以此为食,令人意外。不过时至今日,生活在黔东南的侗乡百姓仍保留着食用青苔的习俗。侗族妇女经常用渔网在河中捞取青苔,清洗后入锅。此菜的烹饪相当简便,只需一把青苔、一瓢水、一撮盐而已。待水煮开,放入青苔,再撒少许盐,一道绵软丝滑、清新鲜美的青苔菜即成。据说,青苔无法在受污染的环境下生存,所以不必担心食品安全问题。

青蒲即蒲草,是一种水生植物。蒲草嫩者可食,茎叶能用于编织蒲席等生活用具。

至于此处的“烂蒸鹅鸭”,或许还与唐代的一个典故有关。唐时,以清廉节俭为时人所称道的宰相郑余庆,一日忽然心血来潮,邀请数位同僚去府中小酌,众位受邀者惊讶万分。宰相向来德高望重,朝臣们皆心存敬畏,在破晓后便前往宰相府。各位官员入座后,只有仆从在一旁添茶,而郑相公却迟迟不见踪影。直至日上三竿,他才慢腾腾地出来会客,闲话多时,来客们早已饥肠辘辘,宰相这才吩咐仆从道:“烂蒸,去毛,莫拗折项。”[17]诸位客人相互交换眼色,料定是清蒸鹅鸭之类的美馔。不时,侍从们便开始备餐。俄而,碗筷已齐备,碟中的酱醋鲜香扑鼻。终于等到开饭时间了!偷咽馋涎良久的官员们顷刻目瞪口呆。原来,众人身前唯有一碗粟米饭和一枚蒸葫芦而已,来客们顿觉兴味索然。相国却吃得有滋有味,大家也只有勉为其难地将宰相府“精心”准备的这份套餐吃完。

至于东坡此处所指的“瓠壶”,笔者不知为何物。在古汉语中,“壶”通“瓠”,瓠,即瓠瓜。既然被标榜为“烂蒸鹅鸭”,可能就是这种葫芦科的瓠瓜。

苏东坡善于利用简单的食材,打造出极致的美味。据说,全国各地以东坡命名的食物可多达60多种,如东坡凉粉、东坡羹、东坡肉、东坡酥、东坡饼、东坡蒸猪头、东坡肘子、东坡春鸠脍、东坡墨鱼、东坡鳊鱼、东坡豆腐、东坡玉糁羹等,不一而足。

东坡羹是一款纯素食,烹制过程中无需鱼、肉等荤腥类食材以及复杂的调味,因而有着佳味天成之妙。其法为:将白菜、嫩蔓菁、嫩萝卜、嫩荠菜等揉洗数遍备用,这一步可去除食材中的辛味与苦味。值得注意的是,东坡在原材料的选取方面着重强调一个“嫩”字。之后,用一些生油涂锅沿及瓷碗底部,在菜汤中倒入生米及少许生姜作糁。接着用油碗严严实实地反扣在生米上,切勿使生米与外界接触,否则会“生油气,至熟不除”。务必待“生菜气”出尽后,再在碗上置甑,甑上放米,蒸熟即可。随着羹汤的沸腾,锅沿边的油脂紧跟着翻滚的热浪顺势而下,却又被锅底那口碗所压制,所以无法再度向上。等饭熟羮也烂之后,就可以食用了。若无菜,可用细切后的瓜与茄子替代,这两种食材无需揉洗,随后赤豆与粳米各取一半作糁,剩下的步骤参照煮菜法。[18]

这道东坡羹清淡素净,尤其适合穷人与修行者食用。当年,应纯道人上庐山之前,特地向东坡先生求取此馔的烹饪秘诀。不过,东坡先生并非素食主义者,他曾亲手烹调猪肉,还留下美食名篇《猪肉颂》,使“东坡肉”成为一道名扬千载的美馔: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19]

有人提出,东坡的时代没有酱油,因此东坡肉只是一道白煮肉,而与今天的东坡肉迥异。其实不然,在东坡的时代,已有酱油这种调料。北宋奇书《物类相感志》有“作羹用酱油煮之,妙”这样的记载。古时此书题名的作者是苏东坡,但也有学者认为是北宋高僧赞宁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